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豹人
体育用品公司总裁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我自己找上门来,想与先生签订一份对双方都有利的合同。……如果我取得第八至第二的任何名次,贵公司只需付我1美元……但我若夺得冠军,这个数目就立即上升到3000万……如果我夺得冠军又打破世界记录,贵公司要上述酬劳再增加1美元,也就是30000001美元。但如果我的记录突破9.5秒大关……听清了吗?如果突破9.5秒大关,我的酬劳就要变成1亿美元。……”打电话的美籍华人青年谢豹飞以9.39秒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震惊了世界,也赢得了中国姑娘田歌的芳心。但月圆之夜,谢豹飞控制不住情欲,强暴了田歌,并将其咬死。这一切皆因谢豹飞的基因里被嵌入了少量猎豹的基因。田歌的堂兄当着警察的面,掐死了谢豹飞,给妹妹报了仇。他视死如归,没打算活着回国。但律师的辩护却使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外国戏剧经典10篇
本文集收录外国经典戏剧10篇,包括欧洲十八世纪的戏剧和十九世纪的实现主义戏剧,有喜剧、悲剧和正剧。这些作品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欧洲戏剧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佳作,是戏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首选书籍之一。 -
贾平凹散文
《贾平凹散文》内容简介: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
玉官
许地山早年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早期的短篇小说,多以南洋生活为背景,有异域情调,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浪漫气息。1939年发表的小说《玉官》,描绘了面对欲施暴的军士挺身而出宣扬基督爱的教义的玉官的救世精神。小说主人公玉官是一个寡妇,成为基督教徒以后,整天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地四处传播福音,最后不顾别人的劝阻,发愿要孤身远渡重洋。由于作者对于佛学的感情、造诣很深,故他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研究佛教,从而启迪读者获得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智慧。 -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萨孟武先生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见解精微,启人心智,是一部别开生面、言近旨远的大家小书。 -
楚辞
众所周知,中国先秦诗歌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编订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诗歌则处于沉寂时期。打破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就是“楚辞”。“楚辞”和《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表现的南方景象;不是单一的比兴,而是整体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质朴,而是弘博丽雅。楚辞鲜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有经典的概括:“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因为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乃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离骚》,故后人又称其为“真骚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风”、 “骚”并称,以“风”来指代《诗经》,以“骚”来指代楚辞。考“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载:“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所创作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十七卷。刘向编的十六卷本《楚辞》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楚辞》一书是中国文学的古老经典,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分类法,《楚辞》属于“集部”,向来被称为“集部之祖”。打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其中“集部”类的第一部书就是《楚辞》。故四库馆臣称:“集部之目,《楚辞》最古。”由于《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辞的历史绵延悠久,研究楚辞的论著汗牛充栋,并因此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源于“楚声”、“楚歌”。在春秋时代,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人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战国时楚国的地方乐曲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曲目,还都可以从楚辞作品中看到。