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汉史
-
风俗通义校注(上下)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风俗通义校注(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從《史記》到《漢書》
漢承秦制,故西漢初年傳統史學幾近中絕,後至武帝又不改秦道,儒術淪為緣飾之工具。太史公作《史記》,上續古史之傳統,下繼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其特徵便是書寫當代史以論治,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對當代政治的挑戰。 隨著《史記》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官方開始採取了種種防制措施,如成帝時刪削《史記》十篇即是。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共四個階段,至東漢初,朝廷先設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一罪,嚴禁私人修史,將史權收歸官方。而後再命人撰述一部「頌漢功德」之史書,以求取代《史記》之影響,這就是班固的《漢書》。 班固為「尊顯漢室」,割離古今而作《漢書》。不僅扭轉《史記》本旨,更使《春秋》、《史記》以來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述古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之史學。後史代代法之,遂使當代史不復重現。《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之大義,至此衰矣。 本論文的題目為「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研究目的在以《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為中心,藉此對兩漢之際史學和政治的互動情形,作一全面而詳細的分析,進而闡明其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之歷史意義。並期望此一研究,可以對傳統史學形成與演變之大關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為學者考較《史》、《漢》異同闢一新途。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針對研究範圍與關鍵名詞作一界定,接著進行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最後則對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作一介紹。 第二章先由《史記》對漢代造成的衝擊和挑戰開始談起。自春秋戰國以下,由於王權的衰弱與戰亂的影響,致使「史記放絕」,史學傳統面臨了衰亡的危機。至秦朝統一天下,又因統治者深惡「是古非今」,使這樣的趨勢達到了頂點。除了少數「文略不具」的簡單記載外,秦人幾乎刻意的滅絕了一切史籍。西漢開國,承秦之制,雖不如秦人打擊學術之甚,但對於史學亦未重視。致使西漢前期既無先秦修史之官,亦無先秦官修之史,傳統史學幾近中絕。 而另一方面,秦人以詐力得天下,又以刑法治天下。漢又承秦道而不改,至武帝更復始皇之所為,孔子之道淪為緣飾其暴政之工具。故自先聖先王至周公、孔子以來所傳承之禮樂大道,因而瀕臨絕滅之危機。太史公生於此時,有興亡繼絕之志,故以父子兩代之力著作《太史公》(即《史記》)一書,上欲重續中國史學斷裂之傳統,下欲繼承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以俟後世聖人君子。其書重要特徵之一,便是繼承書寫當代史的傳統,強調「通古今之變」以論治之思想。但這樣的傳統,無可避免的要對承秦制而不改的漢代統治者提出針貶,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史學對當代政治的新挑戰。 政治受到以《史記》開端的史學之挑戰,則統治者必然會以各種手段來回應。隨著《太史公》一書的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漢代官方採取了種種的防制措施,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兩百一十二年,共四個階段的前後轉折過程,終於在東漢明帝時找出了最佳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撰述一部完全站在朝廷立場說話,又足以取代《太史公》的史書,這就是班固的《漢書》。本論文的第三、 四兩 章,便是就此四個時期的演變過程詳細加以考述。 第一時期自《太史公》成書至其外孫楊惲宣布傳本,為抑禁與傳抄時期。蓋此時期《太史公》尚未引起朝廷的特別注意,然中秘之《太史公》藏本,因受朝廷對秘府藏書的嚴厲抑禁政策所限制,凡觸犯者幾近死罪,故其內容未見流傳在外。傳本則由史公傳於女婿和女兒,其部分篇章並在此時期流出,在民間逐漸引起少數人的喜好和傳抄。 第二時期自楊惲宣布《太史公》傳本至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為公布與刪削時期。此一時期《太史公》傳本因楊惲的宣布,加速了向民間的傳播,同時引發了學者如褚少孫等對《太史公》的注意和愛好。而至成帝時,漢廷已開始注意《太史公》一書對統治的負面影響,因此刪削其中十篇。而此「十篇缺」之本,成帝又賜其副於外戚班氏,形成在藏、傳兩本外的第三個重要抄本。 第三時期自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至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為補續與褒揚時期。蓋成帝時,朝廷為嘗試解決《太史公》帶來的問題,故一面刪削十篇,一面又命馮商撰續其書,希望能將此書之影響導向對官方有利的方向。而此時《太史公》之傳播已廣,續《太史公》者亦人才輩出,有名可考者自楊惲、褚少孫下,前後計十八人之多。而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厭漢」思潮中,內容多為「譏刺漢室」的《太史公》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漢之亡即與此相關。此後的新莽則一改漢廷之態度,改採發揚史學和尊顯太史公之作法。 第四時期自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至《漢書》成書,為論罪與取代時期。此時期東漢朝廷鑒於西漢之亡,力圖以強烈之政治手段干預學術,尤以圖讖和史學二途最為明顯。首先以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罪名,將史權收歸官方。其次,在明帝重重考核和指導後,命班固著作「頌漢功德」之《漢書》取代《太史公》,並推廣之以消除《太史公》之不良影響。最後,再命楊終對《太史公》原書進行大規模刪削。三管齊下,終於大功告成。 隨著《史記》的傳播與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兩漢之際史家也有著前後不同的反應。本論文的第五章,將就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補續《史記》諸家、史學新著作的出現等三方面作一補充。 