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百年孤寂

    作者:馬奎斯

    百年孤寂,马奎斯著,精装本,台湾志文出版,新潮世界名著,2000年再版。
  • 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上下)

    作者:汪辟疆 撰,王培军 笺证

    汪辟疆撰写的《光宣诗坛点将录》,按照《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顺序,将晚清光宣以来的一百九十二个著名诗人排了位次。不仅勾画了一代诗坛各派的阵容,明确指出何人为领袖,何人为羽翼,何人为该派之别子,又何人为其桴鼓之应等等。其所论述角度、方式之多样,涉及诗人生平、性格、造诣及地位诸方面,可为一部简明的近代诗史,或者近代诗史的一个大纲。本书作者对书中所涉及的诗人,征引相关文献,逐一作了笺证,并对汪辟疆的安排也作了扼要的评述。使得本书不仅具有诗史的价值,同时还成为光宣诗坛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典型的日子

    作者:(美)惠特曼(Mhitman,W.)

    《典型的日子》是一部自传体的散文集,是大诗人饱经沧桑、人到暮年时的绝唱。惠特曼像在旷野中采集标本那样,来采集个人的经历和自然的风景,自然的美丽和永恒是它的主调。有评论家称,“惠特曼的散文比诗歌更胜一筹。它清晰、理智、易懂、颇具可读性。它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往事,并对户外生活及其感触做出直接而清新的真实反映。这本书是刚健有力的,处处散发出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一位返朴归真的老人最后的绝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归自然的绝唱。
  • 词学抉微

    作者:钟锦

    本书认为,词体美感的特殊品质应是词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确定了词体美感在其中的独特位置。同时在与康德美学的会通视野中,对这种美感进行了思辨性极强的哲学分析。经过这样两重视角下的研究,中国文学中最不易被言明的词体美感问题就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阐释。
  • 文學@台灣: 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

    作者:吳明益

    認識台灣文學的第一本書 最受年輕讀者喜愛的文學導師,以最年輕輕鬆的口吻,友善趣味的方式,引領你走進台灣文學的殿堂。 《文學@台灣》是以想認識台灣文學者為對象而編撰,根據台灣文學之各類專題以及不同需求,在簡短的篇幅內,以二十個章節來書寫台灣的不同族群、不同時代、不同文類的文學創作。 從台灣文學的起源與發展開始,有系統且饒富趣味的的介紹台灣文學史。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轄、清領、日治、民國以來,有關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史料等資訊,不論其所在地域、作家國籍、創作主題類別、使用語言等,凡是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具影響力者,這些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都一一向你娓娓道來。 尤其在台灣文學進入學院後,專業與分殊化的今天,邀請賴芳伶、林淇瀁、黃美娥、封德屏、董恕明、陳建忠、范宜如、吳明益、郝譽翔、閻鴻亞、須文蔚等學者專家,共同撰寫,反映出多重史觀,由不同角度入手,讓你在愉快且輕鬆的閱讀下,不僅掌握台灣文學初貌,更認識台灣文學的多樣性。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作者:荷马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SBN:9787020071296,作者:(古希腊)荷马 著;罗念生、王焕生 译
  • 古诗神韵

    作者:闻一多

    《古诗神韵》作者闻一多先生具备才子悟性、名士风度、战士激情,他从事古诗研究所做的基础工作用的却是乾嘉学者的考据方法,冷板凳一坐十余年。当他用中西兼具的文化储备和诗人的灵性去观照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古典诗人一个个复活了,成了可以和今人唱和的朋友。相隔多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闻先生引经据典、浅斟低唱背后隐藏的万丈豪情。
  • 灰喜鹊

    作者:何三坡

    考辨泉州话:以明清戏文曲词为对象,ISBN:9787104026969,作者:
  • 木腿正义

    作者:冯象

    本书分两辑:第一辑法与文化:木腿正义,法文化三题,秋菊的困惑和织女星文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存不移”,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或中国干人权何事,法学的理想与现实,1997香港知识产权法改革与台商权益,功亏一篑。第二辑、神与文学,“他选择了上帝的光明”“去地狱里找他爸爸”“神不愿意,谁守得贞洁?”“脸红什么?”“奥维德的书”墙与诗,大红果果剥皮皮---好人担了个赖名誉。书中收十六篇中文旧作,九篇谈法律,属杂文;七篇研究文学,严肃一些。题目大致代表了作者平时关注的专业之外的两个领域。
  •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作者:崔道怡 朱伟 王青风 王勇军

    本书收集了海明威、福克纳、艾特玛托夫、索尔仁尼琴、萨特、西蒙、乔伊斯、劳伦斯、马尔克斯、略萨、川端康成等63位世界著名作家(其中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69篇形式各异的文学理论文章,阐述了诸多关于现代小说的艺术见解。内容包括创作技巧、创作经验;作家有关创作习惯的自述,作家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哲学。新鲜、独到、深刻、生动、对小说创作者,研究者及文学爱好者均有重要价值。著名老作家叶君健最近向读者推荐了这本书。本书为崔道怡等编,工人出版社出版。
  •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

    作者:王德威

    21世紀臺灣文學與歷史的新視野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 毋忘草

    作者:梁遇春

    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关于他的散文多数都深深的暗示着作者“少年装老”的意思。 《毋忘草》中第一段结束处说:“这些都是壮年时候的心境”,作者本年不过二十四岁,却在读者面前“装老”无非是想多懂些事情的各方面。作者年寿短促,他藉以代入虚构身份的,恐怕并非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书上读来的人生体会。
  • 孙犁散文

