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
-
真实的日本
真实的日本,ISBN:9787543667815,作者:(日)大前研一 著,陈鸿斌 译 -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本书中文部分精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厉以宁先生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16篇著述,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观点,是厉先生经济学论文的代表之作;英文部分则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凌原先生主译,并由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系首席教授孙来祥作序推荐。 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等。他在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今后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制度前提。这一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并且,厉以宁先生始终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出不重视教育,中国不仅会失去现在,更会失去未来。而对经济伦理与道德力量的研究,也是厉以宁经济学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有必要对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以外的道德调节进行研究,并加强道德调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厉以宁进一步提出效率的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物质技术基础通常提供的是常规效率,道德基础则不仅保证常规效率的产生,而且还提供超常规效率。这些代表性观点和思想在这本文集中都有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集中反映厉以宁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主要学术观点的力作,在作者80岁生日暨从教55周年庆典之际,以汉英对照双语版的形式适时推出,与英文版文集全球同步首发,以期带领广大的海内外细细品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道路”。 -
金钱有术
知乎社区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公司。从公司开始,它的下延子话题涉及到股权、上市、企业管理等各个细致的领域,而它的父话题,上溯到企业、组织与机构等宏观问题。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切入,引导了知乎最初的讨论走向以及知乎后来的社区文化。 这也是我们决定出版一本金融主题的图书的原因和资源。 当然,有人会怀疑,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用纸质书这种形式去分享内容? 从来没有一家出版社可以筛选十几位优秀的财经领域作者,接受几十万金融从业者的审阅认可和修正建议,经历一百万用户的投票认同与支持,最后汇编成一本高质量的图书。而这种形式,正是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出版行业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的生成形式先进与否,从来就不以阅读媒介用不用电来衡量。 这是一本分享知识、分享阅历、分享思维方式的金融书。 它替一个不懂金融的读者开启了由浅入深了解金融和财务管理的大门。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公司,如果你想了解财务运作的方法,如果你想对团队的财务管理深度了解,如果你想改善你的财务状况,如果你想改变你的金融理念,那么你就是最适合阅读这本书的人。 -
金融的哲学
本书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很多和金融相关的热点问题,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剖析常见的金融事件,学术支持下带有情怀的思辨,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用大量生动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框架,为换个思路考虑金融、经济与社会问题都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
作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全球最主要金融机构之一的美联储, 究竟是不是私人机构,股东是谁,利润如何分配? 谁负责制定美联储的政策? 它是否真像传说中那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 它又如何在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量化宽松政策真的是美联储在滥发货币转嫁危机吗? 美国经济复苏后,美联储如何从现行政策中全身而退,又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本书不仅对美联储的历史背景、政策目标、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作了客观明确的描述,而且对国内读者特别关心的有关美联储的各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澄清若干对美联储的常见误解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逻辑,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全球市场的预见能力! -
石述思说中国2: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