屈原的《涉江》《九歌》和宋玉的《九辩》,就是借旧题写的新诗。屈原以前的楚地民歌,有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楚康王时代(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翻译的越族渔家姑娘唱的那首著名的情歌《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广稍后数十年,又出现了《孟子·离娄上》所引、传为孔子所闻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两首诗歌都使用语气词“兮”,与后来的楚辞的基本形式相同,乃是楚辞的先导。但这样的民间小调犹如涓涓细流,倘若不被伟大的诗人屈原学习和采用,并创造出“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作,就不可能形成中国诗歌长河中骚体诗创作的狂潮,成就“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诗坛一次辉煌的日出。 然而,这位天才的诗人一生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吧! 屈原,姓芈(mǐ米),屈氏,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共祖。西汉东方朔在他的骚体诗《七谏·初放》中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这里的“国”即国都,指的是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九章,哀郢》中也有“去故乡而就远”、“发郢都而去闾”、“去终古之所居”等诗句明确表明自己的故乡是郢都。据诗人的自述和汉人的记载,我们可以断定屈原乃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生于楚 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 -
念楼学短
《念楼学短》共收文一百九十篇,都是我爱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分为二十个单元,每单元八至十篇。其中除了刘献廷《南岳》百零一字,庄子《郢人》百零二字外,每篇都没有超过一百字。有人为一本《历代百字美文》作序时说,若要死扣字数,“这叫抬杠,或者夹缠”。说选文不必要拘于字数,当然是对的;但既然如此,又何必标名“百字美文”,扣住一百字作为卖点呢?其实古文中百字文甚多,我选登在报刊上的便还有两三百篇来不及收入《念楼学短》,要标榜百字文,尽可不必拉长文来凑数。 -
情人的血特别红
余光中的诗颇具情韵,是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他说,“诗是我的初恋,也是老而不懈的至情”。海峡两岸许多人称余氏为“乡愁诗人”,其实,在乡愁之外,余光中诗作的主题涉及面极为宽泛,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自述、咏史、题画、赏艺、运动、环保、谐趣、天象、四时等等,不一而足。本书收集了余光中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诗篇,全面展现了作家诗作的艺术风貌。余光中还说:“我的诗不全在诗集里,因为诗意不尽,有些已经洋溢到散文里去了。”数十年来,余光中创作的散文,产量之丰,题材之富以及所进达之艺术境界,毫不逊色于诗歌。他的散文里确实洋溢诗意,无论短长,无不字字珠玑。这本自选集中所收散文作品题材多样,为作家一生散文创作的精华。余光中又说:“我的散文也不全在文集里,因为文情不断,有些已经过渡到评论中去了。”他的文艺评论,文采斐然,颇有以情感人的艺术魅力,读者会在本书中真切地领略到这种别具一格的评论。 -
A Room of One's Own
Throughout history, some book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y have inspired debate, dissent, war and revolution. They have enlightened, outraged, provoked and comforted. They have enriched lives and destroyed them. Now Penguin brings you the works of the great thinkers, pioneers, radicals and visionaries whose ideas shook civilization, and helped make us who we are. -
The Sense of an Ending
Frank Kermode is one of our most distinguished and beloved critics of English literature. Here, he contributes a new epilogue to his collection of classic lectur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iction to age-old concepts of apocalyptic chaos and crisis. Prompted by the approach of the millennium, he revisits the book which brings h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sights to bear on some of the most unyielding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enigmas. Examining