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世界史

  • 全球海盗史

    作者:[英]彼得·莱尔(Peter Lehr)

    【编辑推荐】

    ★入选《选择》杂志2019年最佳学术书籍名单;

    ★详尽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历史,深刻分析海盗屡禁不绝的政治因素;

    ★揭示海盗背后的隐藏身份——海洋帝国的先锋、刺客、间谍;

    ★历史上的伟大海盗次第登场,伊丽莎白女王竟是海盗之王;

    ★在东非与亚洲南海,海盗不仅是贪婪的产物,更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内容简介】

    海盗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屡禁不止?三大海盗集团——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和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海盗有两种,一种是横行四海的海上强盗,一种是持照经营、“奉旨”抢劫的私掠团伙,但在纷繁复杂的海上航道,海盗的两种身份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开辟出一片灰色地带。曾经强大的海洋帝国在这片灰色地带,利用海盗这一绝佳的刺客、间谍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以极低的成本攫取着巨大的利益。

    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烧杀抢掠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本书获誉】

    “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读这本书。”——《金融时报》

    “在这项信息丰富且很有趣的研究中,莱尔追溯了全球海盗历史,明智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学家和资料来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泰晤士报》

    “在他生动的海盗史中,莱尔发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些惊人的连续性。”——《外交事务》

    “对历代海盗行为的开创性调查。莱尔详细分析了海盗行为的原因,他揭示了在大多数历史上被忽视的海盗行为,他还为索马里沿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最近的袭击事件提供了专业知识。”——大卫·科丁奇(《黑旗之下》)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海盗历史,一本激动人心的书!”——阿德里安·汀尼斯伍德(《巴巴拉海盗》)

    “世界领先的海上安全和反恐专家之一以全新视角审视全世界历代海盗的行为。莱尔抛开了过去那种笼统的谴责和厚颜无耻的浪漫化的诱惑,找出了这个古老职业的核心永恒的模式。这是一本权威性和教育性的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克里斯·E.莱恩(《掠夺帝国》)

  • 爱尔兰简史

    作者:[爱尔兰]约翰·吉布尼 (John Gibney)

    一本真正的“爱尔兰自传”,

    新锐历史作家潜心之作。

    再现500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反思翡翠岛今日的荣耀与困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爱尔兰1500—2000年五个世纪历史的简要梳理和回顾,涉及这个岛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史,既涵盖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克伦威尔的征服和殖民、大饥荒以及爱尔兰独立战争,也涉及与不列颠的争议、新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爱尔兰侨民的全球影响力等。本书梳理历史但并不局限于历史,而是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既介绍该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周边国家对爱尔兰发展的影响,将爱尔兰置于全球体系中进行论述,反思爱尔兰近代所遭苦难的深层原因。

    *编辑推荐

    一本真正的“爱尔兰自传”。爱尔兰本土新锐学者写就的爱尔兰史,摆脱“他者”视角的自我反思之作。

    细节丰富,情节生动。再现爱尔兰500年间从“欧洲乞丐”到“凯尔特之虎”的挣扎与复兴之路,谋求对自身更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对当代爱尔兰的荣耀与困局同样具有解释意义。

    小处着眼,见微知著。将爱尔兰的过去置于欧洲和全球历史的大趋势中,借爱尔兰的发展历程铺陈5个世纪风云激荡的全球变局。

  • 法西斯谎言简史

    作者:[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只有理解了法西斯与谎言的关系,才真正知道法西斯是怎么回事

    撒谎和政治一样古老。以更大的善为名掩盖真相,是大多数政治史的标志。君主、自由党和保守党也说谎,但谎言在他们那里是附带的,不像法西斯主义者,“我撒谎故我存在”,并且不知道自己在有组织地撒谎。法西斯得势的历史也即谎言掌权的历史。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只说了一点,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阿伦特让我们了解了谎言在极权体制中的作用,但是她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何法西斯主义者会将简单的、往往可憎的谎言视为真理,有的甚至不惜为之而死。本书表明,艾希曼不仅是平庸的,更是狂热的。这种狂热绝非只是病态的激情,背后有它自身的一套逻辑。

