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

    作者:巫鸿,李清泉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十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 唐代花鸟画研究

    作者:刘婕

    传统中国画包括三大画科,即人物、山水和花鸟,其中花鸟画科(亦即动、植物画科)见于文献记载最晚。画史画论中开始使用“花鸟”一词是在唐代,关于唐代以前动植物绘画的记载十分稀少,更未出现如人物、山水那样的相关理论阐述。到了唐代,以动植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和精于此道的画家才开始大量出现在画史中,并有向专门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相关品评标准也是在这时才得以确立。因此,有关专家学者通过画史文献将花鸟画独立成科的时间推定为唐代。 然而,花鸟画究竟是怎么发展成一个独立画科的?唐代的花鸟画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却无法单凭文献来解答。画史记载中只有画家的名字和模糊的描述,而唐代的花鸟作品又几乎没有留存,仅有的几件传为唐代的作品亦真伪难辨,年代存疑。因此,长期以来,绘画史中所谓花鸟画独立成科的阶段只是空有其名。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考古发现带来了新的进展。陕西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唐墓所出壁画和石椁线刻画中作为人物衬景的花草树木与禽鸟蜂蝶带来了唐代人所画动植物形象的丰富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的花鸟壁画和哈拉和卓古墓的纸本花鸟屏风则把唐代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完整画面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此后则又有陕西西安东郊唐安公主墓、北京海淀八里庄王公淑墓、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墓、陕西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墓、河南安阳赵逸公墓等墓中的花鸟壁画陆续被发现。这些墓葬中出土的材料极大地推动了对唐代花鸟画的认识。同时,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精室壁画和舍利石塔宝帐线刻中刻画的花鸟屏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花鸟屏风以及大量唐代器物上的花鸟装饰画面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材料。 本书系统整理了唐代及唐以前有关动植物绘画的文献和考古材料——如石窟寺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纸本屏风、纺织品、金银器、铜镜等,并通过文献考察梳理了唐代人自身对花鸟画的认识,确证了这一画科的形成时间。进而,对唐代花鸟画科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花鸟画在不同材料的载体上的表现方式、花鸟画题材的来源、唐代花鸟画构图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唐代花鸟画对宋代以及后世花鸟画的影响等绘画史问题作了探讨。同时指出,有关画史现象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特点。
  • 当代艺术的危机

    作者:【法】伊夫·米肖

    本书源自1990 年代发轫于法国的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透过那场白热化的论战,拨开繁杂的当代艺术现象,从一个征候式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的"危机"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一模式已经终结,提出我们已经历了艺术乌托邦的终结,正在进入另一种艺术生产与表征的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部情绪激越甚至愤懑的书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书,又是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书。发生在法国的那场"当代艺术危机"辩论同样在中国产生了反响,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不失其意义。 《当代艺术的危机》于1997 年初版,已在法国再版了5 次,修订了2 次。此次中译本根据第6 次印刷的法文版译出,且作者为中文版读者特地撰写了长达一万余字的"中文版后记",堪称该书迄今为止内容最新、最全面的版本。
  • 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

    作者:﹝美﹞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

    本书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讲述1961年到1963年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来到美国展出、与肯尼迪夫人及美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说明这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发挥着感召公众审美和文化催化剂的作用。当时有超过两百万的美国民众排队参观这件诞生于16世纪的杰作,这在美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件单一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奇迹,同时开创了博物馆展览轰动效应的先河。书中还配有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肯尼迪夫人和艺术作品的关联娓娓道来。
  •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

    作者:[法] 丹尼尔·阿拉斯

    在拉斐尔笔下,那些圣徒们,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从拉斐尔的画中,阿拉斯那双奇异的眼睛,看到了哪些从未看到的景象? 透过拉斐尔和阿拉斯的画与文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有什么奇异的景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这是一部讨论奇异景象的书,更是一部发现奇异眼光的书。
  • 新卢浮宫之战

