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文字的力与美

    作者:[日]杉浦康平 编著

    50个吉祥文字,200余幅珍贵图片 领会亚洲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内涵 展现设计大师森罗万象的设计视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杉浦康平多年深 入研究、剖析亚洲各国文字的成果,其中又以汉字为全书的中心。全书 根据文字装饰品的用途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甘露文字、穿着文字、头戴文字, 运送文字以及文字与生活。 杉浦康平列举了大量饶富趣味的代表性文字,结合亚洲各地的风俗民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述说背后蕴藏的意义。此外,作者还为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罕见的图片,尝试将他多年来深刻感受到的文字的力与美,更直观地传递给所有读者朋友。
  • 我自己的陌生人

    作者:张怡微

    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到抱走台湾各大文学奖冠军的博士生首次梳理写作心路 精心讲述写作比赛的窍门,悉心呈现名家写作课的课堂笔记,留心生活素材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叙述文字的作者,你扮演的角色就好比是一个造物主,你创造的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一定要尽可能的精细、周密,这样你才能在其中天马行空,游刃有余。”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安贝托•艾柯著 “人事有代谢,人心无古今。写作能看到一种冲破时间的力量。那是人与人之间的朴质的传承,与这个世界的变迁无关。是人的自识、人与人的相处、误解与原谅。” ——张怡微 这本作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随笔集中,呈现了一位将写作视为志业的年轻人所经由的道路,努力与付出,失去与得到。诚恳而真挚。她仔细梳理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无意中走上一条职业写作者的路径:读创意写作专业,接受王安忆、吴念真的写作指导训练,参加台湾各种文学比赛,用比赛的奖金一路读书、写作至今。生活的锐度,生命的悲欣,统统借助故事内化为心灵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也是自己的陌生人,共栖于这亲爱的人生。” 媒体推荐: 张怡微以小说名世,却在散文写作中不断开掘文字以及自我的多重可能。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她或许醉心于时光之于生活面貌的多般塑造,积极探索人与人、人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她似乎对文字与影像所创造的第二世界更为倾心。她的文字有着诚恳的感悟力与知性的美感,呼唤着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她关于文学本身的理性思索,必将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丰沛的滋养。 ——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授奖词 文字灵动、跳脱。譬如以削铅笔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缘份,用“越是适切,消耗越是大”,引人会心一笑。这文字功力,无论写女人的自怜、女性的情谊,或者写闺密间夹进一个男子之后的疏远,足以承载其中起伏的心事。除了写情也写景,穿插了网路的进化,以及香港、上海双城的对照,而时移事往,作者笔调夹著淡淡的喟叹、微微的酸楚,时时又有几分世故、几分詼谐,也因此益发骨肉停匀。 ——台湾作家平路评张怡微时报文学奖获奖作品《哀眠》 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台湾作家唐诺评张怡微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漂浪与抒情》 这篇作品把人物、岁月留下的痕迹,掌握得很好,写出庶民小小的梦想、小小的磨难,有文笔,有历练。 ──台湾评论家郭强生评联合报文学奖获奖作品《奥客》 张怡微在两岸三地的报刊上写各式随笔和评论文字,虽然数量惊人,但细究内容,却不像那些万金油式的书评人般犯滥无旨归,她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对自己写作有所滋养有所触动的作者作品,所以从中每每能见到她自己的面影。 ——《上海文化》编辑、文学评论家张定浩 除了众多的小说,张怡微还写了数量不菲的非虚构性散文作品。儘管她本人并不太看重这些作品,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们同样禀有不俗的品位(荣膺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的《大自鸣钟之味》便是典型的一例),而其中涉及台湾的那部分,相当典型地展现了她独特的美学风貌,与她的小说相比,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 在张怡微的笔下,成长与都市有著非常微妙的关系。藉由著对于城市的书写,释放了关于自我性别与城市空间的种种想像,是以个体经验来“重建”城市的历史与气质。都市的拥挤与暧昧、繁杂与寂寞以及青春的迷茫与无措、激情与叛逆情绪吻合。因此,她作品中的都市是潮或是霾雨,是逼仄的却又是空旷的,是让人可以亲近取暖的理由,亦是相互疏离的缘由。 ——批评家周会凌 我相信一点,有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未来会建造她的大厦。张怡微是一个安静的作者,这种安静源于她的不在意,不为批评耿耿于怀,不为表扬得意洋洋,反正都按自己的步骤写下去,好与坏都是自己的,得与失也是一个人的。不在意,不等于偏执,更也不等于封闭,不在意是一种写作态度——不功利,更纯粹。 ——书评人李伟长 写上海,一直是个很有趣很有挑战的事情。这些年,陆陆续续参加过好几个需要将上海高屋建瓴起来的事情,反而越发地希望看到,市井的、生活化的上海,让人愉快的是,能看到张怡微开这个头。 ——青年作家刘嘉俊
  • 我们·爱别离

