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孤獨六講

    作者:蔣勳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一一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一一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 故事形态学

    作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1928年问世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故事形态学》的一些内容通过英译和法译介绍到中国,钱钟书先生当时便说过把这本书译出来“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民间文学、叙事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普罗普的形态分析方法。此次是根据最新版俄文本全文译出。
  • 初唐诗

    作者:(美)宇文所安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作者:梁从诫 编

    再版编叙: 自一九八五和一九九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编辑出版《林徽因诗集》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卷以来,出版界对林徽因似乎日益关注。除各类文集中零散收录了不少林徽因的诗文外,仅我所见到的选集就又有两种:陕西太白出版社编印的一个与梁思成的合集,以及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林徽因》卷;此外还见有传记或类传记两种。然其编、著中的种种问题,实在有负于林。另有(美)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原是一部好传记,可惜我们看到的译文又不大让人放心。 “百花”这个集子,可能是目前搜集林徽因遗存各类文字最全的了。一九九九年四月,其初版面世。然而由于我工作不力,校订方面留下不少问题,再版时才得以改正。为此谨向第一版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林徽因作为一位学者和作家,一生写过的东西比发表过的要多得多,而佚失的文字比保留下来的又多得多。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一个真正的损失。那原因只能从多半个世纪中国辛酸的历史中去寻找,而不能责怪什么人。 这个集子与其它林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包括了林的文学作品,又包括了她的建筑学作品。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本来就是林徽因个人的文化特征,可惜过去的林集多半为文学出版机构所编选,建筑学家林徽因的面貌由是无从充分展现。 本集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尽管远不完全,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从而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不仅字迹潦草,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对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作为她的后人,我也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把这些原纯属她个人的东西向读者公开的。 本集还有一个特色,即收录了她的几封英文信。从而可以看到林徽因的另一个侧面。林徽因自己说过,她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因此,英语在她不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可以说,没有英语,就没有“文化的林徽因”。
  • 顾城

    作者:顾城

    本丛书所选诗人都是建国以后依然大量从事诗歌创作或者开始诗歌创作的;其作品或在读者中享有盛名,或影响广泛,且在新诗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诗创作风貌上具有代表意义。意在总体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为诗歌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系统。
  • 九篇雪

    作者:李娟

    我相信地也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关于新疆,我们或许有必要与耐心听听这些本土作家的声音。他们首这块远土上的住居者,在新疆生活几十年,几代、几十代人、却从不敢轻易地说出它。对于自己的生存地,他们有着不可言说的珍爱与怜惜。他们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 哈萨克族青年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集《永生羊》,写的是迄今仍不为人熟知与认知的哈萨克人的生存世界。《九篇雪》的作者李娟只有21岁,至今仍然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她的这些文章,全是背着母亲偷偷写出来的。她不想让母亲知道她在用文学把她们的生活写给别人看,更不愿意周围的人知道她在写东西。
  • 王小波文集(4卷)

    作者:王小波

    全四卷,收录了小波的大部分文字: 第1卷,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本卷收作者“黄金时代”小说五篇、“白银时代”小说三篇,分别为《时代三部曲》之一; 第2卷, 青铜时代,本卷收作者小说三篇,包括《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为《时代三部曲》之一; 第3卷, 黑铁时代,收录早期作品、未发表作品及剧本; 第4卷,沉默的大多数,小波杂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萧涤非 等著

    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是本社首创的著名品牌。它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辞书新品种。文学鉴赏辞典在中国出版界一度形成热点,成为有品牌效应和名牌品位、形成系列的精品图书。 《唐诗鉴赏辞典》为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选收唐诗名篇1105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8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和历代有关书画作品及《诗人小传》等多种附录。 出版说明 凡例 序言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诗人小传 诗人年表 唐诗书目 名句索引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 诗人笔画索引 篇目笔画索引
  • 我在你遥远的身旁

    作者:雷文科

    内容简介:80后新生代严肃派作家雷文科,从创作初期至今的大量散文作品中,悉心挑选近30篇,集锦成个人首部散文集。其中不仅囊括曾刊登于杂志的专栏作品《我在你遥远的身旁》《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花与少年》等众多好评作品,也有从未发表过的新作一并收入其中。
  • 编剧:步步为营

    作者:[美] 温迪·简·汉森

    虽然编剧生涯如同掷骰子一般不可预知,但这本书至少会告诉你游戏规则是什么。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编剧入门教材,系统地向编剧初学者和电影爱好者介绍如何完成一部规范的商业电影剧本。作者根据其多年的编剧从业、教学经历,以及对上千个好莱坞电影剧本的研读经验中,提炼出一套规范、高效并行之有效的编剧学习方法,让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步步为营。本书提供了创作出色剧本的十二个步骤,从“初级六步”:剧本的标准格式、如何塑造人物、提炼剧本主旨、设计戏剧性动作、建立剧本结构、修改剧本;一直到“高级六步”:第二幕写作、建构人物弧、设置次要情节、运用潜文本、如何写结局等。其内容涵盖了剧本写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让编剧新手少走弯路,在保证避免低级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才华。 对国内读者而言,本书阐明了一个符合电影工业标准的电影剧本应应具备哪些要素,而作者对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提供了她的意见——对于编剧初学者和编剧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在读本书时,你会发现其中所列举的一些常见的剧作误区,在国内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编剧新手还是职业编剧,这本小书总会对你有所启发。
  • 大师