the works of writers from Plato to William Burroughs, Kermode shows how they have persistently imposed their "fictions" upon the face of eternity and how these have reflected the apocalyptic spirit. Kermode then discusses literature at a time when new fictive explanations, as used by Spenser and Shakespeare, were being devised to fit a world of uncertain beginning and end. He goes on to deal perceptively with modern literature - with "traditionalists" such as Yeats, Eliot, and Joyce,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schismatics," the French "new novelists," and such seminal figures as Jean-Paul Sartre and Samuel Beckett. Whether weigh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and earlier modes of apocalyptic thought, considering the degeneration of fiction into myth, or commenting on the vogue of the Absurd, Kermode is distinctly lucid, persuasive, witty, and prodigal of ideas. -
[辶日]迌
本書為著名/重量級小說家、翻譯家、學者--李永平的第一本「自選集」,從他二十世紀的作品中挑選出重要的、精采有趣的或個人偏愛的小說篇章;從最早期的《拉子婦》,到晚近出版的《雨雪霏霏》,回顧兼反省,將過去三十年的寫作經驗和心路歷程,尤其是小說文字風格的演變,梳理一番,完整地、一次地呈現在華文世界的讀者眼前。 在台灣現代小說的傳統裡,李永平其人其文都是相當特殊的例子。李永平生長於東馬婆羅洲,一九六七年負笈來台,就讀台大外文系。一九七二年,他憑短篇小說〈拉子婦〉贏得注意,從此創作不輟。一九八六年,他推出《吉陵春秋》,以精緻的文字操作,複雜的原鄉想像,引起極大回響。但李永平真正成為一種現象是在九十年代。在一片後殖民、後現代的論述風潮中,李永平大可以成為正面或反面教材,好好被解讀一番。在李永平的小說中,女性的成長、墮落、與死亡往往是他的作品必須一再面對的後果。他的中國原鄉、中國母親、中國文字形成了他的世界裡的三位一體。三者之間的互為代換指涉,既坐實了李的文學意識形態,也生出無限空虛悵惘。原因無他,他的書寫位置本身--漂流的,邊緣的,「沒有母語的」--已經預設了種種的不可能。環顧當代台灣文學,還看不出有多少作家顯現如此的龐大的野心與矛盾。因為台灣,他的文字事業得以開展;也因為台灣,他的原鄉--不論是神州還是婆羅洲--才有意義可言。但他的台灣書寫不必只是一般人念玆在玆的本土寫實。恰恰相反,台灣的重要在於提供一個(政治的,欲望的,文本的)轉喻空間,輻輳折射,使作家得以啟動種種有情關照。先不論李永平作品的野心,這年頭視文學為聖寵,把鐵飯碗都能扔了的作者,可真是不多見。為了創作,九十年代的李永平是漂泊的。在台北古晉婆羅洲南洋東海中國世界裡,浪子少年心,紅塵來去,李永平深陷追逐原鄉神話與異鄉曖昧記憶中,他的小說在人性幽暗心靈尋找生命的罪與罰之救贖。 -
娜嘉
「布賀東,字與字之間的洇泳者,橫越過從未被發現的想像空間」—— 傅柯 . 「娜嘉,澄清所謂褻瀆的啟蒙」——班雅明 . 《娜嘉》(Nadja)一書為超現實主義先驅安德烈.布賀東(Andre Breton)所作之(反)小說,混合體呈現,是自傳也是偵探愛情小說、城市書寫,甚至,臨床病例式斷片聯想。是影響最深遠的超現實主義文學書寫,二十世紀法國經典。 . 本書記錄布賀東在巴黎街頭與一名奇女子娜嘉的邂逅:聆聽她的幻想、鬼火般遊走於神祕暗鬱的巴黎城郊,共譜流離傳奇。書中四十八張融入作品的影像,與書中文字共同交織出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日常生活。本書特色 . 中譯本根據法國迦里瑪(Gallimard)出版社的七星版布賀東全集第一卷譯出,其中完整保留作者於不同版本所作的修訂、作品導讀,另外還附上兩百多個詳實註解,提供讀者深入瞭解布賀東的書寫線索。 -
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
感謝您終於使我愛上了文學。這一工作使我比旁人多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如此迷人。它的最深處的內核,是真的永遠不會熄滅的人性的太陽。它的光芒撫慰#人間,也撫慰著我,叫我做人要豐富,但又要單純、善良,對人永遠不要失去信念。它讓我在充滿慾望的世界中不會迷失自我,並多了一種視力看待人生,多了一副「詩意心腸」珍惜人世間所有的真情和愛意。 ──劉劍梅 選載: 論我所熱愛的那個世界 爸爸: 您寄來的三本《西尋故鄉》已經收到。我留了一本,另兩本已交給了夏志清老師和王德威老師。 週末,我把每篇文章都細細讀了一遍,讀後心癢癢的,也很想寫散文。散文能把自己所熱愛的一切都自由地表現出來。我能想像您寫完《漂流手記》三集後,心裡有多美。 在您的散文裡,除了聶紺弩、馬思聰、傅雷、孫冶方、施光南是您最心愛的名字之外,我和妹妹,還有媽媽也是主角。您在中國時,總是被社會上無數「重要的」事務纏身,無暇顧及我們。我常覺得家裡門庭若市,人來人往,像個旅店而不像個家;爸爸好像離我們很遙遠。自從一九八九年您被迫漂流異鄉後,倒是對我們念念不忘。雖然您丟失了祖國,可是我和妹妹卻重新得到了自己的父親。您的漂流對我們來說,反而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我們這個家因您從公共空間走回私人空間變得更完整了。 不過,您在書中把我說得太理性了,其實我常常被情緒所左右。我確實有點莊禪味,把名利看得很淡,覺得在名利高牆上爬動的人生肯定是失敗的,但我有時又很想「出類拔萃」,爭取人生的光榮。這很像魯迅所說的,中了莊周的毒,因此有時很隨便,有時又很峻急。人真的難以完美。說人不完美才是真理。不過,我知道您是在勉勵我,勉勵我往更好的地方走去。 -