    作者:谈笑静

    《我们•爱别离》内容简介: 所有的别离里面最大的别离,是死别。所有的爱里面最大的爱,是示予实相。 很多人谈“死”色变,还有更多一部分人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一期的《我们》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还有没有一种更为恰当的情绪去对待死亡?我们能有多大的意愿和多大的幸运,去发现死亡带给我们的珍贵启思?我们有没有可能以一种清醒的觉知,站在与死亡并肩的角度,对生命表达出一种温暖的敬意? 《爱别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许在在印度,在西藏,在你我身旁,他们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怀念父亲的女儿,他们是小狗的主人,是大学的老师,他们是身患恶疾的病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是独行大地的学者,是研究天体的占星师。他们不是得道高人,也不是莽夫烈士,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对视死亡,又通过死亡透视生命。而在这本书之外,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愿我们在面对无常这一生命实相之时,并非只以沉默、以叹息,而是以慈悲、以智慧、以爱。 《我们•爱别离》编辑推荐: 1.《我们•爱别离》是陈坤跨界操刀担任MOOK出品人的系列第三本。 2.《我们•爱别离》既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话题,又是一门人生智慧,它触碰你内心的柔软,却直面人生,以爱包裹,示予真相,让我们怀揣勇气更加坚定地在爱的道路前行,而能够接受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共存。 3.《我们•爱别离》是《我们》MOOK出版以来最让编辑动容的一期。佛家八苦里,其中一苦为:爱别离,指与亲爱的人分离。或是生离,或是死别,均为无力痛苦之事。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从出生到死亡,只有一个方向,无论我们各自信仰什么,让生命的成色纯厚而丰盈,令生命的场域宽广而深邃,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4.《我们•爱别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晓娅教我们如何“向死亡学习”;作家秋微与狗狗《菲菲》的动人故事;医学博士讲述《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还有身患重病感知当下的他们,走在雪域高原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他们,安安静静在书桌前给已逝父亲写信的他们……他们与我们一起,感知精神之苦,体会苦中真味。
  • 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

    作者:夏风颜

    嘿,你长大了吗? 你的成长不留遗憾吗? 你的青春没有缺失吗?你的经历曲折苦涩吗? 你的爱情刻骨铭心吗? 你的奋斗压抑迷茫吗? 你感觉自己的心,在渐渐变老吗? 《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书写最真实的自己,对应躲躲藏藏 不想面对人生的自己。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包含温情、感动、善良、柔软。用最具情怀的 语言,写最美好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它们存在于儿时的记忆、当下的经历、对未来的期许…… 少年的怦然心动,青春的美丽印记,成长中的伤与痛、笑与泪,奋斗中的追寻与迷失、对爱 情的憧憬与醒悟,通过这本书,一一与你分享。让你在最深刻的感动中,获得最抚慰人心的 共鸣与领悟。
  • 情节与人物

    作者:(美) 格尔克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什么更重要:吸引人的情节,还是鲜明的人物? 文学导向的小说家强调以人物为基础,商业导向的小说家则强调以情节为基础。其实,最好的小说在这两方面都很强。 《情节与人物》是一本案头指导书,帮你在创作时将这些关键的要素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本书,你将学会: •创造富有层次感的人物,他们有个性特征、自然特点以及身份背景; •开发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充满激情的事件联系起来; •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加快情节的推进; •将情节与人物无缝衔接起来,创作出吸引读者不停翻页阅读的作品。 通过大量有益的例子和亲切的指导,《情节与人物》剥开伟大小说创作的迷雾,教你掌握让人物充满生命力、让情节动力十足的有用工具。
  • 文学种子

    作者:王鼎钧

    “人,可以说是在挫折中成长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而“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些重大的挫折造成“心的伤害”,终身隐隐作痛。在他心里有虫子咬他,热铁烙他,有针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忘不了,抛不下,躲不掉。他刺骨地想,内在语言如潮海翻腾。他只好去做某些事情去减除痛苦,其中之一就是文学创作。” ——王鼎钧 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 中国文学概论

