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
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礼制和礼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 -
清代学术讲论
清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终结时代,但学术研究,尤其是经学却达到了一个顶峰。学术泰斗比皆是,阎若璩、刘师培、皮锡瑞、阮元、戴震、章学诚、梁启超等等,学术集成则有《四库全书》彪炳千秋。本书平实易懂,以讲论的形式打开了一扇通向博大精深的清代学术的大门。 -
傅斯年全集
《傅斯年文集》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凡七卷。其中文集酌情收入了一些与傅斯年先生作品关系密切的其他人的文章和报告,或傅斯年先生本人正式发表作品以前的原始稿本,作为附录,以备读者阅读和比勘。文集根据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第一卷,早年文存。第二卷,学术专著。第三卷,学术论文。第四卷,时评政论。第五卷,教育、文化、医学。第六卷,工作报告。第七卷,书信。 -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是蓬莱阁丛书中的一册。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
讲学札记
钱穆先生生前亲自删改润饰 已出版著作中所未见,字字珠玑 1949年至1964年,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期间,所开课程计有“论语”“孟子”“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等十余种,同时期在校内外所作学术讲演,更是不可胜数。 1953年至1963年间,叶龙先生入读新亚,受业于钱穆 ,详尽记录和整理堂上讲课和学术讲演。20世纪70年代,叶龙先生择题外独白和讲学插叙语义精辟者,整理编写,经钱穆先生删改润饰,所计百余条讲学札记,分为思想与学术、历史讲论、文学评述、为学与做人、人物点评等五大类。每则“札记”均为已出版钱穆先生诸著作中所未见,简短但发人深省,极富学术和文化价值。 下篇刊载钱穆与叶龙师徒二人的来往书信,从这些书信及叶龙为每一封书信增补的“案语”,可得知钱师生前对学生的爱护及提携,以及他在学术界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附录辑录叶龙为钱穆撰写的报刊专题文章,多方面描述钱穆为人及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包括著述及教学生涯的介绍、他对新亚书院的情意,以及其晚年人生课等。 钱穆曾说:“能得古人一语,便可深入研究。”实在钱师的每一语句,也犹如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引导我们做学问的正确路向。 ——叶龙 -
人物往来与书籍流转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书籍流传到日本以及中日两国学者之间互相交往的专题论文集,所涉及到的中日学者有黄遵宪、杨守敬、罗振玉、姚文栋、李长荣、八户弘光、冈田篁、增田贡、岸田吟香、岩谷修、木村嘉平等。由于作者多附录相关原始资料,所以本书很有史料价值。 -
顾炎武全集(全二十二册)
顾炎武留下了大量著述,后世托名之作也很多。《顾炎武全集》是经专家考订后确定的顾炎武存世全部著作总集,收录了各类著作34种,其中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 《顾炎武全集》收录的著述经过了专家精审的考订,是可信的文本,对讹传已久的托名之作作了彻底澄清,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本人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全集》中很多著作是首次整理出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五经同异》、《九经误字》、《熹庙谅阴记事》、《圣安纪事》、《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明季实录》、《建康古今记》、《京东考古录》、《山东考古录》、《石经考》、《求古录》、《官田始末考》《历代宅京记》、《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亭林杂录》、《惧谋录》等,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的整理,学界期待已久。而已经出版过整理本的,如《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此次整理吸取了前人的长处,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订正了前人的失误,后出转精。整理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专家,曾整理过《朱子全书》等巨著。整理《顾炎武全集》,整理者定下了最高标准,精择底本,详加校勘,一丝不苟,花费六年时间精心打造下。 -
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全集》分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分为《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读书笔记》、《书信集》、《日记》、《宝树园文存》、《清代著述考》、《文库古籍书目》,计2500万字。 各集内容介绍如下: 《日记:附人名索引.全11卷共12册》 顾先生日记始于1913年10月,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去世前八天),基本不间断。日记不仅是顾先生“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更是近现代学术史、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信集.全5卷共5册》 顾先生交往遍天下,一生留下大量书信,此次所收约一千八百通。其中一部分是原信(包括家书七百余通),另一部分是录副本,还有一些是底稿及为数不多的发表于报刊者。这些书信所反映的不仅是顾先生个人的历史,也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众多学者的历史,更是当时社会、时代的真实反映。 《古史论文集.全12卷共13册》 《古史论文集》是《顾颉刚全集》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入《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入门》四部专书。 《民俗论文集.全2卷共2册》 顾先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众文化积极态度的影响,把民间的歌谣、戏剧、故事、风俗、宗教和传统的经学、史学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做研究的题材。此部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全16卷共17册》 顾先生治学,勤于作读书笔记,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从未间断。六十余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六百万字。这些笔记是顾先生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此次收入《全集》,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两卷:卷十五,顾先生早年北京大学求学时代的笔记;卷十六,《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及笔记拾遗。 《宝树园文存.全6卷共6册》 顾先生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其中不免“琐屑之言”,甚至包括一些启事、广告、合同等。依照分类编年的原则,《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清代著述考.全5卷共5册》 此书是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全集》,将《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文库古籍书目.全2卷共2册》 《文库古籍书目》著录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著录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外加丛书、新学,共分六大类。并将书中各家题跋汇为“题记编”。末附著者、书名、题记批校者四角号码索引。 -
