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 考古学思想史

    作者:[加] 布鲁斯•特里格 著 陈淳译

    本书首次对中世纪以来的考古学思想(包括中国考古学)进行世界性审视,将考古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与知识背景之中,重点考察了考古学思想明显连续而又互动的趋势,试图确定这些趋势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至少在西方——个人和考古学家的共同利益如何与中产阶级起伏的命运相关。虽然主观性的影响一直很大,但是作者认为,不断积累的考古资料会对阐释施予越来越大的制约。反过来,对这些资料的利用也会增强考古研究的客观性,并提高这些资料在了解整个人类历史以及人类一般条件上的价值。作为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和欧美考古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作者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必将促进中国考古学界充分和全面解了世界上各种理论方法的沿革和优劣,创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思想方法体系。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作者:刘巍

    本书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为近年来难得之佳作。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

    作者:仓石武四郎 讲述

    本书是根据已故仓石武四郎教授于昭和二十一年度(1946)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开课的备课讲义整理本翻译而成的。整理本的底本为其亲笔原稿,现存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后经大岛晃教授等多人的精心整理,以补注的形式补充了大量信息,还收录了仓石教授另一篇论文《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由汲古书院出版。日本著名汉学家、原东方学会理事长户川芳郎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撰写了序言,对作者的生平与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 抄工与学者

    作者:【英】雷诺兹(L. D. Reynold

    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 先秦学术概论

    作者:吕思勉

    本书论述先秦诸子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之外,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第二,着重分析各派源流和相互关系。第三,不仅分析各学派重要著作的内容,并论辨其真伪。本书在评论各个学派的著作中,颇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作者反对胡适的《诸子不出王官论》。又如近人都认为现在的《尉缭子》和《六韬》是伪书,作者却认为“此书义精文古,决非后人所能伪为”。现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士了两书的残简,足证作者论断的准确。
  • 域外中国学十论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域外中国学十论,主要的内容包括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见微与知著、隔帘望月也是洞见、学术思路的转换、附录一: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附录二: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中文译者序、后记。
  • 二十世纪唐研究

    作者:胡戟,張弓,葛承雍,李斌城

    本书是对20世纪唐研究的百年回顾,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卷,共32章,四卷并各有概论,作系统的学术史式总结。评介内容以中、日学者的论著为主,兼及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的学术成果。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采择,谨慎地对学术环境和学术成果作学术批评,并努力提供前瞻性的意见。以期一册在手,能通览20世纪的唐研究情况,方便掌握国内外学术信息,引为借鉴,避免重复劳动的浪费,扼制拼合抄袭作业,有裨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作 者】梁启超著 【形态项】 364 ; 20cm 【出版项】 北京市中国书店 , 1985 【ISBN号】 B249.05;C092 【原书定价】 2.35 【主题词】思想史(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清代) 【参考文献格式】梁启超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 清代学术史讲义

    作者:柴德赓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柴德赓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讲授清代学术史课程时的讲义以及李瑚先生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为柴先生之读书笔记,题名为《识小录》;最后一部分收录了柴先生有关清代历史和史学问题的代表性论文:《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王西庄与钱竹汀》、《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版)

    作者:胡宝国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本书自出版十年以来,广泛受到学界的好评。本次修订,作者将增加大量注释,对原来的错误、不足进行订正,并补充若干新的章节。
  •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

    作者:黄克武

    本书为中研院学人文库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公私观念与自由民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民国人物与思想三个部分。所收论文,涵及黄克武先生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人物等相关文稿,展现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知识分子如何与中、西多样思潮交织互动的历史图景。
  •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作者:左玉河

    我国现在流行的学术分科滥觞于晚清,其时开始的从“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的转变是为中国传统学术门类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在晚清发生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经世学风的兴起、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传统学术的衰落及转型与西学的引入存在着一种关联互动关系。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旧式书院教育体制,使中国传统学术和书院制度开始向现代转型。 这种转型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大致成形,到“五四”时期基本确立,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完成。
  • 史与物

    作者:祖艳馥

    中国近代学术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经历二段式,在数十年里,完成从学术共同体到专业性学术机构的蜕变的?祖艳馥、达西娅·维埃荷-罗斯编著的《史与物:中国学者与法国汉学家论学书札辑注》通过新近发现的约五十封珍贵信件,暨“汉学祭酒”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与中国国学大师和学术机构等的学术互动信件,及对这批信件的考释,精彩呈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生和变迁。同时,本书也将通过信件所涵赋的独立话语,向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路径,认知在中西学术互动的某个繁盛时期,在人的运动和物的运动之后,思想,是如何运动的。
  •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批评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60余篇,涉及作者40多人,从作者与内容看,这些文章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很有代表性,如:梁启超: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柳诒徵:评陆懋德《周秦哲学史》,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傅斯年:论理学讲义,钱穆: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等等。 本书的取材来源有:1.学术著作的评审鉴定。最为著名的如陈寅恪、金岳麟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2 序跋。3.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4.相关研究的本文论及前人著述。如胡适的《说儒》,即吸引多位名家参与讨论,反复辩驳,且引发其他枝蔓,从中可以获得无穷信息,值得专题讨论。5.学术综述。6.书信、日记、笔记掌故、回忆录等私下的文字与口碑。如陈寅恪对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评点。
  •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作者:包伟民

    2001年,“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书收录了会上提交的17篇论文,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宋代制度史几个具体侧面的回顾与反思,如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宋代的例子,来讨论关于制度史研究的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供高校历史系师生及历史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 学史与史学

    作者:周清澍

    《学史与史学:杂谈和回忆》为半学术半回忆的文集,内容有:一、"史学家",除10篇回忆师友外,另增蒙古史学者传记4 篇;二、史籍与文献,包括对《元史》、《全元文》、日本藏书、蒙、藏、波斯文史籍的评论;三、杂谈和序跋;四、包括作者入大学前、初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的片断回忆,反映其从有志学历史到学习、工作阶段的经历。 《学史与史学:杂谈和回忆》考据精审,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平易,回忆文章生动形象,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 论戴震与章学诚

    作者: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版)》讲述了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
  • 清史书目(1911-2011)

    作者:黄爱平 主编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