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丹燕

  • 女中学生之死

    作者:陈丹燕

  • 赤子之心

    作者:陈丹燕

    这是著名作家陈丹燕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推出的纪实作品。 作品通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的角度来写大地震,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面地反映了地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从物质到精神的震荡,因为避开了耳熟能详的材料,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普及了志愿者的概念。中国的志愿者事业虽然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但真正为中国老百姓知晓,却正是通过2008年的两件大事——大地震和奥运会。可以说,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正在渐渐为民众所熟悉,在这样的时刻,以志愿者为描述的对象,无疑是很新很时尚的题材。而作家对志愿者理念的描述,对志愿者事业的分析和展望,在当代纪实作品中还未见到过。 同时,作品在更高的层面上写了中国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所有的父母们慨叹自己家里的小皇帝们怎生担当得了人生大任时,地震恰如一块试金石,七零后、八零后们的表现令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正如作品中一个被采访者所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承担的机会。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作品把地震中一代青年人的行为呈现在世界面前,渴望社会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代人。 作品保持了陈丹燕作品一贯的细腻和冷静,摹人状物生动有趣,上海风格浓郁,是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
  • 柴可夫斯基不在家

    作者:陳丹燕

    這本書是你的眼睛與心靈間的引線,帶領你打開精神故鄉的門扉,看那些藏著天使翅膀的博物館、被神的手指點過的壁畫、神祕而倔強的藝術家故居。這是歐洲最美麗的遺跡,有五顏六色的心靈及無垠的時光、無限的故事,將縮寫在你的眼睛及心裡。到了歐洲,就像芝麻開了門,仙女用神棒點了一下,盜墓人進了金字塔一樣。陳丹燕到了莫札特寫《費加洛的婚禮》的故居;站在柴可夫斯基憂鬱的鋼琴旁邊;站在波提且利畫的嫵媚而茫然的維納斯對面;;在但丁的故居聽人用優美的義大利語朗讀《神曲》;在柏林圍牆博物館流淚;在巴洛克藝術博物館裡快昏過去;在心裡,把漫長的成長夜裡接觸到的歐洲的碎片,一點一滴修補成了一個精神故鄉。 一步,一步,一步,經過一扇門,又一扇門,陳丹燕用十年的時間感受自己和歐洲之間深深的緣分。她用「木已成舟」來形容這樣的心情:「從無數被人類小心收藏起來,認定那是最值得紀念的東西的前面走過,把它們裝進自己的心裡,看這個世界和自己,是怎樣從木變成舟。總是可以感到時間像洪水那樣嘩嘩地淌過去,而孔子在兩千五百年以前,就發過這樣的感慨了。」 作者簡介: 陳丹燕,1958 年生於北京,1982 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 年開始發表兒童文學和青春文學作品,並創作散文、小說。為大陸青春文學第一代作家,也是知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品有德、法、英、日譯本。著有《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上海的風花雪月》、《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裡?》等書多部。 與博物館的緣分(自序) 陳丹燕在我成長的時代,中國的門和窗全都被關死,我們只有兩個歐洲友人,就是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家裡的書和唱片已經在我懂事以前全被燒光了,不光是我家的,也是所有別人家的。圖書館裡的書也無法借到,不光是上海的,也是全國的。惟一可以看到的歐洲電影,是《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所有的少年都會說:「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因為瓦西里在電影裡說這句話的時候,一邊親吻著他的妻子,他們的嘴唇因為親吻而變得十分柔軟和靈活。那是少年們看到的惟一的愛人之間的親吻,它深深地激動了一代人,我所在的那一代人。黑暗的七十年代的電影院裡,能聽到一片響亮的嚥口水的聲音。那可真是一個在飢餓中沉睡的年代,九點鐘以後,每戶人家窗前的燈光都暗了下來。 事情總是這樣的,到了八十年代,每一點一滴從西方來的東西,速溶咖啡,畫冊,書,巧克力,音樂,海報,電影,薯片,多種維他命,香水,話劇,鋼珠筆,都一定要像炸彈一樣在我們的生活裡爆炸,年輕的心像宇宙的黑洞一樣無窮地吸入來自西方的東西。惟一想有所選擇的抵制大概來自於我的上海背景,美國的東西的確越來越多,而上海是一個更喜歡歐洲的城市,甚至學英文的時候,都不怎麼喜歡學美國口音,老師更多教的是英國英文。套用一句上海人說香港的話:「香港算什麼,上海是遠東大都會的時候,香港滿街的人都穿木拖板鞋,是個鄉下。」上海人也說:「美國算什麼,歐洲文藝復興的時候,美國還不曉得在哪裡。」在電影展上,當歐洲的電影夾雜在美國電影裡,像餅上的芝麻一樣的時候,去看歐洲電影,就能在電影院裡遇見成群結隊的老朋友,一起看過「麵包會有的」,一起上了大學的,互相抄《歐洲文學史》筆記的,一起在前進夜校上劍橋英文班的。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東西,不過要找到它們不容易,可是也習慣了這種不容易,這就是我的這一代人吧。 有時候我想,就是因為我這樣長大,才會對歐洲的大小博物館如此熱中的吧。到了歐洲,這種不容易就突然消失了,好像芝麻開了門,仙女用神棒點了一下,盜墓人進了金字塔,我到了莫札特寫《費加洛的婚禮》的故居,站在波提且利畫的嫵媚而茫然的維納斯對面,看到了他當年用刮刀留下來的痕跡,在但丁的故居聽人用優美的義大利語朗讀《神曲》,在柏林圍牆博物館流淚,在巴洛克藝術博物館裡快昏過去,在心裡,把在漫長夜裡的成長中接觸到的歐洲的碎片,一點一滴修補成了一個精神故鄉。十年的時間,幾十個博物館,大到羅浮宮,小到波爾多雪利酒博物館,我像一個螞蟻那樣地為我的精神故鄉工作,因為是先懂得沒有一切的荒蕪,後有了獲得的機會。 一步,一步,一步,從無數被人類小心收藏起來,認定那是最值得紀念的東西的前面走過,把它們裝進自己的心裡,看這個世界和自己,是怎樣從木變成舟。看到義大利的阿萊錯城風蝕了的石頭房子時,想起五百年前喬托筆下的城市,阿萊錯城裡的房子還是新的,總是可以感到時間像洪水那樣嘩嘩地淌過去。而孔子在兩千五百年以前,就發過這樣的感慨了。 用在感受這些東西的時間,十年不算是長的。 我看到自己收集的博物館門票和導覽圖,在地毯上舖了滿滿一地。要不是曾經那樣成長,也許也就不會有這麼深的和博物館的緣分吧。
  • 热的心