    作者:王废

    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之时,胡适、傅斯年、陈寅恪、林语堂、于右任、徐志摩等一位位民国大师的身影,依然如同一座座丰碑一般矗立在面前——大半个世纪之前,他们是一群为改变民族命运而努力的书生,大半个世纪之后,他们成为了一群被后人敬仰的大师。 本书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大师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他们的命运经历及学术作为,非常清晰的展现了出来,充分地反映出民国大师们的独特面貌和精神风骨,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
  • 阿桑奇自传

    作者:朱利安·阿桑奇

    史上最大规模泄密事件策划者,继“电报门”后,阿桑奇携斯诺登“棱镜门”再度来袭!阿桑奇放言称:“2013年将曝光逾100万份机密,那些国家无一幸免!” 【“维基解密”创始人唯一亲述自传,译林社独家版权;精选重磅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追忆了阿桑奇传奇的一生:漂泊而快乐的童年过后,他如何成为少年黑客,勇闯五角大楼?退出“密码朋克”这一精英组织的他,怎样冲破各方阻挠,成功运作自己的泄密组织“维基解密”?让他避难至今的双重性侵指控又缘起何处?本自传特别记叙了阿桑奇的监禁,详细再现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演变。文末独家精选了重量级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看点一: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向你吐露有关他自己那些不能不说的秘密 2006年10月4日,阿桑奇建立了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因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维基解密号称安全级别最高的举报平台。9万份阿富汗战争日志、15万份美军装备记录、40万份伊拉克战争日志、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阿桑奇掌握的海量情报无疑使他成为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 阿桑奇本身就是个秘密。他是游走法律边缘的黑客罗宾汉,用绵绵不绝的泄密文件不断捻动政要和权贵们的神经。他的那些材料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怀疑是他自己假造的。阿桑奇在自传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即使文件是假的,它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证明秘密文件的披露能够加深我们对复杂政治局势的理解。” 阿桑奇自称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自由战士,他的支持者们更是将其奉为人民英雄。可据一些新闻学者透露,阿桑奇曾服务于澳大利亚情报部门,实为反美特工。本书中,阿桑奇详细披露了自己和政府部门的多次交锋,也不避嫌地讲述了他与警方携手破案的过往经历。 ★看点二:事发三年,阿桑奇首次开口讲述,让他政治避难直至今日的“双重性侵”指控 阿桑奇红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他维基解密事业的巅峰期,经他泄密的关塔那摩监狱手册、驻伊美军误杀平民视频、伊拉克法警虐囚丑闻等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第三次是现在,身为厄瓜多尔驻英使馆的政治难民,他处境不妙,却协助斯诺登躲避美国的追捕,并声称会替他揭露更多的政府监控计划。至于他为何躲入厄瓜多尔使馆,不得不提到他的第二次走红。他很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但不管(他)做什么,泄露什么文件,瑞典的案子都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自传中,他“怀着谅解的精神”花了11页的篇幅首次讲述和A、W两位女性情感纠葛的始末,他感觉“‘美人计’的可能性很大”。今后在别处,他“不会再为各位挖掘更多细节”了。 ★看点三:揭秘维基解密之外的阿桑奇:他不仅仅是个黑客 这不是有关阿桑奇和他神秘组织的新闻报道总汇,这不是关于他黑客行动的科幻电影,这是他的自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铺天盖地的报道恨不得将他描述为一个生来就会编程的外星人。谁都知道他童年漂泊不定,但没人知道他其实乐在其中;谁都知道他转过30多次学,讨厌学校教育,却没人知道他曾有一位十分敬仰的金老师。他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饲养蜜蜂。长大之后他似乎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蜜蜂,跳着外人无法理解的圆圈舞(黑客程序),采蜜(收集机密),传播花粉(泄密),时不时蜇人。 ★看点四:本书出版实属不易,阿桑奇撕毁了本书合约,他不希望读者知道得太多 为了解决维基解密的经费问题,更为了筹措瑞典性侵指控的律师费用,阿桑奇同意写一本自传,顺便宣扬一下他的“战斗宣言”。可洋洋洒洒地完成之后,阿桑奇认为“书的内容对他来说牵扯太多个人私密了。”当全世界38家出版社计划出版本书时,他说他想废除合同。虽然他改变主意了,但他一直都说书写得很好。阿桑奇对本书的评价出版社表示认同,因此遵守合同规定,出版了此书。
  • 所念人,所感事