    ★不只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在谈论法西斯主义时的欧洲中心主义

    一般讲法西斯主义,几乎等同于纳粹,偶尔延伸到意大利,过于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法西斯主义是一个跨国现象,尤其拉美是重灾区。而本书填补了这一块,并且主要以博尔赫斯为批评资源,让我们明白这位失明的大师绝非中国作家想象的,活在书本中。

    ★不仅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更是民粹主义的照妖镜

    民粹主义是根据民主时代的要求改头换面的法西斯主义,因此本书不仅分析了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谎言,还剖析了特朗普、博索纳罗等当权的右翼民粹领袖言行背后的实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媒体推荐】

    关于法西斯主义与真理之间复杂而棘手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书了。

    ——贾森·斯坦利,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

    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提供的这份重要的纲要,关乎一条贯穿着现代政治的隐秘的接缝。这不仅是一部灵巧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而且迫切地提醒我们,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时代之下,隐藏着深深的仇恨之井。

    ——《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可能导致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假新闻、谎言、反转和心理学,请拿起这本薄薄的书。它让人大开眼界。

    ——亚马逊网读者

    【内容简介】

    法西斯主义历史带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种族主义的谎言会导致极端的政治暴力。如今,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波新的右翼民粹领袖。就像过去的法西斯领袖,这些民粹领袖的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现实的质疑,对神话、愤怒和偏执的支持,以及对谎言的宣扬。

    如果想了解我们棘手的当下,就需要关注法西斯意识形态家的历史,关注他们的修辞是如何,以及为何导致了大屠杀、战争和毁灭。

    本书旨在提出一个历史学框架,考察法西斯分子如何不仅接受谎言,而且将其整合为独特的、非理性的“真理”,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法西斯主义所理解的真理不需要经验证据的证实,而是来自对超历史神话,尤其是种族主义神话的直觉确认。法西斯领袖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进而作为人民和民族的化身,依靠独裁式民主进行统治,操纵或发明事实。当有组织地撒谎成为生产神话的手段,法西斯主义必然是反对民主的,并且要求对历史发动战争。

  • 巴黎传

    作者:(英国)科林·琼斯

    从罗马时代的“卢特提亚”到21世纪的“大巴黎”,作为首都城市,巴黎的历史与法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巴黎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亡盛衰;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中,巴黎始终在漩涡中心左右着法国前进的方向;在浪漫传奇的世纪之交,巴黎也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是一部巴黎通史,既包罗万象又妙趣横生。城市的建设,民众的斗争,文化的衍生……科林·琼斯以生动、诙谐的笔法,呈现了巴黎千余年的历史进程,勾勒出一幅幅迷人的城市生活图景。

    媒体评价

    科林·琼斯笔下的巴黎史真实可信、可读性强……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他对巴黎及其人民的了解。

    --《英国历史评论》

    琼斯以朴素、亲切但并不伤感的声音,将历史、文学性和经验融合在一起,对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做出了杰出的描述。

    --《出版人周刊》

  •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作者:刘津瑜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罗马史研究指南,包含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解析,以及对相关学术资源和工具书的介绍。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国内外罗马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 反战之战

    作者:[美]乌娜·A.海瑟薇(Oona A. Hathaway) / [美]斯科特·J.夏皮罗(Scott J. Shapiro)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 以书会友

    作者: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 诅咒之塔

    作者:[英] 罗杰·克劳利

    ★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作者罗杰·克劳利又一力作

    ★ 重现1291年十字军运动的终结及阿卡的陷落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火药时代之前Zui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坚如磐石屹立于地中海岸边的堡垒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Zui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本书荣誉】

