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学
-
乡下人
王人博、金介甫共同推荐|以“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 “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 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不同于一般从生平出发的人物立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小说人物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
【名家推荐】
湘西令人神往,“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阅读(写作)是一种走入的行为,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森林,走进猎人的房间,与乡下人秉烛夜谈,与沈从文一起面对那些印刻着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
——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圣约翰大学荣休教授。师从费正清、史华慈,其著作《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本书卖点】
1.著名法学家王人博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共同推荐;
2.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3.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传,本书更多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从小说文本内外推演 “乡下人”的人生经历。它横向对比了鲁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以此绘出近代文学的辉煌光谱,探讨更为深层的“乡下人”的共性;同时,对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及意象,展开更为广阔的哲学联想;
4.在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中,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本书既立足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小说文本,又以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各地军阀的变法改革,以及近代中国的宪制探索为切入,对“进化”“近代”等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解读;
5.一场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用法学之力,去撬动文学的杠杆,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值得一读;
6.本书装帧精美,设计大胆,融合了湘西苗族元素,以苗族头饰作为底图,并对其进行图腾化处理,该设计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边疆性、原始性、反儒家主义等特质,有视觉冲击力,寓意深远。
【编辑推荐】
1.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从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2.该书几乎囊括了沈从文所有值得一读的小说,例如《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等,且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独特面向;
3.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见识高远,其文字极具想象力,笔触深刻有力,与其说是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毋宁说是点燃了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篝火;跟随沈从文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且相互冲突、融合的乡土影像,感受大时代变迁的忧郁和苍凉。
-
追求者
♪ 科塔萨尔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等一致喜爱的伟大作家。
♪ 《追求者》是短篇小说大师科塔萨尔的代表作品,以“爵士乐历史上最传奇的艺术家”查理•帕克为故事原型。
♪ 插图珍藏版本首次授权引进。书中22幅精彩插图均由阿根廷著名插画家何塞•穆尼奥斯绘制,完美融入小说的叙事主线。
♪ 科塔萨尔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文字魔力,为你带来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
————
没人知道约翰尼在追求的是什么,但就是这样,它就在那里,
在他对许多事物所发表的荒谬言论中,
在迪伦•托马斯的小诗集中,在那个可怜鬼中——
这使他变得伟大而荒谬,让他变成失去四肢的猎人,变成追逐熟睡老虎的兔子。
——《追求者》
他是一个才华耀眼的爵士乐大师,还是一个生活失控的失败者?《追求者》以迷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在爵士乐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惊为天人的演奏者,彻底颠覆传统,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困于时间深渊的痛苦。这一切该如何打开,又会如何结束?科塔萨尔赋予了这篇小说一种迷幻动人的色彩。
-
这里无事发生
☆对于承受伤痛的人来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就是一句废话。
☆国际上成绩 斐然的芬兰小说,温暖席卷半个欧洲,超20国争相出版!
原版出版6年持续热销,横扫欧洲各大重要奖项:荣获2016年欧盟文学奖,入围2021年度都柏林国际文学奖长名单,被芬兰公认的权威文学奖“芬兰奖”提名,同时作为“极具国际潜力的小说”提名火炬手奖;作者还曾获劳拉·赫维萨里文学奖 (the Laura Hirvisaari Prize) ,提名赫尔辛基Sanomat文学奖、鲁恩伯格奖(the Runeberg Prize)等,是芬兰当代文学绕不开的名字!
☆《这里无事发生》回应着每个人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当生活只会要求你尽快捱过去时,它会陪你留下、陪你追问,多留一点时间给伤痛,是走向疗愈的第一步。
☆一部适合在夏天树荫下、冬天火炉旁阅读的小书,文笔天真诗意,一个下午就能读完;国际经典小开本装帧,高含棉封面+瑞典轻型内文,轻盈便携!
☆致那些还没有被时间治愈的人——不忘记也没关系。
——————————————————————
【内容简介】
你可能不知道,冰是最常见的飞机坠落物,萨拉的妈妈就死于这样一块从天而降的冰。大人们都在说:“希望时间能治愈伤痛吧”。但“时间治愈伤痛”对萨拉来说,是一句一点用也没有的废话,因为萨拉和爸爸的时间不再流逝,他们被困住了。
几年后,萨拉的爸爸再婚,一切看似回到了正常轨道上,爸爸带着萨拉和怀孕的新妻子一起回到曾经的房子生活。萨拉听到爸爸对新妻子提起意外离世的妈妈:“她整个人都是那样不真实,好像是从电影里剪出来的。也许她正需要那样的死亡。”
萨拉不明白,为什么曾经痛哭哀号的爸爸,正若无其事地坐着,满嘴“哦,是啊,这个情节放在故事里挺合适的”,忘掉过去是这样轻松的事吗?