清代学术源流考
《北斗丛书:清代学术源流考》作为罗振玉学术论著的选集,整理收录《集蓼编》《扶桑两月记》《五十日梦痕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金州讲习会论语讲义》《面城精舍杂文》,计六种,总冠以《清代学术源流考》之名。书末附录董作宾《罗雪堂先生传略》,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罗振玉的学术思想及成就。 -
传灯
本书汇集当代人文学科名家回忆和描写其老师的文章三十二篇,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当代人文学术的脉络。在两代学者之间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值得发扬的学术传统,还有弥足珍贵的情怀与精神。学术的流变和传承既足以启迪后学,师生间诚挚而温厚的情谊更是感动人心。 目录 陈平原:另一种学术史(序) 骆玉明:记忆中的东润先生 傅杰:师范 马亚中:润物细无声—从学钱仲联先生杂忆 莫砺峰:莫信诗人竟平淡——悼千帆师 商伟:与林先生相处的日子 张隆溪:怀念钱锺书先生 钱文忠:作为长者和学者的季羡林先生 夏晓虹:以学为乐 以史为志——季镇淮教授印象 陈平原:念王瑶先生 汪晖:“火湖”在前——唐弢先生杂忆 陈思和:殊途同归终有别——记贾芝与贾植芳先生 吴炫:忧患人生——记导师徐中玉先生 王晓明:难得的坦然 胡晓明:一切诚念终当相遇 刘小枫: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 陈来:岂弟君子 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 甘阳:记念洪谦先生与北大外哲所 王炜、陈嘉映:于天人之际,求自由之真谛——忆熊伟先生 韩水法:微斯人,吾谁与归 刘浦江:不仅是为了纪念 李零:赶紧读书——读《张政烺文史论集》 荣新江:周一良先生与书 罗志田:向罗荣渠师请益摭忆 葛剑雄:悠悠长水——怀季龙先师 熊月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辛德勇: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许纪霖:我的三位老师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麟——敬悼钱宾四师 小思:承教小记 林毓生: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 林文月:温州街到温州街 李欧梵: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编选后记 -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本书主要研究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特别关注陈寅恪时代国际东方学与西学对其学术之养成、发展、变化的影响。作者运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结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献,考察了陈寅恪在哈佛、德国的留学历程及其所处的欧美学术界,以及他和欧美学者兰曼、白璧德、吕德斯以及其他同辈学者交往的经历,提示了陈寅恪东方学与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重点分析了陈寅恪在思想和学术上受到的欧美人文主义、东方主义、文献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
战国子家叙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记研究-傅斯年文集
本书集中了傅斯年的三部残稿。《史学方法导论》只余"史料论略"部分,举例分析了不同类型史料的考证案例。《史记研究》是一部讲义,讨论了几个有关《史记》作者与篇章的专门问题。《战国子家叙论》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 -
经学博采录
校 點 説 明 《經學博采錄》為桂氏晚年所作,生前未有定稿。現常見版本有1943年《敬躋堂叢書》12卷本及1941年《辛巳叢編》6卷本兩種,前者底本為源自作者未定稿本之傳鈔本,其中多有重複變亂之處,而後者底本則出自桂氏家存之最後修訂本,復經王欣夫先生“校除複重,條次先後,重定為六卷”者(王欣夫《〈經學博采錄〉跋》)。兩者相較,《辛巳叢編》本較精,《敬躋堂叢書》本較詳,不可偏廢。另有遼寧省圖書館所藏廣雅書局校鈔本,雖文字多有顛倒訛誤遺漏者,但亦間有佳善處,可補《敬躋堂叢書》、《辛巳叢編》兩本之不足。有鑒於此,本書校點採用如下步驟: 一、以《辛巳叢編》6卷本為底本,以《敬躋堂叢書》12卷本為校本。除通用字不出校外,凡文字差異處皆出校。 二、以廣雅書局校鈔本參校。具體步驟如下: 1、《敬躋堂叢書》本與《辛巳叢編》本不同處,以廣雅本參校。 2、廣雅本與兩本皆異處,若為明顯手民之誤則不出校,若涉及人名、地名、書名,或有關文義者,則出校。 三、校勘過程中,盡量查考原文,以定是非。 四、底本原文不作改動,於各校記中對各本差異加以鑒別説明。 -
桑榆忆往
《桑榆忆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 “劳生志略”,记录程千帆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侃、刘永济等大师宿儒,程千帆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音容笑貌,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书绅杂录”,程千帆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学生们将其晚年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帙,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程千帆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是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书。 -
国故论衡疏证
《国故论衡疏证》是《国故论衡》的疏注,《国故论衡》是一部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的概论性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声音,根据声音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共十一篇。中卷论文学,第一次提出文学界说,认为(有文字著於书帛)者均屬(文)的范围;並论及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共七篇。下卷论诸子学说,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尤重道家。共九篇。 -
汉代学术史略
《汉代学术史略》主要内容:“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
家学与师承(全三卷)
《家学与师承: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第2卷)》主要内容包括:和《广韵》、我和《马可•波罗游记》、我与《中华大藏经》、我和中国神话、我和顾炎武研究、我和敦煌学、我和《尚书》、我和蒙元史研究、我和印度哲学研究、我与魏晋南北朝史、我和中国版本学、我与中国新石器研究、我和宋史等。 -
庄子学史
《庄子学史》除旨在总结历代庄学成果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之外,还深入阐述了庄子学说的渊源、篇目真伪的问题、《庄子》的文章学、庄学与佛道诸教及文学艺术之关系、庄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希冀能将上下二千多年的庄学长卷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则努力将传统的训诂方法、史论结合方法。 -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清理现代中国“文学”在晚清民初时期的“知识”建构历程。现代中国的“文学”观念肇始于晚清时代,因为有了时间、空间和科学等基本维度的确立,才最终形成了以文学史、域外文学和文学理论与批评等为核心的“文学”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学科建制,进而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在中国的发生和拓展。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