    这是一位历史学家振奋人心的作品,描绘了这一里程碑式事件的“戏剧性象征意义”。

    ——《科克斯书评》

    罗杰·克劳利再次找到了一个值得他施展出众才能的主题,他对阿卡陷落的描述激动人心,令人无法抗拒。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杰作。

    ——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作者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Z好的历史叙事作品: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充满了在史诗般的冲突中挣扎、生活和赴死的真实人物。

    ——帕特里克·怀曼(Patrick Wyman),哲学博士、《历史潮流》播客主持人

  • 东南亚史

    作者:[澳]安东尼·瑞德

    ----------------内容简介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比东南亚这个文化多样的地区拥有更复杂的历史。《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展现了一部全面的、单卷本的东南亚通史:从它与农业、冶金和宗教的接触,到今天构成这一地区的十个现代国家的出现。当今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历史学家安东尼·瑞德打破传统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调东南亚人民对国家地位的追求是其决定性特征。他将主要焦点转移到与当地居民更相关的因素上,如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思想变化,全面又丰富地描述了该地区复杂而微妙的历史。

    -----------------编辑推荐

    参与现在,打造未来。讲述一部横跨2000年的东南亚历史,一部与环境共生的自我成长史,一部“世界十字路口”的多元文明发展史。

    “东南亚的布罗代尔”、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安东尼·瑞德 最新作品

    获2016年“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人文社科类荣誉奖

    -----------------媒体评论

    本书的众多优点之一是作者能够将这一地区涵盖的两千年时间分解,以引导读者穿越空间和时间。该书以直截了当、不拘一格的风格写成,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并且审慎地选择了一些引文来使历史更加鲜活。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好奇心问题,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本书有教科书般的外观,但也具有明显的可读性;既成功地对这个复杂的地区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综述,同时又提供了大量迷人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亚洲图书评论》(Asian Review of Books)

    主题分类的方法、解释性的洞见、有用的书目以及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信息,这些都使瑞德的《东南亚史》成为其他学者异常宝贵、甚至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参考书。

    ——《亚洲研究评论》(Asian Studies Review)

  • 萨尔珀冬陶瓶

    作者:[英] 奈杰尔·斯皮维

    【编辑推荐】

    ★文博热当下,看一只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如何C位出道。近年来,逛博物馆、品鉴文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消闲方式,本书围绕一只身世传奇的古希腊陶瓶展开,是文物、博物馆乃至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横跨2500年,陶瓶的经历,是一段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历史。书中花费近半篇幅讲述了萨尔珀冬陶瓶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从雅典、伊特鲁里亚、纽约到罗马的传奇历险,其中涉及盗墓、诈骗、犯罪以及可能的谋杀等元素,使这个故事令万千读者痴迷。

    ★从宙斯之子萨尔珀冬,到基督耶稣,再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领袖马拉以及现代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教你看懂西方经典英雄形象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将陶瓶成为“里程碑式文物”的关键,归结为瓶身上由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创作的死神和睡神抬着萨尔珀冬遗体的图像,并在书中分析了这种图像超过两千余年的长远影响。

    【内容简介】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第一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斯皮维将带领我们“近距离”欣赏这只来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火锅”(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丑闻”缠身,以及最重要的——瓶身上“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媒体评论】

    一次宏大的“古典文明穿越之旅”……任何对古代经典有好奇心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科克斯书评》

    这是艺术史,是“给成年人的鬼故事”,是一种在古代艺术史中追寻萨尔珀冬陶瓶痕迹的“侦探工作”。在追寻萨尔珀冬主题的过程中,斯皮维证明了他是一个勤奋的侦探,并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价格革命

    作者:[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普利策奖得主&《阿尔比恩的种子》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的集大成之作

    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世界史,因此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文明》《历史》《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数十家媒体一致推荐

    ★通过价格,揭示世界历史巨变的机制和节奏

    价格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仅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也是巴黎粮食价格达到其周期性高位的一天。

