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日关系

  • 中日恩怨两千年

    作者:樱雪丸

    关于真实的中日双边关系,你又了解多少? 翻开本书,为你彻底理清中日之间外交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授予倭国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倭国正式成为大汉藩属, 也正式拉开了中日两千年的恩怨序幕……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狭长的海域里,无数人怀揣着友好、仇恨、好奇、敬仰,乘风破浪,冒着被大海吞噬的危险,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 公元一世纪,中国的冶炼技术,让日本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一千六百年前,来自中国的渡来人们将文字带到日本;一千三百年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使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汉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到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则非常深远。我们今天频繁使用的大量词汇,大到“自由”“民主”“平等”,小到“卡拉OK”“人气”“达人”“萌”都是来自日本;日本人创造的产品和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个阶层和角落。 中国与日本,就这么你中有我,我中国有你地过了两千年。 翻开本书,为您展开这幅中日交往两千年来的历史全景画卷!
  • 近代中日關係史

    作者:林明德/著

  • 筱原令看中国

    作者:[日]筱原令

    作者是一位通晓中文、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日本作家。有鉴于日本国内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反华言论,他写了这本书,用他的话说,“就日本人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的特征(无论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作出分析和解读,以期让日本人放弃成见,更好的了解中国、认知中国,与中国一道为人类做贡献。该书由37篇文章组成,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知中国的关键词,第二部分是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第三部分是天南地北中国人。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实和有代表的中国人物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全书文字清新流畅,评述客观公允,观点精辟独到,是近年来日本人谈中国的佳作。 著名学者余秋雨欣然为本书作序,指出该书谈论的其实“是一个文化课题”,揭示了中日两国“蕴涵深厚的文化分野”。著名音乐人侯德健为本书写跋,称“中国文化里到处都看得到自由的身影”。
  • 看不懂的日本人

    作者:本尼迪克特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 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对于了解日本人,这是一本不错的合籍。四本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日本:《菊与刀》:从日本的国民习性看日本人;《武士道》:论述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论》:从历史文化视野看日本;《日本人》:从一个军人的角度分析日本。
  •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作者:[日]天儿慧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逸舟认为《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同类作品里最好的一本,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由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希望读者秉持“兼听则明”的精神,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的读者,都能以开放纳谏的态度阅读此书。天儿惠教授认为:“日中间的最大问题是相互误解”。他的书通篇主题就是如何减少这种误解。但愿我们中国的读者能给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
  • 仇恨沒有未來

    作者:馬立誠

  • 中日关系二十讲

    作者:刘江永

    进入21世纪短短几年间,中日关系经历了数重考验与变幻。为何日本前首相小泉一意孤行,导致中日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友好大厦几近倾颓?为何继任者安倍晋三一反常态,大刀阔斧破冰示好?围绕中日之间敏感而脆弱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从纵向梳理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曲折道路、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政令”关系,以及“后小泉时代“-新任安倍内阁的政策走向,从横向揭示了横亘在中日关系之间的政治障碍,以及伤害民族感情的历史认知问题,既准确地把握住了中日关系的脉象,诊断出了中日关系的症结所在,又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开出了极富创见的良方。 《三国志》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古人解释说:“如登,喻难;如崩,喻易。”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的中日关系,殊为恰当。中日两国虽为近邻,但由于历史问题现现实矛盾相互交织,两国关系改善难而恶化易。特别是在日本政治右倾化蔓延的情况下,两国关系更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如何才能力挽狂澜,将纵横沟壑抹为一马平川,化皑皑冰雪为一江春水?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值得两国珍视的答案:从善如流,上善若水。
  • 古代中日关系史话

    作者:汪向荣

    编辑推荐: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今天回首看看自已走过的脚印,应该说不是件没有意义的事吧!当然,更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研究,使之更蓬勃、隆昌,不辜负这大好时代。这些文章能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中日两国关系的有所了解。本书从追朔中日两国关系的开始,其中也回答了众多人们关心的话题,诸如:中日两民族是同种吗?本书中还对似中文的日文进行了分析,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中日间的第一次战争等等。
  •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

    作者:戴东阳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以晚清对日外交重要机构驻日使团作为切入点,以甲午战前清政府对日政策的三大中心问题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和修改条约问题为基本框架,以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届使团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交涉活动为纬,以清政府对日政策和日本对华政策为背景,深入考察了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对日交涉、政策建议及其渊源,以及对清政府对日政策尤其是甲午战前中日关系的重大影响。
  • 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作者:郝祥满

    值得一提的是,郝君的这本著作,是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之上修改完成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能够成为一本著作的基础,足以说明这门课的讲授确实是别有心得而不是人云我云,这样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成果,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本书即是关于研究“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的专著,书中主要考察中原王朝“册封体制”的生成机制,考察日本对于“册封体制”态度的变化过程,关注日本在此过程中民族意识及情感的演化,并以此作为观照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脉络,通过揭示“嘲贡体系”在东亚拓展、维护和瓦解的过程,透视两千年间,中日双方围绕册封和朝贡、赐予与受封问题的不同态度和纠葛,从而演绎出一部生动的中日关系史。
  •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

