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
【大师推荐】 这是一个奇怪的、困苦的、命运多劫、而又非常具有天才的人! ——弗·什克洛夫斯基 对曼德尔施塔姆来说,诗歌是一个场所,可以通过语言感知和获得的一切都围绕着该场所的中心点聚合,围绕着一个向心跳和永世提出质疑的独特生命的存在聚合,并从那里获得形式和真理。 ——保罗·策兰 他的诗歌变成一种高速和暴露神经、有时候隐秘的诗歌,带着多少有点缩略的句法,以无数飞跃越过不言自明的东西。然而,以这种方式,它反而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具歌唱性,不是吟游诗人似的歌唱而是鸟儿似的歌唱,带着刺耳、难以预料的措辞和音高,有点像金翅雀的颤音。 —— 约瑟夫·布罗茨基 即便在受斯大林压迫的时期,他的写作也有一种幽默感,能看到强烈的人性。他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个特别强大的人,但也很勇敢,不退缩。他对诗歌非常忠诚,知道自己会受到迫害,但还是为诗歌献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曼德尔施塔姆的脸乍看没有什么特出之处。他消瘦,五官有点儿畸形,整个形象使人想起夏加尔画中的人物。但是接着他便开始唱歌似地朗诵,并轻微地随着诗歌的节奏晃动。勃洛克和我并肩而坐。他突然轻碰我的衣袖,眼光指向奥西普·叶米利耶维奇的脸。我从未见过一张人类面孔这样被灵感和忘我所转化。曼德尔施塔姆那张普通丶不显眼的脸,已变成先知和预言家的脸。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也为之震惊。 ——娜杰日达·帕夫洛维奇 【图书简介】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是俄罗斯最伟大、命运最为坎坷的诗人之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精选,全书包括《石头》《哀歌》《诗1921—1925》《莫斯科笔记本》《沃罗涅日笔记本》五个部分,收录诗歌近两百首,贯穿曼德尔施塔姆整个写作生涯,是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在长期翻译、研究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的基础上甄选出来的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代表诗人气质和水平的诗歌汇编。这些诗歌博采众长,形式严谨,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独特的创作理论展现了对“世界文化的眷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明气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识,诗评家把他的诗称为“诗中的诗”。该诗选将为我国读者、研究者真正理解曼德尔施塔姆及其诗歌提供一个极为重要的读本,一种新的可能。 -
眼光的交织
诞生于不同文化的两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红楼梦》与《追寻逝去的时光》,构成两个完整世界,在它们之间潜在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类比思维,作者穿梭往来于二者间,试图挖掘并展示它们的一些重要共同点,以期在两部杰作间建立互相映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等的多重关系,最终达到“同人于野”的大境界:在一个广阔背景上会通两部作品。为此她让两位小说家的眼光交织。交织,不同于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相“对”的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无论是对行、对视,还是对话,都往往涉及两个具有不同观点的主体,他们以把持住各自的独特性为重要原则。交织,则使发自不同个体的声音、视线投向同一个目标。同时,交织还暗含了第三者的到场,她所重视的是往来和拉近,并扮演着促成和建立融洽交流的角色。庄子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本书的目标在于,在眼光的多方交织中,织成一幅莹润的图画;具体而言,在差异中展现共同的文学精神。两部小说“异”在语言文化,“同”在文学精神。用这个词语,作者指优秀文学作品所分享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对人的奥秘的热切的关注与探索,对爱与美的向往与表达,对文学与灵魂不朽互相依存的关系的强烈信念;它唤起对人生的残缺、有限与文学的境界之无限(至美至真)的感叹。 -
迷失布拉格
上海三联书店推出新书《迷失布拉格》:清新唯美与历史文化厚重相得益彰 近日,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了林微云的旅行文化散文集《迷失布拉格》,该书入选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度最佳图书,获最美图书奖。该书将感性流畅的文笔、扎实的史料与空灵纯美的自绘插图、丰富精致的图片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布拉格这座绝美之城的美丽与沧桑、苦难与浪漫,将清新唯美 的写作风格与历史文化的厚重相得益彰地联决呈现给读者。 手绘插图,清新雅致 作者为全书二十三个章节全部手绘了与章节内容相匹配的清新雅致的插图,再加上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及深入的文化体验与思考,让读者形象地感知了布拉格这座欧洲名城的美丽与浪漫。随着作者游历布拉格的脚步,读者彷佛倘佯在布拉格城堡、老城广场、巴洛克教堂、人骨教堂、黄金巷、高堡等名胜美景里,品味艺术的盛筵,倾听历史的回声,感悟波希米亚人在战争与苦难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并与作者一起迷失在布拉格这座美轮美奂的城市里,追寻米兰‧昆德拉、卡夫卡和莫扎特的足迹,在伏尔塔瓦河畔聆听斯美塔那的动人旋律,流连于啤酒爱好者的天堂里品尝捷克美食,享受属于自己的咖啡时光,在童话般的黄金巷里顿悟,在布拉格广场听歌,在查理大桥上沉思,邂逅最美的图书馆,参观惊悚的人骨教堂,追寻波希米亚的荣光。 