    但是价格研究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兼具数学家的才能和历史学家的视野。

    有名的价格研究者之一是马克思,他借助价格来解释生产系统尤其是交换的结构;而费舍尔则通过价格揭示了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机制和节奏。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所有人可能都知道历史是变化的,但不知道变化后面存在某种机制。

    当哲学家们试图将之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用演绎法来解决时,他们往往提供的是相互对立的解释,反而使得我们的认知更加混乱。而费舍尔则表明,这个终极之谜可以变成经验性的追问,用量化的证据来回答。

    为此,他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四次巨浪,它们并非一模一样,但在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在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维多利亚时代之间,在文明最闪耀的时刻和物质世界的节奏之间,建立起联系。

    世界史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某种程度上,费舍尔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

    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是少数试图回答价格革命的起因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他认为这“不可能”解决。

    而费舍尔在考察历史上的七种因果关系模型之后,另起炉灶地提出了新的具完备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模型。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以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价格动态的量化数据,但是基本上不可能超越他的模式。

    费舍尔尤其纠正了主流的货币主义模式带来的认知偏差,这种模式认为,美洲财富是16世纪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而他表明,在美洲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之前,欧洲的价格早已经上涨。

    ★堪为美国的“司马迁”,历史写作的典范

    费舍尔无疑不仅有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还是一个极其擅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中世纪价格革命,从沙特尔的圣母诞辰节这一天讲起;

    16世纪价格革命,从佛罗伦萨圣乔瓦尼节这一天讲起;

    18世纪价格革命,从巴黎庆祝王太子诞生的节日这一天讲起;

    20世纪价格革命,则是从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日这一天讲起。

    各种迷人的细节和有趣的观察遍布书中,填充着精心设计的的框架,几乎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作者的理论雄心。可以说,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写作的典范。

    【媒体推荐】

    不朽的杰作……历史表明,通缩时期可能就是繁荣时期。存在一种在繁荣的通缩时期进行投资的策略。证据呢?就在于费舍尔这部注定传世的历史著作。

    ——《福布斯》

    兼有生动活泼的叙述风格和对数量证据的巧妙拆解……他用这样一种方式追古述今,即:启发式地提出有趣的问题,并就我们的处境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一个历史学家还能作出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纽约时报书评》

    一份关于普通男女们如何在一部不啻于经济生活现代化历程的大戏中担纲主角的大胆概述。

    ——《文明》

    通常所谓的历史视角,不过是回溯十年或二十年,费舍尔对数据的追踪,却是从中世纪开始的。他发现了价格变化的不断重复的长期模式,推翻了关于通胀原因的各派理论,其论述既令人信服,又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而且意义重大……费舍尔成功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中一再重复的价格革命的浪潮……他的作品给出了一份鞭辟入里的历史分析,并且应当成为每个人认知架构的组成部分。

    ——《新政治家与社会》

    《价格革命》有真材实料,以脚踏实地的研究作为后盾,而不是宣扬作者的政治理念。……费舍尔的著作仿佛一则警世故事,既非常易于理解,又极其地扣人心弦。

    ——《先驱报》

    内容详实,引人入胜……全景式地展现了古往今来价格所扮演的角色和通胀所造成的危害。

    ——《华尔街日报》

    费舍尔绝对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对于叙事主线,他有着准确无误的直觉,并以大量充分的细节点缀其间……他的著作以颇具绅士风范的追根究底的精神,罗列了一个个跳脱于数字之间的绝佳问题。

    ——《波士顿环球报》

    引人入胜的历史事实和奇闻轶事……极大避免了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那种云山雾罩和晦涩难懂的毛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妙趣横生……一条串联起800年间经济史的醒目线索。

    ——《市场》

    非常具有说服力……一部值得所有历史学家关注的重要著作。

    ——《历史》

    妙趣横生……尽管费舍尔的主要目的以及最卓越的贡献是对价格革命的记述,不过他也尝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他大胆宣称:一些学者先入为主,犯下了令人尴尬的错误。没有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家会对他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许多人会激烈地表示反对。但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列克星敦先驱领袖报》