    作者:李荷西

    李荷西说,我走过很多的山,见过很多的人,听过太多的故事,可总有几个故事,让我动容。 时间,总是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我们真的要过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有时候,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 却偏偏是爱情。 有时候,回头看看身边的人和事儿,方能彻底理解生活,方能在旅途中长大。 一个城市,几个男女,几段爱情故事,落幕! 「读者推荐」: ☉爱情,永恒的主题,不管是诗经年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时代背景、传达爱的方式、爱的载体或会变化,但人对爱情的追求,出乎本能,永恒不移。谢谢这本书让我重温爱情的美好和忧伤。就算历尽沧桑,也要相信爱情;就算世事沉沦,也要追求美好。 ——萧秋水 ☉求不得,爱别离,多少恨,李荷西的一支笔,写尽了痴男怨女的爱情百态。人人都说要爱得清醒,但这里看到爱的深情。 ——慕容素衣
  • 北京的味道

    作者:胡赳赳

    《北京的味道》是新周刊主笔胡赳赳的随笔集。《北京的味道》的作者是一位秉持独立精神的写作者,他以满身才情,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如果说《北京的味道》呈现的只是北漂的感悟,不免小看了胡赳赳;如果说《北京的味道》展现的只是在北京的生活和思索,又不免小看了北京。虽然这一切都打上了独特的北京烙印,但这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漂泊、通有的困惑、感悟和喜悦。这些文字属于作者,属于某个圈子,属于一些群体,更属于每一个人是对人类处境的思考,是超越个体与地域的人生透视。我们都漂在这个世界,你能将世界看清多少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深度! 海报:
  • 替人读书

    作者:吕大年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畅销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几位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歧义相与析》、《〈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等则是作者对《帕梅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中译本译文的商榷、探讨之作。作者知识渊博,文字清透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批评和研究,完全能让没有读过的人看明白,就像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真正尽到“替人读书”的责任。
  • 花与爱丽丝

    作者:hansey主编

    Air事实上是Alice系列的第八本书。虽然“Air”这个主题早在《千阳》之后就已确定,作为以正八角形为象征符号的自然界四元素之一,把它作为Alice MAGAZINE的第四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Alice变成月刊之前,就有一个“更新”的周期的构思——希望每三本Alice能有相互承接的关系。“Reem”、“Cross”、“Grail”,作为以数字为出发点的主题,都与神秘学有关,因此选取了复古元素装饰。 AIR是一本朴素的Alice,正如本期主题“空气”——简单、熟悉、又带有朴实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于是所有的文字、图画的创作,都试图去捕捉这“遍生不见”、“捉摸不到”却又“无所不在”、“不可获缺”的隐喻。甚至连本期的装帧设计,也在没有页码的细节中与“空气”的特质遥相呼应。 无论是“极简——在空气中繁衍”的特辑,亦或是“命名村上龙——无限接近透明的蓝色”,所有的选题都围绕着空气而展开。我们试图将那些艺术殿堂里高高在上的名词、人物,以最亲切的方式呈现与读者,使它们不在冷僻、孤独,而更象那遍布周围的空气。 随书附赠的文库本——奥岚纪的《耶路撒冷》,原本打算在ETHER当中完结,也特此被提前做成文库本,随AIR附赠。让所有喜欢《耶路撒冷》的读者,可以珍藏。
  • 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作品集(上)

    作者:郭敬明 编

    《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作品集(上)》主要内容包括:海选36强入围优秀作品首次全部面市,36进12现场残酷生存赛三轮比赛作品首次曝光!“文学之新”比赛全攻略,解构“文学之新”比赛过程,揭示参赛要点!唯一且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参赛指南!这是收录了所有未曝光的参赛精品的“文学之新”全集!这也是最快了解“文学之新”的入门及进阶宝典!这更是全程揭秘“文学之新”环环紧扣的赛制最核心理念的竞赛秘录!这是对这场持续十五个月的超级大赛的全程回顾和分析,这是一本用热血记录的文学教科书!这更是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少年承载梦与理想、用自身拼搏书写而成的励志故事!这是全国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场文学新人选拔。这是他们的梦。这是他们难忘的十五个月。
  • 缘缘堂随笔

    作者: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乡土漫画家和散文家,1898年诞生在浙江桐乡县的石门湾,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习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 人为什么活着

    作者:王小波

    《人为什么活着》作者王小波,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一本跨越时代、在东西方享有最高盛誉的性灵之作! 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第一书。 《吾国与吾民》姊妹篇,权威中英双语对照,让你一边品读经典,一边不好英文!品茗、行酒令、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吟风、弄月,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而《生活的艺术》正是林语堂在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作。 ——《联合报》书评 读完这本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 ——书评家 Peter Precott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最成功的有两位,一个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