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

  • 治大国若烹小鲜

    作者:盛洪

    政原来读老子的《道德经》,最难理解的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境。怎么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达到什么都做的效果呢?关键在于理解“无为”二字。“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做妨碍别人“有为”的事情,对于政府来讲,就是不要做妨碍老百姓积极性的事情。一个社会,只要所有成员都能奋发有为,什么事情不能做呢?所以我在后来一篇文章中总结道,“‘无为’就是对妨碍的妨碍,对限制的限制。”这与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的小政府理想颇为一致。 然而,将“无为”或“小政府”理想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做得越少越好则是有问题的。应该说,政府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迄今为止不少美好的字眼,如自由、平等、公正等等,都是在有政府的条件下近似地实现的。这说明,在有些地方,政府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政府的“无为”,应该是在该有为的地方有为,该无为的地方无为。这需要对政府这种制度有深刻的理解。“无为”不是无知,“自然”也不是毫无人的意识和智慧。我过去很赞赏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认为它是中国文化“崇尚自然”风格的体现。后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些新“景点”去了几次,才发现,完全无知无识的所谓“自然”是多么糟糕。那些毫无文化造旨的仿古建筑,与北京与承德的皇家宫殿,和苏杭一带的江南园林简直有天壤之别。在那些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背后,是深度刻意的安排。做得象“自然”一样,其实不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键是个“法”字,即仿效、效法之意。而效法,就有水平高低不同了。有维妙维肖,也有邯郸学步,还有东施效颦。要仿效,首先是要理解,要把自然“吃透”。所以,在“无为”的背后,是理解自然、仿效自然的大学问。 这样的境界,又用得上老子的另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过去,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但没讲到“妙”处。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艺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侯。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那么,怎么掌握火候,大国又如何可以被比作小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大而化之道来。简单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民的性质就是趋利避害。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和维系一套基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对社会有利;在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时,就对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繁荣起来。一般而言,这套制度包括保护产权、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框架,人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行事。 当然,什么对社会有害,什么对社会有利,在有些时候并不是那样判然分明的。往往是同样一件事,做得不够和做得过头都会对社会不利,比如货币供给。过多了叫通货膨胀,过少了,我们现在也知道叫作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意味着,当社会所有成员都已经被动员起来进行经济活动以后,仍要增加需求,则只能导致物价的上涨,而不会有新的供给了;通货紧缩意味着,社会上还有一些成员没有工作,却已经没有货币支持他们的经济活动了。在相当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采用贵金属做货币,货币供给由贵金属的生产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吻合的情况只是偶然地发生。后来人们又发明了贵金属本位制,即以贵金属为准备金发行可兑换证券,部分地摆脱了贵金属的束缚,直到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不兑现的纸币作为货币,才完全脱离了贵金属的限制,货币供给完全可以由政府的货币政策决定。所谓货币政策,一般就是中央银行对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再贷款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些微调整就会影响人们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当利率调高后,就会有些人认为他们原计划的经济活动得不偿失,从而中止他们本来要进行的投资;反之亦然。这样政府通过很小的调整,就从事着造福于整个社会的治理。 谈到火候,谈到货币供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国中央银行)主席格林斯潘。他的任务,就是在保证货币充分供给的同时,避免通货膨胀。他的全部工作,似乎就是以0.25%甚至0.125%的微量,调整美元的再贷款利率。别看调整幅度如此微小,但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以至他的一篇讲话,既可能造成股市动荡,又可能给人以信心。自他执掌美国联储以来,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滞胀局面,出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当然,格林斯潘的工作可不是好玩的。尽管只做0.25%的调整,但如果一不小心弄错方向,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因此需要对货币体系、金融制度和实质经济有深刻的理解,并对美国经济现实有足够的“感觉”。这和他的经济学背景、他在金融界长期工作的经验很有关系。在微量调整、掌握火候的背后,是对经济体系的洞悉、对当下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货币政策和政策手段的刻意选择和安排。这不正是一幅活生生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图景吗? 达到这样的境界,却不是格林斯潘一人的功劳。只有在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才会如此灵敏。而这一经济体系的形成,则依赖于世世代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在这一制度中,政府运行有效并且不可替代,却花费最小而影响最大。恰恰因为,政府在它该发挥作用的关节点上发挥着它的智慧,从而避免了它对经济其它方面的干预,反而给全社会成员留下了巨大的“有为”的空间。
  • 寻路问学

    作者:汪丁丁

    在书的丛林里走了多年,我的体会之一是,寻路与问学,其实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几乎无法区分的相互纠缠着的方面。
  • 任他评说