    作者:陈丹燕

    她们都是“70后”、“80后”的上海女性,一如陈丹燕女士笔下的其他上海女性一样,浑身洋溢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光彩与气息;与以往不一样的是,她们有一颗或许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热的心”。
  • 驰想日

    作者:陈丹燕

    《驰想日——<尤利西斯>地理阅读》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为同时出版的《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姊妹篇。作家陈丹燕带着20世纪欧洲文学的高峰之一——《尤利西斯》开启了她的旅程。踏着主人公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的漫游足迹,陈丹燕在爱尔兰完成了一场文化与历史、文学与地理的深度阅读。 2013年初夏,布卢姆日,陈丹燕遇见迎着乔治教堂的晨光去买羊腰子的“布卢姆”,与穿着灰蓝色短大衣的“舞蹈老师”前后脚经过一家鲜肉铺,而长裙飘飘的“诺拉”在红砖墙下倏然而行……书中的人物走进了现实,作者个人的驰想与遐思则进入了书中。 在陈丹燕笔下,1904年的都柏林与2013年的都柏林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相互融合;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与如今的都柏林同样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作者以其独特的旅行方式,完成了她作为一个欧洲小说爱好者的阅读。 20世纪欧洲的文学高峰之一《尤利西斯》,被很多人称为“天书”,阅读这样一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文字感受力。作者陈丹燕展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带着名著去旅行,走进书中的世界,在故事的发生地,与书中的人物相遇、碰撞、擦出火花。 而作为一个作家的旅行,与一般读者又有不同。乔伊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像是打开一个新世界般,为陈丹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更是为其构建了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叶芝,鲁迅,童年的赛璐珞娃娃,1970年代上海某大礼堂中的拉歌比赛……作家信手拈来的意象,让人在1904年的都柏林,2013年的爱尔兰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中肆意穿梭,都柏林酒吧中《村路带我回家》的歌声犹在耳边流淌,而意识早已飘荡至洋溢着烟熏味道的上海弄堂。 如果你想去爱尔兰,如果你想读《尤利西斯》,这本书恰如其分地可以成为向导、索引,而在这之上,更有陈丹燕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极其私人的阅读体验以及人生思考。
  • 上海的金枝玉叶

    作者:陈丹燕

    她是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6岁时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上海最新潮的百货公司,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之后的岁月中她遭逢了反右、四清和“文革”,经历了丧偶、抄家和劳改,一贫如洗。 但磨难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用农场带回的一只小鸡让儿子快乐好久……90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得到的纪念品,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 她叫戴西,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 陈丹燕从细读戴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 一个女孩

    作者:陈丹燕

    一个懵懵懂懂的女孩在“文革”这段特殊的时期张开自己全身细微的触 角,以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去体验那一场真实的浩劫。与其他描述“文革”的书籍不同,《一个女孩》选择了从孩子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整个社会在动 乱年代的剧变。
  • 迷失上海

