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读品2006

    作者:【读品】

    序 汪丁丁序 刘苏里序 文学 范昀:撕裂帷幕,敞开生命 王嘉军:我的名字很红 徐瑾:懦弱与骄傲 苏打:暗箭愈急 周鸣之:我们需要的神话 李业业: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杨不风:梧桐树下拾翠羽 艺术 金玲:则见风月暗消磨 一切艺术史都是数学史 郦菁:奇风古意傅山书 付梅溪:想像中的剧本 刘阳:一个人类学家笔下的中国歌谣 倪湛舸:不可能的忏悔 七种白:花冢与荒原 周鸣之:城市图景:本雅明及新浪潮电影中的巴黎 历史 章可:先王之制今日何处寻觅 王晓渔:20世纪思想的魔笛 李业业:两头蛇的行止 章可:大梦谁先觉? 潘玮琳:育乃士迭庇里西恬地漥性吞何许人也? 聂日明:寥落终怜吾道孤 罗卫东:旁观者的《上学记》 罗颖杰:八十年代情结:沁入骨髓的文化自恋 财经 黄章晋:如果哈耶克骑着毛驴到中国 白格:加尔布雷思的高度 本力:弗里德曼:一个反革命的传奇 李华芳:矛盾的开门人 维舟:保护少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李冠一:也说IMF的是是非非 李华芳:《情感 秩序 美德》作者罗卫东访谈录 思想 杨不风:蔷薇花与十字架 章可:最古板的狂暴 成庆: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金健:《幻想的瘟疫》:Déjà vu 杨荷:英国中产阶级的孕育与结晶 白格:官僚君主制下的集体恐慌:关于秩序、安全和社会动态 李华芳:贫穷的位置,只应该在博物馆里 文化 梁捷:治病与治人 方钦:消逝的神 徐瑾:启蒙,不过投机 范昀:在平庸时代读经典 王晓渔:后青春期的桑塔格 梁捷:皆大欢喜 李业业:压力锅与味蕾全球化 闲杂 萧敢Vs.王晓渔:关于书评写作的一次对谈 张闳:2006年的阅读嬉戏 读品:浅尝辄止 王晓渔:后记
  • 历史的脸谱

    作者:余秋雨

    伪精英的主要姿态是反对巨俗、鄙视流行、抵拒沟通、抵拒传媒,而真精英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倒这一切界限,为民众承担责任。 现在已有不少学者在讨论,我们今天在人文坚持上究竟要坚持一些什么?是儒家学说中的哪几条教诲,还是西方文明的哪几条原则?是高雅的情操风度,还是传统的处世哲学? 在我看来,这样的讨论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惜常常流于学究式的逻辑归纳,与社会的实际状况和接受可能隔了一层。
  • 海子作品精选

    作者:海子

    海子,男,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前留下大量诗稿和各种遗稿,反经其友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先后刊于《十月》、《人民文学》等杂志,并出版诗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全集》等多种,他的作品还多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言语课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北大读书期间,海子与中文系学生骆一禾、西语系学生西川交往密切,形成了将现代与传统融于一炉、并关重表现以现代人乡愁意识、生命体验和存在价值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诗风,这种诗风对北大后来诗歌群体的兴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当代,北大学生写诗的风气一直经久不衰,成为国内大学中少见的现象,但从创作角度真正为“当代诗”这重要一部分,和当代“著名诗人”的,海子应该算是第一人。
  • 精神领袖

    作者:[俄]索洛维约夫 等著,[俄]阿希姆巴耶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重要的作家,代表作有《罪与罚》、《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他的处女作《穷人》获得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赞扬,被誉为第一部俄国社会小说。其文学风格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哲学家尼采承认曾受惠于他,法国作家萨特称赞他对理性的专横的谴责有助于鼓舞他本人的存在主义信念。本书汇集了十四位俄罗斯思想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评论,再现了一代人的“精神领袖”的理想和追求。 主要篇目有:弗·谢·索洛维约夫的《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演讲》、安东尼·赫拉波维茨基主教的《从牧人视角研究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沃尔什基(格林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道德问题》、瓦·瓦·罗扎诺夫的《为什么我们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亲切》、谢·尼·布尔加科夫的《作为哲学典型的伊万·卡拉马佐夫》、维·伊·伊万诺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性长篇小说》、鲍·米·恩格尔哈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意识小说》、瓦·列·科马罗维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和谐”》等。
  • 浮生六记

    作者:(清)沈复

    《浮生六记》一本追怀往事的书。“事如春梦了无痕”。然而,用敏感的心灵细细同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币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以获取一些活泼的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快……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市美眼光和浪漫情怀。沈复深情的双眸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爱美、襟怀、气概和痴情,让读者“阅而心醉”。 《浮生六记》流传久远,“浮迷”众多。其中两位超级“浮迷”——林语堂、俞平伯的贡献,让其成为经典并走向世界:1924年,《浮生六记》由俞平伯整理标点并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迅速广为流传;民国时期,《浮生六记》精彩片段被选入《国文》课本;1935年,《浮生六记》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
  • 周作人传