    作者:任志强

    《任他评说(任志强的微思考)》是作者任志强近年发表的文章集锦。本书不仅包含作者在新浪微博中的思考,还忠实地再现了网民对任志强的微评,精编的微语录更是锦上添花,《任他评说(任志强的微思考)》将真实地为您展现一个地产商人的微思考,一个微博狂人的地产人生。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作者:陈思进,金蓓蕾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让你不只看热闹,更看出财经新闻的门道!掌握《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里的四原则,不再被忽悠,让你自己做自己的理财专家,让你彻底了解财经新闻,轻松看懂国内外经济形势。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经济时事和指标,告诉你该如何听专家的话,从此不再害怕金融术语。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还尝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当前广大读者感兴趣的财经、理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以专家的视角和通俗化的写作手法为广大读者解读财经新闻中的最核心的信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对于读者的投资作出指导,为读者的投资理财的决策过程中添加一双慧眼。
  • 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

    作者:(美)史蒂文·兰兹伯格

    经济学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发生,但是真正懂得经济学思想的人却少之又少。本书就是将经济学思想简单化、生活化的一部佳作,作者的目的就是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例子讲给孩子们听。事实上,许多经济学问题,跟孩子们解释起来,比对大人解释要容易很多,因为大人们总是带着一生积累的偏见去看待经济学问题。 作者从一个父母的角度出发,联系许多生活中的例子,为女儿讲解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使她从小就能理解经济学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那些在课堂上用严谨的话语讲来晦涩难懂的思想,在作者如话家常的语言说来,则非常简单、清楚。 本书旨在向孩子们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经济学的观念,能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思考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能教给孩子们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因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公平。
  • 顾准文稿

    作者:顾准

    《顾准文稿》包括三部分内容:“经济学文稿”、“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希腊城邦制度”。其中有八篇文章是首次发表(“经济学文稿”中除“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以外的八篇)。在版本上,有原稿者,一律根据原稿排校;没有原稿者则根据打印稿或已出版著作排校。编者对原稿和已出版的著作作了认真的整理、校订工作;对有些篇目的顺序作了调整;对有疑问或需加说明的地方,给予简注,用仿宋体,加[ ]。
  • 小民说话

    作者:梁小民

    《小民说话》,是梁小民近一年来发表于各种报刊的杂文随笔,从足球这样的小事到加入WTO这样的大事,都在他的写作范围之内。本书共分五部分:“看足球谈经济”是从足球赛这样全民共乐的运动中,悟出点经济学道理;“加入WTO以后”是用具体的事阐述加入WTO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铁路价格听证会”是他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感受;“经济杂论”和“冷眼看社会”则是一些题材不同的社会随感。
  • 玩转众筹

    作者:魏来

    《玩转众筹》是全球首部按照众筹模式,来剖析众筹市场全貌,指引众筹实践的工具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接地气、实用、可操作性强的“众筹指导书”,让读者从零开始学习如何做“众筹”。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众筹的基本概貌,包括众筹的发展史、众筹的基本类型、众筹的商业模式,并对玩众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第2章、第3章介绍了国内外如何玩众筹,其中既有对众筹网等知名众筹平台的介绍,也有对各种众筹模式的解读;第4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完整地做一个众筹项目,包括如何选项目、如何选平台、如何规划项目以及如何推广项目;第5章介绍了玩众筹不可触碰的法律风险;第6章对众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

    作者:林毅夫

    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将国内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集合起来,谈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前沿又最具争议的问题。本书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作为在近20多年中中国当代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个见证者、跟踪者和研究者。研究范围从农村经济开始,逐步深入到发展战略、宏观经济、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三农”问题、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等诸多领域。本书就是作者将研究所得写成了大量文章编辑成册。
  • 随机致富的傻瓜

