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To Kill A Mockingbird

    作者:Haper Lee

    Set in the small Southern town of Maycomb, Alabama, during the Depression, To Kill a Mockingbird follows three years in the life of 8-year-old Scout Finch, her brother, Jem, and their father, Atticus--three years punctuated by the arrest and eventual trial of a young black man accused of raping a white woman. Though her story explores big themes, Harper Lee chooses to tell it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The result is a tough and tender novel of race, class, justice, and the pain of growing up. Like the slow-moving occupants of her fictional town, Lee takes her time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her tale; we first meet the Finches the summer before Scout's first year at school. She, her brother, and Dill Harris, a boy who spends the summers with his aunt in Maycomb, while away the hours reenacting scenes from Dracula and plotting ways to get a peek at the town bogeyman, Boo Radley. At first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alleged rape of Mayella Ewell, the daughter of a drunk and violent white farmer, barely penetrate the children's consciousness. Then Atticus is called on to defend the accused, Tom Robinson, and soon Scout and Jem find themselves caught up in events beyond their understanding. During the trial, the town exhibits its ugly side, but Lee offers plenty of counterbalance as well--in the struggle of an elderly woman to overcome her morphine habit before she dies; in the heroism of Atticus Finch, standing up for what he knows is right; and finally in Scout's hard-won understanding that most people are essentially kind "when you really see them." By turns funny, wise, and heartbreaking, To Kill a Mockingbird is one classic that continues to speak to new generations, and deserves to be reread often.
  • 哈姆雷特

    作者:(英)安·汤普森,尼尔·泰勒

    阿登版莎士比亚(今版已经是三次修订)一如既往地是莎士比亚诸多版本中金科玉律式的版本,其编注者均系国际著名莎士比亚专家;其所收原著文本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其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介颇为新颖,有令人茅塞顿开之效。(The Arden Shakespeate. now in its third series.continues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of Shakespeare editions. Its editors are Internationally known: the texts are authoritative:the commentary is illuminating and up to date.) 悲剧《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成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描述丹麦王驾崩后,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王子的叔父服丧未满,即娶其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为证实真相装疯卖傻,导演了一出老王被毒杀的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新王当即脸色大变,被哈姆雷特看穿,确信了父亲的灵魂所言属实。新王把哈姆雷特送到了英国,暗中拜托英皇杀了他。哈姆雷特的情人饱受失恋之苦加上父亲被王子误杀,精神崩溃坠入湖中溺死。而她的哥哥想为父妹报仇,与哈姆雷特比剑,用一把毒剑伤了哈姆雷特;后者剑术超他一等,最终击败了他,在临死前,他道出了新王的阴谋。事实揭穿后,皇后慌乱中饮鸩而亡。哈姆雷特杀了新王,自己也因剑毒发作而死。
  • 英诗的境界

    作者:王佐良

    书中收录三十一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放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最早在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后结集归入三联的“读书文丛”。 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
  • 花的智慧

    作者:(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的智慧》并非严谨的科学或自然史著作,而是梅特林克对人类境况的哲学研究的延伸。梅特林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的智慧》中,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 由此可以说,“没有一粒种子不是彻底地创造一些属于它自己的装置设备,以摆脱出母体的阴影。” 梅特林克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的智慧》一书,是对植物的美学、科学和哲学相融合的观察和描写,这对今天人们深入地观赏植物,无疑仍有启发。
  • 费玛

    作者:[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费玛》年轻时,费玛是一个有着特殊魅力的男人,还是一个颇有前途的诗人,而现在,妻子早就离他而去,五十多岁的他过着独居的生活,在耶路撒冷一家妇科诊所做接待员。他整日耽于幻想,以与人争辩为乐,在语言的家园里寻找精神慰藉。他还在自己的前妻、好友之妻、以及陌生的女子之间周旋,以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女人的爱。
  • 巴登夏日

    作者:列昂尼德·茨普金

    《巴登夏日》于1977年开始动笔,1980年完成,因政治原因一直未能出版。1982年,小说几经展转被带到国外,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上公开发表。但刚刚连载一周,列昂尼德·茨普金便不幸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巴登夏日》被人翻译成英语,只能以极小的印数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流转。 十年之后,伦敦街头,苏珊·桑塔格无意中遇到了这部发行量极小的作品,顿时被深深震撼。这部集中了俄罗斯文学所有重大主题的小书,经过苏珊·桑塔格的大力推荐,逐渐走出英语界,走向全球,走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学者、记者、诗人、评论家…… 《巴登夏日》被众多世界级媒体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逃过了被时间淹没的厄运,以英、法、德、意、西、芬兰、土耳其、希伯来等近20多种文字出版,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海报:
  • 穆齐尔散文

    作者:(奥)穆齐尔,张荣昌(编选)

