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中古异相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
叶德辉年谱
《叶德辉年谱》,本书内容包括: 叶家先世; 叶德辉的父辈; 长沙劳家等。叶德辉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本书三个部分,一为年谱,二为《叶德辉集佚文,》三为《相关资料传记》。本书后附作者从叶氏后人收集到的从未发表的一些照片,弥足珍贵。 -
朱子新学案
《钱穆先生全集:朱子新学案(繁体竖排版)(新校本)(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0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
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
蒙文通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在经学、史学、理学、古代民族、历史地理、巴蜀文化、道教、佛学等多个领域里,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二十世纪以来公认的国学大师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思想方面,而很少涉及生平事迹,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关于先生生平事迹过于缺乏的实际状况。其一生交游广泛,往来书函本应不少,但由于“常迁徙不安,舟车南北,且未注意保存,以致散失殆尽,存者无多”,所以本书将保留下来的往来书函皆备录之,以见先生交游、论学原委。全书分为谱文和附录两大部分:其中谱文分世谱、正谱、后谱;附录分访谈、辩疑、参考书目。 -
中国学术史讲话
本书是著名学术史家杨东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杨先生高屋建瓴,俯瞰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仔细而精谨地梳理出中国学术的源流与变迁:从上古的鬼神术数,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的儒家一统,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魏晋援道入儒的玄学,宋明援佛人儒的理学,清代朴学,近世的西学东渐,今文学的复兴与维新运动,最后至现代的新文化运动,为读者略述出一幅清晰而全面的中国学术脉络图。 -
国学发微(外五种)
刘师培编著的《国学发微(外五种)》主要包括《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六种书。《国学发微》为作者对经史子集之学的论述阐发。《周末学术史序》以序的形式,综合论述周秦之际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群经大义相通论》汇齐、鲁学之大义辑为一编,辨析其异同,以为治经之一助。全书共包括《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等八篇。《两汉学术发微论》分政治学、种族学、伦理学三类讨论两汉学术问题。《汉宋学术异同论》分义理学、章句学、象术学、小学等四类辨析汉宋学术异同。《南北学派不同论》分诸子学经学、理学、考证学文学等五个方面辨析南北学风的差异。 -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本书是梁启超的专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一部分,是作者在清华学校授课时编写的讲义。作者认为,以乾嘉学派为中坚的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这是值得肯定的。清代的学术的确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人,也确实有一部分把我们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去,或者替我们开出许多门路来。梁启超从这种认识出发,对清代学者的学术成就作了全面的梳理。这部分稿子,曾分期刊登在《东方杂志》上。 -
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来自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等历史学界专家学者的论文共40多篇,围绕中国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各种热点和前沿问题,深入讨论了传统学术向近代转型的原因、路径及其表现、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经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派思想、近代著名学者的学术与思想、国学与中西学术的交流、清代学术思想等话题,内容颇丰,对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全六卷)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韩复智编著。韩氏考究群谱,撷取众家之长,新创体例与编著方法,乃首定目次,前有简谱,作为本谱纲要。关于学谱主体部分,对谱主事迹系年,则与诸谱迥异,分为国内大事、事略、著述、当代著名学者对谱主重要著作之评论等。次为对谱主五十余册全集,依照年次抽离出重点而编纂之,堪为谱主全集的浓缩本,亦是其第一部学术年谱。 清代大儒章学诚说:“文人之有年谱,颇觉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已也。”故本谱不但如韩文公所言“发潜德之幽光”,彰显前贤,而更是为了启发后学,帮助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知人论世的宝贵知识。 -
宋元学案补遗(全十册)
《宋元学案补遗》为清代学者王梓材、冯云濠所编,专为补《宋元学案》而作。书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凡正文100卷,附考3卷,序录1卷。其体例与《宋元学案》完全相同,卷目与之一一对应,学术和资料价值也与之完全相当,而其篇幅约为《宋元学案》的2倍。 中华书局整理本是自该书问世以来的首个整理排印本,有校勘记,有索引,使用方便。全套10册,其中第10册专为索引册,附多种检字法。 《宋元学案》是一部学术名著,由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初创体例并属草,但并未完成。其子黄百家继为之,也未完成。至乾隆初年,全祖望又为补修,虽大体已具,但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全祖望去世,全书也未最终完稿。其后王梓材、冯云濠辗转得到《宋元学案》手稿,接续整理,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编成并刻板。王、冯二人在整理此书过程中又掌握到大量材料,由于无法纳入正编中,乃不得不有《补遗》之作。由于《宋元学案补遗》在编纂时利用了大量传世珍本和地方稀见文献,今天看来其资料价值甚至超过了《宋元学案》,是研究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必备书。因此,只有把《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合观,才能成为完璧,才能了解宋元时期学术界的全貌。 《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缕述北宋、南宋、金代、元代400多年间的学术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之著述,提炼其学术要旨,揭示其师承渊源,备举前人之评述案断,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极具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尤其是《补遗》,搜罗人物更多,取材范围更广,组织编排更细密,案语评价更谨严。 -
