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如歌的行板

    作者:瘂弦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歐戰,雨,加農砲,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點鍾自證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旋轉玻璃門 之必要。盤尼西林之必要。暗殺之必要。晚報之必要 穿法蘭絨長褲之必要。馬票之必要 姑母遺產繼承之必要 陽臺、海、微笑之必要 懶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 穆旦诗文集(全两册)

    作者:穆旦

    《穆旦诗文集》(套装全2册)分为两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间创作的诗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共16篇;1943年至1977年致1977年致亲友书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所写下的日记。
  • 废名选集

    作者:废名

    《废名选集》编选了作者在小说、诗歌、散文和论文方面的代表作,力求比较真实而全面、精当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全貌。作者自认笔下的小说犹类“唐人绝句”,简约凝炼而重意境之美。这里选取的小说既有其《竹林的故事》《桃园》等短篇佳作,也有从其长篇小说《桥))中择出、独立成篇的《万寿宫))等。
  • 我眼里残缺的法兰西

    作者:马振骋

    与《小王子》译者、著名翻译家马振骋一起品读法兰西…… 作者研修法国文学和文化数十年,译著等身,本书收录其此前重要翻译作品(其原著作品从古代到中世纪到近现代到当代形成一条完整的法国文学和思想线索)的译序及作者对法国文学、艺术与文化的随笔文章,可堪一窥灿烂的法兰西文化。 书稿内容如书名所示,在带领读者“认识(法国)天才与杰作”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伴随而来的缺陷与不足”。就让我们与著名翻译家马振骋一起品读法兰西。
  •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手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名家手稿)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手稿》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着的《文选》,此后历代评论家皆予以高度评价。《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手稿》以其显著的地位和影响,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的诗文评释,或者是做音韵训诂、征引典故的考论;或者是做兴象玲珑、辞采华茂的体验。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则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以一个现代人的学术眼光和审美情趣来重新阐释。其中既有对诗歌曲事的注解考证,又有着对诗歌意蕴的鉴赏批评,形成了朱自清独有的诗歌阐释,亦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王瑶先生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朱自清先生说:“选了《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手稿》作对象,有两个缘由。一来‘十九首’可以说是我们最古的五言诗,是我们诗的古典之一。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风,‘一百篇’之外,‘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表。直到六朝,五言诗都以这一类古诗为标准;而从六朝以来的诗论,还都以这一类诗为正宗。‘十九首’影响之大,从此可知。
  • The Most Dangerous Game

    作者:Richard Connell

    The Most Dangerous Game is the popular short stor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4 which was written by Richard Connell. This is the story of a big game hunter who is trapped on an island with a fellow hunter, who is uninterested in hunting stereotypical prey, and instead decides that the only prey worthy of his skills is other humans. This title is often required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has been since adapted into movies and extended versions. This title is the original version by the author,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short stories ever written.
  • 鲁迅文集

    作者: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本书仅以该篇命名,实际上收录的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作品。
  • Young Goodman Brown

    作者:Nathaniel Hawthorne

    Hawthorne's classic tale of a young Puritan's meeting with the Devil.
  •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作者:Vladimir Nabokov

    The author's observations on the great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writers-Chekhov, Dostoevsky, Gogol, Gorky, Tolstoy, and Turgenev. "This volume... never once fails to instruct and stimulate. This is a great Russian talking of great Russians" (Anthony Burges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Fredson Bowers; illustrations.
  • 温柔的幻影

