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荷马史诗·奥德赛

    作者:[古希腊] 荷马

  •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海明威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 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 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 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 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 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 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 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 创了海明威式的独持文风。
  • 六人

    作者:鲁多尔夫·洛克尔

    六条路通向斯芬克司巨像,六条从异国来的路,汇聚在这里,为了同一目标,每一条路上都有一个流浪者前行,背负着命运的严酷诅咒。他们一步步走向这一隐约浮现在天边的遥远世界,这个世界在空间上远隔万里,但在他们心灵上却近在咫尺。 沈昌文先生在谈到此书翻译出版时不无感慨的说道,“我多年没办到的事,今日之才人竟然不化多少时日就一一办成,这也就说明现在出版工作开放改革的成果了。”
  • 新爱洛伊丝

    作者:卢梭

    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遭到她父亲的反对,一对有情人被迫分离,朱莉迫于父命,和一个与自己在年龄及信仰上都有很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婚,圣普尔始终眷恋着朱莉,而朱莉也没有忘记昔日的情侣。但作为妻子,她又坚贞地忠于自己的丈夫,沃尔玛对两个人曾经的爱也表示充分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把圣普乐接到自己的家里,待以真诚的友谊。
  • 普希金诗选

    作者:普希金

    这本《普希金诗选》所收的抒情诗和长诗以及两首诗体童话,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文集》七卷集第一、二、三、四卷,除诗体长篇小说《奥涅金》和诗体戏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因篇幅太长未选以外,基本上代表了他的全部重要诗作。所选作品按写作年代排列,既突出不同时期的特点,也显示诗人创作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轨迹——少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实现主义时期。这样,普希金整个诗歌创作的轮廓就一目了然了。
  • 卡扎菲小说选

    作者:穆阿迈尔.卡扎菲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利比亚这个大约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  本书选录了他的12篇短篇小说,包括《乡村啊,乡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员自杀》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卡扎菲对工业化文明,对历史、对生命、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相对于阿拉法特的热情奔放,卡扎菲一直以来就给人冷静、克制、理性的冷色调感觉,这在书中倒也能找到例证。
  • 白痴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ф.M.дoctoebc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 淑女蒙尘记:萨德恶名的代表作 情罪:性文学的道德告诫

    作者:萨德

    相同ISBN的还有法国布瓦耶·阿尔让著《泰蕾丝说性》。
  • 娜娜

    作者:左拉

    女主人公娜娜是《小酒店》中青年锌工古波和洗衣妇绮尔维丝的女儿,名叫安娜·古波,乳名娜娜,生于一八五二年,十五岁时浪迹街头,沦为下等妓女。十八岁时,被一家下等剧院游艺剧院的老板博尔德纳夫看中,被他推上舞台,主演下流歌剧《金发爱神》。可是她毫无艺术才能,嗓子像破锣,在舞台上连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于是博尔德纳夫便让她裸体上场,以吸引上流社会的淫徒色鬼,从他回答编剧福什利的一段话就可看出他的动机:“难道一个女人要会演会唱才行? 啊! 我的小老弟,你也太迂拙了……娜娜有别的长处,这是真的! 这个长处抵得上任何长处……你等着瞧吧,只要她一出场,全场观众就会垂涎三尺。”娜娜裸体上场演出,果然令观众心醉神迷,顿时轰动整个巴黎,第二天上流社会的色鬼便纷至沓来。她与这些绅士们厮混的同时,仍然不停地出去卖淫,老妇人拉特里贡经常来给她拉皮条。她开始与达盖内相好,这个在女人身上花掉三十万法郎的公子哥儿,在做股票交易中破了产,连买花送给娜娜的钱都没有。不久,她就把目光转向银行家斯泰内,她得到他的供养,住到他为她买下的一座郊外别墅“藏娇楼”里。她在那里同时接待贵族小少爷乔治·于贡与王室侍从缪法伯爵。斯泰内破产后,她又转向缪法伯爵,与此同时,她迷恋上了丑角演员丰唐,不久,与丰唐结婚,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并把缪法伯爵逐出家门。可是好景不长,丰唐是个阿巴贡式的人物,生活中分文不拿出来,还把开始放在一起的七千法郎收回,并且经常虐待、殴打娜娜,不久,丰唐又与意大利歌剧院的一个女演员相好,成了她的情郎,娜娜反被赶出家门,她不得不再次沦为娼妓。后来,通过别人的撮合,娜娜与缪法恢复了关系,她的一切花费均由缪法提供,俨然是个皇后,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但是她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待缪法,享有充分的自由,于是淫徒色鬼又云集门庭。她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她接待的男人,一旦钱财耗尽,便被她拒之门外。一天,娜娜倏然失踪,出走的原因是与剧院经理博尔德纳夫发生了口角。有人说她去了开罗。过了几个月,又有人说她迷住了当地总督,住在深宫里;也有人说她与一个黑人鬼混,搞得钱财殆尽;还有人说她到了俄国,成了王子的情妇。一天,她突然从国外回来,下火车后,径直去姑妈家里看望儿子,从儿子那里染上天花,不久病死在一家旅馆里。 《娜娜》是左拉的自然主义家族史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中影响最大的五部长篇中的一部,从创作方法、文艺观点来看,它是典型的实验小说。自然主义是从现实主义演变、发展而来,它具备现实主义的写实特征,就写实而言,它比现实主义更进一步;自然主义对环境、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比现实主义更客观、更具体、更细腻,正如左拉回答一些人对他的批评时所说的那样:“我说出我看见过的东西,我把它记录下来,如此而已……我的作品不是党派和宣传的作品,它是表现真实的作品。”把现实的东西如实地记录下来,这就是自然主义的最大特点,这在《娜娜》中比比皆是,如对剧院舞台的描写、对演员化妆室的描写、对缪法家住宅的描写、对娜娜家夜宵的描写,等等,无一不是真实的再现,丝毫没有艺术加工的痕迹。
  • 崩溃