解析经济问题,把握财富走向,著名时评人石述思再度出击。 中国社会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矛盾迭积的局面:国家对内要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对外要与其他国家展开各种博弈;民营企业步履维艰,面临着融资、信誉、技术等多重危机;个人理财难寻出路,低迷股市不敢轻入,投资房产政策受限,银行储蓄不断贬值。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书观点独到,解剖犀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时评人的良知,也看到了中国人都应为之忧虑与反思的社会经济现状。 -
看穿一切数字的统计学
你也许相信“数字会说话”,小心!数字可能经过加工,目的就是巧妙地误导你的判断。 你也许只看统计结果不看过程,小心!任何统计过程中都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疏漏。 你面前的数据来自有公信力的机关,小心!你觉得完全可信的数据,也可能存在陷阱。 《看穿一切的统计学》告诉你,海量数据中,哪些数字能帮你做出准确判断,哪些会让你走入误区? 《看穿一切数字的统计学》,一点儿也不无聊的统计学入门书,不用艰深的数学式,就能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用故事点出主题,让你学得透彻,看得过瘾。学会统计学,看穿一切数字背后的真相! -
改革的逻辑
十八大之后,对于中国往何处去,改革应该怎样继续,无论是专家学者、舆论,还是大众,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与中国每一步改革密不可分,也因此成为政府、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改革焦点人物。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应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周其仁教授对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向,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和梳理,也有对关键问题的深刻解读,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教授长期以来注重实地调研,他对于改革的看法都从实际土壤中产生,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改革力作。 文摘 自序 把这些年来作者有关改革的文字集成一本文集出版,是中信出版社编辑的建议。我自己觉得,这些文章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其中部分已编入其他文集,再编一本,可有可无。不过,出版社对读者的需要总有更多的了解,那就听她们的吧。书前也没有特别要交代的话,前一段在不同场合发言提及改革,把文字修一修拿来作为序言。 不久前我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这里有不少感慨。不是吗?中国这个要改革的体制,从1952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到1978年,总共也不过就是28年。其实在1958年之前,很多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元素还在,农民要入的是基于土改而成的劳动者私产的合作社,在理论上还可以退社。农户自留地的面积蛮大的,此外尚没有搞政社合一,没有城乡户籍控制,也没有从这个产业到那个产业,这不准、那不准的那一套。 换句话说,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体制,应该是在1958年到1978年期间形成的。总计20年时间,搞成了那么一套管得死死的体制。可是要改这套体制呢?从1978年算起,到2013年已经35年了,人们还在呼吁改革、讨论改革、建言改革。这么一个现象里面,必定有一些道理。为什么我们过去形成的那套体制,改起来特别难? 现在一个认识是,维系老体制的既得利益太顽固。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改革以来国民经济壮大了多少倍,所有既得利益也一起壮大了。现在一件事情,背后都是多少亿、多少亿实实在在的利益。即得利益很大、很顽固,于是改革就难了。 但是,哪个国家在哪个历史时代都有既得利益问题。一套体制就是一个即得利益格局,从来如此。改革要改游戏规则,也就是要改变经济竞争的输赢准则。游戏规则改了,原先的赢家不一定继续赢,当然不可能高高兴兴就退出比赛,总还想维系老规则,继续赢下去。这是人之常情,天下都一样。所以要问的,是中国的既得利益为什么显得特别严重? 我的看法,计划命令体制不是从实践中自发建立起来的。她是按照一种理论构想、按照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构造出来的体制。如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家超级国家公司来处理,那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市场里是出现过一些大公司,但要让公司大到覆盖国民经济,以至于可以消灭全部市场关系、完全靠“看得见之手”来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那还是要差十万八千里。但是一旦把这么个超级国家公司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形态,谁能随便改一改呢?明明行不通,一改就碰上“主义”的大词汇,碰不得,只好拖来拖去,把毛病越拖越大。 所以恐怕还不是一般的既得利益,而是包上了“大词汇”的既得利益,才特别顽强,特别难触动。谁也碰不得,一碰就成了“反社会主义”——50年代的中国还有一个罪名叫“反苏”——本来是怎样搞经济的问题,非常实际的事情,水路不通就走旱路,高度依赖经验和实践效果。要是意图老也实现不了,不妨考虑改一改方法吧。但是“大词汇”当头,点点滴滴改进的难度骤然变大,一静一动之间好像都触犯了制度底线,既得利益就变得很僵硬。 推进改革,首先就要回到经验的基础上来,也就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的理想要坚持,但究竟怎么在中国一步一步实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也要根据实践效果来调整。非要人民公社,非要政社合一,非要搞得种田的人吃不饱饭,才叫“社会主义”?久而久之,人民对那套“大词汇”就不会有信心,也不会有兴趣。 其实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互相比赛一件事情,那就是纠错能力。哪有不出错的制度?资本主义了不起,《共产党宣言》说它创造了超越以往一切时代的革命性的经济成就,但为什么老要闹经济危机呢?