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宋史

  •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

    作者:刘时举,王瑞来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是南宋人刘时举所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十五卷,记载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到宁宗嘉定十七年的近百年历史(1127—1224),包含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占据了南宋历史的三分之二。 本书篇幅不大,但所载事项往往详于他书,保留了他书难以窥见的史实,弥足珍贵。在体裁上,本书是一部提纲挈领的索引式的简明四朝编年史,同时史评入史,独具特色,是宋史研究的基本史籍。 本次整理以最早最全的元刊陈氏馀庆堂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罗振玉据明抄本排印的民国东方学会排印本,和校订学津讨原而成的丛书集成本,进行了精心标点整理,并附以考述和索引,便于读者参考使用。
  • 宋代朝贡体系研究

    作者:黄纯艳

    宋代朝贡贸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宋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治和经济秩序。朝贡活动都是伴随着贡赐贸易,而且回赐的经济利益是朝贡诸国向入宋朝贡的重要动力,因而朝贡体系是同时具有政治和经济意义的朝贡贸易体系。 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宋代朝贡体系的构成状况和运行形态,具体而言就是探讨宋、辽和宋、金两大朝贡体系的构成及互动关系,将宋朝从自身视角出发所规定的朝贡秩序与朝贡诸国对朝贡体系的认识作比较研究,考察朝贡体系运行的方式和影响因素,以及贡赐贸易、商业贸易等朝贡贸易体系的经济基础。
  • 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全三册)

    作者:[宋]钱若水修

    《宋太宗皇帝实录》,北宋钱若水等修,完整记载宋太宗一朝22年历史。全书原80卷,《事目》2卷。现存20卷残本,即卷26-35、卷41-45、卷76-80。纂修者钱若水是太宗朝执政重臣,杨亿是北宋初文坛领袖,二人皆擅史才,又敢于秉笔直书,记事多详赡可信。作为现存唯一宋代实录,《太宗实录》是宋人强调的“祖宗之法”的最主要载体之一;亦是用以探究宋代实录修撰体例和古代实录体裁发展的重要依据。《太宗实录》是当时人所作之当代史,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可为《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史籍补阙证讹。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印海盐张氏涉园藏南宋理宗朝馆阁写本配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旧钞本为底本,参稽群籍,对《太宗实录》进行了标点、校勘、注释、考订、辑佚诸方面工作,以便读者参考、利用。
  • 北宋士族

    作者:陶晉生

    北宋廣開科舉,大量取士。 新的士大夫形成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領導菁英。 本書根據士人和士大夫自己和他們的家族活動實況的記述,來重現他們起家的經過,士宦生涯的甘苦,婦女角色的成型,維持家族興盛的策略,以及退隱生活的規劃。
  • 唐宋帝國與運河

    作者:全漢昇

  • 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

    作者:杨倩描

    本书叙述了南宋年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吴玠及其家族的事迹。吴家军长时间保卫南宋西北边防,对抗金作出很大贡献。但后代吴曦叛国,其中是是非非有些说不清楚。也许这就是历史吧。
  • 南宋地方武力