历史厚重,文化璀璨 本书以波希米亚多灾多难的历史为背景,将其绚丽多姿的艺术、音乐、文学、建筑、科技以及众多杰出人物的传奇融入其中,展开浪漫迷人而又深邃忧伤的布拉格之旅。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场景,讲述了卡夫卡的悲情恋爱史如何成就了他的文学高峰,对祖国山川历史的热爱与耳聋的无情折磨如何交织催生了斯美塔那不朽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作者还在查理大桥上沉思波西米亚的“千古一帝”查理四世的是非过功,在老城广场的胡斯塑像下梳理胡斯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对捷克和欧洲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在高堡(维谢格拉德城堡)回溯布拉格城市文化的起源,在人骨教堂探讨哲学、宗教与死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黄金巷琢磨鲁道夫二世的炼金术如何追求永生结果却落得与宋徽宗一样的悲惨结局,在圣巴巴拉大教堂追寻波希米亚的历史荣光,让读者不但通过阅读领略了布拉格迷人的城市风光、风俗人情,更能深入捷克人民千百年来波澜壮阔的苦难和抗争历史,深化了对波希米亚这片大地上的艺术文化和社会人文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些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后的精彩故事。 人文之旅,沉思之书 出国旅行早已日渐寻常的当下,许多人已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拿起背包用自助游的形式,前往域外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静心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体验独特的风俗民情,而后用个性化的独特方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旅行的轨迹和思考,既留下了一份美好久远的回忆,也为旅人们提供了一份独具价值的旅行文化笔记,或许这就是《迷失布拉格》出版的意义。 -
推敲“自我”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刘意青 作者在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中全面地论证了18世纪英国小说,并充分显示当时的文学作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参与价值观念(不论是道德的还是美学的)建构。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展开叙述,概念后面总是有细致精到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著述时处处显示出她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并老练地将这种关怀自然融入全书,读了有“撒盐于水,化于无形”之感。 ——陆建德 -
文化苦旅(典藏修订版)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以飞扬的文采、丰厚的底蕴见长,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引领近二十年的阅读风尚。他的散文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其立意高远,境界阔大,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书”而后发为雄文,论者认为是近百年来朱自清、钱锺书后又一散文大家。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两岸三地的中学教材。此书影响极为深远,可谓有华人处即有此书,为余秋雨先生带来巨大声誉,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不尽麻烦和无穷盗版也困扰作者。此书出版二十年后,余秋雨先生决定重加修订,再推新版。 新版《文化苦旅》(典藏精装修订版)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多篇,其中脍炙人口、传颂天下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此版全新精装典藏,相比其他版本,增加了《信客》《漂泊者》《这里真安静》《写经修行》等篇目,特别是作者最新创作的历史大散文《文化之痛》系首次问世、独家收录,为作者多年思考中国历史之力作。 -
最好的辩护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的德肖维茨在本书中记录了他曾代理的最富有争议、影响面颇大的十几起案件,将案件的故事背景和诉讼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曲折跌宕的案情发展、纯熟的辩护技巧、精彩的辩护场景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诉讼结局。每个引人入胜的案件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读者脑海中上映。 作者代理案件注重办案技巧,强调以理取胜,坚持“以攻代守”的策略,认为“最好的辩护”就是“进攻”!书中对此进行了着重描写。 -
我心深处的文法