    穆齐尔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随笔和随笔性作品,这本选集中收录的主要是他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所写的随笔、批评和演说稿,此外还收录了他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的自选集《在世遗作》。《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活着的时候亲自出版”的“自己的遗作”,其中尽管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叙事性作品同样也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们通过对细微、“渺小” 的对象的观察体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这些微观世界是对大的时代背景的映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许并不亚于诸如《无救的欧洲》和《精神与经验》这样的具有更大的关怀视野的作品。
  • 幼狮

    作者:(美)欧文·肖

    《幼狮》为欧文·肖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战争硝烟弥漫下的大小事件、世态人情、个人命运,作者悉数网罗笔下,织成一幅悲凉的战争长卷。作品气势恢弘而不流于粗砺,笔力铺陈而有节制,要紧处辞若群星,铺陈处一泻千里,转折时如羚羊挂角,高潮时则惜墨如金……正如评论家言:“能将战争写得如此绝望悲情,欧文·肖为第一人。”“欧文·肖与海明威乃是闪耀于20世纪美利坚的双子星座。” 《幼狮》将战争机器碾碎人间美丽的悲凉现实,恢弘而细密地展示出来,三个平凡人的经历,勾勒出二战战场上的悲歌,小人物在硝烟杀伐下的悲哀与裂变在本书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美籍犹太人诺亚,还未走上战场就已在军队里备受凌辱;导演迈克尔离开好莱坞,宁愿做一名小兵去战争泥泞里跋涉;奥地利籍德国士兵克里斯汀,一个正常的滑雪教练,却逐渐变成了一个嗜血如狂的纳粹……三条线索交叉行进,从1937年年末到1945年法西斯覆亡,从美国东西海岸到非洲荒漠、欧洲大陆,随着最后一声枪响,绝望地交汇于克里斯汀的故乡……
  • 帐篷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帐篷》的内容丰富多彩,就像一盘精心烹饪的杂烩,虽然“杂”,却并不乱,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清晰可辨。这部文集是阿特伍德四十多年写作生涯的思想荟萃,集中了她所感兴趣的话题:女性、神话的改写以及生态问题等。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努力维护她所热爱的东西,把它们庇护在自己的“帐篷”中。阿特伍德在此书中自比女预言家西比尔,以此回应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中的很多隐喻。在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的开头,阿特伍德借人物之口说:“事情看起来很糟糕,我承认这点。它们看起来比这多年来,几个世纪来更糟糕……危险无处不在。” 《帐篷》(The Tent)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称它为小册子是因为里面的文章(共35篇)篇幅短小,最长不过五至六页,短的仅一两个段落。它们包括短故事、微型传记、童话、诗歌、谈话、寓言、思想片段等,作者还设计了封面插图,并为其中某些短文配上了钢笔画。尽管每篇文章不长,但是它们沿袭了阿特伍德一贯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别出心裁的手法以及对社会的辛辣评论。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集,媒体曾这样评价它:“巧妙而且有趣……令人恐惧又充满智慧,有先见之明且具有自我意识,使人愉快却又语气尖锐。”
  • 诗艺

    作者:[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身为一位作家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身分对我而言很简单,就是要忠于我的想象。我在写东西的时候,不愿只是忠于外表的真相,而是忠于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我会写一些故事,而我会写下这些东西的原因是我相信这些事情——这不是相不相信历史事件真伪的层次而已,而是像有人相信一个梦想或是理念那样的层次。 诗与语言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悦——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一个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这血肉之躯的变化。
  • 文学体验导引

    作者:[美国] 莱昂内尔·特里林

    简介: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 小说中的小说(亚非美洲卷)

    作者:高兴(主编)

    《世界文学》杂志自1953年创刊以来,发表世界各国短篇小说佳作逾三千篇,《小说中的小说》精选其中百余篇。所选作品皆属现当代世界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们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向读者呈现了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和文坛名家眼中的人生百态。 《小说中的小说》包括两卷:欧洲卷和亚非美洲卷。本册为亚非美洲卷。
  •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

    作者:[美] 安德烈·艾西蒙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28位英美作家解读 》内容简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第一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第一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第一次被彻底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精确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全部体验——从第一次到最近的一次阅读体验。我们常常回想爱情岁月——为什么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忆书籍呢?
  • 露西·高特的故事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William

    一九二〇年代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昔日移民爱尔兰的英国贵族和镇守爱尔兰的英国军官的深宅大院,被爱尔兰平民视为英国压迫的象征而焚毁泄愤。在保卫自己家园的过程中,英国军官高特上尉开火误伤了一个年轻人,深恐遭到报复,决定举家搬回英格兰。他们八岁大的女儿露西不解父母为何要离开美丽的海滨家园,便在搬家当天离家出走,想让父母回心转意,不料竟在森林中受伤,动弹不得。而找到了露西遗落在海边的衣服后,家人都以为露西不慎在海中溺亡,随即伤心回乡。不幸从此开始……
  • 星期三的信

    作者:Wright, Jason F.