    作者:(美)纳西姆.塔勒布

    《财富》评选的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之一。股市的大起大落只发生在须臾之间,借鉴塔勒布的操作手法(这也是不少操盘手正在做的),您将能避免风险,并在黑天鹅出现时大赚一笔。说股票交易者应该人手一册本书绝对不过分。 人的本性经常低估随机现象,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书。妙趣横生、清新隽永且独具一格,令人玩味无穷。——罗伯特·希勒(畅销书《非理性繁荣》作者) 本书常识性知识俯拾即是。如果你是交易员、科学家,或者哈佛律师,本书必读。——保罗·威尔莫特(《衍生性金融商品》作者) 简单一句话:这本书让人看得入迷。埋首其中,你对生命(以及你的钱财)的了解将大为增进,这可不是随机性的结果。——伯恩斯坦(彼得·伯恩斯坦公司总裁) 当还是股市中的一位菜鸟级别的交易员时,作者塔勒布曾成功地在一次股灾中得以幸免,他潜心半年研究这场风暴,认为他的逃脱不是有比其他人高明之处,完全是运气好——运气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却总是过低地估计了随机作用,忍不住想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这就形成了种种迷信。由此他写作了这样一部关于运气——随机性的书。 塔勒布指出:在基因上,我们仍和未开化的土著人很接近。我们的信念的形成,充满着迷信──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或许必须说,尤以今天为甚)。某一天,原始部落的某个人抓了鼻子之后不久,雨开始下了,于是他煞费苦心发展出一套抓鼻子祈雨的方法。同样的,我们会把经济的繁荣归功于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利率;或者一家公司经营成功,竟和新总裁“走马上任”有关。类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屡屡被我们扯上联系,并导致我们在人生的重要抉择关头步步踏错,先机尽失。 生活中随机性无处不在,即使是专业的数学家,并精于概率的计算,也往往会被随机性所捉弄,塔勒布最后建言:我们虽然无法避免随机性,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它。塔勒布的理念已经自成一派,世界上相当多的股票交易员都承认受到他理念的影响——从稀有事件中获取收益。这绝对是每一位证券交易者都应该珍藏的一本书!
  • 卧底经济学

    作者:蒂姆·哈福德

    为什么咖啡店都设在街道一角?为什么同一家超市,有人觉得哗众取宠有人觉得物超所值?为什么老买不到一处位置好价钱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与贫穷的国家差距如此之大?   作为经济学家版的“万变之宗”,这部迷人的著作为你一一解惑。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像一位经济学家那样看世界,它不会告诉你有关汇率或商业周期的专业问题,但会帮你解开日常生活之谜。书中既会关注大问题,如星巴克为什么会赚个盆满钵满,也会关注小问题,如你怎样在超市里淘到价廉物美的货品。   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侦探式的工作,但会教给你如何运用经济学家的各种调查工具,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者指出: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希望看完本书之后,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消费者,能够看清楚种种现实背后的真相。
  • 魔鬼投资学

    作者:[美]迈克尔·莫布森

    在《魔鬼投资学》一书中,迈克尔·莫布森和我们分享了他获得深刻投资洞察力的秘诀,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投资中“选择”与“风险”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宝贵工具。 莫布森集众家之长,融汇了诸多学科领域的精髓,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投资艺术。他不仅从股神沃伦·巴菲特和投资界巨鳄乔治·索罗斯等大师身上学得投资的精华,为了探得投资的真谛,莫布森上下求索,不惜孤身犯险,深入“魔鬼世界”中去探求极其宝贵的投资智慧。作为一个顶尖的金融投资专家: ·他从赌博和赛马中探讨投资的盈亏之道,从棒球和篮球巨星身上发现投资的成功法则; ·他追踪黏液菌,斑马和孔雀鱼的生存习性,寻找出在投资市场上规避风险的生存之道; ·他从蚂蚁和蜜蜂身上学习股票市场的群体最优化选择,从计算机“深蓝”的失败和“老虎”伍兹的挥杆动作中总结出战胜市场的根本原则:不断创新和化繁为简; ·他深入研究统计学上的“肥尾分布”和“幂律分布”,挑战数学上的“圣彼得堡悖论”,并征服了哲学上的“拉普拉斯恶魔”,向投资者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市场运转的实质,并给出投资者在市场上生存与取胜的最好建议与忠告。 经历长年艰苦卓绝的研究与实践,迈克尔•莫布森最终化身为“投资界的先知”。
  • 一念之间

    作者:戴立宁

    20多年前的台湾,当下的中国,情境是如此的相似。台湾地区前证监会主席戴立宁针砭时弊,一篇篇警世良言,揭开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戴立宁的文章,不能单单地看,要细细地读、深深地想。他的用字遣词,喜欢意在言外,读得不够仔细,思维不够跳脱,理解就会受限。 比如他写德国慕尼黑一个马戏团的跳蚤:个个身怀绝技,被训练成了足球高手,还能推拉特制的小车按预定线路游行,与跳蚤的本性完全相悖,仔细分析这训练的方法后,他想到了专家进入政府领域后的作为;比如他分析校车事件,不单单分析事故的硬件故障,也分析背后的制度因素,还分析了最不为人了解和可怜的司机……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文章凉中带火、温里含燥,正所谓“心似火,手如冰”。几十年的法律研究与教学,几十年的金融从业经验,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让他看事物有了另一种角度,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本书收录了戴立宁在价值与观念、政治与政府、法律与制度、金融与财政方面的文章,读来必定有所收获,只要我们认真地去体会、去思考……
  • Age of Ambition

