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
-
The Commanding Heights
Book Description The Pulitzer Prize-wimming author of The Prize joins a leading expert on the global economy to present an incisive narrative of 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are emerging as the balance of power shifts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markets -- and the battle over globalization comes front and center. The Commanding Height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ggle over the "new rules of the gam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mazon.com The "commanding heights," according to Pulitzer Prize-winner Daniel Yergi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visor Joseph Stanislaw, are those dominant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that form the high economic ground in nations around the globe. In their analysis of the new world econom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place That Is Remaking the Modern World, they examine "the individuals, the ideas, the conflicts, and the turning points" that are responsible. And by considering events such as the ongoing Asian monetary crisis, they suggest what the ultimate interconne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might mean in the futu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Kenneth Minogue Daniel Yergin and Joseph Stanislaw write clearly and have the journalist's talent for fixing personalities in our minds with biographical detail. No one could ask for a better account of the world'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stiny since World War II.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effrey E. Garten It is an extraordinarily ambitious undertaking,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milestone events in countries as diverse as France and India, the biography of leaders as different as Margaret Thatcher and Deng Xiaop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ideas ranging from Keynesian economics ... to the Chicago school of free markets. But it is also a brilliantly successful project, a colorful and even suspenseful story of how the world has been transformed over the last half-century. From Booklist Yergin and Stanislaw's global tour d'horizon doesn't extrapolate from the discrediting of various shades of socialism that free markets are here to stay. The situation vari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The authors report on the post^-World War II performance of significant national economies and, moreover, on the politicians who, starting with Margaret Thatcher, advocated the disengagement of the state from the economy. This work complements Robert Skidelsky's Road from Serfdom (1996), a readable analysis of how the predictions of free-market economist F. A. Hayek came true. The authors supplement their research with interviews of influential economists and politician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such as those who implemented "shock therapies" in ex-communist countries. The authors' judgments are reasoned and seasoned, far from podium-pounding homilies on the free market; rather, they explain why the welfare state was so appealing after the war, then how it gradually sputtered into 1970s stagflation. Renders wide-ranging acquaintance with the basic ideas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s. Gilbert Taylor Los Angeles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Robert Heilbroner ...a book that must be read by anyone who responds to its powerful subtitle....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have read a book in which intelligence and readability were so felicitously mixed. Commentary, Gary Rosen Yergin and Stanislaw trace the course of our century's enchantment with central planning from its first hopeful postwar expressions to its dissolution in recent decades under the relentless pressure of the marketplace and its partisans. It is a grand tale, and they relate it with admirable ambition and energy, even if in the end they fail to do it full justice. They rightly consider Hayek the leading thinker in the revolt against statism. The problem with Yergin and Stanislaw's presentation of his views is that it scants their essential aspect, which is political and legal. As they would have it,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market and state basically concerns information, that is, which side knows more. For Hayek himself, however, the overriding reason state control of economies is "the road to serfdom" is that it vastly expands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governing class to serve its own narrow interests. Such messily political matters are not fundamental to Yergin and Stanislaw's account. This no doubt explains their strange insistence that the state may soon come roaring back to reclaim its place atop the commanding heights. Whatever misfortunes may befall the newly liberalized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far too many people have learned that political power, even when exercised in the name of public-spirited economic ends, corrupt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ambition of its reach. Book Dimension : length: (cm)23.4 width:(cm)15.5 -