    作者:[法] 雅克·朗格

    卢浮宫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座伟大的博物馆的历史,往往就是一部艺术史。而当它凝聚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时,它本身便拥有了生命。它究竟是生命常新,还是奄奄一息,直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1981年,法国社会党重新执政,本书作者、时任文化部长的雅克•朗格得到密特朗总统的大力支持,针对陈旧不堪的卢浮宫,出台了新卢浮宫博物馆计划。该计划一出台便受到法国文化界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本书讲述的故事,就从这里拉开序幕。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悬念。本书作者将整个事件当做一次次战役来讲述,故称“新卢浮宫之战”。本书既非天马行空的虚构小说,又非让人亦步亦趋的旅游指南。作者以内部的眼光,详尽讲述了卢浮宫得以重生的过程,并始终将它放置在世界文化潮流和国家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之下,从而让我们对卢浮宫有全面的了解,并感受它所承载的博大内涵。 编辑推荐 法国原文化部长雅克•朗格讲述卢浮宫的台前幕后——卢浮宫浴火重生记
  • 礼仪中的美术

    作者:巫鸿

    《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 时空中的美术

    作者:巫鸿

    这部文集和《礼仪中的美术》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但涵盖的历史时期和讨论的美术作品则有早晚和性质的不同。 前者有着比较明确的历史框架和内容的凝聚感,本集则以概念和方法为主导,所关注的是这些概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阐释历史现象、披露历史逻辑中的潜力。 总的说来,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开阔美术史研究的思维,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从这个角度看,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开放性的:其目的不在于达到某个铁定的结论,而是希望引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 二十世纪艺术史

    作者:[德] 乌韦·施内德

    中国文联出版社年度巨献“海外艺术学经典译丛”首本图书!余幅艺术史上的经典画作,图文并茂讲解20世纪艺术史上的震撼心灵的艺术运动,及其划时代的艺术史影响力! 内容提要 《20世纪艺术史》是乌韦·施内德于2001年在德国出版的艺术史专著。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意义的各个艺术运动和其演变历史。全书通过22章,主要介绍各种艺术门类独特的艺术家、多重交替的艺术发展规律、相互影响又相互排斥否定的艺术思潮。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西方20世纪艺术权威的新途径。
  •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美] 谢林·布里萨克,卡尔·梅耶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 故宫藏画的故事

    作者:余辉

    《故宫藏画的故事》力求根据历史文献和图像,从探寻作者的作画动机入手,形成一种深度揭示古画诸多内涵的研究手段和赏析方法,以改变平面解读古画的方式。可以说,有许多知名古画,虽然考证不出具体作者是谁,但是只要查证出该画家作画的大致时代,就能得知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关系就能迎刃而解,亦不难探知其作品在当时的历史作用和艺术影响。 如果把故宫藏画比喻为一个硕大的古代艺术迷宫,那么文献、图像和逻辑思维是进出迷宫最好的路线图。走进迷宫,是为了弄清迷宫,最后还要走出迷宫,去迎接到迷宫探访的客人,这都是为了感知古代艺术,触摸历史脉搏,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生活边界。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十年风云激荡 ★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史家吕澎,兼具大历史感与真性情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现实逐渐碎片化的十年。 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那些行为艺术与新绘画之间的断裂,纸面行间与实地现场之间的断裂,国际语境与本土在地之间的断裂,社会巨景与个体意志之间的断裂。 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艺术是前瞻的。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或许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 古埃及艺术如数家珍

    作者:奥利维亚•佐恩(OliviaZorn)

    《古埃及艺术如数家珍》作者是德国博物馆埃及馆馆长、埃及艺术研究专家。他以专业的背景、浅显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迷人的,也是谜一样的古埃及艺术。书中有人也有神,有为人创作的艺术也有献给神的礼物。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宗教稳定和神的宠爱至关重要,神的宠爱能够保证世界的真理与正义。 如果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一份赠礼,那么古埃及艺术则是古埃及人给全世界的赠礼。古埃及人为他们的来生打造了一个瑰丽的彼岸世界,却让此岸的我们为之激动不已。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端和大量古埃及艺术作品的图片,按图索骥回到古埃及的尘世中,游走于神与人之间。
  • 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下册)

    作者:童书业,童教英 整理

    本书是童书业先生绘画史论著的结集,童先生对于中国绘画的流派、技法及材料均有精深的见解。
  • 人类的艺术

    作者:房龙(Vanloon.H.W.)