    作者:止庵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从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 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远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较多用在这里,而相关资料亦稍齐备。
  • 生涯一蠹鱼

    作者:傅月庵

    《生涯一蠹鱼》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阅读与写作”有关文章。全书内容按张潮《幽梦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与深刻的阅读心情;“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以阅读身世,为时代显影,点缀若梦浮生;“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游走评论与札记之间,听作家之言而观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等,所见广,所论远,撩人遐想,发人深思。
  • 风景旧曾谙

    作者:叶嘉莹

    本书为叶嘉莹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稿结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脉络,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读诗词、如何懂诗词,如何联系诗词与人生等主题。 本书的特点在于,根据讲演录音整理,文字生动,有现场感。叶嘉莹教授已有几十年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古典诗词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当中。经她挑选的十个题目,于古典诗词初学者或者感兴趣者而言,是基础而重要的十点,而也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讲授,叶嘉莹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 萨迦选集(上下)

    作者:(冰岛)佚名

    冰岛萨迦是一种散文叙事文学,是传统的讲叙艺术与十三世纪欧洲流行的文学技巧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是欧洲中古时期独秀一枝的文学瑰宝。 《萨迦选集(中世纪北欧文学的瑰宝上下)》收入了其中最负盛名的六部萨迦,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冰岛萨迦的全貌。在这些萨迦中,作者们运用讲叙艺术描述了一个行将消亡的年代和文化,一个真实的古代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危险,它与生俱来的问题足以把善良的人摧残殆尽,但是它又容许个人不失尊严地活着,为他自己及其身边最贴近的人承担起责任。这些萨迦所展现的画面无疑有些理想化和简单化,可是渗透在其中的那种基本价值观念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 平凡的世界(全3册)路遥全集

    作者:路遥

    《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全3册)》收集了作者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随笔和书信。路遥的主要作品均以农村为题材,对农村的变革有深刻的反映,其作品通过对年轻人生活的描述;反映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写出了人生的真谛,告诉人们要敢于面对艰难的环境,用双手去创造、去体验生命。其代表作有《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
  • 文学与文化三论

    作者:邓晓芒

    文学与文化三论,ISBN:9787216041829,作者:邓晓芒著
  • 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清)纪昀

  • 苏轼诗词文选评

    作者:王水照

    《苏轼诗词文选评》: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庄子的著名寓言——七窍凿,混沌死。二千年前这位诙诞的哲人此一惊世骇俗的论断,固然不无虚无主义的偏颇,然而我们不能不惊叹,它于荒唐之中,冷峻地道出了一个真理,作出了一种验证于百世之后的预警。诚然,人类不可能因此放弃对包括科技在内的生产力的开发;然而当先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诗·生民》)的歌唱,在今天晋陕深沟巨壑密布的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已成为杳远的梦影时,我们是否应当警省。
  • 知堂回想录(上下)

    作者:周作人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本书写作有所影响,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曹氏写信说:“兄前信嘱务为浅近,如对中学生讲话才好,奈此事颇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说:“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如前引日记所示,《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视点”,即在他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或许与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实际上这早已在过去一系列序跋和《过去的工作》之类文章中表明了,对周氏来说,也是“吾道一以贯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用《后序》的话说就是:“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真实”的辨别,一是“说”与“不说”的取舍。二者都涉及对“真实”的理解,在周氏看来,真实是无限而又有限的。叙述者无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范围之内有所选择。如果说前者是他的义务,后者就是他的权利。这样选择的标准就与前述自我视点有关,而关键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说真话的前提下,作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别人想听的话,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就这样地贯彻于《知堂回想录》之中,而《后序》差不多是他最后写的文章,这也就是他始终坚持的立场了。这让人联想到《知堂文集·知堂说》所引孔子和荀子的话。终周氏一生,他都是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发,而归结于“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的。这是他的“智”。因为说与不说取决于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回避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作者确实觉得有些东西无须向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报告,譬如所说“凡我的私人关系的事情都没有记”(《后记》),“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后序》),等等,都涉及到公众人物之公众性的限定问题。周氏显然认为是应该加以限定的。而他在这一界限之外,已经通过《知堂回想录》对其一生行事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知堂回想录》三育版错漏之处甚多,此次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整理出版。原稿目录题为“药堂谈往目次”,共八页,前列“序文”一项(按此或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记记载之《药堂谈往序》,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戏”,而以“鱼雷堂”列为“六○”,以下顺序排列,故共二○六节;分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页,未分卷,前题“药堂谈往”,署名“岂明”;“六一”重出,即“鱼雷堂”与“吴一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为二○六节;“二四”作“几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风暴前后”,“四一”作“老师”,“四三”作“风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上”,“一六五”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旧录十一”。原稿之错漏衍字,特作校记予以说明,附于全书之末。原稿无《后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一九七○年五月初版本《知堂回想录》。
  • 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 阅读大师