    作者:孙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我们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

    作者:J贝尔曼-诺埃尔 著,李书红 译

    作为面向大学新生的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孤立无援。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们首先要对书中有关词汇进行解释,以说明该词汇在相关领域中的含义,并阐明它对学习文学的学生们有何意义。或许,人们会难以理解文学作品的评论为何要采纳心理学的理论。其实,心理学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人的精神机制来帮助由于隐秘的情感问题而无法正常生存的人们。 鉴于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对精神疗法持有一些不够确切的看法,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精神分析”一词最精确的含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并努力用最简短的篇幅尽可能清晰地阐明“精神分析”理论及相关的精神疗法。这将是本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考虑到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以及了解它的困难程度和寻找一种比较可靠的调查手段的必要性,相信读者不会真正惊异于第一章的篇幅。 此外,人们或许还要问: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往往指的是文学作品,那么,此处的“文本”又有什么含义呢?答案很简单:文本,就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评论不再以作者作为主要的考量对象,一个文本,即便是《红与黑》,一部作品,也应视为是司汤达及其一系列的创作。那么,评论又是什么样的评论呢?将“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当做给病人看病确有不妥之处,实际上,“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是指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在了解无意识所产生的作用的情况下,更好地阅读、领会文章。 这是我们要及时说明的一点,因为(读者在第二章会看到)自弗洛伊德开始的第一批精神分析家很自然地都将着眼点放到了作者的无意识上。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误解,令人感到迷惘,并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态度,我们将对此加以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三四十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在第三章中,我们将阐述作品的精神分析法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调整的。实际上,作品之所以丧失了其珍贵的文学性,正是由于之前,人们从近乎医学的传统角度来看待作品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此,发言权不再掌握在精神分析学者或文学史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热爱作品本身的评论家的手中,他们将根据自己对作品本身的不同理解做出评论。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以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实际当中通过对无意识的考量进一步对作品的文本本身进行解读,了解这种方法是如何赋予作品文本一个往往没有被我们抓住的含义,而不是作品“自己”的含义。因为原则上讲,一部作品的含义是无穷无尽的。在抓住这个往往同我们擦肩而过的含义之后,我们便可以隐约地了解到为什么文学及艺术的代表作品会令人感到美和愉悅,了解它们是如何触及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 山海經傳

    作者:高行健

    本劇以上古神話為依據,從三皇五帝、蚩尤、后羿,到夸父、大禹,作者均力圖恢復這些神話與神話人物的本來面目,卻又不忘寄託自身獨到之見解,具顛覆與翻案的意味。全劇採中國民間說唱的形式,造成熱鬧而流動的氣氛,過場之間輕巧流暢,又帶有戲劇性與虛構性,頗有戲中戲的味道,充分展現作者融合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企圖與努力,亦可看做是對戲劇傳統的發揚與再創造。作者簡介: 高行健,一九四○年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泰州。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專修法國文學。一九七九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母親》(精選注音版)、《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劇本《高行健戲劇集》十餘種,文論集《沒有主義》,畫集《另一種美學》。一九八一年成為專業作家。一九八七年居留巴黎。二○○○年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為華文世界第一位獲獎者。
  • 闻一多诗经讲义

    作者:闻一多

    天津古籍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师讲义》丛书。从书名看,意思很清楚。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   些位名师,都是二十世纪执教于中国各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地位早有定评。如周一移、朱自清等位先生,都是一代人师。再如游国恩、雷海宗、周祖谟等位先生,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他们虽都已去世多年,但薪尽火传,其衣被学人,早非一代。他们虽有许多传世之作,但也有大量当年以讲义形式行世的作品,不甚被人注意保存,极有流失之虞。据我看,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   今天常常听到“抢救文化遗产”之类的呼声。天津古籍出版要出版的这一套书,不正是此种功德之举的具体体现么?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他们成此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 读书读书

    作者:陈平原

    《读书读书》中收录了知名作家的读书故事,也许在书中你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随便翻翻,在书中寻找心灵的伴侣。读书是一件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人如痴如醉。
  • 咀华集·咀华二集

    作者:李健吾

    本书是从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集中选出的一些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咀华集》出版于1936年,《咀华二集》出版于1942年,这两本书容纳的文字不多,看上去还是一棵稚嫩的小树,然而它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素质。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然而,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冰冷的判决,而是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会中得到丰富和加强。批评也是表现,因此可以是美的。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本书所收文章以初版《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为准,删去了被批评者的答辩文章。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 文苑英华(全六册)

    作者:(宋)李昉等编

    《文苑英华(套装共6册)》内容简介: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灵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宋孝宗赵昚时又命专人作了校订,最后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于嘉泰元年(1201)开始刻版,四年完工。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诗》、《全唐文》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文苑英华(套装共6册)》流传不广,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维新等根据传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刻本一百四十卷和明刻本八百六十卷配齐影印,并附录了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及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

    作者:韩南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为国际知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韩南关于中国近代小说的论文集,共收录文章10篇(其中第一篇为引言)。文章着重论述了三大主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小说家的技巧创造力;2、西方人对中国小说的“介入”;3、20世纪早期的写情小说。这些问题都对国内的文学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知名学者李欧梵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做了序。《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并配有大量图稿,有很好的历史参考价值。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的文章谈的是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中国小说,所讨论的小说的年代最早为1819年,最晚为1913年。这些文章着重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国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