在瞭解從《史記》到《漢書》發展的轉折過程後,本論文的第六章將由此認識出發,重新探討《史記》和《漢書》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蓋班固承明帝之意,為達「尊顯漢室」之目的,割離古今而作《漢書》。從此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只述古而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不全之史學。《漢書》又採取「避重就輕」之筆法,將西漢種種亂象之根源,由《史記》所注重的治道與制度問題,扭轉為個人之道德問題。此外,觀察《漢書》之「天人」觀及「古今」觀,亦多隨當世之時宜,處處為尊顯漢室而服務。最後回顧班固一生,其早年不甘寂寞,力求功名而不得見用。至青年時,賴明、章二帝賞識其才,故一意逢迎帝王,為漢歌頌,然自以才高而位低,常懷怨望之心。晚年則阿附權兇竇憲,為虎作倀,尚自以為榮。其雖才華出眾,但所作所為,恐皆為貪利慕榮而發也。 本論文的第七章則是結論,將總結從《史記》到《漢書》之轉折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蓋我中華之史學本為論治行道而作,其本旨與六藝無異,證諸《史記》一書可知。而在太史公原來的規劃中,完整的史學是包括「古」與「今」在內,兩者缺一不可。後世史學之繼其書者,亦當代代「下至于茲」,不斷撰作新的當代史,將古今結合為一體,方可對當世政治有所指導,以維繫理想於不墜。但自班固為迎合人主,篡亂《史記》之法後,後世史學多法《漢書》,遂再無面對當代以論治之勇氣與史識。《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大義,至此衰矣。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時間範圍與名詞界定……………………………2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 20 第二章 《史記》對漢代政治的挑戰………………………23 第一節 「弗廢史文」──史學的中衰與復興……………… 24 第二節 「撥亂反正」──以《史記》繼《春秋》………… 47 第三節 「貶損當世」──對漢代政治的挑戰……………… 62 第三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上)…………89 第一節 抑禁與傳抄時期:藏之名山與傳之其人…………… 90 第二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一):楊惲與褚少孫……………110 第三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二):十篇缺與班氏家藏本……129 第四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下)………151 第一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一):續《太史公》十八家考………151 第二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二):十八家背景分析與史通子…191 第三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一):「私改作國史」罪與「十篇有錄無書」……………202 第四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二): 官修《漢書》與刪削《太史公》書…………………224 第五章 兩漢之際的史學與《史記》………………………239 第一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239 第二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撰續……………………265 第三節 史學新著作與《史記》………………………………280 第六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7 第一節 從體例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9 第二節 從論贊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306 第三節 《史》、《漢》中的「天人」觀與「古今」觀………325 第四節 班固之為人與《漢書》…………………………………340 第七章 結論………………………………………………361 徵引書目……………………………………………………367 誌謝 …………………………………………………………381 【訊息來源】: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b_view.asp?book_id=544&foo=1 -
秦汉仕进制度
本书对我国历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的秦汉时期的仕进制度(即选拔官吏制度),作了全面而详尽地论述,可以说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秦汉选举志。尤其是秦仕进制度疻发,弥补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不足。本书对广大历史专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供各级领导同志和人事干部参考、借鉴。 -
东周与秦代文明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一部材料与观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专著。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首次出版,曾被译为英、日文出版、产生较大影响。新版吸收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
秦史稿
《秦史稿》是第一部对秦人早期开发史、秦建国史以及秦统一、秦帝国成立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的史学专著。作者重视在旧有文献资料之外发掘睡虎地秦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出土文献中与秦史有关的资料,重视秦史考古文物遗存中有价值的信息,提出了许多学术新见。对于从传说时代的秦先祖事迹到秦王朝建立以至最终覆亡的历史脉络,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描绘出一幅真切生动的秦史画卷。 -
汉书窥管(上下)
此书为杨树达的代表性学术著作。1924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曾出版《汉书补注补证》,为当时学者所推重,本书即在其基础上复经多年研磨后完成。本书体例上依仿裴?S集解《史记》的方式,博采群书,折衷诸说,以品评班固《汉书》的得失。裴氏重在释音,而此书则重在释义,兼述古音,采用训诂与校勘并行的方法,藉此纠正历来旧注和种种错误。积三十年心血而后成,洵为《汉书》研究史上的杰出著作。 -
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之探微
