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礼学

  • 中国古礼研究

    作者:邹昌林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作者:彭林

    《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内容简介:《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经中,其出最晚,且无传授端绪,故其成书年代聚讼千年-迄无定说。《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从剖析《周礼》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阴阳五行三家熔铸而成。三家学说,原本各为畛域。儒与法结合,始于苟子;阴阳与五行结合。始于邹衍;故此书不会早于战国。儒、法、阴阳、五行四家思想融为一体,在《吕览》之后。文景之时,黄老盛行,而此书无黄老痕迹,故推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初。
  • 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

    作者:【宋】朱熹 著,黄榦 编

    《仪礼》一书,因为名物繁富,头绪杂乱,材料分散,自昔号称难读。朱子有鉴于此,于《通解》中,分门别类,将各种礼仪的经传注疏资料汇编在一起,将古书中的相关资料附于其后,使杂乱的材料归于统绪,便于阅读。对于《礼经》所阙的各种礼仪,亦列其目,将古书中的零星记载搜罗一处,使亡佚之礼信而有徵。《通解》一书,是朱子在充分占有文献材料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分类,将礼学的资料进行条理化的一部著作,对后代的影响十分巨大,是每一个研究朱子和经学的人必读之作。 本书为影印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藏宋刻本《仪礼经传通解》,前37卷系嘉定十年(1217)刊本,续29卷系嘉定十六年(1223)刊本,间有补配。此书原为傅增湘旧藏,精校精刻,是目前世存《仪礼经传通解》最佳版本。现市面流通校点本概以台北"中研院"所藏宋本为底本,"中研院"藏本缺略较多,所用补配者不佳,不如东大藏本。故此次影印出版东大本《仪礼经传通解》定会裨益学者良多。
  • 黄以周全集

    作者:[清]黄以周撰 詹亚园 程继红等点校

    黄以周(1828-1899)乃晚清经学大师,自幼承训家学,与其兄儆孟、儆仲共读,互相砥砺切磋。任南菁书院讲席十五年,江南不少学者、名人均出其门下。尤长于“三礼”,博大精深,博采汉唐至清有关“三礼”之经注、杂记,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详加考核,作出说解,体大精思,为晚清《礼》经研究之冠冕。 此书收录黄以周全部著作,包括《礼书通故》100卷,《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黄以周全集》中既包括《礼书通故》、《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这样的礼学和史学巨作,也有《黄帝内经集注》及《军礼司马法》这样的医学和经济学杂著,展现了黄氏在诸多领域的造诣与贡献,有利于世人认识、了解和研究黄以周。此次《黄以周全集》系国内首次整理出版。
  • 五禮通考(全八冊)

    作者:徐耀環 新編

    簡介:清代秦蕙田所撰《五禮通考》是研究我國古代禮制的重要著作。所謂五禮,是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涵蓋了古代禮制的各個方面;此書又于「吉禮」的「宗廟制度」後附以樂律,于「嘉禮」中立「觀象授時」、「體國經野」二門,牽涉音樂與天文曆算、輿地疆理,所包更廣。凡所闡述,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徵引既博,考办亦頗精當。于禮制演變,元元本本,條分縷析;賅備簡要,兼而有之。欲了解我國古代禮制沿革,此實為最切實用之書;而欲研究我國文化史者,此書亦在所必備。
  • 黄式三黄以周合集

    作者:黄式三,黄以周

    《黄式三黄以周合集》收录清代经学大师黄式三黄以周父子的全部著作,为首次整理出版。黄式三为晚清经学大师、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本书收录黄式三的全部著作,包括《论语后案》、《诗丛说》、《诗序通说》、《春秋释》、《儆居集经说》、《史说》、《书启蒙》及《黄氏塾课》等共110卷。黄以周自幼承训家学, 尤长于“三礼”。此合集也收录黄以周全部著作,包括《礼书通故》100卷,《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 大戴礼记补注

    作者:孔广森补注 王树枏校正 王丰先点校

    《大戴礼记》,西汉礼学名家、有“大戴”之称的戴德所编,原85篇,现存39篇。北周卢辩最早为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了卢辩旧注。卢注存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而微言仍隐的不足,故清代朴学大师孔广森以补卢注未备为职志,撰成《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补注》博稽群书,参会众说,校补经文、注文,疏通文义,极大推进了对《大戴礼记》的研究,是研究《大戴礼记》的权威读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树枏。王氏广泛吸收张尔岐、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四十余位学术大师的校勘成果,对孔氏《大戴礼记补注》详加勘定,查漏补缺,订正讹误,个别地方附带疏解经义。此次整理,《大戴礼记补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二年《顨轩孔氏所著书》所收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学海堂经解》本及《畿辅丛书》本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以光绪九年《陶庐丛刻》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校本。
  • 開創與影響: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作者:劉柏宏

    本書主要試圖回應中國漢魏之際,禮學史裡關於鄭玄與王肅之爭的論述。 本書除了有系統地釐清王肅禮學體系之外,同時也梳理了中古時期的禮制文獻,其內容可供相關研究者參考、使用。
  •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两册)