    令人倾倒……对费舍尔这部石破天惊之作的细节的熟稔,以及对它所提出的困难问题的回答,应当是每一位自称知晓未来通胀轨迹的投资经理所必须的。

    ——《投资政策》

    现象级的广阔视野和渊博学识……费舍尔的这本通胀历史是一部绝佳的读物。他应当给财政部寄一本。

    ——《星期日电讯报》

    细节丰富入微,行文令人着迷,内涵发人深省……历史学家们的事业将会因费舍尔的数据而受益匪浅。

    ——《多伦多环球邮报》

    博学明智、可钦可敬,而且极能以理服人……费舍尔行文叙事笔力千钧,这正源于他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人类历史中的老生常谈以及各个时代关于经济基础的复杂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方法。

    ——《波士顿书评》

    “是价格将一切变得确实可靠;

    在此之前,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历史含糊不清。”

    【内容简介】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而闻名,即使是像《保罗·里维尔的骑行》这样的故事,或者像《阿尔比恩的种子》这样复杂的故事。现在,费舍尔将广泛的研究、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描述和分析世界史上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了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价格记录比任何其他可量化的数据都要丰富,并且跨越了历史的整个范围,从中世纪的谷物价格表到过剩的现代统计数据……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却很少会用历史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

    费舍尔研究了这些丰富的数据,将广泛的研究和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起来,以令人惊叹的价格的历史为轴,创造了一个涵盖所有西方文化的故事,赋予了世界史以全新的面目:四次价格革命浪潮,每一次都始于一个均衡时期,盛世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后是维多利亚时代。每一场革命的特点都是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最后在这一浪潮的高潮出现一场危机,其特点是人口紧缩、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崩溃。

    费舍尔还精彩地阐述了这些漫长的经济浪潮是如何与社会和政治事件紧密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以来形成的价格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场革命自世纪之交以来就一直在酝酿。不稳定的价格暴涨和下跌,近年来美国遭受的预期降低,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饥荒和战争,都是典型的价格革命高潮。他没有试图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他认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目前状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对于关心当今世界状况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 帝国的失败

    作者:郑非

    你对美国革命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而是边缘对中心的挑战,更是大英帝国统治失败的明证。

    跳脱耻辱史观的认知陷阱,重新理解美国独立的根由与过程。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逆转对美国独立的陈旧认知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

    对北美在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无论是从人均税负、居民身高、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以及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来衡量,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帝国统治离心离德,边缘跳船,挑战中心

    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

    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帝国结构不稳,应对失当,矛盾冲突一触即发

    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有严重缺陷,这种缺陷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地恶化了局势。

    【内容简介】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它没有直接的压迫原因,其爆发的缘由是复杂却又理性的。为什么英国当时的执政者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各殖民地最终会选择独立?《帝国的失败》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英美双方的政治斟酌,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英帝国的一次内战,而内战的结果是英帝国的分裂。《帝国的失败》通过对北美殖民地的治理结构、大英帝国在七年战争之后的帝国改革运动所造成的危机的分析,全方位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革命的独特性。

  • 帝国的技艺

    作者:郑非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

    作者:[美]韩洁西

    【编辑推荐】

    ★为马戛尔尼访华乃至中英鸦片战争的起源提出新的解读;

    ★挑战以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导的传统亚洲海上贸易叙事;

    ★透过多个国家和多个语种的大量档案史料,将全球史和微观史有机地结合。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18世纪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历史著作,作者打破了叙事/分析、社会/政治和微观/宏观二分法,并展现了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观念的变化。

    ——《历史评论》

    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中,韩洁西为英国海外贸易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三位苏格兰人的真实故事,他们都叫乔治·史密斯,并用他们的经历为十八世纪的帝国主义、跨文化贸易和全球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作者)