    作者:(苏)茨维塔耶娃

    译者的话 名家诗选·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缪斯》是苏联《星火》杂 志上由著名诗人叶夫图申科主编的一个栏目。1987年6月 号《星火》杂志在该栏刊登了茨维塔耶娃的照片和历年所写 的七首诗,发了短评,给予诗人以崇高的评价:“她是伟大的 诗人……她的诗仿佛是由激情、痛苦、隐喻、音乐所汇成 的雄伟的尼亚加拉瀑布……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文学的圣 处女~女皇。”然后是对诗人悲惨命运的痛切悼惜:“傲气使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不能苟安于侨民社会。不幸,茨维塔耶 娃在返回祖国以后却未能得到理解,在绝望、孤独的时刻予 叶拉布加自缢而死。” 茨维塔耶娃是才华卓绝的真正诗人,毕生醉心于诗歌 创作,无论是置身于艺术氛围的青少年时代,还是侨居国 外,备受冷落、排斥和打击,贫困潦倒凡至三餐不继的时期。 在本世纪初流派纷星的俄罗斯诗坛,她卓然不群,形成了她 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她曾说:“人在地球上的唯一 使命是忠实于自己,真诗人总是他们自己的囚徒,这堡垒比 彼得一保罗要塞更坚固。” 玛丽娜·伊万诺夫挪·茨维塔耶娃(1892—1941)生长于莫斯科。父亲是英斯科大学教授,著名的语文学家和艺农 学家,鲁缅采夫博物馆馆长和精美艺术博物馆(现在的国立 普希金美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母亲出身于俄罗斯化的波 兰~日耳曼人家庭,是一位有艺术天赋的女钢琴家,鲁宾斯 坦的学生。在这样有高度艺术教养的家庭成长起来的茨维 塔耶娃,早年就沉缅予诗歌创作。她六岁开始作诗,十八岁 发了第一部诗集《黄昏集》。这部处女作并没有在书海中 被淹没,而是引起了饮誉文坛的诗人如勃留索夫、沃罗申等 人的注意和好评。沃罗申还曾造访年轻的女诗人,就诗歌问 题与她进行了无拘无束长谈,从而奠定了他们以后多年 的忘年之交。 十月革命胜利,诗人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剧变。她的丈 夫谢尔盖·埂夫隆曾是白军军官、,后逃亡国外。1922年茨维 塔耶娃托爱伦堡趁因公出国之便探询埃夫隆的下落。同年 获准出国与丈夫团聚。她流亡欧洲十七年,先后侨居柏林、 布拉恪和巴黎。十七年问,她的坎坷遭遇是始料所不及的。 初到国外,受到白俄侨民的热烈欢迎,发表了《离别》、《心 灵》和在流亡者中赢得第一流诗人声誉的诗集《手艺))。但 是不久她就陷于孤独,‘流亡者认为她的作品有“异己”的气 息:“内容似乎是‘我们的’,而声音却是‘他们的’。”她在写 了一篇热情欢迎马雅可夫期基的文章以后,被认为是在“欢 迎薪俄国”,有“背叛”的嫌疑。从此她就没有发表作品的地方了,而滁了写作,她是别无生计的。她曾在一封私人书信 中谈到当时的困境:"丈夫有病,不能工作.女儿编结帽子赚五个法郎一天,一家四口以此为生·····················
  • 母亲,我的千思百虑

    作者:(法)娜塔莉·考夫曼

    母亲是诗人一生最深刻的记忆,是他们的千思百虑。本书描绘了歌德、雨果、波德莱尔、惠特曼、里尔克、兰波、魏尔伦、阿拉贡、维尼、阿波利奈尔、荷尔德林、拉马丁、兰波、魏尔伦、阿拉贡、维尼、阿波利奈尔、荷尔德林、拉马丁、佩吉、雅姆、科克托、阿尔托等16位大诗人诗歌创作的堂奥和不为人知的隐秘一角,或感人肺腑,或奇异曲折,或悲欢离合。这些微妙的感情,定能触动每一位母亲和孩子内心最敏感柔软的部分。本书还附有16位诗人的相关作品,是他们献给母亲的颂歌。
  • 蒙田试笔

