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本性

    作者:米兰·昆德拉

  • 美国/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

    作者:F.卡夫卡

    16岁少年被女仆引诱后,使女仆怀了孕,于是父母将他送到美国。他迷失在美国拥挤的人群中,几乎看不见也听不见任何东西,只听到上千只脚走路的声音。和《城堡》、《审判》相似,本书主人公永远达不到心中的目的地,完全是孤独的。 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W.H.奥登   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在是捷克人,大家会对这个外乡人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人家会把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病人。               ——博尔赫斯   19世纪沉睡的幻想被F.卡夫卡突然唤醒了。卡夫卡实现了梦幻和真实的融合——这一点是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极力提倡却从未真正做到的。……它的实现却需要一种特殊的……只被卡夫卡发现的炼金术。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个领域,幻想能够如同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米兰·昆德拉
  • 草叶集(上下)

    作者:[美] 惠特曼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 游荡的影子

    作者:(法国)帕斯卡·基尼亚尔

    在读书有一种不寻求达到目的的等待。读书就是漫步。阅读就是游荡。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作品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断,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作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 何为游荡的影子?作者在书中对书名作了阐释。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未分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 从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隐忧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文化旅行。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围绕时间而展开,是对时间所作的深刻思考,而且时间也是“最后的王国”后两本书的中心主题。
  • 道连·格雷的画像

    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小顽童哈克遇到逃离主人的小黑奴吉姆,两人为了躲避一场杀人误会,乘坐一条小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碰到了各种有趣的遭遇。其中最紧张刺激的一段 ,是哈克拆穿骗子「国王」欺骗三姐妹家产的骗局,结果被坏蛋穷追不舍。而哈克为了应否协助黑奴逃亡也时常内心交战,终於在辗转发展下有了一个完满的收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说是一幅杰出的美国社会生活风物图。马克·吐温以幽默的文笔,再现出自己早年在南方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生活经历的浑金璞玉雕琢成精美的文学珍品。马克·吐温卓尔不群之处在于他通过描写具体的、局部的人与事,反映出人类普遍的思想状况。
  • The Road

    作者:Cormac McCarthy

    The Road follows an unnamed father and son journeying together across a grim post-apocalyptic landscape, some years after a great, unexplained cataclysm has destroyed civilization and almost all life on Earth. Realizing that they will not survive another winter in their unspecified original location, the father leads the boy south, through a desolate American landscape along a vacant highway, towards the sea, sustained only by the vague hope of finding warmth and more "good guys" like them, and carrying with them only what is on their backs and what will fit into a damaged supermarket cart. The setting is very cold, dark and filled with ash and the land is devoid of living vegetation. There is frequent rain or snow, and electrical storms are common. Many of the remaining human survivors are cannibalistic gangs or nomads, scavenging the detritus of city and country alike for human flesh, though that too is almost entirely depleted. Overwhelmed by this desperate and apparently hopeless situation, the boy's mother, pregnant with him at the time of the cataclysm, commits suicide when the boy is about five or six; the rationality and calmness of her act being her last "great gift" to the man and the boy. The father coughs blood every morning and eventually realizes he is dying, yet still struggles to protect his son from the constant threats of attack, exposure, and starvation. The revolver they carry, meant for protection or suicide if necessary, has only one round for the entire story. The boy has been told to use it on himself if capture is imminent, to spare himself the horror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the cannibals. In the face of these obstacles, the man and the boy have only each other. They repeatedly assure one another that they are "the good guys," who are "carrying the fire." On their journey, the duo scrounge for food, encounter roving bands of cannibals, and contend with horrors such as a newborn infant being roasted on a spit, and people being kept captive as they are slowly harvested for foo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book is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with references to "the father" and "the son" or to "the man" and "the boy." Although the man and the boy eventually reach the sea, neither the climate nor availability of food has improved. The man succumbs to an illness and dies, leaving the boy alone, though not long before he dies, the father tells the boy that he can continue to speak with him in his imagination after he is gone. The boy holds wake over his father's corpse for three days, with no idea of what he is to do next. On the third day, the grieving boy encounters a man who has been tracking the father and son. This man, who has a woman and two children of his own, a boy and a girl, invites him to join his family after convincing the boy that he is indeed one of the "good guys" like the boy and his dead father. A brief epilogue following meditates on nature and infinity in this altered environment.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 初恋