  • 帝国的政治体系

    作者:S.N.艾森斯塔德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

    作者:[英] 比尔·布莱森

    本书从美国1927年一个夏天发生的事件切入,讲述了整个1920年代的繁荣、荒诞与疯狂。作者比尔·布莱森带我们穿越到大萧条爆发的前夜,沉浸式当年真实的美国社会。在这些浮华和疯狂的背后,大萧条正逐渐蔓延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 新加坡

    作者:[美]约翰·佩里

    哈佛教授傅高义推荐,《海洋与文明》的现实注解,打破经济学预言的发展奇迹,揭秘新加坡崛起的内幕

    ◎编辑推荐

    ★“热带地区不可能出现高效率经济体。”

    “没有经济腹地的城邦在充满敌意的地缘政治中必然萎缩。”

    “威权体系与市场经济无法共存。”

    新加坡用崛起的奇迹,打破了上述经济学预言。

    毫无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邻国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加坡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不可思议的崛起?“

    ★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海洋与人才。新加坡紧临全球海运要冲马六甲海峡,但地理优势本身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舞台。在高度实用主义与生存至上的原则指导下,新加坡人致力于人才培养,打造本土精英群体,他们利用海洋优势,使新加坡沿着贸易—制造业—服务业的经济价值链向上攀爬,成为全球商业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 商贸与文明

    作者:张笑宇

    2021年亚洲图书奖得主最新作品,“文明三部曲”第二部

    刘瑜×罗振宇 作序

    原高盛全球合伙人徐子望领衔推荐

    ★ 一部全新的现代世界诞生史:是商贸秩序催生了现代民主,而非现代民主决 定了商贸秩序

    突破既往“政治发展史就是民主进步史”解释框架,以“正增长秩序”为核心概念,重新解释现代世界的诞生。

    王图霸业,千古英雄,都不过是暴力 游戏的反复;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端赖商贸带来“正增长秩序”。

    ★ 本书道出了一个“不体面的真理”:现代社会诞生的基础,是有钱。这其中,商贸制度中蕴含的“正增长秩序”,则是根本。

    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暴力,现代社会的精髓则是约束暴力。约束暴力的基础,则是有钱。

    3000年前,有一批投身挣钱的商业民族认为,交易比打仗好,金钱比暴力好,增长比归零好,因此他们发展出了约束暴力的制度。现代社会的源头,其实在这里。

    “零增长秩序”与“正增长秩序”是透视世界文明史的一对核心范畴。正增长秩序从最初的几个孤岛开始,在斗争中不断捍卫自己,也曾遭受过倒退与挫折,但它依然一缕尚存,如黑夜中的烛火,不灭不熄,重新发展壮大,最终在 17 世纪赢得胜利,并彻底地改造了我们所有人的世界观,真正开启了新时代。

    ★ 纵贯三千年,看商人如何继绝学,开太平

    以商贸集团与暴力集团的相爱相杀为主线,叙述一段捍卫“正增长秩序”的伟大历史,从而勾勒出现代文明中基础原则的奠基过程。

    从腓尼基人出现到迦太基崛起,

    从罗马的崩溃到威尼斯的繁荣,

    从汉萨同盟到粟特商人;

    从热那亚商人远赴伊比利亚半岛,到荷兰商人对抗西班牙帝国,再到威廉三世渡海使得荷兰商贸秩序与英国国家力量结盟;

    ……

    ★ 历史还未终结,重新想象产业革命后的未来世界

    正增长秩序催生了产业革命,但正增长秩序本身也被产业革命彻底改变。

    传统时代的“正增长社会”和“零增长社会”都有着很强的暴力逻辑。当“正增长社会”催生的思维方式与产业革命的巨大威力结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巨大的不平等,国家间战争的极端化,自动化夺取工作机会,人口危机,金融霸权,这些正在阻碍“正增长秩序”的存在和发展。

    曾经我们奉为圭臬的解释框架失效,面对产业时代的全新课题,我们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观察视角,在当下捍卫正增长社会。