    作者:Evan Osnos

    From abroad, we often see China as a caricature: a nation of pragmatic plutocrats and ruthlessly dedicated students destined to rule the global economy—or an addled Goliath, riddled with corruption and on the edge of stagnation. What we don’t see is how both powerful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remaking their lives as their country dramatically changes. As th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Evan Osnos was on the ground in China for years, witness to profou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upheaval. In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he describes the greatest collision taking place in that country: the clash between 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struggle to retain control. He asks probing questions: why does a government with more success lifting people from poverty than any civilization in history choose to be the first regime since Germany in 1935 to prevent the relatives of a Nobel Peace Laureate from accepting his prize? And why do millions of young Chinese professionals—fluent in English and devoted to Western pop culture—consider themselves “Angry Youth,” dedicated to resisting the West’s influence? Writing with great narrative verve and a keen sense of irony, Osnos follows the moving, illuminating st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and reveals life in the new China to be a battleground between aspiration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which only one can prevail.
  • 生活中的经济学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吉蒂•贝克尔

    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教授写文章的时候,光是开场白就要用上5页的篇幅。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却连续10年写出了多达130多篇、每篇只有800多字、短小精悍的专栏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做到了思路清晰、观点旗帜鲜明。 这些文章以其扎实的经济分析,与随处可见的个人意见区别开来,广受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经典不衰。 通常,专栏所谈论的当代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加里•贝克尔的这些文章,即使是讨论那些已经忘却的问题,其分析也有助于学者、企业主管、经济爱好者及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 这些文章证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告诉我们,人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这是政治、社会、心理等角度所看不到的。
  • 内裤从哪里来

    作者:(新西兰)乔·本尼特

    新西兰作家乔·本尼特在新西兰的商店买了一包5条装、价值8.59新西兰元的内裤后,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的一片棉花地,然后把身上的衣服脱掉,只剩下一条中国制造的内裤。 为了解内裤如何从棉农到织布工,从橡皮筋厂到制衣商,从出口公司到分销商,漂洋过海到达欧美消费者手中,乔·本尼特两次到中国,探访了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厂,甚至新疆的棉田和泰国的橡胶树。对本尼特来说,此行的收获并不仅仅是“这包内裤的成本有多少”,还见到了一个让他吃惊不已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因此也有了这本《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新华网评价这本书说:“中国内裤让新西兰作家大开眼界。” 作者不仅介绍了内裤如何生产销售,还描写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内裤生产链来展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发展,强调世界再也不应用老眼光来看待中国了。即使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观察我们自己的新角度,可以加深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的理解。 乔·本尼特说:“我们大多数人要靠中国来提供衣服、提供鞋、提供五金工具,我们都欠中国的债。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我个人的经验就非常典型。我大学毕业已经三十年了,也算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乔·本尼特表示中国的内裤之旅后,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例如:“我过去听到的读到的有关中国的一切都在强调差异,但是我所度过的愉快时光却显示这个国家和我们的相似之处。这些人都是我所熟悉的人,容易相处,是喜欢大笑的人。”
  • 不再神圣的经济学

    作者:(美)巴罗 苏旭霞

    罗伯特・巴罗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只限于应用在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上,所以他把经济学从圣坛上拉了下来,用它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包括宗教、爱情、犯罪、生育等,许多经济学神话在作者犀利而深刻的分析之下,被渐次剥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露出了面纱之后的另一张面孔。作者讨论了美貌的经济学分析、对美国总统的经济评估、毒品的合法化、如何预测大学入学成绩等别开生面的话题,因此使得其笔下的经济学与众不同、趣味盎然。 书中既有举轻若重、游刃有余的生活分析,也有运用自由市场理念对宏观经济和政策进行的严肃认真、鞭辟入里的理论阐述。精彩纷呈的背后是作者深刻的经济学思想,正加评论者指出的:罗伯特・巴罗改变了经济学家思考一切问题的方式,深刻影响了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正是他的文章使《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等刊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反常识经济学

    作者:[美] 加里·S. 贝克尔,[美] 理查

    贝克尔,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波斯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法官之一。2004年,两位泰斗级人物在互联网上合开了“贝克尔—波斯纳”博客。这个充满新鲜睿智观点的博客每周更新一次,内容针砭时弊富含学术价值,让许多人每周引颈关注,粉丝遍及全球。本书汇聚了两位大师最具创新性的文章,他们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和家庭生活领域:一夫一妻制,落伍了吗?大学排名,有几分可信度?政府的征地权限,谁来界定?财富分配不均,一定是坏事吗?交通拥堵,谁来买单?人体器官的买卖,是否应该合法化?海啸、地震、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预防的成本有多高?解答这些问题的原则只有一条:把所有理所当然的定见抛诸脑后!如果你想知道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真正的经济关联,如果你想读一本有挑战性而非一般趣谈式的经济学书籍,如果你想一窥大师级人物如何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行为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