中国奇迹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的四篇文章回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以及下篇的十一篇文章则对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四个关键性领域进了深入的探讨,并从金融体系、对外关系、农业和人口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
进步与贫困
土地\经济\发展\进步\贫困 -
国家兴衰探源
《探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姐妹篇,前者是后者所阐明原理的具体应用。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西德、日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崛起?西欧共同体的建立为什么会使共同体各国获得较快的发展?英国为什么会衰落?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未能给它带来繁荣与发展?为什么西方社会会有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按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是肤浅的,它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最终根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从分利集团及其影响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受到分利集团的阻碍和危害也就更严重;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者削弱或废除了分利集团的那些国家,在建立了稳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后,其经济就会相当迅速地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长就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例证。作者还指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 作者进一步指出,像行会、工会、卡特尔以及议会院外活动集团等这样一些分利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希望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西欧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作者认为也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会使关税壁垒长度减少许多倍,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流动还不行,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未由此获得繁荣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在起抑制作用。再如,以自由贸易著称的英国,在获得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之后,现在开始衰落下来,其原因在于不断滋生起来的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完满解释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缓慢,使决策日程愈益纷繁,从而引起工资和价格“黏性”,使社会垄断性增加,市场无法结清,从而导致失业增加,社会总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最后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考察分利集团对经济社会之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是贯穿《探源》全书的鲜明主线,奥尔森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团上,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作者最后指出,采用限制分利集团的法规,不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大交易
《大交易》一书中,瓦瑟斯坦揭示了现代交易模式的变迂:六七十年代是合并蓬勃发展的年代;八十年代的收购氛围则火药味十足;进入九十年代,每笔都是几十亿美元、运筹帏幄的大交易。瓦瑟斯坦披露了一些重要交易的细节并介绍了这些重要交易的关键人物。一幕幕本世纪最著名的收购兼并及操纵者展示在读者面前:VIACOM,ITT,时代华纳,AT&T,IBM,HENRY KRAVIS,RON PERELMAN,BARRY DILLER等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各个行业――传媒、电信、金融、保健――都巨变滔滔,以及基本的市场发展又是如何引发了这一最新的兼并热。 -
英国土地制度史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资本主义农业发菜的典型范例,有的学者还认为英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但近十年来,我在涉读了一些英国农业史的书籍后,感觉英国农业史问题很复杂,不像我们过去认识的那样简单。如土地所有权、大地产内部的经营方式以及使用雇佣劳动的规模都需要仔细研究,资本主义时代英国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亦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概括,对于资本主义是否起源于农业的问题尚中讨论。 本书以土地制度作为观察视角,对英国中世纪以来的农业制度的发展变化作了专门研究。与以往历史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对庄园、租佃制、土地持有者、地产经营等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英国从16世纪就开始发现农业三层式体系,以及关于英国经济在资本主义时代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同质化、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在各业劳动中全部形成的新观点。本书对研究中世纪和近代英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日本经济史3
第3卷以1859(安政6)年三港开港到1985(明治18)年松方通货紧宿结束的25年时间为研究目标。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日本从近世社会迈入近代社会,在打破旧制度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代的许多遗产。和其他各卷的“概述”相比略有不同。本卷“概述”采用的论述手法是,通过若干非常具体的事件集中描述开港与维新给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突现出这一时代的面貌。后面各章节的“引言”只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关于“军备重整”“社会资本的形成”和“金融流通”3节作为“概述”能否成立,还望读者诸君去评说。 -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下)》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1979年,她还只是“省尾国角”的一座边陲小镇;2007年,她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座现代化城市。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已成为她的灵魂。这就是深圳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
美国的逻辑
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长,并且由此带来的利益惠及13亿中国消费者的话,中国将会成为史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美国面临的核心挑战不是重新平衡全球经济,使美国储蓄更多的财富,减少向其他国家的借款,而是重新平衡美国经济,使人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像几十年前一样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共享。 华尔街就像是一座大型赌场,在这个赌场里,高风险的赌注被放在有限的赌桌上,华尔街作为这个赌场的主人按照一定比例对赢得的赌金进行抽成,却把损失转嫁给别人?其中就包括纳税人。 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期望从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分得一杯羹。但事与愿违,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使财富流向了上层人士的口袋。这是美国当前经济困境的核心,除非将其解决,否则持续的经济复苏只能是痴人说梦。与此同时,这也成了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困境,如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政治上将会面临动乱的危险。 -
经济学简史
本书是以经济学说发展历史为线索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与文学人物巧妙串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本通俗有趣的学术著作。作者以神奇的方式,将亚当.斯密与牛顿宇宙秩序观、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凡勃仑、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与大萧条、沃尔夫《虚荣的篝火》与里根经济学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经济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社会,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文学故事,作者引导我们仿佛置身于自封建制度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变迁历程,从而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其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政策主张。 -