    ★ 各方赞誉

    以碎片化的方式去分析某些历史事件并不难,难的是把无数历史事件和人物整合起来,把“历史故事”整合成“理论故事”。张笑宇做到了。他不但讲出了一个理论故事,而且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有原创性和说服力。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越是重要问题,就越应该有一个简单的观察视角。正如在本书中,仅“正增长秩序”这一概念就带来了惊人的解释力。

    ——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张笑宇展现了杰出的思考和叙事才能,这些生动有力的文字当能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从而深入地审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精神,不仅思考现代文明的由来,也思考它将向何处去。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正增长秩序是一条跨越时空的制胜逻辑;商业与权力之间则存在着充满血泪的治理误区。

    ——徐子望(原高盛全球合伙人、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

    张笑宇有难得的大视野、大格局,想象力和书写力在同代人之中当属出类拔萃。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正增长社会与零增长社会的二元模式,重新解释以商贸为轴心的现代世界诞生史。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商贸与文明》诠释了人类现代社会的真正起源——一个“不体面的真理”:钱。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

    张笑宇创造了“零增长秩序”和“正增长秩序”这一对范畴,来描述农耕文明和商贸文明,并且以这一对范畴透视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确立了正增长秩序。这一对范畴,命名力强,透视度深。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

    一部堪称雄伟之作。本书的核心主题是贸易与“现代文明诞生”的关系。结论是,贸易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古老样式,始终是促成人类走向现代的根本要素之一。换句话说,贸易秩序是衡量一个文明成色的关键性尺度。这一创见,将给作者带来荣誉。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是一部挑战成见、富有雄心,具有“大历史”写作风格的著作。张笑宇从千年历史的尘埃中发掘被今人遗忘或错失的经验智慧,揭示商贸制度蕴含的正增长秩序逻辑,并由此重构现代文明的故事。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这本以“超级事实”开讲的书,会成为我今年的“超级读物”。多理解一点他所谓的“超级事实”,我或许会少犯一些“低级错误”。

    ——胡洪侠(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做学问的乐趣是洞见和通透,前者决定了深度,后者意味着开阔。读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处处可见作者摆脱过往陈见的努力,同时又在众多故事和解读中,与他一起享受知识所带来的愉悦。中国的一代中青年学者正试图用自己的框架重构对文明的叙述,这种自信是前所未见的。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

    一个懂经济的学者写历史,出人意料地好看。作者将经济、历史、地理、政治融贯在一起,打开了重新看历史、看世界的门窗。我们曾经熟悉的“文明”关乎文字、关乎文化、关乎技术、关乎国家。在新的视角下,文明关乎“商贸”:允许并支持个人自由创造财富的社会,才是现代的、文明的社会。

    ——王跃春(原《新京报》总编辑)

    人类的政治秩序建构,有两大动力机制,一是战争,一是贸易。血脉偾张的战争因其强烈的戏剧性,更容易在历史叙事中被人注意到,也往往掩盖了润物细无声的贸易过程。然而,如果不理解贸易过程,则无法理解远超战争之上的人类文明史。《商贸与文明》提出的理解文明的这一重要视角,是所有想要理解人类的历史与秩序的思考者,都要认真面对的。

    ——施展(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

    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一如《技术与文明》,博学、犀利、富有洞察力,它不只是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是深刻的政治学迷途指津。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教授)

    如果说张笑宇的前作《技术与文明》尝试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唐诗而论,推进文明的是李白,还是李白手中的纸笔?比例各占多少?那么新作《商贸与文明》则回答了另一个与之类似的问题:李白何以能四处游历,放心做诗?这和他出身商人家庭有什么关系?商贸和文明又是什么关系?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你所熟知的旧叙事,既有洞见,又有深趣,令人耳目一新。

    ——六神磊磊(知名自媒体人)