    作者:(法)蒙田

    一部包含无限思想的书,造就了一个无限的蒙田。都说《蒙田试笔》的成功是作者人格的成功,两者是分不开的;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古老却永远现代。蒙田指出荷马诗歌的空前绝后,是最初的也是最完美的。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像《蒙田试笔》这样一本书,在散文世界中,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永远不再出现? 首先将蒙田介绍到中国的,是梁宗岱老师。Essai一般通译为“随笔,漫笔、小品”,但宗岱师译为“试笔”,看来最为传神。1933年7月,他写成《蒙田四百周年生辰纪念》,连同一篇译文,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创刊号上。他对蒙田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和伦理思想。1935年郑振铎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库》收入了他的二十一篇翻译,以《蒙田散文选》为总题,分放第七至第十二册。 此后宗岱师继续翻译及修改,共得二十余万字手稿,可惜全部毁于“文革”,只有已发表的译文流传下来,也就是这本集子所收的三十六篇。数量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囊括蒙田全集第一卷的精华。译文古雅而不拘一格,尽得蒙田之风。
  • 纳兰词笺注

    作者:[清]纳兰性德,张草纫 笺注

    繁体竖版 1995年10月第1版,1999年12月第5次印刷
  • 曹乃谦小说集

    作者:曹乃谦

    “他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作家。……他的东西实在写得好!” ——著名汉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原载2000年10月12日台湾《联合报》 “曹乃谦是山西一名普通警察,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在瑞典文学院图书馆订阅的《山西文学》上偶然读到了他的作品,当时我就立即把他的文章翻译成了英文。” ——2005年10月在北京“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悦然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们从曹乃谦对这样的荒谬的生活作平平常常的叙述时,听到一声沉闷的喊叫:不行!不能这样生活!作者对这样的生活既未作为奇风异俗来着意渲染,没有作轻浮的调侃,也没有粉饰,只是恰如其分地作如实的叙述,而如实的叙述中抑制着悲痛。这种悲痛来自对这样的生活、这里的人的严重的关切。我想这是这一组作品的深层内涵,也是作品所以动人之处。 曹乃谦的语言带有莜麦味,因为他用的是雁北人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是简练的,但是有时运用重复的句子,或近似的句子,这种重复、近似造成一种重叠的音律,增加了叙述的力度。 ——摘自汪曾祺先生为《温家窑风景》一书所写的代序 ■章节选录…部分内容预览 部落一年 一九七四年过完国庆节,我们矿区公安局的一个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先说我二十四五正当年前程无量,后说我一贯要求进步并且表现突出,最后说经局党组研究决定,要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我。那就是,让我去北山区的榆钱沟村给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带队队长。时间是一年。他也没问我同意不同意,就说给你放三天假,回家准备准备。我说我虽然是个单身汉,没有儿女拖累,打起背包就能走,但我有个寡妇母亲。领导说那你也可以常回来看看。又说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提出来,组织帮你解决。我想了想说,能不能给我妈拉一车炭。领导说,没问题,你回家等着,三天之内就给你送去。敬爱的领导说话算话,第二日的下午就把一车炭给送来了,四吨多,够我妈四年烧。我很高兴。 十月二十日,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矿区区委派车把我送到了北山区,还说等腊月二十三再来接我和知青回来过年。