民国经济
中华民国时期,政治上虽然并没有建成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有利条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所谓的资产阶级“黄金时代”。本书以产业为架构,以民国时期工业、邮政、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精英人物的亲历实录,再现了当时中华民族艰难困顿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可谓补阙拾遗、承前启后、鉴往昭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了惊喜与裨益。 丛书是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访谈录中,精心筛选,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所辑图书均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后,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物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辛旗 -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是我的第二部论文集,收录了我在2003-2009年期间写的主要论文。我的论文集的第一部叫《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收集了我在1988-2003年期间写的主要论文。两部论文集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对商务印书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的论文均是我写的或根据我讲课的录音整理的。为什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这么多文章?原因很简单,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现在的出版物是太多了,信息量在爆炸式增长,可以说是好的东西不多,一般的、东拼西凑的、差的东西不少。我在想,这么多如此差的出版物得浪费多少纸啊。 -
货币战争批判
《货币战争批判》作者认为,《货币战争》的内容充满谬误!《货币战争批判》以历史事实批评了《货币战争》存在的错误,戳穿墨写的谎言,揭示历史的真相,从正面引导人们认识金融史,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才找到的富国强国之路;市场经济是在饱尝计划经济的贫困落后、痛定思痛后认定的奋斗目标,绝对不可因金融危机的风浪而动摇,更不能因为阴谋论而止步不前。《货币战争》一书白上市以来,一直高居图书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影响巨大。它宣称: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问,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如果这真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那么我们对抗“阴谋”的唯一出路,就是继续改革! -
中国模范生
《中国模范生: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变革主题为中轴,对浙江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一次清晰而颇有深度的解读。除了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剖析之外,更采用了发展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一个后发展中地区的超越式成长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研究,描述了浙江民众在各种不利条件下进行的创新和他们的行为模式,强调了变革的本土性、阶段性和妥协性的特征。还充分强调了民众的创造力和人的进步。 -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
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显著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时代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创造必要条件。今天,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欧债危机”中,英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对于今后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依旧具有重要的话语权。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书中从英国的历史着手,描述了伦敦金融城的千年发展和其“前世今生”。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曾经的辉煌
《曾经的辉煌:我们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由全球意见领袖佛里德曼与外交思想家曼德鲍合著,书中提到美国政府当前所面临的四大危机:全球化、IT科技革命、債台高筑,及能源过度使用。但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这些议题视若无睹。而当今中国在教育、工业、科技的崛起,都一再提醒美国“也曾拥有如此光荣”,并显示美国当今政治体系及核心价值的崩溃。尽管如此,佛里德曼深信,只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就会找到让美国克服当前危机的方式,让美国重返輝煌时代。《曾经的辉煌:我们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提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评论,并指出他们并未放弃美国梦以及勇往直前的态度及行动,佛里德曼更进一步针对美国已陷入的困境提出建议,包括振兴传统核心价值及建立新的第三方运动复兴国家经济。《曾经的辉煌:我们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不但针对美国现况提出突破解決方案,也是振兴美国的重要宣言。 海报: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1.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经典课程讲义全新修订 2.高屋建瓴,追根溯源;以思想史方法思考和反省经济学,为经济学基本概念寻找知识合法性。"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是汪丁丁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的全新修订版。这本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作者的思想并未满足于停留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基本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个人以及全社会的生存状态一起讨论:“善与幸福”、“情感与心灵”、“社会正义”都是作者的关注所在。 -
与机器赛跑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加速进行。 一些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已经在现实中发生: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了公路;智能设备能高效地翻译人类语言;人工智能系统在智力竞赛里击败了所有人类选手;工厂雇主开始购买更多的新机器,却不招新工人…… 这些例子都证明,数字技术正在快速地掌握原本只属于人类的技能,并深刻地影响了经济。虽然大多数影响是积极的:数字革新将提高效率、降低商品价格(甚至到免费),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但数字革新也改变了经济总量分配的方式。对处于中层的工作者来说,情况并不乐观。随着技术继续领跑,更多的人将被甩开。工人的技能被计算机掌握后,他们获得的工作机会将更少。他们的薪酬和前景也将进一步缩减和暗淡。创业式的商业模型,新式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机构都需要保证员工的平均水平不能落后于迅速发展的机器。 在《与机器赛跑》里,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汇集了一系列数据、案例和论证,证明了技术进步正在加速进行,而这种趋势对技能、薪酬和就业机会都有深层影响。本书将告诉你,造成糟糕的就业现状的原因并不是技术的停滞,而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无法赶上机器的脚步。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收入1998年3月至2000年6月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同志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收录的讲话、谈话等,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编辑而成,绝大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编者对正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和专有名词,作了简要注释。对专有名词,在每卷首出现进作全文注释,下一次出现时只注明首次出现处的页码。对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同志不再注释。《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各篇文稿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