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作者:梁启超

    本书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等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经过与当时听讲者回忆的对照,应即为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讲义原本。(以下简称“讲义本”) 该书部分章节,在出版单行本前,曾在报刊上发表,计有: (一)《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即第二、三、四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原载1923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 (二)《清学开山祖师之顾亭林》,即第六讲“清代经学之建设”中有关顾炎武之部分,原载1924年3月2日至6日《晨报副镌》。 (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相当于单行本第十三至十五讲,原载1924年6月至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1卷第12、13、15-18号。 (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包含第一至十二讲全部内容,自1924年4月(实则7月以后)至1925年10月(实则11月以后),连载于东南大学史地研究会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第3-8期;经比对,该种即为转载前述“清华学校讲义”本。(上述四种,以下简称“报刊本”) 1926年7月,上海民志书店刊行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首个单行本,至1929年10月已发行至第四版(以下简称“民志本”)。1936年,林志钧主编的《饮冰室合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专集”部分收入该书,并将报刊本及民志本所用新式标点改为旧式断句,成为此后该书较为通行的版本(以下简称“《合集》本”)。可能由于成书仓促,这两种单行本均有较多印刷错误。 “清华学校讲义”为本书最初版本,亦可视为民志、《合集》两种单行本的母本。早先发表于《东方杂志》等报刊的部分,在收入民志、《合集》二本时稍有增删,但整体内容变化不大。讲义本、报刊本虽为梁氏未定稿,较之后出单行本,错误反而较少。故本次校订,遵循早出讲义本、报刊本为先的原则: (一)第一讲至第十二讲,见于“清华学校讲义”的部分,以讲义本为底本,参校报刊本及民志、《合集》二本;国图藏讲义本有缺页,补以《史地学报》转载本。 (二)第十三讲至十五讲,见于《东方杂志》的部分,以报刊本为底本,参校民志、《合集》二本。 (三)其余部分,则以较为完整的《合集》本为底本,参校民志本。 具体凡例如下: 1、底本无误者,参校本有异同一般亦不出校记。 2、底本及参校本皆误者,直接在文中修正:拟改之字以[ ]表示,拟增之字以【 】表示,衍字以{ }表示。明显错字、借字,如“已”、“己”、“巳”混用,“很”作“狠”,“著”作“箸”之类,径行在文中改正。 3、参考底本所用标点,转换为现行标点符号;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化字。底本以“□”表示待补字,“(?)”表示存疑,连续星号(*)表示段落区隔,均予保留。 4、为存梁氏定本面貌,凡后出单行本对讲义本、报刊本有大段增删处,以及章节划分、章节名有更改处,仍依《合集》本为底本,参校民志本,并在校记中说明。但该部分个别字句的增删,则以讲义本、报刊本为主。 5、该书征引前人著作,或转引他书,或仅凭记忆,或隐括大意,与原书字句往往相异。为存梁氏著作风格,除非影响文义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处,其他引文与原书字句有出入者,一般不加校改。
  • 学林旧事

    作者:蔡美彪

    蔡美彪先生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曾协且范文澜先生主编《中国通史》前四卷,后独立主持《中国通史》五至十卷的编写工作。撰著《元代白话碑集录》等。蔡先生七十年来,与众多学术界前辈交往密切,亲历诸多重要学术事件,掌故旧闻在当年都曾形成文章发表。此书将蔡先生当年的文章收集整理,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范。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作者:薛龙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文集

    作者:傅斯年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 国学概论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繁体竖排版)(新校本)》内容简介: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 简明语言学史

    作者:R. H. Robins

    《简明语言学史》以欧洲语言学的发展为主线,兼述古印度、古代中国、阿拉伯和犹太语言科学的重要成果,全面论述了语言学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发展。全书共分为九章,具体内容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现代时期的前夕等。
  •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作者:蒋天枢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是最为全面且极其严谨地集中、编次了陈氏的生平资料。《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于1981年初版前,因种种原因,原稿有过二十多处删节,增订本恢复了手稿的原貌;另一方面,初版成书后,作者生前订正了书中的一些错误码率,并增加了若干新发现的材料,增订本亦依作者手迹一一予以补正。书末,附录内容还增加了作者生前撰写的陈寅恪传及有关专家披露的《陈寅恪文集》编集经过等文若干篇。
  •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

    作者:姜萌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该问题而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过程做出了分析,对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宏观认识。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姜萌博士的《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该书对上述三种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近代以来史学的深远影响做出了客观的叙述、分析和评价。
  • 再造文明之梦(修订本)

    作者:罗志田

    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本书提示我们的,还有研究的方法问 题,即如何从时代解读人物,颇有些知易行难的味道。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研究人物的书,前面一章是时代,然后讨论人物,互不搭界。本书在讨论胡适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有时代在,是真正将“文本”放在“语境”中。 这是一部关于胡适研究的代表作,用一篇书评的话说,作者以独到的见识和洞察力,成就了这一经典之作。可以说任何想认识胡适,认识胡适的时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十年断版,第三次修订,这次不仅有罗志田先生为本书新写的序,交待了多年前写作本书时的“幕后”故事,还新添了一章“《自由中国》与中国自由主义”,书写胡适在台湾的最后一段时光。
  •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作者:(日) 狭间直树,(日) 石川祯浩 主编