    作者:袁行霈

    《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是作者在日本爱知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的讲稿。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为总论,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加以考察,其余四编分论诗赋、词曲、小说、文章,即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源流演变、体制风格。鉴于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偏重于史的描述和单个作家、作品的评论,《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建立了一种多侧面的透视文学现象的方法和概论式的分析体系。全书内容简明扼要,又具有理论深度,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
  • 寻找精神家园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本书是美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1848年,当梭罗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哈里森·布莱克就深深地感觉到梭罗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导师”,并向他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此后的13年里,梭罗一直不间断地给布莱克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而本书就是所有这些信件的汇编。
  •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

    作者:陈允吉

    陈允吉教授长期从事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卓然。本书是作者近三十年来相关成果的最新结集,收录论文33篇,骈文序7篇,附访谈录一种。关于此课题,一些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郑振铎、钱鍾书、季羡林、向达、饶宗颐等已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作者在前辈的基础上,着力于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两个时期选择专题作深入研究。其论文涉及佛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诸多方面,如佛经的行文结构与文学体制的影响、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的影响、佛传文学和佛教叙事诗的影响、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话人物的影响、佛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佛经翻译文字的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等。其论王维、韩愈、李贺三家诗与佛教的内部关系,尤为学界所瞩目。在治学方法上,作者能兼取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两者之长,在扩大思维空间的同时又重视实证。其论说精辟深细、行文胜义迭出。通过这些饶有理致的文章,能使读者重新发现古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
  • 沽酌集

    作者:止庵

    《沽酌集》原本止庵旧作,收其2000年1月以来的读书笔记。止庵的读书文章,让人读来除了感觉清明外,多有思想对接,他把阅读心得、生活体验与情意感知融为一体,酣畅成文。读书,能读出几多平静,也有不少君子读来了半腹牢骚满腔空想。止庵不然,只需你翻读一册分四卷《沽酌集》,就能让你看到独特与自然来。凡56篇文章,外加新序与原序,从名人传记到历史研究,再到中国诗文集、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理论、哲学和文学……多方涉及,虽篇幅长短不一,但所容纳的立意、信息与素材,均为丰赡。
  • 一种演奏风格

    作者:舒婷

    《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内容简介:这是舒婷惟一的一部自选诗集,也是一部极具经典意义的诗集。作为朦胧派的著名诗人,舒婷的诗在中国当代文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诗人以自己的眼光和尺度编造其各个进期诗歌作品共125首,她的成名作和代表和均在其中。
  • 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大全集

    作者:朱自清,等

    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大全集(超值白金版),ISBN:9787507527834,作者:朱自清 等著
  • 花与爱丽丝Ⅵ Ether

    作者:hansey

    《Alice》从改版成期刊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许多读者更是声称:“每一期的《Alice》都令人惊艳,每个月最大的期待,就是想看看新一期的《Alice》又会有什么新的惊喜。”在《Alice》刊6“以太”中,改变与惊喜,将会是从未有过的。 一,刊本栏目升级,展现创作者个人魅力 新推出的[Personal Feartures],顾名思义是体现创作者个人色彩的栏目,摄影、时尚等领域的顶尖创作人,以无限自由的创作状态呈现个人风采;[MiMZii Presents]则是MiMZii编辑部呈现给读者的礼物,包括原先的特辑、人物与专访,以MiMZii独特的视角,聚焦于艺术文化的最新动向;[THEME-ETHER]是主题创作部分,图文作者根据每期的主题创作精湛的故事,精美的插画;[COLUMN]是专栏部分,业界资深作家在此畅谈创作生态、漫谈逸闻趣事。 二、跳脱陈旧的“青春文学”定义,引领青春期刊风潮 用“青春文学”期刊来给《Alice》下定义实在太过片面!即使是小说部分,《Alice》早已跳脱出传统意义无病呻吟自怨自艾的青春小说,在《Alice》上看不到千篇一律的校园文字,而是让各种风格呈现。不论是类型小说还是严肃文学,并没有局限性,给与作者最大空间上的发挥、给与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区别于大众认识的青春期刊的,《Alice》更注重宏观的视野,反对僵化的普遍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对当下青春读物革新,引领了新的期刊风潮。 三、前卫设计风格,时尚气息的视觉感受 《Alice》除了引人入胜的小说,更夺人眼球的是从整体到细节的设计。无论是封面创意的不落俗套还是目录内文的精心排版,拥有前卫的设计风格使得它绝对没有可比拟的同类杂志。改刊后的《Alice》不断突破创新,融入更多的时尚感,赋予视觉传达上的感染力。 四、全角度的宏观展现文化艺术 《Alice》致力于展现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从杂志中可以看到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作品,包括绘画、摄影、设计、文字。 这期人物介绍了前Dior Homme设计师Hedi Slimane,从他的摄影开始谈起延展到他的设计和展览;专访台湾作家陈玉慧,体味她写作之外的迁徙生活;专栏方面,集结时尚、媒体、电影、书籍,让读者开拓一个广阔的视野。…… 通过毫不吝啬地推介多元的文化艺术,使读者在读《Alice》时,不仅仅是得到单纯的消遣娱乐,还能有所收获。 --------------------------------------------------------------------------------
  • 一九四九以后

