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世界史
-
魏玛共和国史
☆一部纪念失败政治的历史
☆关于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
【编辑推荐】
与其分析纳粹为什么会诞生,不如检讨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一战”后人们设计出来最为完美的民主制共和国,何以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就宣告破产?
作为德国民主党的领导者,埃里希·艾克亲身经历了魏玛时期的政治沉浮。但他 并非当局者迷,被纳粹驱逐后,他一直在反思为之奋斗的政治体制,为何难以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该书写成虽然距今六十余年,但其中观点仍不过时。特别是作者作为魏玛共和国高层政治的亲历者,使得该书除了独到的学理分析之外,也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历史上存续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居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有了特别的意义。它的建立和解体是值得进行深刻反思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德国人在政治体制构建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和选择。
本书论述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即从1918年德国“一战”失败、魏玛共和国建立,到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魏玛共和国解体的历史。作者根据大量一手材料,深入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德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评述了艾伯特、拉特瑙、施特雷泽曼、兴登堡、泽克特、格勒纳等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
德国人既已选择了魏玛政体,为何很快抛弃了它,再次走上独裁制和战争之路?该书全面分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败,深度剖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欧洲尤其是德国社会,清晰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本书被评价为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
【媒体评价】
论述魏玛共和国的作品已有很多,但是艾克的这部书将长久地被视作“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的最好著作”。
——瑞士卢塞恩《祖国报》
由于对事件的全面认识,由于他的追求真实,也由于他的美好的文笔,这部书成了所有人——不论他是赞成还是反对共和国——的一面镜子。
——巴登·巴登《德意志评论》
-
美利坚的民族
自由意味着什么?公共生活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成为一个美利坚人代表着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这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见解截然不同?历史学家、获奖记者科林·伍达德认为,原因在于北美大陆的居民其实是由十一个民族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之前;北美大陆被拥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人种特征的人殖民,他们创造出的区域文化自一开始就相互抵牾。从南方腹地到远西地区,从新英格兰到新尼德兰,每个民族坚持自己的独特理想直至今日,其结果可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中。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最近的总统大选中地图所呈现的“红-蓝”之别,伍达德为美国的多重身份提供了富有革命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展现了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如何打造了美国的过去,并将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
-
骑士团九百年
18世纪以来第一部骑士团通史,十余支骑士团的发展历程
九百年战争胜败的曲折传奇
◎ 编辑推荐
☆骑士团是欧洲历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骑士团都有不同的标志和装束,有不同的传奇故事。
☆本书范围广,记述了大大小小的骑士团十余个;时间长,从12世纪到2000年,涵盖九百年的骑士团历史。无论是圣殿骑士团圣地战斗、条顿骑士团转战普鲁士、医院骑士团在罗得岛和马耳他两次抗击土耳其人,还是圣地亚哥骑士团等投身再征服运动,都有精彩讲述。
☆近代以来,一些骑士团并未消亡,它们面临困境,也努力转变为救助慈善组织,这段转型的新历史同样不容错过。
◎ 内容简介
军事修会(骑士团)出现在十字军战争期间,他们是罗马时代以来第一支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本书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关于骑士团的通史,展现了从12世纪骑士团创生到近现代骑士团转型的漫长历程,其中可见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在圣地兴起,条顿骑士团从圣地转战波罗的海地区、开拓普鲁士,西班牙各大骑士团参与再征服运动,圣殿骑士团瓦解,医院骑士团退守罗得岛和马耳他,近代骑士团的困境和转变,现代时期欧美各地的圣约翰骑士团组织。
在英雄传奇之中,作者介绍了各大骑士团的组织结构和标志,阐明了骑士团修道和战斗的双重特征,不同的骑士团力量对近东、波罗的海、伊比利亚半岛、东地中海历史的参与和影响,近代骑士团军事角色的衰微以及骑士团向修道和慈善角色的转型。
◎ 媒体推荐
无可否认,这部著作的作者知晓且采纳了史学史的标准……但他也将历史看作一部史诗,或多彩的展演。——戴维·诺尔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作者本人是马耳他骑士,但也生动地描绘了敌对双方犯下的可怕暴行。这本书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勇气、奉献、暴力、生存、荣耀、胜利、失败和腐败的传奇,它填补了几乎所有读者在历史和政治教育上的巨大真空。——吉列尔莫·迈内斯,书评人
他的书十分精彩,稳固地基于第一手资料,他对这些资料有非凡的理解和掌握。——《新社会》杂志
读来令人着迷,写作引人入胜,始终能勾起人们的兴趣。——《天主教先驱报》
-
朝贡与利润
朝贡制度是明清时期中国维持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个经济体系与精心设计的政治结构交织在一起。作为当时的朝贡国之一,暹罗(今泰国)与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朝贡贸易。本书考察了暹罗在朝贡关系下的海运贸易行为,并分析了中国在暹罗的海外贸易和国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于暹罗朝廷,朝贡是为了谋取利润,绝不是政治上的臣服。
潮汕人深度参与了朝贡贸易,并在泰国开枝散叶。
泰国香米在17~19世纪的故事。
-
黄金