——————————————————————
【媒体评论】
“《这里无事发生》令其他以儿童视角讲述的故事黯然失色……一部精雕细琢、温情脉脉的小说。”——《文学评论》
“《这里无事发生》是一个辛酸的故事,描述了被扰乱的人生、被撕裂的身份、被延迟的悲痛、被理解的渴望和人类对摆脱困境的需求。”——欧洲文学网
“《这里无事发生》描写了绝望寻觅人生意义的人们,文笔温柔诗意,犹如散文,却不失剃刀般的锋芒。”——《慕尼黑水星报》
“苦乐参半的温情之作,《这里无事发生》讲述了人生中微小的悲剧、所有人命运中的偶然转折,以及点缀着整个人生之旅的悲伤路标。”——《维多利亚书评》
“《这里无事发生》讲述了可怕的偶然事件怎样左右人生的走向,脑洞大开,发人深省……瓦哈瓦对萨拉的塑造令人想起马克·哈登《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中第一人称叙事给读者带来的亲密感,也示范了简洁的语句在强大作者的手中能发挥出怎样的力量。”——Booklist星级评论
-
养蜂人之死
▷歌德奖章获得者,托马斯•曼奖、古根海姆奖、瑞典贝尔曼奖等多项重量级文学奖得主拉斯•古斯塔夫松,享誉欧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瑞典作协会员、翻译家王晔倾情翻译。
▷“我痛故我在”——癌症患者最后的“告别交响曲”,远离尘嚣的自救之旅,三本笔记里的秘密心声。
▷约翰•厄普代克盛赞:一部优美之作,一首冷峻的抒情诗,掷地有声,字字珠玑。
————————
【内容简介】
《养蜂人之死》是瑞典作家拉斯•古斯塔夫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古斯塔夫松坦言:“这是一部有关痛苦的书,它描绘了由疼痛统治的、通往终点的旅程——疼痛之下,别无其他。”
冬日的冰雪开始消融时,由小学教师转行而来的养蜂人拉斯•莱纳特•维斯汀怀疑自己罹患癌症,时日无多。他将未开封的诊断通知扔进壁炉,拒绝在医院度过余下的时光,而选择隐居乡间,独自开始“自救之旅”。他回忆起亦真亦幻的过往,疾病令感受越发敏锐……
小说主体由主人公留下的三本笔记构成,翻开它们,维斯汀最后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徐徐展开。通过敏锐而不失幽默的哲思,平凡人面对生之痛苦的倔强、勇毅得以呈现。
————————
【媒体热评】
“每年我都会重读古斯塔夫松这部美妙的小说,正如威廉·麦克斯韦尔的《再见,明天见》,这是我至爱的两部小说。它们在构思上截然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美国艺术文学院苏考夫曼新人奖得主、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家 布拉德·沃森
“每当需要宁静而美好的东西,我就会重读《养蜂人之死》。……我钦佩古斯塔夫松散文的温柔、精准,钦佩他发掘古怪而有趣的琐事的眼光,叹服于小说富于冥思的本质。”
——《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 米歇尔·里奇曼
“我强烈推荐将《养蜂人之死》与马克斯·弗里施的《人类出现于全新世》两部小说配套阅读!”
——美国作家 克里斯·斯卡努瑟姆
-
奥德赛博
学者王德威推荐,作家赵松作序,
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得主盛赞;
作品获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
让我们把时间浪费在赛博世界!