还不是那个体制会出错?过去以为搞了计划经济就可以消除了危机,实际上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经济决策同样也会出错,否则为什么隔几年就来一次“调整”?经验证明,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优点,但前提是决策要对。决策错,又集中,那错误也大,且纠错比较困难。 改革无非是系统性地纠错。这里存在一个悖论:计划体制本来就是因为纠错能力不够强,非积累起很多问题才需要改革。但打出改革的旗帜,我们体制的纠错能力就自动变强了吗?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偏向,千难万难,改革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因此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有一种舆论就认为我们的体制是全世界最灵光的体制,再不需要改了。 既然改革这么难,那么干脆不改了行不行?干脆宣布中国已经建成了新体制,再也无需改革,行不行?想来想去,答案是不行。因为改了一半不再改,大的麻烦在后面。大体有三个层面。 第一,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 浏览最近新闻,刘铁男案、刘志军案、东北四天里的三把大火、还有延安城管的暴力执法,看得心情不能不沉重。当然也可以说,这么大个国家,总有负面新闻,也总有偶发因素、纯个人的因素。不过个人感受,这些新闻事件还是反映出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社会机体里,带有令人不安的体制性疾病。中国是比过去富了很多,但富得不很健康,到处可见富态,也可见病态。 以高官贪腐案为例,涉案的金钱数目巨大,本身就够刺激。更要害的地方是,那可不是抢银行得手的巨款,而似乎是“正常工作”的副产品。“利用职权”能带出如此数目巨大的非法收益,不能不判定现行的职权利用体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仅办贪官,不改体制,老虎、苍蝇生生不息,没完没了。 一个国家粮库,一次过火面积就是几万吨存粮。网上议论,向着“天下粮仓”的方向去破案。究竟如何,要看调查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过以过去的经验推断,仓储存粮数目过于巨大,与价格机制被严重干扰总有某种间接的联系。现在财政对粮食的补贴,到每户农民头上的还不算多,但总量已经不小。这对粮食总供求当然有影响。不补贴呢,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似乎都有麻烦——是为两难。出路之一,是适度提高粮食种植经营规模。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土地承包权、发展农地转让权。就是说,需要土地制度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延缓地权改革,只靠粮食补贴,财政能力是一个问题,补来的粮食压库,社会成本过大,管理负荷过重,怕是过不长久的。 还有吉林那把大火,工厂里面工人在干活,但车间门被反锁,着火了人也跑不出来,活活烧死!经济发展当然要支持民营经济,但民营企业也一定要保障工人权益。这些不同权利之间的平衡,不可能仅靠各方自觉就可以自动实现,要有政府来充当履行市场合约的第三方。可是平时管东管西、查这查那的很忙,偏偏人命关天的环节就没检查、没监督。说此案暴露“政府缺位”,总不冤枉吧?问题是缺位了怎么着?用什么机制来监管政府,使之不再缺位呢? 管也不能用延安城管那样野蛮的办法。众目睽睽之下,身穿国家制服,跳脚猛踩小商户的脑袋——这样的官民关系,离“官逼民反”不很远就是了。说是“临时工”所为,可事发整整七天之后,延安城管局长才现身道歉。他到底忙什么去了?官员不忙正事,老百姓也奈何他不得,如此官制不改,就不怕国将不国吗?这件事发生在延安,那是共产党夺天下的圣地。要是当年也是这样的官民关系,毛主席能坐进紫禁城吗? 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总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下坡时容易出问题。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所以现在论改革,还不是摆开架式做最优的顶层设计,或慢慢摸到石头再过河。很多问题久拖不决,正派生出更多的问题。我写过“接着石头过河”,就是挑战一个接一个飞过来,逼你出手招架。这是第一层次。 第二个层次,更年轻的人群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比如说,对经历过1959-1961年大饥荒,经历过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这代人来说,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再怎么说也觉得进步巨大。但是,对80后、90后来说,他们的参照系生来就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 现在社会人口的主体,也就是产业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消费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人口,他们的参照系究竟是什么,他们的预期值又是什么?他们对社会公正、对现代文明的标尺是不是比过去更高了一点,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觉得更不可容忍?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期望,就比过去更高。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讲改革前怎么样,更不能讲解放前怎么样,老靠“忆苦思甜”来维系人们的满意度。 一个国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一代对自己社会的期望值更高。所以改革还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要是改得过慢,跟不上年轻一代人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出问题,也可能让失望情绪弥漫,那就无从动员一代代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个层面,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得过慢,老不到位,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现在很多事情,法律上说一套,本本上说一套,人们实际上另做一套。