    作者:陈丹燕

    《迷失上海》由陈丹燕、任晓雯、小白、李西闽、朱文颖编著。 《迷失上海》讲述了: 当他还是那个少年的时候,他是有底气的。那时的张大民的心里阳光 灿烂,万物生长,是心里长着翅膀能在天上飞。 而当他和他的家人来到这个毫无关系的城市后,他失去了那种优越感 ,更有甚者,他的大半辈子被这座城市强奸。 他终于明白了他与这个城市的差别——上海太大,太高,太繁华,太 性感了……或许,这座城市,归根到底是不属于他的。他,终究只是一个 过客。 但不管怎样,现在的张大民有钱了,至少钱也能还原一部分过去的生 活场景,就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戏剧。即便是演着,心里也安心。张 大民想起了一句老话——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 绯闻

    作者:陈丹燕

  • 灾难的礼物

    作者:陈丹燕

    陈丹燕获奖小说选
  • 陈丹燕少女小说-名家短篇小说卷

    作者:陈丹燕著

    《陈丹燕经典少女小说》汇聚了我国著名作家陈丹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儿童中短篇小说。一系列的女孩故事,在灵逸的语态和简约的文字中,凝结为日常少女的形象体系,她们憧憬和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互爱、理解、沟通与宽容,在现实面前又时常陷入孤独的精神状态,但始终相信真诚、追寻阳光。 这些作品关注少女心灵成长的痛和迷茫,细腻而睿智,直达心灵,感动成长,是描写女生心灵和成长的经典文本。内中多篇作品获奖。
  • 女友间

    作者:陈丹燕

    陈丹燕的《女友间》里,最出色的是小敏教安安诱惑丈夫小陈。因小敏在咖啡馆打一份司酒女郎的夜工,见的世面比较大,有本钱指导安安。她们一同去为安安买性感内衣,然后到小敏的房间里练习媚态。小敏扮演小陈,让安安穿了暴露的内衣,向自己婷婷的走来。安安不仅不能婷婷,反而路都不会走了。这一段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感动。小敏倒不止是因为自己勾引过小陈抱愧安安,想要补偿一些什么,而是真心地,急切地希望安安能重获小陈的欢心。当然,她不无炫耀,却也十分天真。女友间的情谊,在这复杂的处境中,依然散发出纯真和妩媚的闺阁气息。 安安从头至尾都没有怀疑过小敏,虽然她的日子很不好过。小敏教她的那些花招不仅没有将小陈“电倒”,还叫他反感,他向小敏很刻毒的攻击安安:“恶形恶状,会假装高潮。”小敏也从头到尾没有放弃帮助安安,丢了一步棋,就再拾一步棋。她将安安领到她打工的咖啡馆里,让她实地的学习女人的魅力:“小陈不是嫌你木头吗?我们坏一个给他看看。”安安呢,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坏女人的样子:“穿一袭紧紧绷在身上的长袍裙子,新做了发式,把本来齐齐的刘海用发胶粘成一个冲式。她别别扭扭地在小敏身边走着,一面笑,一面偷眼看过往行人的脸色。” 她跟了小敏学开放,说下流话,张了嘴骂不出来,最后终于用英语骂了出来。这个细节很好,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处境,是脱胎换骨的意思。这一个嬗变的夜晚,是以安安坐在高脚凳上打瞌睡结束的。小敏将安安送上出租车,“突然过去抱了安安的肩膀一下,她身上软软的,香香的。”这一点几乎叫人潸然泪下,是女友间的肉体的好感,却没有一点情欲的色彩,可称为纯美。小敏即便把安安伤到根了,依然是她的最知己。 等到小敏心仪的石先生表弟看上了安安,与安安做了朋友,她们间的帐就算是两清了,她们的闺阁友情就到了头。我倒不以为她们是互相结了怨,而是不堪回首。她们彼此都伤害了对方,武器就是太过亲密的友情。 倘若从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看这故事,就要谈“姐妹情谊”,男女对峙的问题上去了。可情形却不是那么简单,女友们并不对男性有仇,相反,她们始终在为幸福婚姻作斗争。小敏到咖啡馆打夜工,就为了有机会接触到更精彩的人物,开拓婚缘。然而,一个司酒女郎的风情,吸引的却是石先生这样粗鄙的生意人,三妻四妾的兴味。或者像小陈,亦已经被带坏了的。而像石先生的表弟,受过教育,生活规矩,正经找一个太太的,看上的则是安安这样的居家女孩子,坐在酒吧高脚凳上打瞌睡,上来就给那表弟留下了印象。小敏实在是打错了算盘,她也实在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开放,都是寻常的,代代相传,牢不可破的婚姻观念。就和徐蕙照的《放逐爱情》里的,保守呆板的曲聆一样的观念。 在一个徒然开放的社会里,看起来机会很多,事实上呢?四处是危险,前途反而迷茫了。小敏是很难弄好了,安安呢,也难说。最后一幕,小敏从白色奔驰窗里,看见安安的时,用了“华丽”这两个字,看起来,安安也走进了虚荣的生活里,与最初的做一个贤良的小妻子的愿望背道而驰。那种质朴的幸福已经远离了她们,不可再来了,热血传奇生涯。其实,批判不止偏狭的针对性别,而是面对这个男女共同经历的历史时期,双方和谐稳定的基本关系形式??婚姻,在人性的迷乱中,惨遭破灭。
  • 一个女孩

