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观念史

  • 动物志

    作者:[美]马修·卡拉柯

    “要在观念和实际生活中公正地对待动物,这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动物性’以及人与动物之界线等传统概念之外,我们仍能另辟蹊径来思考动物的话,或许只有哲学才能够实现这一可能性。”

    ——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本书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8年,是作者的第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马修·卡拉柯引用了动物行为学、进化论以及海德格尔的研究,讨论了列维纳斯关于伦理学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观点以及德里达所开创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以挑战欧陆哲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 义,从政治、 伦理以及本体论等方面论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线可以并且应该被抹去。卡拉柯呼吁应该废除人与动物区别的固有观念,为看待动物以及与动物共处开创一种新的方式。

    ★获奖

    Winner, 2017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媒体评价

    “迟来的重要分析。”——《Choice》杂志

    “《动物志》在有关‘动物’的新兴文献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既精彩又令人沮丧。”——《牛津文学评论》

    “重点突出、文笔优美、可读性极强的图书。”——《环境哲学》

    ★读者推荐

    “一本罕见的书,它既能提供批判性的概述,又能对现在被称为动物问题的领域进行精辟的干预。本书文笔清晰,论证审慎,对于那些有兴趣探索当代思想中最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以面对我们对非人类的道德义务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之作。”——Cary Wolfe,莱斯大学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马修-卡拉科将欧陆哲学从其人类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这样做既指出了欧陆哲学在思考动物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消除人与动物的区别对未来哲学研究的重要性。”——Carol J. Adams,《动物伦理中的女权主义关怀传统》作者

    “马修·卡拉科是哲学家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研究是前沿的,虽然他在动物哲学方面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有争议的,但马修是一位模范哲学家,因为他对未陈述的前提、无根据的假设进行了坚定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哲学理论。”——Mitch Avila,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哲学系教授

  • 炼狱的诞生

    作者:〔法〕雅克·勒高夫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编辑推荐】

    《炼狱的诞生》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

    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当信徒认为并非在死去之后便没有转圜余地,他的人生便发生了改变。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

    炼狱信仰首先包含对不休和复活的信仰,还依赖于对死者进行审判,甚至二重审判的概念,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

  • 发明个体

    作者:[英]拉里•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同时,以西方文化基础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为基础,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作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西方社会、政府的相关概念的演变。

  • 中国观念史

    作者:张岱年等著,苑淑娅编

    《中国观念史》除了选择比较重要的有关中国哲学概念的讨论外,还适当选择了更具一般性的中国文化观念方面的讨论,本书力求反映20世纪末期有关中国观念海内外进行的研究成果。
  • 存在巨链

    作者:[美] 阿瑟·O.洛夫乔伊

    《存在巨链》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研究了这一观念群与它们赖以产生的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等思维原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其观念史比起哲学史来说,涉及的范围既特殊又宽泛。其特殊在于,观念史研究的是某些观念或观念群的发生与发展史,不涉及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史,其宽泛在于,观念史的研究不限于哲学,而是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领域。因此,诺夫乔伊在这本书中通过旁征博引,对存在之链观念群的产生和发展给予了清楚的梳理。他在书中,追溯了“完满”、“连续”和“渐变”的观念,从这些观念的柏拉图起源,到它们在17世纪的“存在巨链”观念中的体现,直到这一观念中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想冲击下的衰落。关于所有生物在一个绝对结构中从最低级到最高级连接在一起的“链”的观念,由于进化论思想的兴起而被推翻。洛夫乔伊由此得出结论:任何关于绝对的、静止的宇宙的设想,都是不可理解的。
  • 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

    作者:(英) 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首次聚焦于“比较概念史”。通过对以昆廷•斯金纳为核心的“剑桥范式”和以瑞因哈特•考斯莱克为核心的“海德堡范式”进行系统比较,《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不仅拓展了“概念史”的空间范围,而且确立了“比较概念史”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
  • 观念史论文集

    作者:(美)洛夫乔伊

    《观念史论文集》是A.O.洛夫乔伊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所倡导的观念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这部文集所涉及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历史乃至造园艺术等诸多领域,论题广泛,征引繁复,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在多元世界探索“可理解性”的学术特色。
  • 政治观念史稿(卷五)

    作者:[美]沃格林(Voegelin,E.)