这本汉学论文集收集了康达维教授多年来的研究心血,一共包含了十四篇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西汉的宫廷文学,对汉武帝与汉代文学的关系,司马相如著名的《长门赋》,梁王菟园诸文士的辞赋和班婕妤的詩賦等主题都作了详尽的讨论和考证。 第二部分是西汉末年的宫廷诗人扬雄的研究,他从宫廷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扬雄的辞赋。 康先生早年的博士论文即以扬雄为主题,因此对扬雄作品的掌握可谓无出其右者。 第三部分针对汉代和六朝中辞赋研究中的几个主题展开,如班固的《两都赋》与汉代颂扬的文化,张衡的《思玄赋》和纪行之赋,鲍照的《蕪城赋》之考证等等。 第四部分的主题是美食与文学。 汉赋之中原本就有许多描绘各种美食的段落,作者结合古代文献和辞赋来展开对古代美食和文化的探索。 康教授为西方辞赋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盛名久著,其论文为中外学界所重视。 这些论文正是他学术研究的精品,此次誃译为中文以飨读者,定能赢得中国学界的欢迎。 -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更为惊心动魄。 -
东汉生死观
本书取名于余英时先生1962年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由杨联陞先生指导。成书于1987年,在他博士论文修改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他1980年代的两篇论文。他运用了文献和考古材料,从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两个角度,介绍了东汉的“生死”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
细说秦汉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套装共9册)》包括《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宋朝》、《细说隋唐》、《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细说历史丛书(套装共9册)》众口交誉,大量加印,不胫而走,黎先生闻之欣喜。为完成“细说中国全史”夙愿,以老骥伏枥之壮心,再应责编崔君美明约请,续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四种,并将已经成书之《细说三国》先行交付出版。不料,执笔至1998年最后一天,夜睡不起,猝然仙去。大愿未竞,良可哀痛。 -
汉代的谣言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文化形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谣言。现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发现,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对种种谣言或类谣言作出反应,与之互动。在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中,谣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传奇、神话故事,其原型都是来自“谣言”;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兵不厌诈地使用的大量“诈伪”之言,亦可说是“谣言”;朝廷种种言不由衷的宣言,御史的风闻言事,庙堂、民间的种种传闻,即使被载入正史,仍然可能是“谣言”。汉代史籍记载的流言、讹言、妖言、谣言、谶言等,多发生、流传于西汉成、哀、平,东汉桓、灵之世,以及两汉之际、汉魏之际。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流言、讹言或“谣言”及其相关语境进行认真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历史学者提示官式文本、主流思维之外的另类真相或史观,解读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群体心态和社会心理氛围,描绘出更多维、多层、多彩的历史图像,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完整的解读。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编辑推荐:方法的明快考究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应是本书的特点。作者首先用详尽的考证,建立起立论的基础;又用精当的分析、洞察历史的幽隐;再用归纳抽象,建立新说新论。十四年前,作者曾经自创包含基层,中层、高层的史学层次模式理论。时至今日,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书乃是实践该理论的结果。 -
何草不黄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千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 “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 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国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及推理,辅以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动人心弦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图景诸多精彩断面,其中不时穿插深邃的洞察力与精辟的学术分析。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此修订本历时8年,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 -
秦始皇的秘密
自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第一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是他,创立皇帝制度,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是他,挟雷霆之威,第一次统一了天下。他,秦始皇,姓嬴名政——且慢,据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吕政?原来,他的出生是一件两千年来的无头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商人吕不韦的私生子?无数学者参与讨论,却一筹莫展:史料如此缺乏,而最原始的记载《史记》却自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 (一)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司马迁惹的祸 2嫌疑人名单 3发现了“奇货” 4“奇货”的价值 5最高商业机密 6华丽的家族 7公关第一步 8华阳夫人的眼泪 9初审的意见 (二)鉴定和取证 1法律鉴定 2医学鉴定 3太史公忽悠人 4第三条证据 第二案 弟弟与假父的故事 秦始皇的青少年时代,历史记载几乎空白;唯一的线索就是他有三个弟弟:一个突然在前线投敌叛国,两个被秦始皇活活扑杀而死。