  • 中世纪的王权与抵抗权

    作者:[德]弗里兹·科恩(Fritz Kern)

    本书是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宪法与宪制进行的经典性研究,第一部分“中世纪早期的神圣王权与抵抗权”系统论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君主的神圣王权与臣民的抵抗权这样一对对应权利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考察了二者与近现代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制度的关系渊源;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法律与宪法”则聚焦于中世纪欧洲法律的一大特点,即法律必须是“古老而良善的”,以及这一特点在中世纪法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该部分还进一步探讨了第一部分已经提及的中世纪抵抗权向近现代立宪制转变的过程。

  • 美利坚帝国

    作者:[英] A.G.霍普金斯 / A.G.Hopkins

    《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2018年年度图书之一

    颠覆美国例外论神话,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揭示了美利坚帝国与欧洲帝国的类似轨迹。

    ◎ 编辑推荐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殖民主义?《美利坚帝国》一书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角:将帝国历史和全球化进 程相融合,论证帝国是全球化力量的传播中介。

    美国并不是例外的国家,它也经历了和其他西方帝国相似的命运。这些帝国面临相似的矛盾和危机,转向殖民扩张,这个过程将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地区拉进全球化的复杂大网。借助殖民剥削,帝国列强完成了民族-工业国家的建构,发展了资本主义。

    以这种开阔的视角,作者挖掘了美国历史很多有意思或被忽视的方面,例如美国独立后英国对美国的非正式影响力,美国的民族-工业国家建构过程与全球化的关联,从古巴、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的视角观察美帝国,美国在伊拉克重演英国的悲剧等。本书篇幅巨大,细节丰富,引发我们多多思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著作,视野开阔,又有丰富的材料,作者以比较史学的方法指出了全球化进程中殖民帝国一再重演的衰败命运。彻底颠覆了美国例外论,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的历史。论证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遵循了类似的发展轨迹,走上帝国扩张道路,成为全球化力量的中介。

    作者以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分析美国历史。在早期全球化阶段,欧洲军事-财政国家陷入扩张危机,引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革命,美国是帝国殖民的产物。

    在现代全球化阶段,美国和欧洲诸帝国一样,困扰于国族建构、民主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动荡纷争。为了转移矛盾,美国逐步侵吞加勒比和太平洋的诸多岛屿,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帝国列强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重现了欧洲的帝国主义。

    二战后的后殖民全球化时代,民族独立浪潮冲击全球,终结了欧美帝国罪恶的殖民时代。

    ◎ 媒体推荐

    《美利坚帝国》的叙述引人入胜,细节闪闪发光,展现了作者对广阔学识的深刻把握。因此,在未来的数年里,它将成为这一主题学术研究的一块试金石。

    —— 布兰登·米尔斯,《美国历史评论》

    一部集雄心壮志、宏富学识和启发性洞见于一身的宏伟历史书……任何研究现代诸帝国以及美国在其中地位的人,都不能忽视这本书。

    —— 戴恩·肯尼迪,《外交史圆桌会议评论》

    霍普金斯的智慧和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史中的美国现象,从美国的殖民起源到伊拉克战争,特别关注美国如何成为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大国。……此书既是一部新的美利坚帝国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一个示范,展示了美国问题如何让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更广泛的帝国和全球化的历史。

    —— 理查德·德雷顿,《自然的政府:科学、帝国式不列颠以及世界的“改良”》作者

    霍普金斯写了一部出色而博学的著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线索。他认为,只有在全球化和世界范围的帝国形成和竞争的动态下,才能理解美利坚帝国。

    这本书很可能成为关于美国史和世界史的典范书籍。

    —— 伊恩·蒂勒尔,《浪费之国的危机: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的帝国与节约》作者

    霍普金斯把美国的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历史中,克服了例外主义思想的局限,将美帝国的发展与包括英国及欧洲帝国主义的叙述联系在一起。

    —— 朱利安·戈,《帝国模式:英帝国和美帝国,1688年至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