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智慧背囊(第三辑)

    作者:王玉强

    农夫讲:一花一世界。 佛家讲:一叶一菩提。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 走进《智慧背囊》,走进智慧世界! 《智慧背囊》, 如《读者》般视野广阔,似《青年文摘》般见解深刻, 为话题作文储备材料,提升考场作文技巧和能力! 《智慧背囊》在手,话题作文不愁! 《智慧背囊》在肩,人生受益无限!
  • 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把栏杆拍遍》收入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怀博大、因一生的“大无” 而铸成人生的“大有”的周恩来;有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追求着那遥远的美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镭的发现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收入《把栏杆拍遍》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读柳永》等篇,一经问世,即广为传诵,成为名篇佳作,并为多种课本及教材选用。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
  • 当代叙事学

    作者:马丁

    本书的范围涉及近年有关(文学中的以及非文学中的)各种叙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显示这些理论如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不仅是虚构作品,而且是诸如传记与历史写作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的理解。华莱士·马丁通过对同样几部作品的反复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例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的短促幸福生活》和《哈克贝历·芬历险记》以及基于传统民间故主题“失而复得的情人的礼物”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首先描述了1960年以前英美文学批评中有影响的小说理论,然后综览了其后一代的理论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叙事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书的主要章节刻画了从对情节的结构分析到对叙事话语、读者反应以及解释问题的详尽研究这一转变。马丁在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和其他可能的阅读方法这一更大语境的联系之中审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的理论。本书结束于对下述问题的考虑:叙事本身如何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突破被用于分析它们的理论以及批评家们与哲学家们在试图定义“叙述”和“虚构”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依据主题划分的一组书目为近年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著作提供了一个有选择的指导。《当代叙事学》将会受到研究小说、虚构作品和批评理论的学者的欢迎。
  • 浪漫派

    作者:亨利希・海涅

    本书第一部分的前言也能说明发表第二部分的理由。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浪漫派的历史,这一部分则分别论述浪漫派的主要人物。在第三和第四部分将着重谈谈施莱格尔传奇故事中其余的英雄好汉,然后也谈谈歌德时代后期出现的悲剧诗人,最后谈谈我自己这个时代的作家们。
  • 吴兴华诗文集(文卷)

    作者:吴兴华

    吴兴华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说他非常有才华,既是一种称赞,又是一种惋惜──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的话,我们本可以赞他非常有成就或者著作等身之类的。 吴兴华是燕京大学的高才生,当时被认为有希望成为钱钟书式的学贯中西的大家。虽然他最终没能成为“钱钟书第二”,但从这本《吴兴华诗文集》来看,他的学术水平和文字能力未必比钱钟书低多少。尤其是他清丽的文笔,似乎比钱钟书那种扬才露己、广征博引的风格更耐人寻味。《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一文,显示出吴兴华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不俗的文艺见识。只可惜,他留下的这类佳作实在是太少了。 《吴兴华诗文集》编辑整理颇不完善,比如吴兴华从德文翻译的里尔克诗多首没有入集,而唐逸先生《荣木谭》里的一篇《追思吴兴华先生》也没有收进《吴兴华诗文集》的附录,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所幸的是,装帧印制颇精美,读起来很舒服。
  • 周作人集(上下卷)

    作者:止庵编注

    周作人菱甚夥,自编文集之外,尚有集外文二百多余万言。选家加以取舍,于作者是表达某种理解,于读者则是要呈现一个经我理解之后的作者也。取舍不当,亦即理解不够,工呈现错了。此种理解实有两足,或为纵向的,即历史发展地看待作者的成就;或为横向的,即将其作品一并纳入某一价值体系,予以平衡。最理想的当然是二者兼顾;然而实行起来,却往往顾此失彼。以选本而言,大约前者旨在求“全”,企图反映作者的全貌;后者旨在求“好”,希望选取最精彩的篇章。既然不能得妆,则我的选法,乃以求“好”为主,求“全”为辅。兹编只收周氏自己的散文作品,且以生前发表和意欲发表者为限,是以译作、新旧体诗、小说、书信和日记等,均未遴选。散文之中,一般杂文与限于单纯介绍的“看书偶记”,较少收录;而阐发思想为主的“看书偶记”,“赏鉴里混有批判”的“闲适文章”,《中国的思想问题》、《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等“正经文章”,《赋得猫》、《关于活埋》、《无生老母的消息》等“别扭的写法”,“以及怀人悼亡之作,要占去主要篇幅。计前期九十七篇,中期一百八十三篇,晚期四十六篇,亦约略可见前述”个人口味之侧重也。
  • 汪国真诗文集(全三册)

    作者:汪国真

    汪国真明心慧性、博闻强记、坚毅而自信;读大学时,他敢与人打赌,一星期内背熟《唐诗三百首》,误差率不超过10首,最后还是他赢得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能在没有什么基础的情况下,在两年时间里把自己变成了一位有一定口碑的书法家。望着他那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再看看他那经常弄得我头痛的书信笔迹,惊讶之余,我深深地领悟到了聪慧、坚毅、自信在一个人身上迸发出来的力量。
  • 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