本书以黄金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了人类狂热追求黄金的历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神话到中世纪的欧洲、非洲黄金宝藏,从美洲、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再现了黄金从单纯的稀有金属到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全球财富的流动和权力中心的变迁以及世界各区域间的经济、外交、文化交流,是一本趣味性和深刻性俱佳的杰作。
-
大学的历史
13 世纪初,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诞生的? 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的这种教育模式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 自 18 世纪始,大学经历了哪些主要变革? 1945 年以来大学的普及化为“知识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 又涌现出哪些新的困境? 《大学的历史》一书从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时期发生的变革,展现了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知识传播模式的演进,为 反思当下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具备历史纵深的谱系。
-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
从多瑙河流域到黑海以北大草原的东欧,是游牧文明马鞭所及的最西端,是改变欧洲历史走向的心脏地带。1500—1800年,东欧迎来新的变化。千百万开拓者在血泪中把草原开垦成耕地,决定战局的不再是战马而是火炮,组建国家的力量从马背上的劫掠者变成执笔的文官。三大强权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夹缝中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搅局者鞑靼、哥萨克……近代东欧的边疆,在诸强的权谋与冲突中悄然划定。
本书描述“草原边疆”转变为近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书写东欧治乱交替的三百年。俄罗斯帝国如何崛起,近代东欧如何形成,甚至19世纪至今的东欧局势等问题,或许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启发。
-
花衣魔笛手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
伊朗四千年
★四千年的历史,一把理解伊朗的钥匙。
★连通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各大文明交织碰撞的熔炉。
★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一个尚未被世界理解的历史大国。
★它背后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世界历史的注脚。
◎编辑推荐
☆6种文明的碰撞,18个朝代的更迭,对4000年历史的全景式呈现。
☆丰富的史料,叙述性的写作方式,严谨的同时富于情感和趣味。
☆13幅精美彩图,包括历史古迹、重要文物、艺术作品,直观感受伊朗的历史和文化气韵。
☆精美装帧,外封反面彩印朝代更迭示意图,纷繁朝代更迭一目了然。
————————————————————————————————
本书是一部讲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这片土地上,埃兰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接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开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山中老人、鲁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诗人、传奇女性,为历史添上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阅大量史料,采用叙述式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情感丰沛,且趣味盎然。
数不清的跌宕与转折之后,当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国家与民族心理的特点,甚或其困境,都隐现于它的历史选择之中。读懂本书,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钥匙。
-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教化》第一卷分为“古风时代的希腊”和“雅典精神”两部分,以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作品、希腊肃剧与谐剧、智术师的论著、修昔底德的史著等作为文献基础,以斯巴达和雅典的城邦生活作为社会背景,探讨了古希腊文明与城邦政治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危机,描述了paideia得以形成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及其在希腊文化与社会中的实践,试图阐明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从精神、心灵层面的逐步完善,到寓于城邦的政治理想之中,直至最后终结于雅典帝国及其联盟的失败与消亡的整个过程。
第二卷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对话录,尤其以近半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王制》(亦译《理想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以哲学这一希腊知识文化的成熟果实为核心,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德性、智识、公民的养成等希腊精神的基本方面,着重揭示了从古风时代孕育的paideia如何转变、成熟,如何体现于希腊人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塑造,并现实化为希腊城邦生活、社会交往的规范和理想形态,使得paideia成为塑造希腊精神形态的基本源泉。
第三卷在更为广阔的希腊文化背景中,将柏拉图《法义》所体现的政治教化与神圣观念作为参照,对古希腊医学、修辞学、泛希腊城邦的政治文化、激进民主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伊索克拉底的修辞教育和德摩斯梯尼的政治实践,由此揭示了希腊古典时代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多元文化理想,及其对于希腊精神、文化乃至paideia理想造成的多元冲突。
-
奶酪与蛆虫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
时间的全球史
时间是如此重要,人们须臾不可或缺,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时间的度量。可时间又是如此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现代人要如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以及确定具体时间的呢?而且,时间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身处非洲的人为什么会跟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时间概念?我们怎么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明天会在什么时候降落在伦敦机场?