    人类的艺术(彩色图文),ISBN:9787543043602,作者:(美)房龙 著,李晗 编译
  • 中国艺术思想史纲

    作者:刘道广

    内容简介 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艺术思 想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本书所说的“艺术 思想”,主要包括人们对艺术表现主题的要求、作 品形式与风格、意境的评鉴,和对创作技艺的欣赏 诸方面。上述方面当然也牵涉到人们对“艺术”及 “艺术作品”的功能性认识内容。 在中国,艺术思想是在以血统为纽带的嫡长子 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在农耕 经济的皇权制度历史时段下,艺术思想并不随朝延 易手、朝代更替而迅即改变,而是自有一个渐进渐 变的过程:有的时候几种艺术思潮共存,但总有一 个主流地位的思潮在起主导作用。.而非主流艺术思 潮与主流思潮之间总处于相互消长的地位变换过程 中,在此过程中,艺术思想也发生了从简单到丰富 的变化。其中由唐至宋,出现庶民出身的文人士夫 群体,强化并赋“雅”文化予新观念;而元明以降j 被正统宗法社会边缘化的基层社会迅速膨胀,基层 社会的艺术思想不论其成员,还是艺术表现门类、 样式,都显得体量庞大,其思想结构却仍不得不仿 自正统宗法意识。基层社会艺术思想和文人、贵族 艺术思想自此构成中国艺术思想的整体,它们之间 相互渗透、影响又相互排斥,演绎出中国艺术思想 特有的光彩。
  • 工艺美术运动

    作者:高兵强

    本书是对发生在西欧的三次著名的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中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综合性、专业性介绍和具体描述。这几场运动先后发生于19世纪下半页到20世纪初,影响人类的文化艺术生活十分深远,至今我们的审美和时尚价值取向,都离不开这几场运动所带来的丰厚的艺术遗产;同这几场运动相关的艺术家至今仍然是艺术设计界振聋发聩的名字。本书堪称我国首次对该运动的专著介绍,对读者了解工艺美术运动的全貌及其深远的影响具有启蒙性的意义。全书内容丰富,图片优美,四色印刷,是艺术人文爱好者和工作者、设计师,及相关艺术经营者都必读的书籍。
  • 了如指掌3

    作者:霍夫曼

    内容简介 如何一眼识别并理解艺术的本质? “真是一件大师级作品!” 不断有人用到这个概念,那么大师级作品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是耀眼的颜色?是完美的表现技法?是强有力的画面组合?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主题再现?还是画面的原创性? 本书通过讲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近现代的艺术杰作来回答这个问题。 目录 前言 古代绘画泰斗阿佩莱斯、宙克思斯和帕哈思欧斯的大赛 文艺复兴 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墙裂开了! 扬·范·艾克的《根特祭坛》:高山牧地北面的一颗新星!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一幅催人泪下的作品!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春》:诸女神守护着的百花齐放的花园!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人物和空间之间的“完美”统一! 列奧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全世界最著名的油画!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在火花飞溅前的一刻! 卡拉瓦乔的《胜利者阿莫尔》:不要有古板拘谨的情绪! 亚当·埃尔斯海默的《逃往埃及》:第一个真正的月夜!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战争的后果》:第一幅真正的反战绘画! 伦勃朗的《夜巡》:一幅团体像在“行动”! 迭戈·委拉斯贵支的《宫娥》:玩弄幻想和现实!
  • 艺术理论

    作者:【美】罗伯特·威廉姆斯

    本书对从古至今的西方艺术思想史进行了独特的考察,将理论与各时期的实践、智力与文化历史潮流相联系,由此证明了历史的角度对于理论问题的价值,其突出优点是展示了作为一种批评实践的现代艺术概念是如何从更古老的观念中发展出来的。 全书共分6章,覆盖了西方艺术史的主要时期:古代和中世纪、现代初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19世纪、20世纪早期以及后现代主义,而且包含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提供了主要文献来源和次要文献的最新实用指南。 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美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史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出版了《16世纪意大利的艺术理论与文化:从技艺到超技艺》(1997)等著作。
  • 文人与画

    作者:严善錞

    本书所考察的是古代中国画家的社会身份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价值的研究,即研究中国的画家们为何而画,社会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绘画这个行业的。 本书通过对“图画”、“艺术”与“画家”等概念的诠释,对正史与小说中有关画家的记载的分析,对画品、画史和画论以及对业余画家,即文人画家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或者说是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它的美学观念、趣味标准、形式风格,乃至历史的撰写方式,在许多方面都展示出与西方绘画的不同:自然,中国画家的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