北山区区委开了欢迎大会,还给我们吃了一顿。 拖拉机一路突突突地吼叫着,吭吭吭地咳嗽着,滑东擦西向前跌撞。 拖车上拉着我们十来个要到各村去上任的知青带队队长。像往地里送粪似的,每到一个点儿,我们这些人就被留下一个。最后剩下我自己。 驾驶室那高大的轮胎甩起的泥块泥片,直往车上溅。我喊司机慢点,可他仍不减速。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不理睬我。在一个梁顶上,拖拉机停住了。司机跳下地,解开裤子哗哗哗尿了一阵,尔后猛烈地打了个冷战,看那样子很是舒服。尿完,他冲我转过身。就颠颤手中的那管黑物件就说,想坐坐驾驶室哇。 这种拖拉机本来是没有驾驶室的,他们给焊了一个,又在里面的左侧焊出个座儿。当时的公社没有小车,这种改造后的拖拉机就成了公社头头们的坐骑。有个贵客什么的重要人,也靠它来接送。 驾驶室里的噪音小多了,没有泥东西往里飞溅,也用不着两手紧扒车厢的帮子提防摔倒。安安稳稳的就好像是坐在北京吉普里。 司机四十多岁,是个壮汉。刚才在区委招待所吃饭时胡茬上粘着的一颗大米粒儿还在,胡茬黑黑的米粒白白的,很是显眼。我问说师傅您贵姓,他说球,接着又说杨。我问说您是区上的还是公社的,他说公社的。我又问了几句别的。问他家里几口人,几个孩子。他没回答。看他不待要搭理我,我也就不再问了。 从后窗看看拖车上的行李,上面溅满了泥。幸好我妈给包裹了一块厚塑料布,要不就糟了。 刚下过雨的云灰蒙蒙的。天底下没飞着燕子也没飞着雀儿,连只乌鸦也没有。庄稼都被割走了,田地一片片一块块,形状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像是些补丁补在坡梁上。 又爬上一个梁顶,杨司机说了声“到了”。可他仍没跟我说,在跟路说,要不就是自言自语。 前面二里远近的那处沟坡上,横着竖着一些窑。有几棵不知是什么树,拐拐弯弯长在那里。还能看出村北有处场面。场面上堆着的不知是什么庄稼的秸垛,在这里望去,像是几个扣着的破毡盔帽,又像是几堆突起的坟头。 眼前这景象实在是荒凉,可我的心还是不由的一阵阵地激动起来。 这就是榆钱沟。 这将是我要生活和工作一年的地方。 知青共八个人,五个女孩子三个男的。住的是排房。墙是一砖到底,可房顶没瓦,是土皮的,一丛丛枯黄的草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地抖动。这是三年前上头拨专款给盖的。和社员的土坯窑比起来,知青们住的房该是宫殿了。排房前是一片很大的空地,像个操场。拖拉机就停在了这操场上。 大队刘书记和革委吴主任早已经在等着我。还有大小老少十多个人在排房前看红火,他们一个个都脏哄哄的,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有的上身穿着棉袄可却是光着脚板。他们活像一群要饭鬼。 吴主任吩咐一个女知青说,“告给黑豆家的,就说来了。”刘书记说,“用不着。砖头会说的。”后来我知道,他们说的砖头,就是公社的那个杨司机。 收拾完洗了把脸,我跟着书记和主任到了黑豆家。人们称作砖头的那位杨司机早已经坐在了炕上,看样子他也洗涮过,黑胡茬儿上的那颗很好看的白米粒儿不在了。 炕头坐着个小老汉,有六十多岁。他欠起屁股喜盈盈地招呼我们说,“快上哇。您儿们快上炕哇。” 吃饭当中我发现,杨司机看外表是个粗人,可他对小老汉却老哥长老哥短的挺尊重。不像书记和主任,一直管小老汉叫老黑豆。 老黑豆也真是老了,夹菜老是夹不紧,老往炕上掉,掉下炕又用手捏起往嘴里送。后来他干脆把左手当成碟儿,就住筷子,这才不往炕上掉东西了,要掉就掉在手心里,再把手心捂在嘴上往肚里吸溜。 喝着酒,门帘一掀进来个女人问说上饭呀不着呢。刘书记给我介绍说,这是黑豆老婆。 “啊!”我差点儿给喊出声来。她刚进门时我以为是黑豆的女儿或者是别的来帮忙做饭的妇女干部。尽管煤油灯不亮,可我也能看得出这个女人是白白净净标标致致的。如果把发型改改,再穿上城里头时兴的服装,说她三十也保准有人信。她怎么竟是炕头上坐着的那个小老头的妻子?我觉得真不该是这样。人们常说鲜花插在牛粪上,看来真有这事。 我对酒没瘾,中午区上招待的饭菜又挺像个样子,再加上一路的颠簸我有点疲乏了。我说我想回去休息。杨司机好像盼我快点离开,他“仙云仙云”地喊过一个大姑娘,让她拿手电送我。 仙云差不多有二十岁,个头不高,眉脸倒是耐端。路上问过,知道她是老黑豆的大女儿。我想问问她妈多大,没问。 她拿手电给我照着路,上坡下坡时还用手托着我的腰。后来问我说你是公安咋没挎枪。噢,她刚才托我的腰感情是在摸我有没有枪。我说来这里的时候把枪上交了。她问我是“五一”的还是“五四”的。我说是“五四”的。她说她打过“五一”的没打过“五四”的。她问枪,使我想起她们家正面墙上贴着“射击能手”的奖状,那一定是她的了。一问,果然是。她说她真想当个兵,就是武装部没人。说着,到了知青排房。 