⚫️编辑推荐
✔收录本书的《孢子》曾获2020年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短篇小说奖,《无定西行记》曾获美国最受喜爱推理幻想小说翻译作品奖银奖。
✔借助超越科幻界限的书写,对“科幻”的概念进行厘清——
并非在既有印象中提纯,而是毫无保留地投入更广阔的世界,去寻找,也去质问,由此辨认出更纯粹,也更为珍贵的“科幻”。
✔特殊的多层封面设计,来自赛博世界的邀约。
⚫️内容简介
走在山路上,路边是繁茂的桫椤……
穿过虚假的风景,穿过山沟里的废弃工厂,穿过夏夜的稻花清香,穿过嵌套的沉浸系统,穿过意识的渊面下记忆的垃圾场,穿过成串的数字0与1,穿过不再重要的人类文明,他去寻找一杯可以拉丝的醇酒。
《奥德赛博》是一本独特的科幻作品集,收录中短篇小说八篇,评论三篇。其中篇幅最长的《后来的人类》原题为《奥德赛博》,期刊发表时题为《后来的故乡奥德赛》,结集成书时采用当前的篇名,并将原始的篇名作为书名。
⚫️名人推荐
糖匪的小说是令人着迷的混合体,诉说一则又一则后人类传奇。科幻赛博格加宇宙奥德赛:物种裂变、人工智能、古典情愫、现实生命相互渗透。等待,向往,追寻,考验;亘古的题材进入未来的此生,持续绽放新意。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评论家、学者)
这些小说来自一位故事高手,声音有力,想法新颖。我很高兴有更多人阅读她的作品。
——莎拉·平斯克(美国作家,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得主)
糖匪的“繁意象”科幻小说,抒情性地调用了寓言与童话特质实现科幻理念,创造出眼花缭乱的异世界,作为省察我们自身现实的强武器。在她笔下那些脆弱又坚强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德里克·昆士肯(加拿大作家)
-
脱缰之马
继《蒙着眼睛的旅行者》《说部之乱》之后,
又一本朱岳式的智性小说。
浸透日常的虚构,像缭绕不散的雾;
试图跳出马形的疯子是如此真诚。
内容简介
有这样一个世界,其中每个人到了一定时候,都会写一本书,记述自己的经历,写出的部分会被遗忘,写得越多忘得越多,书写成后,作者将忘记自己做过什么,忘了自己是谁,之后将有新的意识从空洞中滋生,渐渐把空洞注满,由此生成一个新人。
这些人也已遗忘自己写下的书,即便有一天偶然拣起,翻开书页,展现在眼前的亦将是陌生人的回忆,就仿佛纯然是想象的产物。
收录作者未曾结集出版过的短篇小说24篇:
因身体受潮长出两对新耳朵,而利用耳朵写作的作家;必须彼此注血,来使双方交替复活的注血鬼;奔跑到了极限,显形为人,又失去马的速度而跌回马身的马;一篇以数字3开头,关于鉴赏与灾难艺术,如圆周率般无穷无尽的小说……
-
绿色的夜
★怪奇梦域,艺术诸神共演共舞;冷酷世境,爱与美遭暴烈亵渎。
★收录三岛13—32岁创作短篇小说17篇 中文版首次面世
★著名译者陈德文亲自选译 追溯其极致文风形成轨迹
——————————
本书是三岛由纪夫13—32岁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合集,包括《绿色的夜》《桧扇》《恋爱与别离》《玫瑰》《艺术狐》《脚上的星座》等十七篇,由陈德文选译,应当均为简体中文首译。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特色鲜明,铺排的细节描写糅合着持续的浪漫、疯狂病态的激情,又嵌入有日式的细腻内敛。本书收录的文章皆带有这种风格,但也明显有他在找到稳定方向前的尝试痕迹。从少年时代的青涩,到青年的成熟,此脉络的记录是本书特色,对于喜爱、研究三岛的专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
梅里雪山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
运送孩子的火车
有时候,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
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
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跨越四十八年的人生抉择。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陈英倾情献译。
————————
《运送孩子的火车》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作家薇奥拉·阿尔多内关于儿童教育与成长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1946年秋天的那不勒斯,那里贫穷、绝望,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七岁的男孩亚美利哥和母亲生活在贫民区一间很破的房子里,他与成千上万的南部儿童一起上了火车,到北部家庭生活几个月。亚美利哥远离他熟悉的原生环境、他的母亲与那不勒斯的小巷,找到了自我与梦想,改变了人生的既定命运。1995年他故地重游,还是看到很多街头小子,他们没有未来,没有家庭支撑。回顾自己的过去,亚美利哥和故乡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也发生变化。儿童的成长需要关爱,作为成功男人的亚美利哥通过对侄子的关爱,内心也得到了救赎。
————————
★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一段充满个人情感与经验的历史记录。
★ “我的母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 面对原生家庭和收养家庭,我们该做出怎样的抉择?爱有很多种面孔,一个放我们离开的人会比让我们留下的人更爱我们吗?等我们长大后,应该怎样面对自己分裂的生活?从生长于贫穷城区的小孩到令人尊敬的音乐家,层层设问之下,是对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印证。
★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阿尔多内以儿童的语言,讲述被遗忘的历史、对重生的痛苦反思,与对出身、阶级的勇敢检视。
★ 《运送孩子的火车》探讨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图书馆杂志》