    作者:齐诺瓦·阿切比

    《崩溃》是齐诺瓦•阿切比的代表作,1959年发表后立即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至今,《崩溃》在全世界的销售已超过1100万册,被翻译为50余种语言。小说讲述了一名非洲部落英雄的故事以及英国殖民者入侵博族人的生活实况,被称为非洲英语小说中的杰作,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信奉传统的英雄形象——主人公伊博人量个很有毅力充满智慧的人,终其一生致力于克服软弱的父亲在他心里下的阴影,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同乡邻里之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一度被读者奉为类似希腊悲剧中的失败的英雄。文中充满了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关怀,社会苦难、传统的人文主义、社会凝聚力与作者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构成了珠联璧合的极致。
  • 萨特读本

    作者:[法]让-保尔·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是什么?我们搁置了他那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而选择了他面向大众发表的一篇较通俗的演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的文学观是什么?我们让最能概括其创作思想的论文《什么是文学?》来回答;萨特的小说,不妨从他的成名作《恶心》和短篇小说《墙》中感受其创意和技巧,戏剧是他的创作中的最受大众欢迎的部分,我们选择了独幕剧《隔离审讯》、《恭顺的妓女》及较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死无葬身之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写得诙谐俏皮,妙趣横生,被认为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自然也在必选之列。这些作品形象地图解了作者的思想学说,在艺术上也各具特色。我们相信,这部篇幅不大的选本,能使不太熟悉萨特的读者获得对二十世纪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作用一个基本的概念。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171会让站的村落里,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亚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
  • 悲惨世界

    作者:本社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悲惨世界(青少版)》是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刻画了法国各个阶级的生活,坚定地捍卫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权利。中心人物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女人芳汀的悲惨遭遇体现了穷人的悲剧。作家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 缓慢的归乡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当代德语文学巨擘,孟京辉、史航、牟森“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得主,文德斯最爱的作家,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重磅力作,向着圣山的方向,向着精神故乡。 ◆故乡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想念故乡,却宁愿漂泊在他乡。我们离乡,然后寻找故乡。故乡不会还在老地方,也许在从来没有到达的方向。模糊的故园风景,缓慢的归乡途,汉德克的这本《缓慢的归乡》是你手边最好的读物,这是一本回到故乡的地图,带你归乡,尽管这条路对你来说再熟悉不过。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 【专业评论】 《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 ——《科克斯书评》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英国散文精选

    作者:高健 选译

    本书为北岳文艺出版社所刊印的《英国散文精选》(1996)的重印本。重印的目的出于以下考虑:据我们所知,该书自发行以来即深受国内外(包括港台地区)读者的广泛欢迎,但由于当年印数过少,且又迄未重印,目前书市久已绝迹,致使购书者每每废然而返。有鉴于此,我社决定重刊此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使此优秀译本得以再获新生。 至于此书特色,我们认为至少有五:一,本书涵盖面较广,入选作家亦多,从时间上说则不下三百余年,内容可谓丰富;二,译文特重视各原作者风格的再现与传达;三,译笔堪称审慎精练,隽美考究;四,注释亦颇认真负责,剀切详明;五,书前导言与各篇篇首的风格解析对英国散文发展的源流、趋向与各家风格的特点等均有较扼要的说明,从中不难窥见该国散文自成长至全盛的一个总的发展轨迹与概貌。
  • 科幻小说史

    作者:[英]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科幻小说起源和发展的第一部全面的批判史。本书从文学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考察了科幻小说在古希腊的先驱,在17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再度横空出世,在18、19世纪的风格流变,以及在20世纪如何登上文化巅峰——以小说、电影、电视到漫画等各种风貌呈现全盛之势。 克鲁特和尼克斯的《科幻小说百科全书》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一部涵盖科幻小说起源到现在的通史,亚当·罗伯茨的这一部作品正逢其时。这部前所未有学术化的《科幻小说史》除了聚焦各种科幻文学作品之外,还将注意力投向多媒体科幻:电影、电视、漫画、电子游戏,甚至音乐(可追溯到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与此同时,罗伯茨清晰讲述了,17世纪宗教改革以来,科幻小说在西方文化中所呈现的面相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帕特里克·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著名科幻文学学者
  • 罪与罚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像个衣柜似的陋室里,整日像只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非凡的人”,拉斯柯尼科夫铤而走险,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和首饰。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此时的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更可怕的惩罚——道德与良心的惩罚。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爱”的感召下,他去自首了。
  • 奥威尔日记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著,[英] 戴维森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作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这位左倾激进、终其一生憎恶与鞭笞上层阶级的左翼文人,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最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本书由英国戏剧、传记学者,奥威尔研究专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选编,辅以详尽的编者注释,并配有20幅奥威尔亲笔绘就的示意图。所选日记从1931年8月至1949年9月,充满了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细节描写,拳拳之忱、赤子之心纤毫毕现,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价值,极富阅读性、研究性与收藏性。
  • 战争与和平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 绿蒂在魏玛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