    作者:黃寬重

    南宋军事史研究的力作 ——读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博览群书》2006 年第 11 期 何玉红 黄宽重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界的著名宋史学者,尤擅长于南宋军事、政治、宋丽关系和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其早先出版的《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丰出版, 1985年版)、《南宋军政与文献探讨》(台北:新文丰出版,1990年版)等获得学术界的好评。新近读到黄先生《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以下简称《南宋地方武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2002年版)一书,获益良多。该书不仅开辟了宋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南宋地方武力》一书是作者1986~2001年间发表的9篇论文汇集而成。但内容与主题均围绕南宋地方武力展开,逻辑严密,自成体系。除绪论与结论外,共两篇,分别为第一篇《地方军》共三章:《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湖南飞虎军》;第二篇《民间自卫武力》共五章:《宋廷对民间自卫武力的利用和控制 ——以镇抚使为例》《两淮山水寨——地方自卫武力的发展》《茶商武力的发展与演变》《经济利益与政治抉择——宋、金、蒙政局变动下的李全、李璮父子》《山城与水寨的防御功能——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作者认为,宋室南渡后,在金蒙入侵与内乱频仍的局面下,为消除外患、巩固政局,宋廷承认地方武力的地位,并积极团结、整和民间武装力量。这些有别于中央正规军的地方武力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地方官员筹措财源、枪械、招募当地民众,加以组织训练的地方军,如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湖南飞虎军等。另一类是由地方民众自筹财源、枪械,组织而成的地方自卫武力,如镇抚使、两淮山水寨、茶商武力等。作者分别对各类地方武力的兴起背景、财政来源、指挥组织系统、势力兴衰等做了详尽的论述,并充分肯定了地方武力在对外抗击金蒙入侵,对内安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成为维护治安、巩固政权及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之一。”(第345页)事实上,对宋朝军事的研究,早在1983年王曾瑜先生就出版了《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一书,分别从统兵体制、北宋禁军与南宋屯驻大军的编制、演变、指挥以及军队的招募、装备、后勤、通信、军费、军政、军法等作了系统论述,是宋代军事史研究的佳作。但《宋朝兵制初探》的内容主要围绕正规军与“兵制”展开,正如其题目所示,属于军事制度层面的探讨。与此相比较,《南宋地方武力》提出了南宋地方武力的概念,作了地方军与地方自卫武力的划分,对各类地方武力的兴衰演变等作了细致述评。通过对具体地方武力的个案剖析,从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呈现出南宋地方武力的具体活动轨迹与一般特征,为我们展现出宋代军事史中不同于正规军的一面,也为我们展现出宋代军事史中不同于静态“军事制度史”的另一面。应该说关于南宋地方军事力量,学术界已有一定研究,如赵俪生先生《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文史哲》1956年第11 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从总体地方武力入手的研究尚付阙如。《南宋地方武力》是学术界首次系统论述南宋地方武力的著作,填补了宋代军事史研究的空白。 《南宋地方武力》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将地方武力的发展置于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宏大视野下进行考察,进而对南宋政权的性质及宋代“强干弱枝”等传统国策作了深入探讨。黄先生在十几年前《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一文中就呼吁开展宋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本书正体现了作者在探讨宋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努力与深厚功力。作者认为,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湖南飞虎军等均在地方官推动下成立,军费由地方政府筹措,兵源主要来自当地的百姓,久驻一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为防止地方武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宋廷做出了相应的制度约束,使之既能发挥地方军的战斗力优势,又服务于中央集权。如名义上地方军隶属于中央;将有影响力的武将调离,而由中央委派高级军官统帅;当地方财政不能支持地方军时,改由中央调拨;通过补充兵源,改变地方军主要由当地民众为兵源的状况;扩大屯驻地点,定期更戍等等。从而强化中央权威,淡化地方色彩,逐步将地方特色浓厚的地方军变为由中央掌控的调驻军。 “这种以二元指挥的方式来领导地方军,正是南宋政府面对内外政局变化后,对北宋以来行之久远的强干弱枝的制度所作的修正,既非完全违背祖宗家法,又能兼顾现实环境,是南宋政权发展一个有利因素。”(第49页)又如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宋廷改变北宋以来长期压制地方武力的政策,在边境设置具有较大自主权力的镇抚使,虽一度产生抗金安内的效果,但镇抚使集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于一身,意味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这与中央集权的国策相违背。宋廷因之采取种种防范措施,至政局稳定后即予以废除。在对两淮山水寨、茶商武力的论述中,均体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观察视角,并在结论《南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地方武力为中心的考察》一章中作了集中的理论概括。宋廷一方面承认地方武力并赋予其较大权力,同时又进行诸多限制,这是南宋地方武力生存的政治环境,也体现出南宋政权的特质。作者正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野下把握住了地方武力的时代特征,摆脱就地方武力论地方武力的局限,显示出作者高屋建瓴的史识与匠心独具之处。 