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学

  • 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

    作者:王小盾

    《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上下)利用大量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图像资料,结合传世文献,论述了中国上古时代各种动物崇拜在其发生时代的各种涵义,论述了它们同图腾信仰的联系,进而阐明了龙、凤、玄武等非现实动物及其组合形象的产生原理。
  • 岁时

    作者:萧放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 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

    作者:(日)铃木理生

    “在江户时代,根据身份、年龄,人们的发型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发髻由“烟缸式”改为“裂桃式”,旋即又变成“岛田式”,结婚后又梳成“椭圆式”;寡妇则剪短垂下。男性不分武士还是百姓,成人后就剪去前额的头发,理成“月代”头,虽然这种发型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它会伴随男人的一生。无论是武士还是百姓,剃月代头就跟刮胡子一样成为了每日必做的事情。武士的头,其妻、女以及百姓都是不能碰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操守。百姓则多半是在城……”
  •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作者:刘黎明

  •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作者:柯嘉豪 (John Kieschnick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的贡献。在此书之前,西方学者撰写中国通史时,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仪式等方面的激荡外,很少强调佛教曾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传与物质文化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颖的启发意义。
  • 身体与笔

    作者:(美) 司徒安

    乾隆皇帝在1736年到1795年间统治着中国,他位居典礼活动构成的网络中心。这些帝国礼仪旨在通过身体实践,以有形的方式呈现支撑帝国社会的形而上学。本书是第一步完整论述乾隆皇帝和文人官员共同生产的"仪式化权力"的著作。作者打破传统范畴,巧妙地结合了人类学、后结构主义分析、表演理论、历史学和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文化史研究,阐释了18世纪中国的权力生产和现代史学家借以研究中国的概念范畴。
  • 大河上下

    作者:赵世瑜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稣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公、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经费资助;受到台湾中研院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比较计划经费资助。《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山西为最多。
  • 宗像教授異考錄(01)

    作者:星野之宣

    「靈媒與土偶」、「蜈蚣與龍」、「聖德太子與基督」、「佛陀的高足與雞」……乍見各不相干的兩件事,卻有奇妙的共通點。這是單純的偶然,還是另有真相? 在世界各地流傳的傳說與神話,以及民間自古承襲的風俗信仰等等,背後都與某些史實相關。東亞文化大學教授?宗像傳奇,即將為歷史打開封閉的真實之門──。
  • 魔鬼史

    作者:(美)保罗·卡鲁斯

    这部论述邪恶的宏篇巨著,是保罗·卡鲁斯在20世纪初期的作品。这位奇人还是《佛陀教义》等其他许多作品的作者。在人类的历史上,邪恶似乎一度为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汹涌浪潮所淹没,魔鬼似已沦落为一个文学角色,整天地为一桩又一桩捕获灵魂的愚蠢交易而百般忙活。种种民意调查显示,在美国,大部分民众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魔鬼。   魔王是宇宙中的反叛者、暴君王国里的独行者、统一体的对立面、宇宙和谐中的不和谐音,规律中的例外,普遍中的特殊,不可预见的或然。   上帝之所以成为上帝,正是因为魔鬼的存在。   弥尔顿的撒旦是个品德高尚的反叛者,因为他宁愿遭受永世的折磨,也不愿受到丝毫的羞辱。   鲜有例证说,与魔鬼有生意往来的人要他在契约上签名,发誓或给出履行承诺的证明,因为他的诚实从未受到质疑。   造就人类的伟大与人性的,正是撒旦身上所拥有的那些零星的、琐碎的瑕疵。仅仅一部道德机器,即不引人注目,亦无法激起同情。   二十世纪带给人类的是全面战争、种族灭绝、死亡集中营、核武器、生化武器、欺世之谈、生态毁灭及毫无判断力的群体恐怖主义。
  • 神社众神明

    作者:井上顺孝

    日本人心灵的无上寄托 探访不可思议的空间异界
  • 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全16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

    《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套装全16册)》内容简介:类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卷帙庞大,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然而,对于类书的定义,有很多说法,我们在此综合各家观点,认为类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彙编资料,述而不作,主要是对前人著作的引用编纂;二是分门别类,编辑成书;三是供人检索,便于引用。
  • 失落的天书 (增订本)

    作者:刘宗迪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思想地图”。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天垂象,圣人则之”,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天书”。
  • “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具备了跟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邀集十几位对这一领域素有研究的学者共同深入探讨有关民间信仰的话题,希望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本书就是这一过程的记录。
  • 四大门

    作者:李慰祖,周星 补编

    所谓“四大门”,乃是对四种灵异动物即狐狸(“胡门”)、黄鼠狼(“黄门”)、刺猬(“白门”)和蛇(“常门”)的总称,在华北地区广泛流传着关于它们的民俗信仰。这篇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论文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访谈,自觉重视“局内观察法”和“民俗语汇”,站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比较宗教研究的立场上,以严谨认真和超脱公允的态度,详细地描述了北平西北郊一带农民信仰的实际情形,进而讨论了当地民众所信仰的“四大门”宗教及其对于农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尤其着力分析其社会功能。论文写成之后,在学界声誉卓著,被认为超过了现在很多的博士、硕士论文水平,却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此次经典重提,实为初刊,以飨读者。
  •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作者:顾颉刚,钱小柏 编

  • 民俗与迷信

    作者:江绍原

    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知堂关于小品文应该具有的质素,说到底还是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大的,这是当代的学者之流断难企及的。
  • 周作人民俗学论集

    作者:周作人 著,吴平,邱明一 编

  • 灵验·磕头·传说

    作者:岳永逸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主要内容简介: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 中国古代民俗

    作者:白川静

  • 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

    作者:柳田国男

    《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为“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的两本概论书《民间传承论》、《乡土生活研究法》的中文合译本。其中《民间传承论》是柳田国男系统阐述民俗学理论方法的著作,书中对民俗学的意义、特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民俗资料的分类、内容等作了详尽的说明,体系严整。《乡土生活研究法》,同样以方法论为主要内容,但面向一般读者的概论性性质更为突出,对“救世助人”这一民俗学的社会使命的强调也更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