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琴

  •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作者:查阜西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介绍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认为在民族音乐事业中,抢救整理遣产是最重要的一环,从一九五三年领导着编者在力求使资料大众化。现代化的原则之下从事这一收罗编辑工作,历时一年才整理成这一材料——浩繁的传谱说明祖国这一遗产的丰富多彩;细致的解题说明祖国音乐现实主义传统的优良;通俗的旁词说明这一音乐形式也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创造。 有了这样一个整理了的材料,要在古琴音乐中怎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大家动手了。
  • 近世古琴逸话

    作者:严晓星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 本书用传统的笔记体裁进行撰写,却兼顾了内容的严谨。在每篇掌故之后,都注明了依据的文献出处;在全书之后,都列出了征引、参考书目及版权信息。此外,本书还特地作“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对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还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因此,一般读者固然可在本书中饶有兴味地看故事,关心古琴文化与艺术的读者却更可看到历史,看到人生,看到前辈的风范。 给古琴界编这么一本掌故书,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通过书中揭示的近世文人与古琴的纠结来聆听传统中国文化的遗响,则是更有深意的事。书中另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插图,有人物,也有实物,不但可以增益阅读之趣,本身也很有史料价值。
  • 古琴曲集

    作者:许健,王迪 编

    《古琴曲集(第1集)》内容简介:琴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了,如在孔子整理过的、我国最古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许多诗篇把琴和其它乐器井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而且从那时起,就出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关于琴的故事,有些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这些事实说明了在很早很早以前,琴就已经在古代人民音乐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到了唐代,就开始把记载指法的文字谱简化为今天通行的“减字谱”。明、清两代,刊印了大量琴谱,使许多古代琴曲得到完善的保存和流传。目前我们不但拥有成千的古琴曲谱,而且有些琴曲还一直活在今天古琴家的手中,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古琴的演奏来欣赏古代音乐的成就。
  • 秋籁居琴话

    作者:成公亮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 琴道

    作者:(荷兰)高罗佩

    《琴道》序 夫此者内也,彼者外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亦取其适而已。乐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敛宇宙于容膝,恬然忘百虑。岂必虞山目耕、云林清閟,荫长松,对白鹤,乃为自适哉。藏琴非必佳,弹曲非必多,手应乎心,斯为贵矣。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无铭,抚之铿锵有余韵。弗敢冒高士选雅名,铭之曰:无名。非欲以观众妙,冀有符于道德之旨云。 余既作《琴道》七卷,意有未尽,更申之如右。然于所欲言,未磬什一云。 荷兰国笑忘高罗佩识于芝台之中和琴室
  • 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

    作者:薄克礼,张子盛

    《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中昆曲作为一种声乐,其声乃乐,其辞则为文学,故其是宫调曲牌体的词曲文学的活体。古琴也有其声乃乐,其辞为文学的声乐的一面。即其琴歌。琴歌乃操缦者自弦自歌,指应歌喉,天籁人声浑为一体的声乐形式。这种声乐如我们熟悉的《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梨云春思》等,则是植根于比昆曲更为古老深远、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艺术。孔子曾弦歌“诗三百”,从现存琴歌古谱中可以看出,楚辞汉赋、六朝乐府、唐宋诗词、明清俗曲中的名篇杰作,皆有藉琴声而发越流播者。
  • The Last of China's Literati

    作者:Bell Yung

    "In this unassuming biography of a master qin musician, the author (himself a pre-eminent scholar in Chinese musicology) gives a heart-warming portrait of Tsar Teh-yun, who was a living legend in Hong Kong. It is also evocative of a fading world of literary arts in China, which makes this little book even more precious." – Leo Ou-fan Lee,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ell Yung's qin teacher, Tsar Teh-yun, was not only a musician but also a poet,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as befitted a woman the author calls 'the last of China's literati.' Yung's moving homage deserves a wide readership for it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dimensions of traditional elite culture in a life well lived." – Evelyn Rawski,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s a student of Tsar Teh-yun and professor of ethnomusicology, Bell Yung is not only eminently qualified to tell the life story of his qin teacher who lived through the turbulent times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to interpret the ideals and aesthetics of this unique musical instrument to the Western reader." – Mayching Kao, former Chair Professor of Fine Arts, TheTW...
  • 现代琴人传(全二册)