    作者:王德威、许子东、陈思和等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 總是淒涼調

    作者:章詒和

    人在陰影中待久了,便成了陰影的一部分,有些東西靠時間和生命,是無法沖洗和帶走的,即使抹去了,想必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另一種形式與我們不期而遇。 -- 章詒和 人生向晚,處在動蕩的政治時局與瑣細的日常生活之間的雙重夾擊下,更加重了內心的悲情與恨意。「大江東去響寒潮,總是悽涼調」。這不只描繪了程硯秋唱腔之所以表達這分悲傷,也刻劃了章詒和數十個寒夜裡的驚悸;他們一個用那低迷委婉、延綿起伏的純粹聲腔,一個用那嘔心泣血、如椽之筆,訴說那荒謬時代難以言喻的傷痛與扭曲。 這本書裡因有告密、臥底而顯得沉重,而這些告密者、臥底人,都是章詒和父母的朋友,甚至還聯繫著兩代人的情誼,所以,下筆時她常常淚流不止。這期間章詒和三赴新疆,希望藉由天山腳下的一草一木和浩淼的沙,讓蒙塵的心靈得以修復,還原人心固有的溫軟澄澈。這些殘陽裡的人物,消散了紅塵,因為她知道現世浮華和晚世尊榮都會隨風散去。
  • 科幻文学论纲

    作者:吴岩

    本书开创和建立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的架构,是“国家社会科学学术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之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内没有同类书出版,不具可比性。 本书由八部分组成。序言,直面边缘;第一章,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第二章,女性作家簇;第三章,大男孩作家簇;第四章,底层/边缘作家簇;第五章,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第六章,科幻小说的文学品性;尾声,作为抗衡主流的科幻小说;附录,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目录。本书从全球视野论述了科幻文学这一独特文学类型的文本特征、对文学形态的贡献,深入研究了科幻文学的作者构成等。汇集了作者对科幻文学这一特殊文本深度研究后的思考与表达,展示了作者的研究功力,是一本有作者自己观点、有学术价值、开创科幻文学研究新领域的著作。
  • 十方一念

    作者:林夕

    打從高中開始,詩路一直引領著林夕的思路看世界。 日後展開填詞生涯時,仍然念念不忘把現代詩的特質,滲透歌詞裡面,甚至把歌詞當白話詩寫,例如給王菲寫的〈臉〉、〈催眠〉……。 《十方一念》便是林夕三十多年來的詩作結晶,港版原為100首﹐台版由林夕重新編選為108首,全書共分三部,分別寫感悟、愛情,以及社會實況。 林夕寫《十方一念》,專注在感受、想像與領悟的過程。 他為這些分行的文字正名,一曰歌詞解放體,二曰思考線條錄。 他也建議讀者不要罣礙分別這是詩或是散文。
  • 我的灵魂

    作者:黄灿然

    《我的灵魂》收录了黄灿然从1987年到2007年二十年间创作的作品精华。可能和他长期从事诗歌的翻译有关,黄灿然的诗写巧妙地运化、融化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他的诗朴素,仿佛和内心的自己对话;他的描叙从容淡定,独立而稳健,保持着某种虔敬无为的姿态。黄灿然似乎很在意从生活经验和记忆中去挖掘,他以生活中具体可感的细节来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他努力地使诗鲜活,保存着纯真与淳朴,继而对人生对生命开始严肃的沉思。
  • 金庸传(修订版)

    作者:傅国涌

    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的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详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2003年本书初版问世后曾引起广泛关注。十年后推出的修订本,使用大量原始材料,增补了许多鲜活的细节,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风云跌宕的大时代,看到两岸三地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变迁。
  •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

    作者:[英]苏文瑜 Susan Daruval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