餘生
舞鶴是九0年代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作品可以置於近年台灣情文學的傳統旗下觀之。他所呈現的「異質」的本土現代主義風格,已為日益僵化的主流敘述,注入另類聲音。《餘生》是舞鶴最新的長篇小說,以一九三一年發在霧社泰雅族馬赫坡社的「霧社事社」為故事背景,作者對一歷史事件別有所思,於九七、九八年二度來到泰雅清流部落停駐,並完泰雅部落事件餘生調查,作者言道:此書目的有三:探尋「霧社事件」的「正當性與適切性」如何,兼及「第二次霧社事件」;所居部落一位「姑娘的追尋之行」;在部落所訪見的餘生。他將此三事反覆寫成一氣,全文不分段落,讀來別有韻味。作者簡介 舞鶴,一九五一年生,台灣台南人。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品結集《拾骨》、《詩小說》、《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舞鶴是九0年代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作品以扭曲晦澀的筆觸,記錄狂人囈語,憑弔歷史傷痕,充滿實驗精神。而穿剌其間的笑謔,性,瘋狂,與暴力,尤其引人側目。藉此舞鶴幽幽的探索一種台灣人與社會的曖昧處境,形成他特有的「餘生」記憶及敘事學。 -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大舉入華,揭開西學東漸的歷史新頁。傳統上認為耶穌會士的貢獻以科技為主,本書則獨排眾議,從人文的角度再審這場運動的文化本質,發現耶穌會士所傳文學性亦強,尤多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證道故事。本書細案此一文類的古典型,亦即源出希臘與羅馬上古的寓言、世說、神話與歷史軼事。這些故事俱為西洋文學入華的先聲,在文學史、翻譯史與宗教史上意義別具。本書論其與修辭學的關係,鉤沉歐洲源流,並副以宗教語境的研究,尤重文本分析,為明末文學與文化的知識領域再開一境。 目次 自序 常用書目代稱 第一章 導論︰從語言問題談起 歷史偏見 普通話 勒鐸里加 證道體裁及其他 第二章 寓言︰誤讀的藝術 閱讀本體 故事新詮 閱讀新詮 理論與轉折 故事新編 重讀本體 第三章 世說:歷史.虛構.文本性 文本特質 歷史語法 操作歷史 人物形象 「有用」試剖 第四章 神話︰從解經到經解 由象徵論出發 「寓」與「實」 再談詮釋的類型 「荷馬問題」及其他 第五章 傳說︰言道.友道.天道 傳而說之 守舌之學 輔仁之學 昭事之學 意識形態現象 第六章 結論︰詩與哲學的宿怨 再見「誤讀」 省略荷馬 書教 講故事的人 外一章 另類古典︰比喻.譬喻.天佛之爭 問題 譯體 故事 諷刺 重要書目 索引 -
臺北人Taipei People中英對照
時被論者與詹姆士•喬埃斯的《都柏林人》相提並論的《臺北人》,堪稱當代中國小說的經典。哈佛大學教授韓南讚揚本書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亨利•米勒形容白先勇為「描劃人物的大師」。書中各名篇,曾被翻譯成法、德、意、荷、希伯來、日、韓等多國語文,風靡無數讀者。 本書英文本由作者與葉佩霞合譯。葉氏專長翻譯傳統中、日民謠和現代土耳其詩歌,目前正在翻譯皮藍德婁的劇作。主編喬志高(高克毅),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譯叢》期刊創編,並與高克永合編《最新通俗美語詞典》。 讀者對象:對現代文學有興趣人士,翻譯界人士,翻譯系學生。 -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II
內容簡介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是過去五、六年間,唐諾為五十餘本推理、偵探小說所寫的導讀結集,分為I、II兩冊。第II冊收錄了「約瑟芬•鐵伊」、「達許•漢密特」、「米涅•渥特絲」三系列共二十三篇。推介了英國古典推理奇葩鐵伊,及她所塑造最富於人文內涵的蘇格蘭探長葛蘭特;開創美國冷硬派、風格媲美海明威的漢密特,及他的經典名著《馬爾他之鷹》;以及英國當代推理第一人、阿嘉莎•克麗絲蒂的繼位者渥特絲。至於其他八篇作家作品,則包括推理名家雷蒙•錢德勒與他的名偵探菲力普•馬羅;舉世知名的亞瑟•柯南道爾與福爾摩斯;英倫謀殺小說詩人約翰•哈威與沉默探長芮尼克;派翠西亞•康薇爾與她的替身女法醫史卡派塔;美國古典推理之父S•S•范達陰與優雅神探菲洛•凡斯;以及兩位有中國淵源的神探──唐代名相狄仁傑、夏威夷華裔探長陳查禮等等。 作者簡介 唐諾台灣宜蘭人,1958年生。台大歷史系畢業。現任職出版公司,並從事自由寫作。著有《文字的故事》等書,譯作則以推理小說為主。 -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ler
Calvino's masterpiece opens with a scene that's reassuringly commonplace: apparently. Indeed, it's taking place now. A reader goes into a bookshop to buy a book: not any book, but the latest Calvino, the book you are holding in your hands. Or is it? Are you the reader? Is this the book? Beware. All assumptions are dangerous on this most bewitching switch-back ride to the heart of storytelling.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