    作者:梁海明 (译注)

    本书将三十六计分成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六套,每一条计包括“计名探源”、“原书解语”、“注释”、“用计例说”和“按语阐释”五个部分组成。
  • 经验与贫乏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一直以一个自由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维生。他几乎将一生奉献于写作。他写了大量的有关十九世纪的文化、文学论文。本书收编了作者自19 15年所写的《评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两首诗》(《诗人之勇气》《羞涩》),1920年所写的《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1931年创作的《评弗兰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国长城时》,1933年《经验和勇气》再到1934,《弗兰茨·卡夫卡——纪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1938年的《致格尔斯霍姆· 朔勒姆的信》,总计十二篇力作。其中《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白痴)》、《评歌德的(亲合力)》、《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等几篇均写得有艺术见解,又有细腻情感的表达。
  • 上海流水

    作者:孙甘露

    本书收录上海先锋派文学家甘露的最新作品,包括小说随笔、诗歌三部分内容。作为当代文坛先锋派的代表人物甘露的小素来具有“反小的倾向,注重形式的表现和语言锤炼,形成自己的特风格。以《上海流水》为开端的十余篇文作品,则以轻悦的“流水帐”方式,记录了多个“某年某月某日”的生活状态,从中也可见到代文坛一些著名作家文人的新动向。文字流畅可,间中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涉猎。本书中收录的诗歌部分,汇集了作者执笔以来的大分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他在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作为“海上风”系列丛书之一,本著作风格轻灵,又颇含文化气息,适合文学爱者阅读,不失为闲中读书之选。
  • Lady Windermere's Fan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作者:Oscar Wilde

    There is not a GOOD woman in London who would not applaud me. We have been too lax. We must make an example. I propose to begin to-night. [Picking up fan.] Yes, you gave me this fan to-day; it w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If that woman crosses my threshold, I shall strike her across the face with it.
  • 海子的诗

    作者:海子

  • 中国文学史(全三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中国文学史(全三册),ISBN:9787020009695,作者:社科院文研所编
  • 吉檀迦利献歌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深幻,王立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gitanjali,孟加拉文原意为“献给神的赞歌”)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的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空虚与充实、沉默与言说、生长与腐朽、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永远处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链环中:腐朽促进了生长,但生长又造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种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正隐喻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心理的绝境。李欧梵所揭示的鲁迅的矛盾与悖论,已越来越为后来汪晖、钱理群等人的鲁迅研究所印证,这一切都是由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所决定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一种深刻的内省精神或自我意识,意味着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标志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中间物意识更是一种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我要求,就是鲁迅所说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人把自身投入了必然的历史进程,既然是“必然”或无可选择,那么即使是“绝望”也无碍于人坦然地走向未来(汪晖语)。《铁屋中的呐喊》及其后来者所重塑的鲁迅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而深刻的鲁迅,怀疑、否定、探索、创造、自我牺牲、矛盾痛苦,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鲁迅基本的历史文化品格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现象。
  • 舞动白蛇传

    作者:蒋勋

    在传统戏曲中,白蛇在端午节喝下雄黄酒,现了蛇的原形,吓死了许仙,在云门舞集的《白蛇传》当中,竹帘内的爱欲贪欢结束,许仙仿佛被惊吓,从帘内仓皇逃出,拉断竹帘,倒地昏厥,不省人事。这时,法海出场,救护许仙。他手持巨大禅杖,要人间一切纳入他制定的法律道德秩序,不许越轨、放肆、背叛、他要统治所有人的精神。法海为什么要救护许仙?他的红色袈裟是一道正义道德的屏障吗?他认为白蛇是妖,不可以与许仙结为夫妻,他要维持正义秩序,剿灭白蛇,剿灭一切妖魔。但是,为什么看《白蛇传》的人都不喜欢法海?我们内心潜藏着对一切不...
  • 昭明文选(全五册)

    作者:[南朝梁] 萧统 编

  • 槐聚诗存

    作者:钱锺书

    《槐聚诗存》是钱钟书自己诗的自选集。风格上接近宋诗杨万里等人。读者希望对钱钟书知人论世,这本诗集是很好的材料。
  • 辜鸿铭文集(上下)

    作者:辜鸿铭

    辜鸿铭文集,ISBN:9787806174111,作者:辜鸿铭著;黄兴涛…等译
  • 钱锺书英文文集

    作者:钱锺书

    虽然有个别篇目仍然缺漏,而且校对不精,但这毕竟是第一本集中地收录了钱锺书先生英文作品的书,其价值不容小觑。文章24篇,其中包括钱锺书先生在牛津大学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以及曾刊于《天下月刊》、《中国评论家》、《书林季刊》等英文杂志上的书评、随笔等。内容涉及东西方的古典文史。有人认为钱锺书先生是近代以来写英文写得最漂亮的中国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比较一下,看看辜鸿铭、林语堂、吴经熊、陈世骧、夏志清这些同样以英文文笔著称的作家跟钱锺书比起来,到底谁的文笔更地道些。在我看来,单论含蓄的嘲讽这方面,钱锺书先生的英文堪称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