我的宿舍没锁门。进了屋,她用手电给照着,点着煤油灯。知青们过来了。说笑当中我才知道仙云原来是村里的妇联主任,还兼着民兵副连长。真看不出,黑豆小老汉还有这么个了不起的女儿。 半夜,正睡得香,听见有人就奔跑就喊叫杀人。“杀人——”,“杀人——”。睡梦中我被这喊叫声惊醒,一跃身爬起来。可我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哪里。在机关的值班室?在追捕逃犯途中的旅店?后来才想起这是在远离城市的榆钱沟。我披着从家带来的警服棉大衣出了院。喊叫声和奔跑声没有了。来的时候那浓厚的云已经散开,天上露出了星星,还有一丝月牙儿。我想我这一定是做了恶梦。骂了自己一声神经病,就又返回屋睡了。 第二日早晨,有人在宿舍门外轻声地叫曹队长。 我们这批带队队长不仅要管好知青,还要帮助大队进一步深入地搞好农业学大寨运动,还让我们兼任着大队的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上面要求我们跟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首先是要轮流到贫下中农家吃派饭。 我开开门,是老黑豆。他笑笑地说,“饭便当了,叫您过去。”我说,“今天怎么还是你们家?”他说,“夜儿是队上招待您。让我老婆给做。今儿才是在我家吃派饭。” 他头天就跟我“您您”的,我以为是沾了书记的光,没想到今天他还是这样的称呼我。 我说,“论年纪你比我父亲也大,以后叫我小曹就行了。”他说,“看您说的。您啥人我啥人。”听了这话,我不由地笑了一声。我说,“那你先回吧。我马上就去。” 我洗涮完出了门,他还在外边等着。说怕我认不得他家。路上,他说腿迟脚慢的,让我头走。看他那客气得有点委琐的样子,我没再跟他说什么,头前走了。他不远不近地跟在我屁股后头,倒好像是他不认识家,由我给领着路。 一推他们的堂屋门,见杨司机圪蹴在地下给仙云的那两个光头小弟弟洗脸。俩家伙不好好儿洗。有一个像挨了刀的猪尖声地怪叫,有一个像猪吃食似的弄得满地都是水。杨司机在他们的后脑勺一人给了一巴掌,他们才安静下来。我心想说,他怎么又在这里,还给孩子们洗脸,还敢伸手打他们。我很纳闷儿。他是他们家的什么人? 从老黑豆家返回排房,伙房的门开着,别的知青都还没过来,只有小高一个人在做饭,我就问她。小高说曹队长您刚来不知道,这村的稀罕事失笑事儿可多呢。她笑着说,他们那是共家呢。 “共家?”我说。 “也就是朋锅。”她说。 “朋锅?” “也就是伙伙儿过着呢。” “伙伙儿过着?” “就是那个,那个,您慢慢就知道了。” 见小高绕弯着不往明说,我也就不再往下问了。实际上当时她已经说明白了,只不过是我从没听过“共家”、“朋锅”这类的词儿,所以就理解不了“伙伙儿过”的意思。 “您哇看不出?仙云的那两个弟弟是砖头的。”她说。 “杨司机?”我说。 “上边的三个女的才是老黑豆的。” “这五个孩子的妈,是一个妈?” “是一个。” “这么说,她有两个男人?” “他们这是明着的。村里还有几家暗的。” “暗的?” “不公开,但人人都知道。” “他们也都知道人人都知道?” “噢。” 小高说完“噢”,红着脸笑了。我也觉得太有点刨根问底了,就把这话题打住,问开了知青的伙食。 半夜,又是在睡得正香的时候,我又听到了有人在奔跑,就跑就“杀人——杀人——”地喊叫。这次我没急着往起爬,我只把头仰起来侧着耳朵听,同时脑子里判断着是不是在做梦。我能听出那人是由远处向排房跑过来又跑了过去。我还听出那人不是大步跑,而是迈着碎步在急急地跑。我还听出只有他一个人在跑。他没在追什么人,也没有人在追他。我扒在窗帘缝儿往外瞅望,外面很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那声音过去了,再后来就听不着了。我拨着手电看看,半夜三点。和上次听到这种声音的时间差不多。 那次我认为自己是在做梦,白天也就没跟人说过这事,也没有问问别人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第二日我跟小高打问,村里是不是有个疯子。她说没有。我说我黑夜听到有人喊杀人。小高笑着说那是老黑豆又犯了夜游症,他心一不顺就犯这种病,一年总得犯个几回。半夜出来喊一圈儿又回去睡觉,白天一点儿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真有意思。这个喊叫着要杀人的人竟然是老黑豆,是那个连筷子都拿不动的小老汉。 社员们都是集体劳动。 每当吃完早饭和中午歇完晌,刘书记就站在当村的井台上,两手圈住嘴,喊: “社员们啊——动弹哇——出来受哇——” “老年队耕地——” “青年队修路——” “妇女队和男人队打场——” “社员们啊——动弹哇——出来受哇——” 他要喊这么四回。脚站在原地不动,光上身转,冲着东南西北各来一遍。 阳婆是书记的表,书记是社员的钟。 ……
  • 行人

