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礼学
-
事邦国之神祇
书序缘起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唐宋礼制研究的起步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宋礼制研究的进展 三、唐宋礼制研究的几点观察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祀、中祀和小祀 第一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一、斋戒 二、祭品 三、祭祀人员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一、高宗武后时期 二、开元至贞元年间 三、北宋初年至英宗时期 四、神宗时期 五、徽宗时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郊祀礼仪 第一节 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 一、郊丘之争与郊祀礼仪的演进 二、天地合祭的出现及其制度化 三、北宋后期的天地分合之争 第二节 皇帝亲郊礼仪 一、三大礼的形成及其争议 二、大礼五使的出现及其展开 三、皇帝亲郊与国家秩序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太庙祭祀 第一节 太庙庙数的变迁 一、“天子七庙”观念及其争议 二、唐初至宋英宗朝太庙庙数的变化 三、宋神宗时期的始祖问题与北宋后期九庙制的出现 第二节 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凸显 一、太庙管理机构的变动 二、宗室参与太庙祭祀程度的加深 三、一帝一后形式的打破 四、常馔珍羞与太庙祭品 第三节 稀袷礼仪 一、稀袷礼仪中的东向问题 二、别庙皇后与稀袷礼仪 三、稀礼的终结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释奠礼仪 第一节 孔庙释奠礼仪 一、释奠礼仪功能的转变 二、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三、孔庙释奠礼仪在北宋地方社会的深入展开 四、儒学复兴与北宋后期孔庙神位的变化 第二节 武庙释奠礼仪 一、武庙释奠礼仪的建立 二、晚唐五代的武庙释奠礼仪 三、北宋的武庙释奠礼仪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五服制度与传统法律
五服制度是古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智慧,由孔子及其弟子孺悲在西周嫡庶宗法的基础上创制,经汉魏六朝于道德及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广,至隋唐而全面入律,其后历代多有鼎革,迄民国平等思潮起而遽斩,是两千年华夏民族等级制度与忠孝精神的理论源头暨制度设计的基石。 本书是百年来第一部系统论述五服制度史的专题性著作。书中从政治结构、家族形态等传统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来阐述五服制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成因,并说明了五服制度的大变革与传统社会大动荡之间的联系。文中着重从法律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五服制度在等级制社会中的支柱作用,详尽论证了五服制度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本书作者首次运用现代语言、现代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传统五服制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对后续研究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五服制度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诘屈玄奥,本书文字力求通达,并配以 70余幅录自古籍及作者手绘的图表,稀见字及异音字均注拼音,期有助于读者览阅。 -
《仪礼·丧服》考论
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仪礼·丧服》本身以及我国古代丧服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考察,深化了我国古代血缘宗法关系的研究。本书包括:绪论;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仪礼·丧服》经、传、记述论;《仪礼·丧服》服制考述;《仪礼·丧服》所体现的周代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等内容。 读者对象为:历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大中型图书馆收藏。 -
唐礼摭遗
书仪的礼仪变化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顺从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当贵族制向着官僚制转变的同时,书仪也反映了作为礼仪核心的等级关系从围绕家族血缘为中心到以官场为中心的转变,以及唐五代礼庶民化、实用化和官僚化的倾向。 -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
本书利用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周代礼乐文明进行了复原式的研究,涉及凶礼、吉礼等礼典及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楚礼,提出了不落俗套的观点,并进行了合理的论证。本书共分十章,围统周代礼乐文明而论题各有侧重。 -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本书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全书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的源头出发,揭示所谓巫史传统,进而讨论巫对中国“大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礼,礼的发展则生发出仁,巫与“小传统”的结合,则形成时至今日尚存的巫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里路进行了系统化地阐释。 -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仪礼》与《礼记》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本书是近代国人对这两部经典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全面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无论对于社会学研究还是礼学研究,都具有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领域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于史料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分门别类之精当,分析评论之高妙,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新天下之化
