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作者: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二辑,全三册。本辑收录钱锺书1938年至1949年所作的外文读书笔记,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而且有很详细的编目信息。除英语文学外,还有用法文和德文摘录的文学原著。本辑中包括了作者命名为“亭子间读书笔记”的系列笔记,可见钱先生在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整理和归纳。笔记中也更加准确地著录了目录信息,如书名、作者等,表明作者对待笔记的态度非常严肃。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二辑主要用英文摘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费尔丁、斯摩莱特的作品,《白鲸记》、《天方夜谭》等经典,还有有关马克思主义、英语语言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侦探小说;法语作品都是从原著摘录的,如古克多、普罗斯特、斯汤达、维克多·雨果等人的著作等;德语著作在本辑中,钱锺书也不再倚仗英语翻译,而是直接阅读原文。本辑中对于海德、海涅、格里尔帕策、尼采等的作品都有摘录;意大利语作品以摘录有英语翻译的作品为主,例如彼得罗·阿雷蒂诺、达·芬奇、贝内德托·克罗齐、卜伽丘等的作品;拉丁语和希腊语作家作品摘录的数量很大,大部分是双语版的洛布经典作品,如亚里士多德、佩特里琉斯、普罗佩提乌斯、赫拉斯等的作品。本辑中,钱锺书常把拉丁语和英语版互相放在一起抄录。
  • 述学校笺(全2册)

    作者:【清】汪中 撰,李金松 校注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在学术研究上,他于经学、小学、史学、金石学、诸子学诸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其中关于周礼的研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汪中的文章“土苴韩、欧,以汉、魏、六朝为则”,尤擅骈文,被后人推为清代第一。其文渊雅醇茂,属对精切,多寓以身世之感,驰名当时与后世,如《哀盐船文》、《吊黄祖文》、《汉上琴台之铭》等为各种中国文学史称引节录。汪中的主要作品身后集为《述学》内外二十余篇,与王念孙序、王引之行状、卢文弨祭文一并行世,为学术史与文学史上的名著。 本稿以汪中子喜孙编辑的道光三年刊本为底本标点,增补文章,去取从严,凡有存疑者,一律不录入本编,以力存原貌。笺注部分,设解题、系年、注释三项,或释题义,或详本事,或明典制语词。 该书可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亦可单独出版。
  • 脚注趣史

    作者:【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
  • 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作者:周勋初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一为对文史学界几位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的专题研究。由于作者与之都有亲密接触,或是熟悉他们的为人,作者本人在文史上也有深厚的修养,故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独到的看法。二为作者从近代学术演变的高度,通过若干专题的探讨,说明当代学术的时代特征及其走向。有些应各种学术刊物之约而写作的文字,或是在各处学术团体中所作的讲演,内容各不相同,其中均具独有的视角,可给人以启发。三为对王国维、陈寅恪五篇文章的分析,这些文章对当代学术的发展都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从宏观的高度说明时代背景,探讨其所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研究,条分缕析,与常见的通论、泛论性的文字不同,本身也是一篇篇精到的学术论文。
  • 运书日记

    作者:陈训慈/著,周振鹤/整理

    上午天晴,下午又阴霾。三时复雨,继之以雪雹,入晚又淅沥不休,前方战士之寒苦,甚可念也。 前月杪接东京寄来《朝日新闻》二天,......其廿八日载济南失守写真,而廿九日则将廿四日日军陷杭、大队进入英士街之情形与领馆前之欢呼制版印入之......岂其专寄此于我馆以示侮辱耶? 广州《中山日报》近来办得颇为精彩......十二月杪载有朱伯康论文一篇,颇有热力而言之有物。其谓日本之发展骄狂,实中国之容忍与自弃所养成,今则为认清时代之历史的焦点。至言也......
  •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

    作者:杨天石 主编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钱玄同日记》由当代著名学者杨天石领衔整理。
  • 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作者:章太炎 講演,諸祖耿,王謇,王乘六等記錄

    章太炎先生晚年寓居苏州,开讲国学,名“章氏国学讲习会”。每次讲演,诸祖耿与王謇、王乘六等从旁绎记,汇集成章,缮写后呈太炎先生审阅。《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是由诸祖耿等记录的太炎先生国学讲演二十一篇,内容涉及文字、音韵、史学、诸子、文学等,平章学术,考镜源流,元元本本,特多独得之见;善言名理,精义纷披。书末附《章氏国学讲习会董事会、理事会题名》、《关于“章氏国学讲习会”、“制言半月刊”、“太炎文学院”及其它》等相关资料,以供读者参考。
  • 东塾读书记