    《政治观念史稿(卷5):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是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不仅因为它分别论述了不同的思想家和学说,而且也因为它详细考察了构塑现代观点的那些经验。不管这种观点是否可以被适当地描述为灵知主义,支持这样一种分析的部分材料,在《政治观念史稿(卷5):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中都是第一次出现。如果现代性就是灵知主义,如果灵知主义意识,确实要求人们有意否定现实向它的超越基础保持开放这样一种经验,那么仍然有一个待解之谜——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样一种否定?为什么这样一种行动会被如此多的人接受为一种新的文明秩序的基础?当沃格林开始远离对作为秩序的历史的历史秩序的研究,而在后来努力要发展一种关于人类意识的理论时,关于这些决定背后的动机的问题,对沃格林后来的著作来说,就变成更为中心性的问题。不过,这两个任务必然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的意识总是特定的、具体的个人的意识。因此,要发展一种一般的意识理论,这样的个人的智识(intellectual)和精神“活动”就成为有待研究的材料。故而,在一种重要的意义上,对理解现代意识来说属于必需的许多材料都包含在本卷的内容之中。
  • 存在巨链

    作者:诺夫乔伊

    《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内容简介:1929年,为接替已故的埃德加•皮尔斯的讲座,在哈佛设立了威廉•詹姆斯的哲学与心理学讲座。该讲座是为了表达对威廉•詹姆斯的怀念,同时也是为与哈佛大学缺少经常联系的杰出学者提供公开的讲演和非正式的教育。诺夫乔伊(Lovejoy)教授的讲演是这个基金会1932-1933学术年的下半年中的第二个系列讲座。
  • 觀念史研究

    作者:金觀濤,劉青峰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彙集了金觀濤、劉青峰十年來在一系列大型研究計劃支持下完成的主要研究論文。作者建立並利用含一億兩千萬字文獻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 -1930),以關鍵詞如「權利」、「個人」、「公理」、「民主」、「社會」、「科學」、「經濟」等政治術語的統計分析為基本素材,各輔以相關的統計圖表,探討它們對應的西方現代政治觀念在中國的引進、演變以及定型過程。不了解這些重要政治觀念,就無法理解支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政治思想以及意識形態的建構和解體方式。本書視野宏大,通過中西現代觀念差異的比較研究,總結出不同於史學界公認的另一種劃分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過數據庫的應用,突破了過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為分析依據的局限,開啟以例句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結果變為可以驗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前輩王爾敏先生稱這一研究方法是「當今哲學界的統計學派」。本書還根據討論的十大基本觀念,整理出十餘萬字近一百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意義演變詞表。可以說,本書既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書。
  •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作者:陈怀宇

    本书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古时期动物在政治、宗教秩序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人类意识,政治、宗教观念,导论部分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以及本书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手段,之后主要以中国中古时期佛教文献中有关动物的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讨论初唐时期佛教僧人对动植物的分类,第二章讨论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献中十二生肖形象和意义的变化,第三章讨论有关驯虎的叙事及其意义,第四章讨论中古佛教文献中动物名称的变迁,第五章讨论世界史视野下的猛兽与权力,第六章讨论九龙的形象在中古文献中的流变。
  • 观念史研究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

    作者:许纪霖,宋宏 编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 伊西斯的面纱

    作者:[法]皮埃尔·阿多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 反潮流

    作者:[英国] 伯林

    在这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中,伯林讨论了马基雅维利、维科、孟德斯鸠、哈曼、赫尔岑和索雷尔等现代思想史上伟大的“异见者”。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战着传统的智慧,但他们的贡献却远远不为人们所认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创造力量,生动地揭示出这些被忽略和被误解的思想家的真正创见,并以此来捍卫生活多样性的理想和自由宽容的观念。
  • 天朝遥远(上下)

    作者:周宁

    本书在一般社会想象意义上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在七个多世纪的中国形象史中,以启蒙运动高潮为分界点,建构出此前不断乌托邦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和此后系统意识形态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不仅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生成演变的意义过程,提示其中那种普遍的,稳定的、延续性的、趋向于类型甚至原型的文化程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现代精神结构中研究中研究中国形象,探讨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自我的“他者”参与建构西方现代性经验的过程与方式,解释中国形象生成的潜在动机与意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