————————
【名人推荐】
在这个艰苦而最终被救赎的家庭中,童年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恰恰是那些不可能的选择和命运交叉的道路,使我们走到了远远超出想象的地方。
——丽莎·温盖特(Lisa Wingate),美国作家
文学胜于政治。我在读了《运送孩子的火车》后说了这句话。
——米凯莱·塞拉(Michele Serra),意大利作家
【媒体推荐】
阿尔多内精心制作的故事探讨了身份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
——《图书馆杂志》
阿尔多内成功地描绘了在艰难环境下,我们成长所要面临的挑战。
——《出版者周刊》
亚美利哥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得非常精美,这部偶尔透露着忧郁气质的小说描绘了对作为爱本身那种深刻的普遍性。
——《书单》
-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是英国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1859—1932)的代表作,以他讲给天生患有眼疾的儿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自1908年出版以来,《柳林风声》收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文学经典和儿童文学瑰宝。
本书是深沉父爱的见证,是关于家园的绝美童话,让心灵在无尽幻想中获得自由。格雷厄姆的文字娴静、优雅,堪称完美散文的典范。一百多年来,许多名家为这部作品配过插图,E.H.谢泼德(1879—1976)奉献的版本是其中广受赞誉的一种。很少有人比谢泼德更能捕捉柳林世界里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喜悦了;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他们的文字和绘画是绿色与金色的结合,就像在秋天里回忆夏天的美好”。
-
派对恐惧症
❈ 陈楸帆、淡豹推荐。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星云奖提名。入选《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ELLE》年度好书。、
❈ 作者是师承安吉拉·卡特、奥康纳、麦卡勒斯的美国新生代小说家。她以细腻敏感又古灵精怪的声音,打破科幻、奇幻、现实主义、成长小说文类界限,直面最 接地气的女性话题。
❈ 八篇故事,带来八种惊奇与洞察,有关女性生活和内心的混乱与狂喜,思考性、权力、快乐、痛苦和自我挣扎,书写生活中那些未曾言明但无处不在的真相。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它们都会促使你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选择和情感关系。
————————
这是一部小说集,由八篇小说组成。作者将现实和幻想混合在一起,讲述了八个有关自我意识和成长的故事:脖子上绑着丝带的女子原本一直拒绝丈夫取下丝带,最后终于妥协,导致离奇事件发生;独居时,一个女人记录下与其他人交往的细节,以人际互动中的种种困境,审视孤立状态下的人性;改写经典美剧中的警探故事,讲述女性职场生活的真实困境和诡怪的都市传奇……作者塑造了许多或迷茫或坚定,但都努力追寻理想的女性形象,用她们的视角探索何为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世界。
------------------------
这部书是充满野性的,覆满亮片和鳞甲,安吉拉•卡特、凯莉•林克、海伦•奥耶耶美这些寓言作者的影响在马查多的作品中闪耀,也混合了科幻、恐怖故事的元素。
——《纽约时报》
这本书有一些科幻,有一些幻想,通篇都幽默风趣。马查多的小说讨论的是一些不可思议的身为女人的方式:完全做她自己。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这是一部令人意外、独具一格、野心勃勃的小说集,充满了猎奇的故事,但它们揭示的是有关身为女性的那些无处不在又未曾言明的真相,而这是那些更“现实主义”的写作所难以企及的。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派对恐惧症》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用荒诞奇诡的叙事才能讲述的是那些切中要害,但此前却被我们忽略的事……马查多展现了发自肺腑深处的写作可以多么独特、具有颠覆性、充满骄傲和乐趣,即使这肺腑已经受到创伤。
——《洛杉矶时报》
《派对恐惧症》的语言如此富有质感,你简直想把这些句子拿起来放在手指间摩挲……一种强健的女性主义精神流溢在整部书中,作者对女性身体的思考集中于性、权力、快乐、痛苦和自我挣扎。很少有作者像马查多这样善于在写作中激发身体感觉:在血肉中栖息的无数种感受及其混乱与狂喜。马查多将迥然不同的、互相冲撞的元素融为一体。
——《波士顿环球报》
《派对恐惧症》是一部令人赞叹的处女作,黑暗而熠熠闪光,如黑夜,如刀锋。
——书籍论坛
在马查多笔下,似乎一切事物都经历了摧毁和重生。
——《明星论坛报》
-
忧虑
“我忧故我在”
忧虑者的自查手册 “时代疾病”的文化指南
以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手
层层拆解忧虑的魔盒
忧虑,人类精神的隐痛,日常生活的暗涌。本书融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视域,以全新的方法,剖析了“忧虑”这一内在经验。作者从词源学的角度,通过征引其文学表征,追溯了“忧虑”之观念的历史,并从心理学、文化史等角度探寻其深层成因和特质,揭示了在理性主义和选择理论盛行的现代社会中,为何忧虑注定与我们如影随形,以至成为“时代的疾病”。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忧虑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独特意义,并从作为忧虑者的自身经验出发,尝试提出可能的纾解通道。
-