    作者:夏目漱石

    系夏目漱石较富思想性的一部文学作品; 处理现代知识人因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孤独情境。 ——自李永炽《现代知识人的内在困境》 《行人》一书由四个短篇构成,分别为《朋友》、《兄》、《归后》、《尘劳》,各篇之间连结紧凑。 文中以二郞作为叙述者揭开序幕,兄一郞作为主角在第二篇方出现,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 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
  • 蓝调石墙T

    作者:費雷思(Leslie Feinberg)

    ★榮獲199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同志文學獎! ★榮獲1994年美國女同志浪達文學獎! ★榮獲2000年中文版為中國時報開卷推薦暑假高中生優良閱讀品! ★榮獲誠品書店年度百大好書! 2006年 完整中譯本改版上市! 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潔斯,如狂風暴雨般衝擊著他的生命和認同。他成長於1950年代的一個藍領小鎮。到了前女性主義的1960年代,他在酒吧和工廠中以T的身份現身。1970年代初期,面對失業的衝擊,又缺乏社群支援,他開始以男人的身份生活……這是一個跨性別者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中,引領讀者思索自主權的意義。
  •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散文概论

    作者:方孝岳

    《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著作,分为三卷四十五篇,论及历代文学批评家凡六十余家,以时代为序勾勒批评原理的历史发展,探讨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思想。本书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可谓历久弥新。 《中国散文概论》将中国散文分属儒家之文、名家之文、纵横家之文,作了简明扼要的阐发。 《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文学批评史的一部精要著作,探讨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思想;《中国散文概论》把中国散文分属儒家之文、名家之文、纵横家之文,做了系统阐述,也有创见。本书由舒芜作序。
  • 韩国古典文学精华

    作者:编著〔中〕陈蒲清 〔韩〕权锡焕

    权锡焕系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陈蒲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两人建立学术合作关系以来,已合作完成多部著作。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精选韩国古典神话、传说、小说、散文、寓言、国语诗歌、汉文诗歌等方面的代表作品,加以注释、翻译、评析;并摘要介绍长篇小说。第二部分介绍韩国文化概况与韩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并分文体评述各类文学的辉煌成就。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韩国古典文学的选本,旨在让读者了解丰富多彩的韩国古典文学,并搭建一座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 輕舔絲絨

    作者:莎拉.華特絲

    偏遠貧瘠的英國海邊小鎮,少女南兒見到反串藝人凱蒂的演出,驚為天人,為了追逐偶像——凱蒂,南兒踏上前往倫敦劇場的路途,在絢爛多彩的表演世界中,卻潛藏著意想不到的詭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