不少人不在法内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讨生活。 看到这类现象,人们习惯于批评中国人有法不依,没有尊纪守法得好习惯。这个问题存在。但有得情况下,也实在是因为我们不少的法,定的不合理。我举过一个很小的例子,民航客机落地时,广播里一定说请大家不要打开手机。可是前后左右,差不多人人都在开手机。可是搭乘香港国泰或港龙的班机,人家一落地就广播说现在可以打开手机了。我的问题是,要是落地之后开手机没啥不良后果,干嘛不痛痛快快让大家开手机得了?这是说,有的情况下,改一改法或规章,不难做到有法必依。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 不少城市都有“黑车”,为什么?常常是“白车”经营的门槛过高、负担太重。凡白车服务不到的地方,黑车常常应运而生。再看所谓“小产权”,法律上没地位,现实中有市场。单单天子脚下的北京,有多少法外物业?还有早就过时的人口控制政策,催生了多少“黑户”?挺大一个小伙子,交谈几句就告诉你他是被罚了几十万元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对我们这个社会,会怎么看?金融改革讲“利率市场化”,讨论很热闹。可走近生活,哪种利率模式现实里没有哇?所以,法外世界很热闹,到处都是“中国式过马路”。 讲到这些现象,“小道理”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 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这本文集讨论的,就是一个很难改的体制,如何在不改更难的预期下,继续改革的逻辑。是为序。 -
中午吃什麼? 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胃指南
這是一本書評家拍案叫絕、造福百萬上班族的日常飲食指南! 他說,正妹太多的餐廳別進去,為什麼? 他說,除非報公帳,否則別吃懷石料理,為什麼? 他說,吃美食最好到巷子裡找,為什麼? 聽重量級暢銷經濟學家泰勒.柯文,教我們打破吃飯魔咒! 美食,誰說一定得貴聳聳?吃好料,誰說一定得心痛地砸大錢? 這本書大力主張:飲食世界需要一種文化,幫助我們擺脫「勢利眼美食家」的偏見,讓人人都無須花更多錢,就能吃到健康、環保、令人讚嘆的美食! 作者用他經濟學家獨到的視角,讓我們明白:只要拋開五星級的迷思,就能讓你我在『無星級』的小攤子、小餐館,享用到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中午吃什麼?》會改變你對食物與環境、食物與健康,乃至食物與追求幸福的看法。這本書,將影響你我今天吃什麼的選擇,也關乎人類明天將如何餵飽全世界。 如果你在乎吃,就要在乎食物背後的經濟學…… 柯文的超有趣平價開味指南── ☆平常上班用餐,盡量到巷子裡找「低租美食」! ☆回家下廚,可以搭配外食「偷吃步」! ☆出門旅遊,買一本米其林指南,然後專挑「無星級」的館子! ☆在東京想吃好的日本菜,隨便挑一家餐館進去就對了! ☆想在家下廚? 很好,但不必買一堆鍋子…… -
公平中国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内容简介: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经济衰退,不是环境恶化,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社会公平!《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论述了公平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否则,我们将离和谐社会越来越远。 -
老二非死不可
关于投资 价值投资者为啥都买茅台? 怎样识别好公司与坏公司? 做空者真的罪大恶极吗? 国际板对A股会有什么影响? 波段操作,止损割肉到底靠不靠谱? IPO真的是A股萎靡不振的罪魁祸首吗? 关于商业 搜狐的再造战略有戏吗? 新浪如何焕发第二春? 百度的敌人为什么是它自己? 我为什么比巴菲特早两年投资比亚迪? 民族品牌这张牌还靠谱不? 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为何老二非死不可? 微博对于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越管理,股票越烂? 电子商务只能是开网店吗? 互联网为何意味着垄断? 关于雪球 媒体人如何实现到创业家的华丽转型。 -
鹏城楼市风云录
房产投资 -
占领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是一位独具国际视野的艺术家谈:金融、移民、学业、投资、艺术与饭碗;角度罕见、幽默,并极其个人化;自写自绘,从华尔街高管到非法移民劳工,书中每一位真实人物都跟作者的生活赢接相关;为高度关注自我生存和面临选择的读者,展现一幅幅动态思考。 -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穿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媒体评论 金融、华尔街、美联储监管,这一切在人们的眼中显得有些高深和神秘,让人望而生畏。但读一读《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既能让一般读者对银行监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又能为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美联储的银行监管理念、操作程序和运行机制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作者的经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对求学之人和对专业人士都会有所启迪。 我建议想了解金融、了解监管的人读读这本书。也许作者的语言不符合国人含蓄的传统,但这也是作者个性的体现,瑕不掩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野,围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制定、花旗集团合并、纽约联储监管机制的运作等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作者 1998年至 2001年在美国纽约联储从事银行监管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是我国金融业者了解国际同业运作经验的难得的参考书。