    作者:陈澧

    本书收入我社"清代学术名著丛书"。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世称东塾先生。《东塾读书记》是陈澧最重要的著作,荟萃毕生读书心得,通论古今儒学得失,融合汉宋,旁征博引,为作者"平生志业所在"。点校者用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十六卷本为底本,参校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卷本、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东塾遗稿》抄本等,择善而从。书后附录《陈澧集》主编黄国声选录的《东塾读书论学札记》,是研究陈澧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作者:曹聚仁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缘起于报章连载《听涛室随笔》,成书为《国学十二讲——中国学术思想随笔》。章念驰先生综合二者精心校订而成为三联书店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此书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源流,自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迄清代朴学、民国余绪,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博引文献,又不乏裁断,故行世以来,颇受学界推重。由于文笔清新洒脱,论说平实易懂,普通读者亦可借此得窥中国学术思想堂奥。此次修订新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地图”善本。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作者:曹聚仁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缘起于报章连载《听涛室随笔》,成书为《国学十二讲——中国学术思想随笔》。章念驰先生综合二者精心校订而成为三联书店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此书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源流,自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迄清代朴学、民国余绪,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博引文献,又不乏裁断,故行世以来,颇受学界推重。由于文笔清新洒脱,论说平实易懂,普通读者亦可借此得窥中国学术思想堂奥。
  • 且借纸遁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 从理学到朴学

    作者:[美]艾尔曼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作者:李零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作者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史时,刻意突出了反对思想一统而主张学术自由的主线。……与批判学术专制相同,对文化交融的礼赞也成为贯穿全书的另一条主线。 该书纵贯全史的视野,配以分章分节的体例,纲目清晰,史论互证,分而不散,合而不乱,新意迭出,引人入胜。
  • 中国学术史新证

    作者:廖名春

    本书是作者一的个论文集,因内容不出中国学术史研究的范围,且大多是以新材料为契机对传统问题重加探讨,故名为《中国学术史新证》。共收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的论文30篇,分为四编。 第一编“经学编”,重点探讨六经次序、六经并称的时间、仁字的本文、慎独、慎德以及研究经学的方法论问题,共收入论文6篇。 第二编“疑古编”,重点探讨疑古学派的一些个案及其认识问题,收入论文6篇。 第三编“考信编”共收入8篇论文,涉及面较广,从夏代谈到现代,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考辨历史事实的真相,故名为考信。 第四编“荀学编”是关于荀子研究的一组论文,共10篇。
  •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

    作者:姜鹏

    以往的宋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讨论角度各有不同。但很少有人从制度史的层面,来剖析唐宋学术转型以及宋学的形成。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仔细梳理了宋代经筵制度形成、变化,及其功能转变、人员选任与讲说内容,集中研究士大夫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利用解释经史的机会,喻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影响最高决策。揭示经学诠释与史论,如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挂钩,并与统治学说史同步演进。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宋学的产生找出一个制度史的依据。
  • 明儒學案(上下)

    作者:[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

    本书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著,共62卷,前有“师说”,后有附案,搜采明代“讲学诸人文集语录,辨别宗派,辑为此书”。凡王守仁、陈献章等名家及其支派余裔等,悉皆收录,又有诸儒学案、东林学案等。每人先有小传及思想概述,后为语录和代表论著之摘要。“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是研究明代学术史和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者: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梁词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不愧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名著。
  • 从理学到朴学

    作者:(美)艾尔曼

  • 国学小史

    作者:梁启超

    1920年冬,梁启超应清华学校之邀,开设课外讲演“国学小史”。该系列演讲的讲稿,在梁氏生前,仅以论文或单行本形式发表部分内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国学小史》手稿及梁启超自述并与胡适通信,知该稿论述仅及先秦,分为六章。今据此重行拼合,厘定成书,以期恢复当年梁启超讲授先秦学术的原貌。本书另附有专业导读,揭示梁启超讲授“国学小史”的初衷与学术脉络,更钩沉出梁启超与胡适二人论学的种种砥砺与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