十至十三世纪,与北宋、南宋同时存在几大民族政权。北方先后出现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西北地区出现西夏政权与吐蕃政权,还有西南之大理政权。各政治势力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这一时期历史演变的重要内容。因此,宋史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宋朝历史本身,而是应在宋朝与辽、金、西夏、吐蕃、蒙元、大理等互动关系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应将东亚的高丽、日本、东南亚、南亚等国包括在内。显然,宋朝与各民族政权的互动关系,不仅仅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还在于在宋朝与各民族政权互动关系的视野下,更能体现出关注对象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效应。在对南宋地方武力的探讨中,作者并未局限于南宋一朝的史实,而是从宋金、宋蒙乃至宋金蒙三方互动关系中展现南宋地方武力的活动轨迹,以及南宋地方武力对宋金蒙各自势力消长的影响,既突现出南宋地方武力的特性,又赋予其时代意义。体现出作者打破宋金蒙朝代与疆域界限的通识才能。“宋金关系的变化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消长息息相关。”(第340页)当宋金关系紧张并出现冲突时,宋廷鼓励地方武力的发展;当宋金和议时,又采取种种措施,压制地方武力。从镇抚使的设置到废除,从鼓励两淮山水寨到约束其行为,茶商武力从叛宋到抗金角色的转换等均体现了这一点。福建左翼军的发展将宋蒙对峙中地方军的特性展露无遗:宋蒙交替之际,左翼军与泉州地方精英连为一体,从自身与地区利益出发,弃宋降蒙,对时局变动的影响可谓大矣。 对李全、李璮山东忠义军的探讨中,作者更是将之置于宋金蒙三角关系中进行剖析。当蒙古崛起,宋金势力衰退之时,李全结集山东豪杰叛金投宋,据守一地,后卷人宋朝皇位之争受到排挤,而叛宋降元。由于这一势力专制一方,对元朝中央集权构成威胁而受到打击,转而又叛蒙降宋。李全、李璮父子的活动反映出宋金蒙三角关系中地方武力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政治抉择”(第292页);另一方面地方武力的政治取向对不同政权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武力的兴衰与宋金蒙三方势力消长间的互动关系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欣喜的看到,作者在打破朝代界限方面的继续努力。作者2003年发表于《暨南学报》第1期的《贾涉事功述评——以南宋中期淮东的防务为中心》一文,探讨宋金蒙三方势力交错兴替中,贾涉这一人物的时代意义和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冲突融和。在《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中,作者打破唐宋界限,从唐宋之间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中观察弓手的角色变化。作者再次强调,在以往以王朝兴替为主的断代史研究中,由于囿于朝代界限,对长时期历史的延续与变化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使历史现象孤立化、缺乏联系。只有打破朝代界限,在长时段的观察与联系中才能把握历史现象的延续性与发展脉络。至于打破朝代界限与划分时段的具体方式不同,可能会引起对历史认识的根本改变,其具有的广阔学术前景将不可估量。显然,在宋史等断代史研究中,打破朝代与疆域界限,不仅仅有利于史料层面上的相互补充,更在于它是拓展视野与突显选题意义的必需。这应该成为断代史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与示范对今后的研究不无裨益。 该书第8章《山城与水寨的防御功能——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南宋与高丽在与蒙军作战中利用山城防御的方式、效用、策略等作了深入比较,视野开阔,深切情理。但作者在论述中,全部使用宋蒙战争中四川山城防御的事例。而孟珙守蜀与余玠山城防御体系并不属于地方武力的范围。这与《南宋地方武力》的标题似不相符。事实上,作者将孟珙守蜀与余玠山城防御纳入地方武力进行讨论,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宋代四川的特殊化政策。这种特殊化政策在南宋表现得尤为突出。南宋偏安一隅,四川处于边防前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成为与荆襄、江淮保卫东南安全的三大战区之一。“保蜀所以保东南”,是时人之共识,也是南宋整体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央在此施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在四川设立宣抚使、制置使制度,宣抚使等往往拥有“便宜行事”之权,可自辟官属,权力极大;在四川实行仿照中央的“类省试”制度;在四川设置统揽地方财政大权之四川总领所制度。还有,南宋四川出现了吴玠、吴磷等世袭为将的武将家族势力。诸多事实表明,南宋四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殊之处。甚至可以说,南宋四川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存在“地方化倾向”。基于此,就有学者对宋朝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强干弱枝”政策提出质疑。(林天蔚《南宋时期强干弱枝政策是否动摇?——四川特殊化之分析》,载林天蔚《宋代史事质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但历史事实是,终南宋最后灭亡,除吴曦叛变之插曲外,四川始终处于中央统治之下,始终发挥着拱卫东南安全的重要作用。孟珙守蜀与余玠山城设防抗击蒙古就是典型事例。因此,南宋四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诸多有别与其他地区之处,只是中央基于战略防御的整体考虑,为有效发挥该地的战略防御作用而采取的较为灵活的措施,可称之为中央集权政策下的“特殊化政策”,但将孟珙与余玠在四川的军事等活动归之于地方武力,似有夸大南宋四川地区军事等“特殊化”与“地方化”之嫌,略显不妥。 总之,该书是学术界首次系统论述南宋地方武力的力作,填补了宋代军事史研究的空白。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打破朝代与疆域界限的宏大视野,为我们指出了新的研究路径。其方法论效应同样不可低估。
  •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共4册)