铁路、轮船、航空和电报通信的新网络使相距遥远的地方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人们相互联系的意识加深,而时间的约束因素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性面临着实际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妨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的努力。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同时,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同时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采纳和变异的过程,这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
本书荣获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总统奖”(“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 President's Award”)。
-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套装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集结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的一流日本史学家,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粉墨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再到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本丛书从东亚与全球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专为大众读者撰述。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独具风格。
★国内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联袂推荐:读日本史,这一套就够了。
◎ 名人推荐
这套书旨在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重新定义日本社会的形象。
——网野善彦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是代表日本史学界水准的精品。每位著者最大限度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呈现出开放式、客观性、国际化的史学新风。
——国内史学名家王勇
我们看过每一位作者的论文摘要和作品,数次召开会议,才决定了最终人选。每一位入选的作者都专精自身的研究领域,这是一套研究水准极高的日本史系列丛书。
——讲谈社前总编辑 鹫尾贤也
◎ 内容简介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共10卷,4112页,200万字,介绍了日本上下2000年历史。
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万世一系的天皇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的粉墨登场,律令国家过渡至王朝国家,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群雄逐鹿、天下一统。尔后,时代遭遇巨大变革,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在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中,明治维新到来,近代国家建立。
十位日本一流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以关键问题为锚,以主题划分卷册,注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不乏生动的故事描写,细腻体察个体的同时,又有对列岛各时期有着宏观把握,是一部扎实详实、融合多学科知识、观点新颖的史学经典。
-
欧洲的创生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从边缘地带、宗教、人口、贸易、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讲述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了一股内部征服、殖民和经 济增长的浪潮,由此,欧洲从一个由独立小社群组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具独特文化的强大王国构成的网络。在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巴特利特生动地展示了欧洲自己就是殖民的产物,如同它后来成为殖民者一样,还展现了这对塑造欧洲大陆和当今世界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后被翻译为德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 媒体推荐
关于欧洲之形成的明晰而有力的叙述……巴特利特史诗般的主题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向欧洲边缘地带的扩张……他还强调了这一扩张对世界未来历史的影响。
—— 凯斯·托马斯《卫报》
在诸多对中世纪欧洲的重新评估中,这本是多年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纽约书评》
巴特利特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事件、名士和当代评论编织了一张华丽的“挂毯”……这是一项对塑造了西方世界的力量的技艺精湛的调查。
—— 西奥多·K.拉布《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有启发性的……一部有力量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本含蓄的、有关我们时代的小册子。
—— 保罗·约翰逊《标准晚报》
-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1666为什么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
三百多年前,英格兰如何走出黑暗与绝望?