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
女孩儿们
※内容简介
《女孩儿们》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发表于2002年的短篇小说集。
乌利茨卡娅以战后苏联为背景,通过六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用精准、简洁的笔触书写了女学生们的校园和家庭生活,以及她们细腻的感官和情感世界。故事展现了暗流涌动的青春期隐秘、不安的一面 ,描绘了女孩儿们与现实相碰撞的奇异情形。她们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做出初次窥探,这些源头性的影响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她们未来的命运。
※编辑推荐
相较于作家长篇小说中那种家族史与精神史的厚重叙事,这本短篇集更显出一种顿悟的灵光,也有尖锐和怪诞的一面。这六个略显碎片化的故事,彼此维系着微妙的关联与张力,透露出朦胧的神奇感,闪烁着女孩儿们敏感的心迹。她们有的如此内敛,深陷于自身隐秘的幻想,几乎是在半梦半醒间遭遇了外界的意志,承受着内在动荡和成长的种种瞬间。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富有讲故事的天赋,她的语言凝练、精准,充满暗示与象征,往往一句话、一个细节就负载起生活的怅惘,从中瞥见人际关系的古老原型以及命运幽深的内质
-
骗子来到南方
☆阿乙重回中短篇写作,推出全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
☆历时三年,转型之作,讲述荒诞而又真实的怪谈故事
☆继承中国小说的故事传统,让小说重新回归流畅易读
☆由新锐设计师谢翔操刀设计,立足文本打造整体装帧
☆译林新版阿乙作品系列首部作品,其余作品陆续上市
《骗子来到南方》是作家阿乙全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十三篇小说,分为短章、短篇、中篇、寓言、故事新编五种形式。在本书中,阿乙以简净的文字和奇妙的想象,讲述一个个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骗子在骗走整座城市的财产之后,依旧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受骗者中间;老人因邻居女婿送肉愤而出走,最后却成为邻居女婿手里的那团肉;如果《荷马史诗》里的英雄只是小县城里的一群问题学生,特洛伊还会是特洛伊吗……
-
迷人怪物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
旅人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最早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
内容简介:
柏林——汉堡
汉堡——柏林
柏林——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亚琛
亚琛——多特蒙德
……
1938年11月9日,德国历史上尤为黑暗的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史称“水晶之夜”。
事发当晚,犹太富商西尔伯曼决定卖掉房产逃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惧的西尔伯曼登上一列又一列火车,流亡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路上。他一步步失去亲人、朋友、生意伙伴、财产等,并最终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身陷囹圄之后,只能大声背诵火车的时刻表,似乎那可以拯救他……
这部私人文学记录可能是第一次个体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作为重要的时代文献,它书写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这部深刻感人、洞察细腻的小说,不仅能使后人接触和了解那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辩护,对希望的坚持!
--------------------------------
编辑推荐: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切身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
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完全取材于作者真实经历
◆我现在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旅行者,我流亡到了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
◆死神紧跟着我。必须比死神跑得更快。
一旦停下脚步,必遭灭亡。必须奔逃、奔逃、再奔逃。
为何此刻奔跑如此艰难?它明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啊!
媒体推荐:
博施威茨的写作朴实无华,用简单传达出艺术感和力量,真实的人物刻画彰显了现实主义。风格简洁,几乎没有不相关的东西。
——《星期六评论》,1940年
此前,并没有关于1938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的长篇小说, 《旅人》(Der Reisende)填补了这块空白,用文学表达出个体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
-
天使之门
看不见的灵魂,存在吗?看不见的原子,又存在吗?“一战”前的剑桥校园,物理研究员弗雷德的生活被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占据。
伦敦下层社会,母亲逝世后黛西孤苦伶仃,打工接连遇到骚扰和解雇。在那个连女性选举权都需要争取的年代,坚强独立的她几乎走投无路。一场意外让她与弗雷德相遇,这会是一个奇迹吗?