    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 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

    作者:欧阳哲生

    在民国知识分子中,傅斯年作为北大派和留学欧美知识精英的代表,大力推动中国历史学、语言学的科学化,在公共言论空间常常发表极富个性和冲击力的言论,是五四以来新文化的重要人物。《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作者多年来从事傅斯年文献整理与研究,在广搜材料、编辑《傅斯年全集》的基础上,就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思想、学术思想及其成就、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再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风貌和人生轨迹,是傅斯年研究的一部力作。
  •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朱晓农,焦磊

    本书以语音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演化为纲,以语音研究中的逸闻趣事为料,谈文学也谈历史,谈生理也谈物理,谈哲学也谈科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该书深入浅出、通俗幽默,使读者对语音学这样专门的、艰涩的现代科学有一个活泼的认识。
  •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

    作者:顾问:曾自 曾立,主编:陈烈

    “小莽苍苍斋”是田家英的书斋名,《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是田家英所藏的清代学者书札总集。田家英早年参加革命,1948年起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平生喜好书法,对清代历史颇有研究,他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迹,作为研究清史的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他收集到了有清一代众多文化名人的手迹,其专门和齐全的程度在国内收藏界罕见其匹。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搜罗小莽苍苍斋所藏的清代学者书札,以影印原件加排印释文的形式,将这一批极具学术研究、史料文献以及鉴赏收藏价值的古籍展现给读者。《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中囊括了几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书信手札,如吴梅村、厉鹗、袁枚、刘墉、翁方纲、阮元、冯桂芬、曾国藩、翁同龢、张之洞、林纾、陈三立、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共计336人,近600通信札,蔚为大观。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精装三册,全彩印刷,还原书札真貌,并加以撰者小传和书札释文,精美函套更显文化品质。
  • 儀征劉申叔遺書

    作者:劉師培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作者:陆胤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本书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本书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本书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
  • 鲁迅评传

    作者:曹聚仁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并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还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鲁迅评传》(新版)系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曹著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新版《鲁迅评传》,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在新版《鲁迅评传》中,曹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并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 雪桥诗话全编

    作者:杨钟羲

    包括《雪桥诗话》、《雪桥诗话续集》、《雪桥诗话三集》、《雪桥诗话余集》共四十卷,为近代旗籍学者杨钟羲著。 本书虽名为诗话,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记载有清一代的掌故书,上至朝章国故、经济民生,旁及风俗物产、旧闻轶事、学术渊源、艺文流派,兼收博采,荟萃一编,和历代有些诗话一样,不仅仅限于评诗而已。《雪桥诗话》尤致力于八旗文献的搜集,遇到可资考稽的,虽片言只语,亦无不广为罗列,藉诗以存人,因人而存事。《雪桥诗话》是作者与其表兄宗师盛昱合辑的《八旗文经》的姊妹篇,是研究清史、北京史、尤其是研究八旗人物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 张荫麟全集(全三册)

    作者:陈润成、李欣荣 编

    《张荫麟全集(套装共3册)》集是张荫麟研究三部曲之一,笔者和李欣荣先生合作多年,初时准备合编张荫麟文集一种,后来我们在海内外相继找到稀见的资料,遂计划出版研究资料三种:一为纪念文集,书名《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林忆往丛书”之一,已于2009年出版。二为《张荫麟哲学论著集》,内收张荫麟的哲学硕士论文英文原著及中译、哲学论文、《戴东原乩语选录》和《补录》,以及张氏翻译的西方哲学论文多篇,计划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三即为《张荫麟全集(套装共3册)》。《全集》成书之日,清华创校刚好一百年,谨以此书奉献给清华,以志其世纪之盛。
  • 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

    作者: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一生治学广泛,尤以上古史和秦汉史见长,本书精选傅氏论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的经典论著十篇,涉及先秦民族、战国诸子、《尚书》、《庄子》、《史记》等涉及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研究,体现傅氏一贯重视史料,以史料为依据的学风,为当时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在今日仍有重大参考价值。
  • 国朝汉学师承记

    作者:[清]江藩著,钟哲整理

    《国朝汉学师承记(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国朝汉学师承记,共八卷,清江藩(西元一七六一~一八三一年)撰,为列传体之清代学术史,阐述清代汉学者家法之承受,经学之源流。始自阎若璩、胡渭,终于黄宗羲、顾炎武。计四十家、附传十六人,共辑五十六家汉学者之传记与学术思想。其首为阎若璩、胡渭、张尔岐、马骕等四家,卷八为黄宗羲、顾炎武等二家,以前者厚,后者薄。后人颇有非议之者。惟自此书之出,汉学门户,逐渐确立。现行本附录载有经师经义目录一卷、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经师经义目录,记易、诗、春秋、论语、尔雅、乐等之来历及注释书。宋学渊源记,区别北学与南学,自孙奇逢以下至邓元昌凡四十人。附记收沈国模以下共九人。阮元序云:江君所纂,汉学师承记八卷,嘉庆二十三年,居元广州节院时刻之,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受,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大义微言,不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