秦始皇与弟弟们,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生死情仇?年轻国君,如何面对亲情背叛、人伦惨剧?夹杂其间的,又有怎样的政治阴谋?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弟弟临阵倒戈 2邯郸脱逃路 3成蟜的身世 4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5嬴政委政于谁? 6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7寡居的帝太后 8献面首嫪毐 9嫪毐为什么封侯?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嫪毐之乱 2四大疑问 3他想攻击谁? 4动乱的余波 5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这一年,秦楚两国政局都发生大动荡:前者有嫪毒之乱,后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杀。此时,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位神秘的楚国王子,在秦国为秦王浴血奋战。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谁?他为什么留在秦国?他跟秦始皇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神秘的昌平君 2又一桩质子事件 3被抛弃的母子 4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5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二)铜戈的秘密 1发现铜戈 2你买哪一站票? 3破解“丞相状” 4填补历史的空白 (三)丞相的反叛 1挖出历史来 2“□山”在哪里? 3混合洗牌 4打出后三张牌 5一箭双雕 6被隐瞒的历史 7王翦复出 8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9一场失载的战争 10昌平君之死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谁知道,他的皇后是谁?难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没有皇后?更为吊诡的是,不仅是始皇后,秦始皇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历史抹去了她们的身影?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世上有无始皇后? 2唯一的线索 3不幸的儿女们 4发掘公子公主墓 5废长立幼的打算 6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7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8胡亥的母亲是谁?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2“坑儒”事件的始末 3秦始皇何曾“坑儒”? 4黄牌警告 5召回扶苏 6一招险棋 7不可理喻的自杀 8扶苏的复活 9藤田教授的推测 10谁是王后? 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于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宫廷,司马迁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干脆没有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历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新的嫌疑人 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3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4女性深入历史现场 5男性深入历史现场 6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7请动护宝槌 8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9移花接木的线索 10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1莫做“耳食者”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又是司马迁的错? 2《穰侯列传》的启示 3魏冄身世之谜 4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5发现《诅楚文》刻石 6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7秦楚“袍泽之亲” 8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9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10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重新寻找秦始皇 3推倒重来的工作 4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5天意难测民意重 结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感谢辞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秦汉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吕思勉系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著述丰富,成就卓著。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先期出版的《先秦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次《秦汉史》的新版,以开明书店的实版本为底本,吸取了作者各杨、吕诸先生的校订成果,并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单行夹注。除订正子原书的一些讹误之外,其它如习惯用词、行文遣句、概念术语等,均未予改勋。《秦汉史》的札録,原是作者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所做的摘録,文字非常简略,有些只是揭示性的辑要,但都标有相应的页码,现以页下注的方式,附在正文之中,以便读者参考。 -
秦汉魏晋史探微
本书探讨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东三郡与蜀魏的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