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易纲 作者在美联储工作期间所亲历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重大金融变革正是今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课题。书中描述的美联储监管的运行机制、行为准则以及对重大变革事件的处置,可以使我们今天在探索中国银行改革和发展路径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国际银行业的大变革时期,本书作者在美联储从事银行监管工作。她用流畅的笔精心地、生动地描绘了她在此期间经历的银行监管的实践。 面对中国的银行的重组、上市,中国的银行监管也在不断走向规范。本书为银行监管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及时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钱颖一 美联储对银行业的监管可谓各国银行监管的典范。卢菁博士以自己在纽约联储的切身经历写成这本书,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简洁的理论模型,将复杂的监管程序和与时俱进的监管政策娓娓道来,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我相信本书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和金融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和一般的经济学家不一样,卢菁有在国际金融界和监管机构长期工作的实战经验;同时,和一般的实际操作者不一样,她又有在大学进行长期研究积累的学术功底。她在这本书里从政府监管者和学者的角度记载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银行界修改巴塞尔协议的过程以及她亲身参与的一些重要案例。她生动、务实而深入的描述对正在和国际接轨的中国银行界和监管机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 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张春(Chun Chang) 这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作者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在加拿大高校里执过教,随后在美国中央银行做过银行监管,所以此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既有监管银行的第一手实例,又不缺理论功底。此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可读性非常强。作者从内情人的角度,恰当地融入了亲身经历的种种小故事,用形象感性的语言,把抽象枯燥的美联储银行监管的运行机制和行为准则,生动精练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贯穿于全书。除了银行监管的知识之外,读者还可以从此书中读到华尔街的金融风貌,留学生的奋斗历程和职场人士的积极进取。潜移默化之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作为一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何许素质。我很高兴能把这本我欣赏的书推荐给读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助理主任,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项目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魏尚进 -
中国经济随笔
《中国经济随笔》内容简介:自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和平崛起日益为世人瞩目。作为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作者曾参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中国经济随笔》就是作者在2008年和2009年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多涉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也介绍了作者本人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既具理论价值,更具实用价值。 作者对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评判既不是随兴而发的议论,也不是学究式的套套逻辑,而是以学理为依据的客观评判,他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社会变革的诸多政策建议,更彰显了作者身跨政学两界的睿智和务实作风。正如作者所言,了解中国经济不单是经济学界的责任,而且是一般公民应有的常识。 -
仇富
至少我们这代人,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后辈阅读的中文。你要是听茅于轼、吴敬琏们用“只有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能变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类话谈市场经济.你就永远不可能懂市场经济,而且真到了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会被人家笑话。我给你出个题目,把茅、吴这两句话翻译成英文,看看能否放在任何美国的媒体上。真翻译成英文,肯定是野蛮语言。在文明社会,这样的句子谁能找到呢?那些为这两位辩护的人,许多是出过国的。让他们举个例子吧。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本身已经变得野蛮了。乃至这种话中文里可以有,还有许多人拥护,但英文里不能有。这简直就是处于两种进化阶段的语言。 中国的穷并不是仇富所致,而是贫富分化太严重、穷人缺乏保护的结果。这也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主流经济学家和自由派至今对此也无法面对。《南方都市报》的编辑枪毙我的稿件,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仇富情绪太危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传统有严重的仇富倾向。相反,中国自明清以来经济非常市场化,社会对贫富分化的容忍力比其他社会恐怕更大。如今世界的发达地区,香港、新加坡等地贫富分化就属于最大的,社会也很稳定。这说明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特别的仇富传统。同时,我们再看看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三十几个国家,哪个国家的仇富情绪不威肋、社会稳定?人都是人。中国人未必是更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是比人家更坏的人。一个社会贫富分化到了这个地步,换谁当穷人都会仇富。中国的穷人相对还算厚道的。 -