    作者:淩瑞蘭

    《现代琴人传(套装上下册)》讲述了:20世纪,古琴之坎坷历程,无不浸润琴人的心血。前辈琴人为之鞠躬尽瘁,后学琴人为之承传不渝。无论琴人声名显赫游弋在国内外琴坛,亦或默默无闻抚琴于琴斋,都有可书之古琴情结。50年代,前辈留下洋洋可观之《历代琴人传》6册(时间下线为民初),已是极其宝贵资料。今20世纪已过,一代琴人功绩尚未梳理成传。为纪念前辈琴人,总结吾辈琴人,更为琴学研究提供点滴资料,拟将琴人传接续,书写20世纪中,为弘扬古琴艺术作出贡献的琴人。《现代琴人传》记述大陆、港、台琴人,于20世纪以来弘扬古琴艺术之轨迹,其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均指20世纪,不再言“上世纪”。此传记非文学传记、评传、词条,编者遵循学术规范,尊重自撰文稿内容,客观分析各方资料,对史实说法不一处进行调研判断;再拜读文论、听录音、观录像,尽力走入琴人内心世界。据此秉笔直书,言而有据地记述琴人的琴学历程,不媚俗,不滥用谥美之词,不想象、推测,以求对历史负责,不误导后人,给后人留下真实的琴人形象。
  • 古琴制作法

    作者:陶运成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据记载春秋时期就已在贵族和士大夫中盛行,历代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家、琴派和琴曲,古琴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发展完善,制琴名家辈出,传世名琴流传有绪。本书记述了古琴制作的历史、种类及制作方法,并配以实物图片,读者从中可以全面了解古琴的材质和形制,是一部古琴制作者研习古琴制作技艺的必备教材,同时也是一部供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知识的有益读物。 名家点评 此书在继承传统斫琴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论点,明确提出了古琴制作的系统思路,做到了“虽不泥于古方,而又尽出于古方”。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包罗了传统斫琴理论,乃至具体到附件的安装、使用工具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总结了古琴的审美特征,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出了古琴音色审美和具体制作之间的相对关系,使读者对斫琴艺术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并通过阅读本书使实践制作成为可能。 ——许健,琴史专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 关于古琴制作的资料历来很少,这是由于制作者大多不具备相关的理论修养和写作的能力,而理论家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这种情况本不限于古琴,其他乐器也存在这种状况。小陶这部书在古琴制作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并且他能够把古代的斫琴传统和当今的斫琴实践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这本书和他所斫的琴一样具有价值。 ——毕可炜,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副会长 运成1998年开始跟我学琴,不管是《秋鸿》《广陵散》等传统大操,还是《春风》《山水情》,乃至于《三峡船歌》等新曲,没过几年,便已有小成,其钻研和勤奋,令人赞赏,常自念若干年后,必成大器。 此后运成在学琴的过程中,收集了历代关于斫琴的文章和只言片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经常和我探讨关于古琴制作的问题,并有开始动手制作的准备,这是一个大胆而又挑战性的想法,彼时,我深知他的理论积累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又怕他吃不了斫琴的苦,且对于琴人来说,斫琴伤手是不争的事实,对以后的演奏影响会很大。我将我的想法告诉运成,然而他只是憨然一笑,我以为他或会半途而废,不想他从此竟抛开一切,真的全身心投入到斫琴里了。 这本书收集了历代关于斫琴的论述,经过甄别、整理,结合运成的斫制心得,以传统斫制理论和传统斫制方法为基础,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系统的斫制思路,以及斫制的顺序和各工序的穿插关系,这十分之了不起,实为难得。历代知名斫琴师,都有自己关于斫制的心得,但大多斫琴师对于此都是秘而不宣的,运成总结了前人对斫制的思考,加上自己制作中的体会,并把这些公之于众,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我为他无私的执着和取得的成绩喝彩。 ——张子盛,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天津琴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