在这里,真理以各种方式脱离了确定性:原子和鬼魂一样不可观测,爱情和信仰一般无法诉诸实在。1912年的世界站在一个门槛上,跨过去,一切将永远改变。
————————
★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朱利安·巴恩斯、乔纳森·弗兰岑、A.S拜厄特的文学偶像,“简·奥斯汀继承人”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再次打破历史小说的桎梏,将目光投向人心的深处。
★“一战”前的剑桥校园里,一切都在动摇,原子和鬼魂一样不可观测掌控,爱情和信仰一般无法诉诸实在。
★特邀作家顾湘为本书创作封面,与《无辜》《离岸》《书店》《蓝花》《早春》构成作者最全系列,让读者全方位体会到佩奶奶的经典魅力。
————————
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生活像一座建立在耐心上的丰碑:她几乎单枪匹马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晚年才找到自己的声音,并在近六十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每一句精确的讽刺,都有另一个抒情的谜团或补充。看似专业真实的细节,很快就变成了梦幻般的共鸣。
——詹姆斯·伍德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文本中那些巧妙的错置在这本书中达到了极致,顷刻间倾覆了我们亲身体验和依赖的整个世界。
——朱利安·巴恩斯
菲茨杰拉德卓越的天赋——诙谐的对话、风格化的人物塑造、时代的细节和新鲜的叙事,都让她的读者步履不停地享受每一分钟,学会不忽略任何一个字。
——《文学评论》杂志
-
大地之上
“人这辈子迟早是要哭一场的”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荣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超过90个版本
《每日电讯报》评选的“亚洲十大小说”第二名,紧随《红楼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 《泰晤士报》“25本此生必读经典” | 《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
一段比《活着》更为惨痛的民族血泪史,一幅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全景式画卷
一曲苦难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之歌,一部写尽人性善恶与生活真相的文学经典
-
1975年的印度,民生凋敝,时局动荡,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阴云笼罩了这片大地。
从一场灭门惨案中逃生的伯侄伊什瓦与翁普拉卡什,经人介绍,乘火车去往裁缝迪娜的住处,以期获得一份工作。在火车上,他们结识了青年学生马内克。巧的是,马内克恰好是迪娜的新房客,于是三人结伴而行。
门铃响起,迪娜打开房门,背负着各自苦难的四人即将在这间小屋里开始新生活,他们的命运也由此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大地之上》是罗欣顿•米斯特里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以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印度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描绘了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苦乐悲欢和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作品出版后获得极高评价,入围了布克奖短名单、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并斩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等文学奖项。自1995年面世以来,全球已经有90多个版本,成为不断再版的经典之作。2006年,塔马沙戏剧公司将《大地之上》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剧院上演,荣获各界好评。
————————
米斯特里以极大的激情写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类处境的慈悲心和敏锐观察,这使他成为最激动人心和最重要的当代英语小说家之一。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提名辞
很少有人能够像米斯特里一样捕捉到印度所蕴藏的真正苦痛与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曲折与美妙。
——《时代周刊》
这部小说有勇气去记录并再次定义了我们是谁。它继承了那些伟大小说的传统,颂扬着充满光辉而永不熄灭的人类精神。
——《环球邮报》
那些喋喋不休地说着小说已经衰微的人,应该看看罗欣顿·米斯特里的作品。他不需要注入魔幻现实主义来使现实充满生机,在他看来,现实本就很魔幻。
——《纽约时报》
一部叙事宏大的小说,结合了狄更斯对底层人民的怜悯和索尔仁尼琴克制的愤怒,刻画了人类精神的韧性和梦想破败后的心碎。
——《柯克斯书评》
一部充满启示和慈悲的杰作。和其他所有伟大的小说作品一样,它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卫报》
在视野及洞察力方面,尤其在对人类的悲悯上,这是一部高水准的作品。
——《蒙特利尔公报》
这个故事展现了如蝴蝶展翅一般的优雅与美丽……太精彩了。
——《泰晤士报》
字字句句都像大海上闪耀的光芒……成就非凡。
——《苏格兰周日报》
-
重走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