《我心深处的文法》内容:在文学世界的名人堂里,有几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君特·格拉斯笔下敲“铁皮鼓”的奥斯卡、贡布罗维奇那个返老还童的作家尤瑟夫,现在可以再加上一位:大卫·格罗斯曼书中的男孩艾伦。在十三岁犹太成年礼后,艾伦停止了发育,永远孤独而悲伤地停留在自己的纯真年代。奇特的是,这些关于长不大的孩子的小说本身也像是没有长大,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它们都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它们像童年般魔幻、飞跃、轻盈,但却毫不幼稚――因为里面有真切的、如童年般无辜的痛苦。 媒体推荐 继其1989年的杰作《证之于:爱》后,格罗斯曼在《我心深处的文法》中继续探索儿童充满挫折、屡受创伤的内心世界。这本新书,让格罗斯曼巩固了他世界级小说家的地位。 ——美国《费城问询者报》 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格罗斯曼展现了一场以色列民族的成年礼,足以与塞林格和戈尔丁相媲美……借助精湛的技巧,格罗斯曼表达了在失去童年世界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巨大痛苦。 ——美国《图书馆杂志》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
杨绛全集
《杨绛全集》分为9卷,第1卷为小说卷,收短篇小说7篇,长篇小说《洗澡》及中篇小说《洗澡之后》;第2至4卷为散文,收作者的《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以及记述“文革”期间经历的文章多篇,并有更多怀人忆旧和回顾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篇章。第五卷为《戏剧文论》,收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文论部分则有作者评《李渔论戏剧结构》《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也有作者对菲尔丁、奥斯丁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评论。第六至九卷为译文卷,收作者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斐多》等六部。 -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全三册),名为“钱锺书在欧洲(1935-1938)”,收录钱先生在英国牛津埃克塞特学院以及之后到法国巴黎学习期间所记的10本读书笔记。首先是用英文写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心理学著作,例如圣茨伯里、艾略特、理查德•阿尔丁顿、欧文•白璧德、乔治 •桑塔耶纳、洛夫乔伊、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艾兹拉•庞德等作家的作品。到巴黎后,他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开始肆意读书。在英国文学基础上,他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如圣伯夫、古尔蒙、阿尔封斯•都德、阿纳托尔•法郎士、巴尔扎克、博马舍、福楼拜、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甚至还有《法语俚语表》;他还开始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为自己打下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的语言文学基础。这些早期笔记摘录的内容比较短,目录信息尚没有日后那么详尽,但他的字迹却像汉字书法一样神采飞扬、意趣横生,这在后来的笔记中已很难见到。 -
如果种子不死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
郑振铎文学大纲
《文学大纲》始作于1923年,自1924年1月起连载于郑振铎先生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至1927年成书,共连载三年,分4大卷,约80万字。本书依时间先后将中外文学史及各国名著一一叙述,在开阔了广大文学工作者的眼界的同时,也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打通了全人类的文学世界,彻底破除了陈腐荒谬的“欧洲中心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 《文学大纲》共分四十六章,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页,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将东西方于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著作均作简要概述,不仅论及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理论),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特具世界文学辞书的性质,引导读者对世界文学史概况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
爱经全书
本书讲述了奥维德借爱神和爱神之母的委托,分别向男女宣讲恋爱的技巧和艺术。第一卷向男性宣讲恋爱的场所,教导男性应该到何处去寻找自己喜爱的女子,以及怎样接近并取悦她们;第二卷是指导男性如何维系与所爱女子的爱情关系;第三卷是女性的课堂,指导女性如何取悦男人,如何使爱情长久。《爱药》是给情场失意的男女开的诊治药方:狩猎、种田、戒酒、旅行和回避读情书等,使失意者可以借助这些行为消解内心的郁闷和痛苦。《美容》是探讨女性饰容的艺术,可惜没有完成。《恋歌》歌咏了作者对一个名为考琳娜的情人的爱情,是奥维德恋爱艺术的具体实践。诗人设想了各种情景,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自己的心理变化:或喜或怒,或得意忘形,或垂头丧气,或沾沾自喜,或卖弄风情。在作者看来,爱情既是一种神圣的情感,也是一种美的艺术,一场神魂颠倒的游戏。 -
