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详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
中国经学史十讲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本书的内容包括小引、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晚清的经今文学、重评《新 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等内容。 -
史微
本书为考镜六艺及子学术流变而作,分八卷三十八篇,附篇四。卷总史为六艺、诸子之源,及代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术“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其所引据,多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学诚、汗中、龚自珍等数家,论者以潜夫、论衡相媲,或推为与《史通》、《文史通义》并称三大史学著。惟此书始刊光绪末季,经修订后,惟民初刻本一种传世,现约请专家整理标点,繁体横排,以资学人阅读利用。 -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内容简介: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段落。古代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包括先秦、秦汉至唐初、中唐至乾嘉三个时期。先秦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用以记录。 商代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即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 -
中西學術名篇精讀:陳寅恪卷
本书收录了陈寅恪先生的三篇经典论文:《读莺莺传》、《敦煌劫余录序》、《记唐代李武韦杨之婚姻集团》,并分别邀请历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蔡鸿生、荣新江、孟宪实对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分析。三篇点评文章对陈寅恪原文的深入解读,使学生得以切实把握学术名篇的价值,明了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能够从大家文章和专家解读中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逐步掌握规范、求实的治学路径。 -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辦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 (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 (historical truth) 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者的理解也常常跟作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
近代史家批判
《近代史家批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的代表作。在书中,兰克系统批判了自圭恰尔迪尼和马基雅维利以降欧洲诸国的史家和史著,对有关近代历史的著作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了运用和辨别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克的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克先生的工作中最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克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本书着重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径和方法,以解决由于史料繁多带来的近现代史研究难以兼顾专深与博通、以及中西学乾坤颠倒所引发的格义附会等诸多困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关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专门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理念与做法的探讨。 -
美国新清史三十年
本书以不同领域内的开创性著作或代表性著作的出版时间为序,分八个专题进行论述,即强调中国内部因素的民众史、全球背景下的经济史、以原始档案为主要材料的新官方史和精英史、注重社会史内容的新法律史、新视角下的清代城市史、满洲及清代族群研究、国际帝国竞争中的清代外交与边疆史、妇女史研究。作者认为新清史在推进中国重估清代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可能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致命伤害。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包括《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与春秋》,《周官著作时代考》四篇文章,围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展开,以史实为依据,阐述论证作者在经学方面的新见解,旨在发现古人学术之真相。 -
道出于二
近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新旧之间持续缠绕互竞。举凡思想演化、人事代谢、社会变迁及其互动关系,都呈现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错综局面。西潮冲击之下的中国士人,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导致对于往事与近事,皆不免生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困惑。不少历史逻辑,余音至今不绝。本书的基本取向,就是返其旧心,给各方以平等的发言权,通过具体的人怎样做具体的事,来展现近代这一大变局下的新旧之争。 -
裂变中的传承
清季民初之时,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这不仅是史家观察到的现象,也反映在士人的愿望和表述之中。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这些曲折微妙的现象提示出一个与既存认知不甚相同的早期20世纪中国,且早年的关怀和思考已延续下来,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全程,非常值得进一步反思。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套装共13册)》是顾颉刚全集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卷十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 -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不仅是日本二十世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记者与公众舆论的“意见领袖”,而且也是当时日本具有权威的汉学家与历史学家。凭着记者的敏锐与历史学家的睿智,他不仅就时局提出了许多颇具预见性的观点,而且还提出了极富创见的中国宋代“近世说”;同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也提出了许多如今依然颇具争议性的观点。 美国著名学者傅佛果将他的这一双重身份界定为“公共事务评论家(publicist)”,并以此为前提考察了湖南的政治与学术思想的成长过程,从而既准确地描述了湖南关心时政的记者形象,也精彩地描绘了湖南热爱汉学的现代史学家风貌。 原著是第一本用英语写作的关于内藤湖南的正式研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作者有着出色的日语能力。湖南的著作自不必说,他还解读了战前日本的报刊评论等诸多文献。即使对于今日的日本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由于原著的出版,使得英语圈的人们不再觉得内藤湖南是一个要遥远的存在。 ——井上裕正(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汉学基础,以及有关日本思想史和历史学方面的学识,要完成本书这样的研究根本是不可能的。 ——Marius B. Janse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傅佛果先生著作等身,谓之欧美中国学界成果最多的学者,也不为过。写作本书时的他就像是一位高明而细心的外科医生,根据1970年代出版的十四卷《内藤湖南全集》和他自己努力收集的数十种全集未收报刊文章,对内藤思想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一丝不苟,务求中肯和客观。其深厚的日中文化素养、谨严的学术态度和宽阔的比较视野曾受到多位书评者的肯定。 ——陶德民(东亚文化交涉学会首任会长) -
国史要义
《国史要义》非一般意义上的“史学史”或“史学通论”。透过史学要义的诠释,归宗于中国人本主义的弘扬,是为《国史要义》的主旨。此书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声气相求,互为奥援。著者透过经史互证的方法,突出史学精义体现的即是文化真义,把中国古典史学意境升华到“人学”的高度。因此,将《国史要义》视之为用本土文化演绎的“历史哲学”著作,恐怕不算离谱一至少柳诒徵自己是这样看待的。 -
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
本书不但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统一”运动的复杂性,也是国内目前集中讨论中国现代大学与国家关系的优秀作品。本书最重要的特色是从“基层”入手,着重反映“国家统一”的地方经验,从而深化了我们在中国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问题上的认知和理解。从方法论上,书稿也体现出作者将历史学和人类学加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努力。 此书立论具体而充实,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极大,即近代中国集权与分治的矛盾所体现的复杂社会内涵。其取材丰富,不仅充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互相比证。其见识不受分科局限,而得相关各科之利。有此三长,足以成一佳著,可贡献于学界同仁,并为将来继起者必须参考。 -
中国史学史
本书是蒙文先生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集中论述,着重于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其与当时各种学术思想的关系,在以梁启超、金毓黻等为代表的书目解题式研究之外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本版除收录《中国史学史》稿外,另收录多篇相关论文,其中有的系首次出版。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现代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抉原》等。 这是第一部把历史学的发展,置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这一广阔领域里进行考察的史学史。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于我国古代史学的研究,虽然不断有论著发表,其中绝大多数是就某一史书、某一史家或某一史著体裁进行的研究。名之为史学史的专著,基本上是史学名著的介绍。蒙先生的这本著作,是一项没有先例的重要创举。 -
中国史学名著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扼要介绍了从《尚书》、《春秋》到《文史通义》的二十多部中国史学名著。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艺术的精神与大义。 -
绝域与绝学
该书从学者个人际遇、学术交游、师友传承等方面入手,了解学术作品从酝酿到成品的过程,并深入学人心灵深处,体味他们献身学术研究的执着与艰辛,从人物命运入手来谈西北史地学。并且,区别于以往赞颂歌曲式的研究,本书侧重于对于学术发展内在动力的探讨,静然地感受这一学派学术辉煌灿烂的另一面。 -
艺术史的历史
什么是艺术史?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形成的?它如何成为今天的面貌?它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本书围绕着艺术史学科作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回顾了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第二部分讲述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艺术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从温克尔曼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史研究方法。 本书是目前对于艺术史学科研究最为全面的经典的专著,在欧美艺术史界被誉为“艺术史圣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