    作者:安冈昭男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内容简介:19世纪,中日两国都被迫和欧美各国缔结了不平等条约。1871年,中日两国签署了《日清修好条规》,开始了近代邦交。然而此后两国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了本国的近代工业,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之后,中日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双方在琉球问题、朝鲜半岛等问题上的对立不断升级,最终于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的作者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日中对立与交涉直至战争的过程,尤其详细分析了日方在对清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转变,对研究清代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战后责任论

    作者:(日)高桥哲哉

    《战后责任论》从哲学理论的观点出发,采取引用、比喻、比较的手法,以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审视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批判日本国内主张”历史修正”的反动民族主义思潮,还历史以原本的面貌。作者站在正直、无私的立场,力主日本人应承担的责任:正视历史,反省过去,迫使日本政府履行战争赔偿并向亚洲各国战争受害者谢罪,用惨痛的历史教育后代,以免历史重演。
  • 战后中日关系

    作者:刘建平

    《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由于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把中国排除在战胜国对日交涉之外,中日“战争状态”持续20余年,到1972年才实现“邦交正常化”;并且仍然不幸的是,具有了邦交形式的中日关系反复受到“历史问题”的控制而呈现国家外交对抗和民众情绪对立的僵局。政治“议和”之后历史“和解”的“烂尾化”综合症,考验着政治家的外交能力;而把“不正常”中日关系对象化的知识阐释和思想把握,则是学术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 壬辰1592

    作者:宋毅

    公元1592年,一统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对朝鲜悍然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侵略战争。在日军“闪电战”的打击下,朝鲜全面崩溃。应朝鲜的求救,明朝不顾自身困难,毅然派出大军东征,打击日本侵略者,由此拉开了这场长达七年之久,最终彻底改变了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反侵略之战。 本文用最翔实的中日朝史料,用最客观的态度,用最细腻的笔触将这场四百二十年前的血色回忆娓娓道来。在作者的笔下,日本经过百年战国时代所淬炼出的十余万穷凶极恶的虎狼之军与大明帝国辽东铁骑、宣大劲旅、江浙铁军这三支强军之间的血肉交锋使得国人第一次明白,彼时明军在朝鲜半岛到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什么样的牺牲?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明朝军人更不应该被忘记,他们为了这片土地到底付出了怎样的牺牲,细读此书,你们会知道!
  • 上海时代

    作者:松本重治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日本国际传媒和政治外交领域内的作者,是日本首相近卫的智囊和“私人驻华代表“,被称为“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自1932年派驻上海之后,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中国上流社会和国民党党政军财各界,周旋于世界各国派驻在沪人士之间,深深地介入到中日关系的内幕层次及许多与此相关的重要国际事务,迄全面抗战爆发后,又成为对汪精卫集团诱降活动的主要策划与参与者之一。本书以其个人的历史观,用新闻记者特有的笔法,娓娓追述这段经理,不仅生动地再现出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画面,同时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公认为战后日本最有分量的政治外交回忆录之一。本社与作者后人达成版权协议,使该书中译本将和中国读者首次见面。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
  • 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

    作者:王浩

    这是一段讲述中日倭寇关系的史书。 大明一代,岛国日本,聚民成寇,借助海势,劫掠中、朝。倭寇犯边,海波不平,引出了几位英雄人物,戚继光、俞大猷等明军将领,也有我们不熟悉的王直、徐海、胡宗宪等海中霸王,更有日本一代雄才丰臣秀吉,朝鲜不世天才李舜臣……这些人物在太平洋上掀起一阵飓风,足足在东南亚刮了数十年。 时至今日,三国关系,也未完全脱离出当时的影响。 且让我们来看,中日朝三国当年在这海路上的来来往往、你争我夺,更瞧瞧那些倭寇中谁是真,谁是假……
  •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

    作者:(日)井上清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一书分为15章,约10万字。该书从钓鱼岛历史入手,科学严谨讲述从明清开始,钓鱼岛即为我国领土;接下来,作者论述了日本企图强占钓鱼岛的目的,揭露了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方一步步强占钓鱼岛、琉球群岛经过,驳斥了日本方面“钓鱼岛属于日本”、“钓鱼岛为无人占领岛屿”等论点;最后,作者结合近几年钓鱼岛问题的新动向,指出了在新时期明确“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的必要性。 作者亲自到冲绳地方,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找到许多琉球时期的档案资料和地图。 他是唯一站出来发表论文论证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日本学者。以后,许多学者再研究钓鱼岛问题,都离不开井上清先生最原始的调查材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井上清在此书中的观点。 世界范围内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最权威著作 告诉国人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的普及读本 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了解的领土常识 唯一讲清了钓鱼岛始末的通俗读物 书中观点多次被外交部发言人引用 一部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百科全书 一部为捍卫钓鱼岛主权提供论据的读本 一部填补中国人钓鱼岛常识空白的随身经典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连半步都不会后退,也没有后退的空间。中国人讲友好,也讲原则。 ——《人民日报》 无论“购买”还是“租借”,都丝毫不能改变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新华社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不仅应该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更应该明白“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中国人历来是讲道理的,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把这个问题讲给身边的每个人。 ——新浪微博 井上清的这部作品堪称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权威著作。作者从历史、国际法和现状多方面入手,科学地阐述了钓鱼岛各个方面的问题,令人读过之后不得不信服书中的论述,进而敬佩作者的一丝不苟。——日本网站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对其的占有在国际法上是无效的。——井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