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消费主义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消解文化
《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对于我们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大有裨益,探讨了文化领域的形成和变形,以及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全球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舞台,不仅可以敞开一个“各种文化的万国博览会”,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种种文化更加抵牾冲突的场所;全球文化,也不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而是差异、权力争斗和文化声望的竞争将在其中进行到底的一个场所。 -
多少算够
《多少算够》一书,通过解释需求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艾伦·西恩·杜宁论证说,消费者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由于它自己和它的星球的未来可居住性的原因,所有的父母都想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较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生活不可能由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空调、更多的预先包装好的冷冻食品以及更多的购物街组成。如果交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了满足个人的食物、教育、充实的工作、居所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需要,他们的选择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将是多么的美好!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消费者社会中的那些人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发生。 一些微弱的迹象表明这样一种转变是可能的,80年代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让位于一个对消费有较低期望的时代。另外,这也反映了许多国家所陷入的衰退,各地的民意测验显示的现状远远不尽人意,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艾伦所说的持久文化运动的时候了。持久文化就是一个量入为出的社会;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在友谊、家庭和有意义的工作之网中寻求充实的社会。正如艾伦在本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那样,联系人类和自然王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消费者的手中。 -
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
购买奢侈品和休闲服务的欲望,是人类在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动力。《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研究消费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本书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有关消费等问题,既研究了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和日本的消费者体验,同时也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佳地区消费,对消费和全球历史进行重新评估。本书注重关注以下中心议题:(1)拉丁美洲消费主义的新发展;(2)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3)扩大内需加强消费作为对最近的国际威胁回应;(4)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奢侈的概念
本书对奢侈的概念作了概念上的分析以及历史的考察。奢侈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内容,即衣、食、住、行相关,与需要和欲望关系密切。作者将之视为政治学的基本主题,历经了从古典、中世纪到现代的社会变迁,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着重探讨了不同学派和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奢侈的不同处理。其中成就尤其讨论了对奢侈“去道德化”的问题,解读了柏拉图、古罗马哲人、基督教早期以及现代思想家马克思、斯密、康德和休谟等人对奢侈概念的探讨。从而提示了奢侈与必需的区分,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认同的变化。 -
工作、消费、新穷人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
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
Amazon.com百位讀者熱烈論辯的話題,一場挑戰消費文化的超激進自我剝奪實驗——一整年只買最必需的物品,其餘什麼都不買。 我決定,一整年都不買, 暫別一向賴以維生的電影、精油香皂和抽取式衛生紙。 本以為自己離奢華拜金很遠,卻也發現身邊物質過剩; 以為自己理性節制,卻也發現自己舔著櫥窗,飽受渴望折磨之苦。 剝奪消費快感的365天,竟成了改變生活態度的一場實驗。 曾幾何時,購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節慶時我們血拚,心情好時我們血拚,心情壞時……更要血拚!不知不覺間,物品堆滿居住空間、卡債餘額日益積累、對奢侈品的欲望有增無減…… 是否,我們想藉消費感受自由,結果卻綑綁了自己的財務和心靈? 有沒有可能回歸簡單生活?這麼做,要付出什麼代價? 作者體驗了「一整年不做非必要消費」的生活。一整年,赤裸裸攤開自己的財務與生活,探索豐盛與匱乏的真義,也邀請讀者一起來檢視,人與消費活動之間緊密又充滿糾葛的關係。 茱迪.黎凡以無比的智趣和勇氣,探討這個深刻的議題:我們為什麼買東西,以及我們想從購買中獲取什麼?提示:不只是物品而已。作者悠遊於市場之外,從自求簡樸生活討論會到恐怖主義市場,從面對內心渴望到提倡公共利益,更從消費者轉換到公民的身分。不管你想儉省度日,還是想簡化生活,看黎凡怎麼做就對了。 ──名作家Barbara Ehrenreich -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上帝已死,天道隐遁。物欲横流的世人,正沉溺在消费主义的狂欢节里。也夫却也开始构思“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了。本书不仅分析细密,而且行文畅达,颇饶趣味,兼具解释、批判与建构三重功能。特别是作者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的视角,使该书的分析更擅胜场。或许一部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多少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超越与解放。 这是一本解释消费的理论著作。全书分12章,第一章重点在指出问题;第二章主要是简述消费的演进,简介对消费的两大解释。在以上两章的基础上,作者开始建立本书的解释系统,其基础是对消费机制的解释。先后有五章分别讨论它们。第七章讨论的是现今社会中已经和即将出现的趋势,作者预计它是“后消费时代”中人们生活的主要构成。这一章所以插入到消费机制的五个章节中,主要是因为它同第六章有过于紧密的逻辑关系,兼及还可以为第八章论及的时尚之非物质化做些铺垫。第九章继续第七章的怀疑逻辑,分析消费、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第十章是在质疑工业时代中与消费观互为表里的工作观。深入阐述自凯恩斯以来不断光大的一个观点:生产问题解决了,工作将不是未来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失业和半失业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多数人的常态。第十一章指出,近现代教育是服务于生产,教人们如何工作的;而古典教育是服务于贵族,教他们过艺术化的生活。因为全民即将如古代贵族一般解决温饱,因为工作的重要性丧失,未来的教育显然要融合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第十二章论述了,温饱解决后,物质不再是满足炫耀与刺激的有力手段,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