    作者: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

    本卷收入五个各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爱情题材的中篇小说。名篇《初恋》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的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男主人公,爱上了新邻居家的美丽而又活泼的姑娘齐娜依达。但是姑娘反复无常,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冷若冰霜,以致主人公非常不安。后来他发现他的父亲也在跟姑娘秘密约会,他们俩秘而不宣地在追求同一位姑娘。最后闹得母亲也知道了,自然,结果是不欢而散。
  • 安吉拉的骨灰

    作者:(美)弗朗克·麦科特

    本书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连续两年高居全美畅销书榜首!并获普利策奖。这是一个普通爱尔兰贫民的回忆录,与那些伟人、名人的回忆录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区别。 弗朗克.麦科特出生于大萧条时期一个到美国不久的爱尔兰家庭,后又举家迁回爱尔兰。父亲马拉奇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经常把工资和救济金在小酒馆喝光;母亲安吉拉含辛茹苦,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艰难贫困中抚养了六个孩子,其中一对双胞胎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弗朗克.麦科特能活下来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 一间自己的屋子

    作者:(英)伍尔夫

  • 莎士比亚全集(上下)

    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亚

  • 克莱芙王妃

    作者:(法)拉法耶特夫人

  • 获救之舌

    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

    这是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
  • 儒勒·凡尔纳小说作品选集

    作者: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小说作品选集》精选了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经典之作,其中《八十天环游地球》是凡尔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笔调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格先生因和朋友打赌,而在八十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书中不仅详细描写了福格先生一行在途中的种种离奇经历和他们所遇到的千难万险,而且还在情节的展开中使人物的性格逐渐立体化。沉默寡言、机智、勇敢、充满人道精神的福格,活泼好动易冲动的仆人等等。作品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多次再版。1874年由作者本人改编成剧本后,同样受到广泛欢迎。
  • 华伦夫人的职业

    作者:[英] 萧伯纳

    萧伯纳是尽人皆知的英国剧作家,本书选入他七个有代表性的剧本,对于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会引起兴趣的读物。
  • 夜航 人的大地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

    《夜航》曾获法国费米纳文学奖。夜幕降临,三架邮政飞机同时从巴塔戈尼亚、智利、巴拉圭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飞来,航线的里维埃在机场张地指挥。由法比安驾驶的飞机途中遇到特大暴风雨、被放风刮到大西洋上空,最后汽油耗尽。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意义却含蓄深刻、不仅仅是在讴歌人类航空事业的先驱者、更是在探讨行动的价值,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在为此书作序时所说:“人的幸福不在于享有的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我特别感激作者阐释了这个真理。”   《人的大地》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英译本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本书优美隽永的文字怀念事业上共同奋斗的同事——梅尔莫兹跌落在四千米高的白雪皑皑的悬崖绝壁之顶,困了两天两夜,修复了摔坏的飞机,奇迹般地飞离了险地。吉约梅迫降在终年冰封零下四十度的安第斯山,凭着顽强的意志,像蚂蚁一样走了五天五夜,从死神怀抱中夺回自己的生命。圣埃克絮佩里和机务员也曾跌落在利比亚沙漠,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终于获救。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最后深入探究贯串全书的主题——人和人所生存的大地。
  • 国际象棋的故事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国际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般上一位业余国际象象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近诉了纳粹法西师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可惜他本人没有看到法西斯最后的崩溃。由于对时局的绝望,他和他的夫在1942年获悉新加坡陷落后在巴西服毒自尽。然而《象棋的故事》作为反法西斯的重要作品却不断受到后人的传诵。这也是对茨威格的亡灵最好的告慰吧。
  • 我在美丽的日本

    作者:[日] 川端康成

    《我在美丽的日本》一书将川端康成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尽情揽入。在他的美文中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极富感染力。川端从自然美学观出发,在描写具体、细致、纤巧,并抹上更浓重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他写自然事物注重内在的气韵,在其上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的存在。并将自然与人的感情、与民族精神文化发生联系,使自然事物充满着人的灵气。其中《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是他的讲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