    作者:陈丹燕

  • 公家花园的迷宫

    作者:陈丹燕

    最“上海”的作家陈丹燕 外滩系列非虚构作品 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 一座身世传奇的公园 公家花园的前世与今生 《公家花园的迷宫》,陈丹燕“外滩非虚构系列”之一。小说讲述了公家花园( the Public and Reserve Gardens),那个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著名公案而拥有了传奇身世的公园,从建造迄今150年中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传教士,满清民国遗少,中英混血儿,上海史专家,外滩市井居民,回沪知青子女……一个个与公园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公园历史纠缠在一起,互为见证,同时也成为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道缩影…… 全书配图近50幅,引用了关于“游园规则”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话题的一些珍贵资料,其图、其注、其引文成为小说内容的另一种延伸;它们与故事一起,生动再现了公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1881年4月的一个上午,颜永京站在外滩公园门前。他像那些充满温暖感情的传教士,很容易激起人心中的爱慕。但他身上还有一种凛冽的道义,像出鞘的刀锋一样静静闪烁。自从被拒绝入园,他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什么是民主社会;又联合洋行买办和著名华商给工部局写信,要求向华人开放公园。这不是为了简单的平等,这一切,与新生的希望有关。 吉迪直到十九岁那年秋天,才知道父母有英文名字。那是个令人震惊的秋天,先是“四人帮”被粉碎,接着香港的亲戚从天而降,通知父亲去英国继承遗产。直到这时,他和姐姐才知道父母竟能说一口好英文;父亲家的祖上竟做过上海道台,这个道台在公园纷争时代,为租界华人争取到了一个公园。这个故事与吉迪在中学历史课上学的知识,正好相反。 秋阳照耀下的树丛和小花坛在阳光下渐渐松弛下来。旧日的公园,仿佛已永远留在那些粒子粗大的模糊旧照片里。十九世纪因为一条沉船而由淤泥堆积成的滩地,如今永远与陆地连在了一起。 公园开放那一年,年幼的劳伦斯•嘉道理爵士正在上海度过少年时代。回忆起那时的上海,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如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上海那样,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世界公民。”
  • 清瘦的日子

    作者:陈丹燕

    《清瘦的日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英特纳雄耐尔

    作者:陈丹燕

    ★著名作家陈丹燕旅游文学精选 ★跨越国度的文学行走,贯穿着历史感 北京-莫斯科-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地拉那-贝尔法斯特-巴黎-伦敦:英特纳雄耐尔。这条旅行线,是为了让这些总是风云激荡的城市带给一个旅人寻找和凭吊的历史感,那是一个红色的时代,一种高蹈的理想实验。
  • 一個女孩

    作者:陳丹燕

    想像了整整一個夏天,七歲的女孩終於盼到上學,她想像自己會在上學的那一刻變得說話流几,機靈乖巧,就像所有小女孩想要的那樣。然而在上學的第一天,老師說的第一句話是:「同學們,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女孩盼望着上學,就像盼望一個童話故事的開始,卻沒想到在這個童話裏,可怕的咒語出現了,城堡將要變成森林中的廢墟。對女孩來說,文化大革命並不是血肉橫飛的廝殺,而是森林中魔鬼宮殿的寂靜與暗藏殺機,咒語在巫婆嘴裏飛來飛去,一切就全變了模樣...... 這個在革命歲月裏一天天長大的女孩,叩做陳丹燕,在十八歲生日那天,她決定要寫一本誠摯的書。終於在某一年的夏日,她以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真實故事,寫成了這本自傳體小說。
  • 樱桃树下爱与弗

    作者:陈丹燕

    《樱桃树下爱与弗》一书是当代都市文化代言人陈丹燕写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为她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记录了她的奥地利、德国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将茜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蓝色多瑙河等沉积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碎片娓娓道来。
  • 晾着女孩子裙子的阳台

    作者:陈丹燕

    本书是陈丹燕所著的,关于市民的恋爱生活的故事,反映社会侧面,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值得一阅。
  • 唯美主义者的舞蹈

    作者:陈丹燕

    继“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推出“阅历三部曲”《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精)》《上海色拉》《蝴蝶已飞》。《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精)》囊括了陈丹燕1986年至今的散文佳作,见证作者二十五年来目睹的世事,是为“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