    作者:黄以周 等,顾吉辰 点校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套装共4册)》共60卷,是清末著名学人黄以周等人对《续资治通鉴长编》残缺部分拾遗补缺而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研究宋史的基本史料之一,但通行的版本缺少徽、钦二帝及英宗治平四年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及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的事迹。
  • 历史研究法

    作者:漆侠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论治学 第三讲 论史学 第四讲 论史料 第五讲 论史观 第六讲 论方法 第七讲 论中国古代史学(一) 第八讲 论中国古代史学(二) 附录: 宋史学习漫谈 关于宋史研究 《三言两拍》与宋史研究 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方法 谈《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
  • 元丰九域志 (上下册)

    作者:王存

    《元丰九域志(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为套装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北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虽文字记载简要,但内容丰实,独具一格。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其它地理总志所无。 《元丰九域志(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为北宋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
  • 宋辽战争论考

    作者:王晓波

    宋辽战争论考,ISBN:9787561452455,作者:王晓波 著
  •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作者:黄宽重

    本书主要考察了宋代在科举制度化后崛起,而且发展比较成功的士人家族。从对家族成员的仕途发展与家族经营地方的观察,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家族发展与演变的轮廓、家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藉以掌握中国近世家族发展与转变的基础。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宋代家族个案的总结性成果,对于中国家族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作者:杨新 等著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对海内外《清明上河图》研究专家的论文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对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点滴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读者一个走进《清明上河图》的机会。《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不仅有引领读者走入《清明上河图》的美文,细节放大的图版,让读者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清明上河图》。更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论证,展现给读者一个未曾了解的《清明上河图》,一个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清明上河图》。
  • 皇宋十朝纲要校正

    作者:燕永成

    《皇宋十朝纲要》,是记载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编年体史书。每帝首卷列举年号及宰相、参政、枢密使副、使相、三司使、御史中丞等姓名。载科举之年取士数与州府废置。然后按年代顺序记朝廷大事。《四库全书》虽未予著录,但其中间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未载之史料,是宋史研究必备的基本书之一。《校正》为本书的首次整理,足资研究者阅读利用。
  • Emperor Huizong