明初礼俗改革是中国近世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然而由于《明史》等清修史籍对相关内容的隐没和淡化,明初这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朱明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在元季士人普遍固执“君臣大义”而不讲“华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论证政权合法性、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明代开国之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来源,这就促使明初当政者不得不依照儒家的政治理想,通过文化重建来努力塑造自身的正统形象。洪武时期的礼俗改革,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展开的。 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其所关注和针对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遵照儒家政治理念,对元代因“宽纵”而造成的各种失序现象进行严厉清整,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其次是以“用夏变夷”为旗号,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弥漫的“胡风”进行清整,恢复汉族的文化传统。当政者试图用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唤醒士大夫淡漠已久的族群意识,建立他们对明政权的认同。这些措施使得元明易代在文化上,显示出明显的“夷夏”变革色彩。 明初进行的礼俗改革,通过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呼应,成功地树立起明政权作为“华夏正统”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思想与国家权力密切配合,大大加速了宋代以来儒学(理学)思想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的历史进程。洪武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内容简介: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情,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彭林所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本书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情,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 -
终极之典
丧葬仪式或被当作是人生结束之际的告别典礼,丧服和丧葬礼制体现人际关系和某些人生观的根本理念,可以认为是构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之一,此项研究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其本身,而与国家政治、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在前人研究和已复原唐朝《丧葬令》基础上,对丧葬礼制本身展开探讨。考虑到唐朝社会以皇帝和官僚为中心的特点,全书以讨论皇帝和官僚丧礼为主而更多围绕中晚唐制度进行,并力求对制度的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追踪。上编为皇帝(附后、太子)葬礼制度或言《国恤》的沿革以及丧葬礼的举办,分为上、下两个单元;下编一是丧葬礼令关系、与官员丧葬法式的探讨,二是官员葬礼和相关待遇的专题研究,分为上、中、下三个单元,内容所及主要是与《天圣令》和唐令有关的一些发现。 -
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上中下)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生前並未完成,由其弟子黃榦續撰《喪禮》、《祭禮》。然黃榦撰《祭禮》僅成草稿,楊復先是整理草稿為十三卷,後經十數年努力,重新撰成《祭 禮》十四卷。楊復以朱熹禮學思想貫穿全書,理論體系之精密超過朱熹本人,因此在 宋末元初影響甚大,衛湜、真德秀、馬端臨等皆極推崇。可惜後來失傳,明清兩代學 者幾無人得見,甚至將黃榦《祭禮》稿本誤為楊復所撰。至清末陸心源得此書,始悟 兩種《祭禮》截然不同。陸氏藏本後歸靜嘉堂,靜嘉堂非秘不示人,而一百年來未嘗 有前往閱讀者。本書編者費時三月,赴靜嘉堂閱覽微卷抄寫全書,經兩年整理,公佈 這份埋沒五百年的重要著作,以供學林共同研究。目前所知,靜嘉堂本是孤本,且有 缺卷,鑒於以往學界往往混淆此二部祭禮,編者相信此書仍有傳本,期望各地圖書館 以此本對照所藏《儀禮經傳通解續》,發現其他傳本。 -
禮書通故(全六冊)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3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4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5册)》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6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探讨的范围相当广,时限相当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逮当代学者,义有分歧,率皆甄绿,然后明辨是非,折衷至当。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研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比如三礼之学,向以郑玄注为宗,而此书驳郑处不下百条,其申郑处亦复不少。对待历代数十百家的经师、学者也莫不如此,皆是采择其精言,发挥其胜解,匡补其不逮,纠正其误说,或申或驳,大都有根有据。黄氏通过这部巨著,将两千年来的古代礼制研究成果,做了出色的总结。 黄以周基础厚,读书精,功力深,钻研透。他的遣部礼书通故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了许多问题,解决了不少纠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俞樾称此书「洵足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视秦氏五礼通考,博或不及,精则过之气章炳麟赞此书「盖与杜氏通典比隆,其校窍异义遇之,诸先儒不决之义,尽明之矣气均推挹甚至。黄氏此书不仅是三礼学者和古制研究者不可不读的著作,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吴飞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但他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收入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吴飞教授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 -
周禮注疏
《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 ,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的本子。 -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
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礼制和礼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 -
《礼记》研究四题
本书主要研究了围绕《礼记》的四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礼记成书管窥》,通过考察西汉宣帝以前《记》的实际存在状况和西汉末年以前《礼记》的实际存在状况,利用扎实的十多篇调查报告,分析出了比求之于目录学途径的泛泛而论者更有说服力、更有新意的结论。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对应的两个问题:《“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和《“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通过与前人不同的两个研究切入点“刑”与“礼”的分析论证,得出了非常具有新意的结论。第四个问题,《“疏不破注”——一个亟待重新认识的概念》,用“以孔证孔”的方法,论证了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的三条体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