引譬連類
本書以上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引譬連類」這個概念為核心, 透過詩經、楚辭、漢賦乃至於晚清仍創作不斷的舊體詩, 體現一個「文─類─物─詞」相互聯繫的譬喻框架,而在現代語境下, 重新活化與詮釋這個在天人、身心與言物之間不斷越界與引生的人文傳統。 鄭毓瑜教授的《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藉著「引譬連類」的研究,再次提醒中國「文」學渾厚綿延的體系:記號──樣式──文飾──文化──學問──著作──文學。她尤其強調「情」與「物」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從體氣到感通,從興發到格物,千絲萬縷,相互融成。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以「文」「明」發端,為「譬類」世界追溯其建構的最根源;繼而詳細論述中國上古書寫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類連繫,以及言詞、句式與段落組塊的重複圖示式,以說明兩個甚或多元類域間,如何跨越或相互貫通的蹤跡;再者,透過「替代」與「類推」,來呈現上古文學傳統如何在「比興對應」以及「類聚輻輳」上交互編織,從而被認定、評述,而為後代所謂「文學(史)」、「文類」以及「文學評論」等建構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最後,以「類物(或類應)」體系作為古典詩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時間的「物」背景,並選取晚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為例,由其中反覆牽引與融合的傳統神話、月令物候與政治象徵,說明傳統並不專屬於「古代」,而往往具有對應處境的「現代」意義;同時,正是由於典故成詞所在的認知或思考框架也進行了「重複」之外的「重設」,基於古典類應體系的舊體詩因此竟也可以被挪借翻轉而為新世界代言。 本書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蕩。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讀者感時觀物的現象。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白描笔法,记述了一个普通犯人在劳改营中度过的浪漫而乏味的一天,通过大量的细节在平淡无奇的夹叙夹忆中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阴郁图景,展示了主人公走过的坎坷一生。 -
在美国
本书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波兰最著名的女演员赫莲娜.摩德洁耶夫斯卡在一八七六年移民美国的故事。一八七六年,波兰最伟大的女演员玛丽娜·札兰斯卡退出舞台,率领一群同胞,飘洋过海到加州建立他们的乌托邦公社。玛丽娜的儿子与丈夫随同在侧,护花使者中还有一个深爱她、刚窜起文坛的年轻作家。《在美国》描写拓荒时代时依然空旷的西部,在那里,他们的公社失败,多数成员返回波兰,但是玛丽娜留下来,在美国舞台大放光芒。 《在美国》是一本生动、令人惊喜的巨作,是桑塔格最迷人、最杰出的成就。 -
拜伦诗选
歌德称誉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其为“思想界”的君王。本书主要收录了他写的短诗、长诗或诗剧中的插曲、长诗片段、《堂璜》节选等作品。 -
溫莎墓園日記
「分身」、「化身」似乎是我的一種欲望,與「自戀」成為相反的趨極。明知不宜作演員,我便以寫小說(其實屬於敘事性散文),用「第一人稱」療慰、來滿足「分身欲」、「化身欲」,寬解對天然「本身」的厭惡。 離別,走的那個因為忙於應付新遭遇,接納新印象,不及多想,而送別的那個,仍在原地,明顯感到少一個人了,所以處處觸發冷寂的酸楚--我經識了無數次「送別」後才認為送別者更淒涼。 --摘自〈此岸的克利斯朵夫〉 《溫莎墓園日記》是木心的小說選集。木心曾說,他的短篇小說可說是一種敘事性散文,就像音樂上的敘事曲。 本書取材駁雜,型態多變,時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有典型的故事新編,寓有人心不古的感慨;在生活廣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面多所探索,分別表現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與輕;牽涉到對於愛情的種種想法跟記憶;悼亡生命中幾位友朋行過的感懷述事。 《溫莎墓園日記》敘事平緩,不追求情節上的起伏,而變成淡淡散散的,像散文般的格局鋪展開去。寫著月淡如水的故事,沒有衝突,沒有煽情,充溢著一灣泓水,淡定如神,卻寫出了一個靈動的世界,用透澈而節制的筆調,描繪出人生的無奈、情愫、重聚、別離與生死。 名人推薦top 我們時代惟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 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 --駱以軍 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 --陳丹青 木心的文字雖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而我認為,在氣質上,寧是傾向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面,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做得懇切。 --楊澤 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雍容,和一種恬淡,這不是表面的,而是面臨生活中苦難的消融和制服,也就可以說是「中古精神」。 --林泠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木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