    作者:Patricia Buckley Ebr

    China was the most advanced country in the world when Huizong ascended the throne in 1100 CE. In his eventful twenty-six year reign, the artistically-gifted emperor guided the Song Dynasty toward cultural greatness. Yet Huizong would be known to posterity as a political failure who lost the throne to Jurchen invaders and died their prisoner.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nglish-language biography of this important monarch, Emperor Huizong is a nuanced portrait that corrects the prevailing view of Huizong as decadent and negligent. Patricia Ebrey recasts him as a ruler genuinely ambitious—if too much so—in pursuing glory for his flourishing realm. After a rocky start trying to overcome political animosities at court, Huizong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good he could do. He greatly expanded the court’s charitable ventures, founding schools, hospitals, orphanages, and paupers’ cemeteries. An accomplished artist, he surrounded himself with outstanding poets, painters, and musicians and built palaces, temples, and gardens of unsurpassed splendor. What is often overlooked, Ebrey points out, is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Daoism in Huizong’s understanding of his role. He treated Daoist spiritual masters with great deference, wrote scriptural commentaries, and urged his subjects to adopt hi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is devotion to the Daoist vision of sacred kingship eventually alienated the Confucian mainstream and compromised his ability to govern. Readers will welcome this lively biography, which adds new dimens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a passionate and paradoxical ruler who, so many centuries later, continues to inspire both admiration and disapproval.
  • 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

    作者:劉祥光

    宋朝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時代,令人意外的是「怪力亂神」在宋代也有了新變化。卜算成了「全民運動」,上至皇帝任命官員,下至一心想發財的百姓與埋首啃書的讀書人,都要借助算命。「風水」一詞於宋代也應運而生,居所與墓地都要看風水,風水不對,生靈與亡魂同感不適,宋代出版了許多算命、風水書籍,讓人可以自學卜算。 鬼魂也常出現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少鬼故事反映出亡靈須小心對待,而鬼魂招引的麻煩中,來自於冥間異性的勾引是令男性最難招架,與這些熱情艷美的女鬼翻雲覆雨的代價卻高得難以負擔。 以上情形今日看來雖然不無可笑之處,然而當代的「怪力亂神」可以說和歷史上的這段發展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 为神性加注

    作者:吴真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以唐代宫廷道士叶法善为例,讨论唐宋时期叶法善肉身成神的造神史。著名道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成为箭垛式的圣者符号,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利用,不断被加注新的神性,其中有中央朝廷的政治加注、传奇小说的文学加注、道团道经的托名加注、地方道观的在地化加注、叶氏宗族的祖先崇拜等等。
  • 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局研究

    作者:杨小敏

    《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局研究》主要收录了蔡京茶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蔡京茶法中的诸端管理、蔡京茶法的特点和茶法改革的影响、蔡京的盐法改革、蔡京盐法改革的内容、蔡京盐法改革的效果及影响、蔡京盐法改革的反思、蔡京的榷酒制度、蔡京以前宋代酒的管理概况、蔡京榷酒制度中的酒价、酒利分配等内容。
  • 澶渊之盟新论

    作者:张希清

    “澶渊之盟”为众多历史人物提供了有声有色的活动舞台。《澶渊之盟新论》对“澶渊之盟”的不少有关人物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不仅有被称为“左右天子为大忠”的冥想寇准,“老将知兵”的外戚名将驾前东面排阵使李继隆,“澶渊之功数第三”的枢密使王继英等这样的人物,而且也注意到了过去被忽略的功臣如出使契丹的张皓,率部射杀契丹大将萧挞览的周文质,宋真宗的贴身扈从侍卫王应昌等这样的小人物,同时还对庆历年间富弼的使辽增币交涉进行了深入的述评,体现了对“澶渊之盟”的全方位的考察。 《澶渊之盟新论》还对与“澶渊之盟”有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了研究。如有的论文论述了宋真宗对辽作战与阵图使用的关系,有的论文研究了在边防政策影响下的北宋的科举和治河,有的论文对北宋与辽夏对峙的前沿地带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军事后勤保障体制的变化及其深层背景进行了考察;有的论文对宋辽交聘制度及宋朝派出使臣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有的论文对宋代的国信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澶渊之盟新论》中许多内容都是以往“澶渊之盟”的研究所从未涉及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