致命的谎言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最具个性的作品之一。当有人抱怨新技术的使用正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消失时,他却告诉你,美国经济在过去25年里,已经新增了4500万个工作岗位。 当有人高举道德的旗帜,惺惺作态地谴责无情的跨国公司和贪婪的企业家时,他却告诉你,低工资、坏工作总比没有任何工作好。当有人为技术创新的空前繁荣而欢呼雀跃时,他却告诉你,技术的奇迹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当有人视通货膨胀为猛虎,一味地坚持物价稳定的政策时,他却告诉你,通往零通胀的道路上,不仅有产出的损失,还有永久性的高失业率。 本书收录的文章来自于保罗·克鲁格曼早先发表的散文和评论,写作时间大概介于1995年秋到1997年夏之间。那是一段多事之秋(其他时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是左派和右派们提出各种荒唐想法的高产期。本书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为了回应当时美国新当选的众议院多数党(即共和党)领袖所鼓吹的自私型经济的荒唐想法而写。较晚的一篇,则是针对当时法国新上任的社会党总理而写。他是一个好心人,但是很不幸,其想法也和共和党的想法一样愚蠢。总体来看,左和右的分法并不准确。就本书论及的问题而言,正统的自由派与保守派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很多时候,那些没有人听的恰恰就是真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保罗·克鲁格曼在序言中写道:“虽然我的最终结论是严肃的,但仍然不可否认写作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有一句老得掉牙但绝对属实的话:以平易朴实的英语写一篇1300字的公众文章,远比为专业期刊写一篇5000字,而且满是方程式的专业论文困难得多,也费时得多。我希望,那些喜悦的读者朋友们也能体会到这点。或许,他们会很快发现:这些短文,不仅能启迪心灵,而且还充满趣味。不妨先试着看一看吧!” -
你属哪座城
《你属哪座城?》内容讲述了: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上哪所大学?做哪一行?跟谁过一辈子?不,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家安在哪儿!因为它其实决定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幸福指数的高低,而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指出,居住地的选择将影响我们的收入、人际网络、伴侣以及子女和家庭能得到的机会。当我们听到"世界是平的",似乎意味着居住在任何地方都能和外界联系并高效工作,所以家住何处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弗罗里达的研究证明,这个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全球化潮流导致的恰恰是地区差异进一步拉大,选择不同的居住地,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纽约、北京、上海、东京这样的超级经济区域日渐变成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成本和代价也超乎寻常。城市如同人一样,体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气质和性格。我们选择了一个城市,不仅选择了它提供的机会,也选择了它的气质和它所提供的服务;只有找到跟自己需求和气质相符的城市,我们才可能幸福。理查德-弗罗里达被誉为美国"最杰出最睿智的知识分子",在《你属哪座城?》中,他回答了"为什么某些人特别适合居住在某些城市"这个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呈现了财富和智慧在全球分布的脉络及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做出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他近。20年实证研究的结晶,弗罗里达制作的"居住地确定器"能为不同性格、不同需求和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提供居住地指南。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最应该做的就是马上考虑应该如何制订我们这一生的安家计划。 -
让数字说话
审计是一个对数字进行再鉴定的行业,因此,也成了管理学科中相对枯燥的一个分支。从数字中找出乐趣,捕捉数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生活化的语言将专业化的知识展现给读者是本书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
奢侈的概念
本书对奢侈的概念作了概念上的分析以及历史的考察。奢侈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内容,即衣、食、住、行相关,与需要和欲望关系密切。作者将之视为政治学的基本主题,历经了从古典、中世纪到现代的社会变迁,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着重探讨了不同学派和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奢侈的不同处理。其中成就尤其讨论了对奢侈“去道德化”的问题,解读了柏拉图、古罗马哲人、基督教早期以及现代思想家马克思、斯密、康德和休谟等人对奢侈概念的探讨。从而提示了奢侈与必需的区分,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认同的变化。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