    作者:马原

    《阅读大师》是马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开设文学讲座时的全部讲稿。在这些讲稿中,马原不像很多别的作家——如毛姆、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学讲稿那样,刻意强调出讲演者作为小说专家的身份。在这里,马原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跟普通听众和读者畅谈文学大师们的小说艺术、小说写作的内在奥妙的。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海明威、霍桑、哈谢克等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所做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小说写作的感悟和理解。
  • 浮生六记

    作者:冒襄,沈复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附录 影梅庵忆语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的纪实作品。全书共分六记,大多数人倾向于是四记,后两记是伪作,真实的面目到底如何,至今未有定论,根据笔者的阅读分析,笔者也持只有四记是沈复本人所为的观点,后两记是伪作。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浮生六记》以纯朴的文笔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林语堂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影梅庵忆语》是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
  • 神话与诗

    作者:闻一多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学论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21篇论文,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神话为中心,对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辞》为中心,对先秦诗歌的考察。作者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同研究诗一样,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细致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对此后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作者:刘心武

    CCTV《百家讲坛》3月火热开播 又一场“红学”讨论热潮即将引爆! 2005年,刘心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掀起了红楼梦研究与讨论新高潮 同名图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创下了过百万的销售记录 2010年,李少红忠于高鹗续书的新版《红楼梦》开播之际 《百家讲坛》携手刘心武向高鹗续书发起颠覆性挑战 揣摩曹氏原意,解开《红楼梦》八十回后全部谜底 只要存善意,不怕大争论! -------------------------------------------------------------------------------- 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貌究竟是怎样的?这是“红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200多年前,高鹗对《红楼梦》进行了四十回续写,完成了目前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 今天,刘心武先生通过文本细读与原型探佚等手法,为读者带来了后二十八回全新解读,全面颠覆高鹗续书观点。是为《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高鹗续书观点 ⊙ 全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续书四十回 ⊙ 香菱嫁与薛蟠,后被扶正,死于难产 ⊙ 贾政罪名不重,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 惜春在家族受打击后被安顿在拢翠庵修行 ⊙ 袭人于贾府落难时离开,“伤心岂独息夫人” ⊙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病死于贾府中 ⊙ 巧姐遭奸兄贾蔷、贾芸陷害,后嫁与周姓富户 ⊙ 茜雪被撵出后,从此杳无音信 八十回后真故事 ⊙ 曹雪芹写完了全本《红楼梦》,共一百零八回 ⊙ 香菱是照应全局之女子,有命无运,悲惨结局源于夏金桂 ⊙ 贾政并非忠臣,“姽婳将军诗”埋下荣国府败落根 ⊙ 惜春于皇帝打击前逃脱两府,缁衣乞食,流落街头保全身 ⊙ 袭人离开贾府并非背叛,是为了保全宝玉和宝钗的奉献 ⊙ 王熙凤“扫雪拾玉”境况堪伤,押赴金陵途中投河而亡 ⊙ 坑害巧姐的奸兄是贾兰,后巧姐与板儿成婚 ⊙ 狱神庙有重场戏,茜雪慰宝玉,小红探凤姐 --------------------------------------------------------------------------------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继2005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作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红楼探佚心得巨著。 在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原貌众说纷纭之时,刘心武先生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10年3月,刘心武先生再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秉承“文本细读”的理念,对高鹗后四十回续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性的颠覆,以十五讲篇幅,将八十回后真故事及红楼中人的跌宕命运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讲座文案的基础上,扩展修订出了本书。 曹雪芹是否写完了《红楼梦》?原本《红楼梦》并非一百二十回,证据何在?贾迎春同为庶出,为何没有探春般的自卑情绪?香菱是照应《红楼梦》全局的人物,有何依据?惜春并非出家拢翠庵,而是逃离贾府,流落街头,缁衣乞食?袭人离开贾府的举动,是背叛,还是奉献?这些谜题背后的真故事,且听刘心武先生娓娓道来。
  • 从文学到影片

    作者:[加拿大] 安德烈·戈德罗

    《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1988年巴黎初版,1999年巴黎和魁北克新版,法语版由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作序,中文版有法国资深教授皮埃尔•索尔兰作的新序。 本书从重新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点出发,将叙事分为舞台叙事、书写叙事和影片叙事,并结合早期电影叙事的形成和现代电影叙事的相关问题,阐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传播)模式,即“演示”和“叙述”,从而提出了作者独创的一种电影叙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