墨学源流
《墨学源流》,作者方授楚,写于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于1937年。为撰写《墨学源流》,方授楚使用参考书达63种之多。此书对墨子学说考证精到,并对诸种异说进行驳斥,其治学必取真求信。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墨子之生平及其学派》,共10章。系统研究了墨子生平、《墨子》一书、墨学产生背景和渊源、体系及其政治、经济、宗教等学术思想,论述了墨家的组织、传授及发展、衰微、复活的过程。将《墨经》看作是墨子学派的发展和进步,并专列《知识论与辩学》一节,认为《墨经》最重知识,在辩学方面更有所发明,具体论述了《墨经》中名、辞、说及七种具体论式之要义。下卷《墨子之姓氏国籍学说辩》,共4章。分别辩驳墨子非姓墨,墨子为印度佛教徒、婆罗门教徒或亚拉伯回教徒诸说。后附有《墨学余论》,对近代学者有关墨子学说的见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为考证墨家学派及其源流较为详细和系统的专著。 -
先秦学术概论
《先秦学术概论》作者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被人推崇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一生刻苦钻研,勤勉著书,尽瘁于国学,尤殚精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和教授风格,亦成为后世历史教学门径和阶梯之一。 吕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全面分析了先秦学派的源流及其各派源流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学派重要著作泛论大要,辨析真伪?颇多独到见解。《先秦学术概论》后部分所附《经子解题》是吕先生经学及先秦诸子研究的代表作,既有益于初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引,也可以作为经学和诸子研究的重要参考。 -
清儒学案(全八册)
《清儒学案》208卷。民国徐世昌等编纂。本书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凡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全书采取分头选编然后集中处理的办法,凡历时十余年(1929-1939)纂集而成,当时知名学者夏孙桐、王式通、金兆蕃、朱彭寿、闵尔昌、沈兆奎、傅增湘、曹章、陶洙等均先后参与其事。本书是同类著作中收人最多、资料最全所学术专著,是研清代学术思想重要参考书。 -
经学教科书
《经学教科书》分两册,第一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
古典学术史(下卷)
《古典学术史(下卷):1300-1850年》是德裔知名古典学者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征引大量原始文献、手稿等一手材料,并在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古典学研究的诞生、发展历史及各个时代重要古典学家的思想。此书并不是对于历史上的古典学者进行的文献索引式的编目介绍,而是从各个时期古典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古典学者与其所处时代的互动中,梳理出了具有思想史意义的古典学术发展的清晰线索。 内容简介 古典学家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两卷本《古典学史》是一部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学术通史,上卷时限为“从开端到希腊化时代”,下卷为“14-19世纪”。材料详尽,识见博洽。《古典学术史(下卷):1300-1850年》自19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是20世纪最受赞誉的古典学学术史,其论断之准确性超过同题的其他著作。本书是所有古典学研究者、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
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证和政治
《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证和政治:李绂与清代陆王学派》阐述了清朝早期的主要学术氛围以及当时清朝政府统治下的政治、文化特色。黄进兴教授生动描述了本书中心人物李绂与其侍奉过的三代帝王——康熙、雍正、乾隆的情况。李绂出身贫苦,考中状元,成为一名杰出的官方学者,并创作了数倍重要哲学论著。他还曾卷入朝廷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政治纠纷中。李绂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帝王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了他屡遭贬黜,甚至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才得以幸免。 《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证和政治:李绂与清代陆王学派》的结尾部分探讨了英雄帝王康熙占用了文官的“道统”,剥夺了文官们作为评判皇帝行使职权的道德判官兼批判者所拥的传统职能。这些关于清朝禁锢思想界的描述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中国历史上文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理解。 -
“中学”与“西学”
本书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985专案基金赞助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一大特点是用西方现代学科范畴和学术体系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作者认为,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一系列西方现代学术概念或学科范畴,尽管含义并不固定,内容与中国古代学术也并非完全没有相通之处,但是从整体上说,它们代表的是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完全不同的学术传统,其学科范畴体系能否直接应用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之中是很值得疑问的。现代中国学术照搬西方学术范畴的行为,不仅造成中国人对西方学术本质的了解长期停留在肤浅的地步,而且促成中国古代学术伟大传统的人为中断,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增订版)》从文献学和数术史的角度来解读和认识早期数术文献,一方面注意搜求后世相关记载与出土文献对读,另一方面也注意运用出土资料重新考察某些传世文献,考证疑难数术问题。对以往未被充分重视的出土数术文献,颇多作者首次发布的研究心得。 -
百年中国学术表微
百余年来,西力东侵,中国文化随之丕变,每下而愈况。学界中人,大多以西人之见为准绳,对旧有的种种,批判指责,几乎不遗余力。绵延二千年之经学,自以例外。民国以来新学术体制下的主流一派,认为经学对于社会人生,已无意义之可言。即便是治经学者,亦视之为已陈的刍狗,只堪陈列于博物馆中,供后人凭吊。以彼等之见,所谓治经,不过考订而已,于是非热衷于辨伪,即埋首于训诂。另有一派,则以取自西方某家的新说衡量中国过去的一切,所作经学研究,既无旧时经师的博通,又乏新式考订家之细密,于注疏家之说乃至经书本身,人之未深,即先行挞伐,必欲将前人看重之物扫除净尽而后快。总之,凡中国旧说,与西方思想或理论不合者,一概看成无价值,乃两派之所同(不同家数者,其奉为圭臬的西说固自不同,但就宗奉西说而言,则二者无异)。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