    作者:方向东

    《大戴礼记》为西汉时期礼学名家戴德选编,曾与《小戴礼》并列,称十四经。汇辑有战国秦汉时期的著作,也有更为远古的文献,对于研究儒家政治、思想、典章制度及文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宋元明清人为《大戴礼记》全书或单篇做校注的有百家以上,本书即汇集了历代的研究成果,博校众本,参会众说,吸收了当代学者的贡献,用力勤而功巨,是一部集大成的、总结性的著作。
  • 先秦军礼研究

    作者:任慧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礼则兼有祭祀与战争两种要素。本书作为对先秦军礼的专题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各种军礼,尽可能地复原仪式的细节,弄清其渊源流变。第二部分重点讨论军旗及与军礼有关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着重探寻军礼的起源及衰亡,是在第一部分考证基础上对军礼进行的整体性思考。本书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各种军礼仪节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军礼的探讨窥见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信仰与历史变迁。
  • 《春秋》《左传》礼制研究

    作者:许子滨

    《春秋》、《左传》据事而书,所载春秋时人的言行,绝大部分是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如实地记录了各种礼典,包括冠、昏、丧、祭、饗、射、朝、聘,其中聘礼尤备,还有丰富的军礼。自汉迄清,各家注本对《春秋》、《左传》中的礼
  • 两周射礼研究

    作者:袁俊杰

    本书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民族志中有关商周射礼的资料作了全面的搜集、甄别与梳理;对两周之前的射礼作了延伸性探索,;对两周射礼作了断代研究,基本究明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的种类、举行地点与场所、性质特点与异同、发展演变过程和各种射礼的流变;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过去研究较薄弱的方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长期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 古礼新研

    作者:杨华

    本书选录19篇论文,是作者近年利用出土简帛文献研究上古礼制问题的结晶,是“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杨华是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帛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并多次赴境外讲学。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利用出土的简帛资料研究中国古代礼制问题,将简帛文献与传世礼书进行对证解读。承担“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 “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
  • 礼乐中国

    作者:彭林,单周尧,张颂仁 主编

    由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礼学会议的成果论文集。主要内容围绕经学之“三礼”。 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都在经典里面承载着,不读经典,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正本清源,改变以往将礼教妖魔化的极端看法,公允地评价礼学,并由此培养一些精通《仪礼》的年轻人,恢复中华文明之根。本论文集从有关传统古礼的各个方面,包括礼制、礼仪、礼教观、礼文献、礼在海外之流传、礼在现代之存状等,显示出礼学研究之丰富与兴盛。极有学术价值。
  •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

    作者:甘懷真,甘怀真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ISBN:9789570172553,作者:甘懷眞
  • 三礼馆

    作者:林存阳

    本书以探究《三礼》学演进问题为入手,以乾隆初叶为重点考察时段,以清廷诏开三礼馆为核心议题,将其置诸清代社会由乱而治而盛的广阔历史背景之中,从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过程予以把握,通过对清廷诏开三礼馆的举措和缘由、纂修进程、人事变迁、《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大清通礼》等御纂礼书所发挥的政治文化功能、三礼馆开馆的历史意蕴等问题的详细梳理和阐发,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清代学术与政治文化在清中期转型的契机与表现形态。通过梳理、剖析这一既具典型性又具转折意义的大型政治性学术活动,旨在揭示《三礼》学在清中期的演进走势,以及学术思潮与政治文化取向互动所形成的影响,进而彰显三礼馆在清代《三礼》学史和政治文化抉择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关键性和历史意义。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三礼馆的诏开及其原因 第一节三礼馆的诏开 第二节开馆之缘由 第二章三礼馆纂修整体进程 第一节三礼馆之进程 第二节《日讲礼记解义》的校刊 第三章三礼馆人事变迁与纂修条件 第一节三礼馆人事变迁 第二节纂修《三礼》义疏的条件 第四章《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 第一节《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 第二节《三礼义疏》的架构 第五章《钦定大清通礼》等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一节《钦定大清通礼》与《皇朝礼器图式》 第二节《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第六章三礼馆诏开的历史意蕴 第一节政治文化抉择的定型 第二节学术转向与礼学兴起 第三节三礼馆之启示余论 附录一 三礼馆编年 三礼馆儒臣一览简表 附录二 方苞三礼学论析 杭世骏与三礼馆 礼法之治:维系清代王权的一种政治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作者:杨志刚

  • 中国丧服制度史

    作者:丁凌华

    《中国丧服制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国礼制史.先秦卷

    作者:陈戍国

    《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中国礼制史)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第一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一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揭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治先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

    作者:[日]吾妻重二

    《家礼》是南宋朱熹最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家礼》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体现出朱熹因革损益、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特点。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后世对《家礼》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因《家礼》是朱熹一部未完之作,朱熹死后方现,中间过程曲折,而朱熹在文集中又极少提及,遂成为后人怀疑它为伪书的主要原因。现代学者主要从文集和语录中找到朱熹作《家礼》的线索证据,基本已证明《家礼》非伪书。本文主要把朱熹《家礼》放在朱熹家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家礼》思想内容的考察,来阐释朱熹博采古今众家的礼学特点,并结合晚年的礼学著作和语录来探讨其礼学思想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