回顾现代伦敦的起点,再现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亚马逊推荐“年度历史读物”、4.5星高分好评
★《卫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BBC历史杂志》——赞誉推荐
★英国权威伦敦历史研究者瑞贝卡·里迪尔重磅力作
★惊心动魄的灾难纪实,人类历史的悲情共鸣
【内容简介】
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敦,接二连三地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瑞贝卡·里迪尔聚焦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所发生的背景,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的研究,透过一个个非凡历史人物的视角,穿过了那场空前的恐怖与转折时期的历史迷雾,为解读1666年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重要一年的中心事件是破坏和失败,但1666年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进步。正是在这一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公报》的创办,约翰·弥尔顿完成了《失乐园》,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年轻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新伦敦的卓越构想——一只从旧城的焦土中升起的“石凤凰”。
《1666》以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站在通往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完成了历史上伟大的重构与转折。
-
时间的色彩
《时间的色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1850-1960年的世界史,从拿破仑三世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以及美国内战,一直讲到核武器试验、古巴导弹危机和航天时代的开始。在黑白照片基础上用数字技术还原而成的彩色照片,生动记录了帝国的兴衰沉浮,科学、工业与艺术的日新月异,战争的悲剧与和平时期的政治,以及缔造历史的男男女女的故事。
本书亦是合作的成果。巴西艺术家玛丽娜?阿马拉尔用数字技术为1850-1950年世界历史相关的黑白老照片上色,创作了约200幅效果惊人的影像,之后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娓娓道来,将每一幅照片置于其历史背景之内,用契合图片所示内容的简明通俗的文字,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编织出一部鲜活的精彩历史。《时间的色彩》融合了令人惊艳的图像和精心措辞的叙述,为读者提供独特的(且往往是美丽的)视角去观察历史。
-
众神降临之前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6本,裸脊锁线,附大事年表、精美插图
这本精心创作、配有精美插图的图书对印度河文明做出了很好的介绍……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最新研究资源的介绍、简洁但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让这部新作品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大众作品。——《选择》
【编辑推荐】
古印度文明广为人知的历史始自吠陀时代,而吠陀时代以前,在印度河流域,还曾经出现过一个 “印度河文明”。192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的一篇文章使该文明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内,他在这篇文章中称,“考古学家们极少能够有机会……可以偶然发现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看上去,此时此刻,在印度河平原上,我们就站在新发现的门槛上”。
·
本书是印度河文明的专著,在这里它不再是作为一个引言或者起源出现,也并非只有只言片语的叙述,作者鲁宾逊以严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示了与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印度河文明出土的印章上的文字、字符依然没有被破解,在这个文明周身环绕了太多的谜团,也正因如此,它的魅力在沉寂4000年后依然不减。
·
【其他推荐】
鲁宾逊的新书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书中每个章节介绍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一个面向,从宗教、社会、艺术、贸易、农业,到起源、消失、再发现……这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当今世界考古学》(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
《印度河文明》一书写作上乘,读之津津有味……在未解之谜面前,鲁宾逊采取了公平的态度和审慎平衡的判断……此书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又一具有价值的著作。
——伊尔凡陀•马哈德万,印度河文字研究专家
·
安德鲁•鲁宾逊为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文明之一绘制了杰出的肖像。在这一过程中,他毫不费力地跨越了数个不同学科,展示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对印度河文明及其文字、宗教信仰和复杂的历史遗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城市文明社会。他把印度河文明和民族从历史的暗影中寻找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文明档案。
——布赖恩•费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
·
·
【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入侵印度河谷,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度西北部的这个地区曾是一个堪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繁荣了半个千年,但之后却神秘地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今天,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之后,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它的出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
印度河文明地区曾拥有同时代最繁荣的城市文化,与波斯湾地区进行着活跃的海上出口贸易;甚至拥有可与20世纪相媲美的街道规划和排水系统,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厕所;而该文明最大的疑团——晦涩难懂但颇具美感的书写系统——仍旧在吸引着无数学者竭力破解……
-
印度次大陆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译本经过校译者细致的校订,更正了台版译文的错译、漏译之处,统一了专有名词,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可信性。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 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东南亚与中国的港口。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将印度文明的智慧与富庶,载向了东亚、西亚、北非和欧洲。
作者摒弃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
-
独裁者
在《独裁者》中,借西塞罗的秘书提罗之口,罗伯特·哈里斯重现了这个伟人生命中的最后十五年,还原了几个史诗级别的历史事件——罗马共和国的崩溃、随之而来的内战、庞培之死和恺撒遇刺。西塞罗的传奇人生提出了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面对得寸进尺的野心家、受利益集团主宰的选举制度,以及穷兵黩武的社会风气,个体该如何捍卫政治自由?哈里斯笔下的西塞罗才华横溢但并不完美,经常陷入恐惧却能勇敢面对自己的结局。他堪称罗马共和国的英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