    親愛的蘿瑞爾: 我喜歡妳,是因為:   一,妳的頭髮。二,妳的笑容。三,妳的正義感。四,妳的耐心。五,夜裡妳翻身時,拉毯子的感覺。六,妳的想像力。七,妳的寬容。八,妳對上帝的愛。九,妳開車的方式。十,妳照料玫瑰花時的模樣。十一,妳愛我們孩子的方式。十二,妳做的法國吐司。十三,妳在床上聽我閒聊的樣子。十四,妳開心時的亂叫。十五,妳的腳。十六,妳的政治立場(雖然和我不同)。十七,妳認識朋友、維繫友誼的方式。十八,妳在懇談會上的談話。十九,就在我要靠過去親吻妳時,妳的眼睛。二十,妳。 傑克   傑克和蘿瑞爾結婚39年來,每個星期三,傑克無論人在哪裡,都會寫信給蘿瑞爾。兩人在山谷裡經營一家民宿,生活無虞,婚姻看似完美。一天夜裡,太太突然心臟病發過世,同時,久病纏身的先生也在寫下最後一封「星期三的信」時,嚥下最後一口氣,跟太太相擁而死。   當他們的三個子女趕回來處理後事時,才發現家裡一箱又一箱的情書,全是爸爸每個星期三寫給媽媽的信。三個兄妹打開這些信來讀,卻意外發現父母未曾告訴他們的祕密,當下他們除了要承受父母同時辭世的悲痛外,還要面對關於過去的驚人真相……   這是一個關於贖罪與寬恕的故事,深切闡釋關於婚姻與家庭的真正意義。
  • 神曲3

    作者:[意] 但丁·阿利格耶里

    《神曲3:天堂篇》内容简介:但丁·阿利格耶里,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西欧文学史上的三个世界级天才。但丁历时十余年完成《神曲》——长达14233行的古典长诗。全书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主要故事为:但丁在黑林里迷路,危急时获维吉尔之助,跟随他穿过地狱和炼狱,后来获贝缇丽彩亲自引导游历天堂,最后得见上帝一面。是魔幻、新奇、恐怖、历险、智慧的奇境之旅。 《神曲》意义丰繁,书中引用《圣经》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作品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既有表面的情节层次,也有寓言、神话、象征层次;既讲人类的罪恶,也讲人类的救赎;既微观,也宏观;不仅论述诸神、诸天以及宇宙的各种力量,且全面描绘西方文明,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难怪艾略特推崇整部《神曲》只有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堪与比拟。 黄国彬耗时二十余年,完成首部由意大利文译成中文的三韵体《神曲》,不但精确地传达原诗精神,更辅以百科全书般的详细注释,帮助中文读者领略前所未有的世界;特别挑选古斯塔夫·多雷的木刻插画136幅,尽展《神曲》神韵,此外增收地狱、炼狱、天堂结构图等,是中文世界首部三韵体《神曲》中译完整版。
  • 肉体伤害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

    阿特伍德早期代表作 透过张力十足的悬疑小说架构阐释人生百态 通俗杂志女记者雷妮刚从一场伤痛中走出来,左乳因癌症被切除,男友也离她而去另觅新欢。她怀着寻找一段新生活的愿望,接受杂志社的约稿,到太平洋上一个岛国采风。从她一踏上这个旅游胜地,诡异的事情就与她形影不离,先是神秘的女人托她转送可疑的箱子,既而精明能干而风度翩翩的男子保罗与她陷入爱河,但他行踪不定的作派和岛上的一些奇怪游客一样,始终让雷妮无法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雷妮最终九死一生从发生政变的小岛中逃出,她的人生观又一次发生蜕变……
  •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作者:[波] 卡普钦斯基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部分是自传,部分是文学批评,部分是沉思录。它讲述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旅行:即作者本人环绕世界的旅程,和他对古希腊历史地理学家R.希罗多德足迹的追寻。 在行文过程中,R.卡普希钦斯基展示了R.希罗多德的热情,像他这样充满热情的人并不多,醉心知识,才智超群,“旅行是他必不可少的事业,他的自我辩白是全心投入,奋力了解人生、世界、或许最终还有他自己”。通过环游世界的旅行,R.卡普希钦斯基感受深刻,探索过去比作为记者探索当下更为有趣、更是着迷于穿越时间的界限。在他看来,“每部历史,包括R.希罗多德记下的每一页,都向时间狭隘者表明,当下一直存在,历史只是现在的不断行进,我们所谓的古代时间对于亲身经历的人来说却是眼前的现实。”最后,R.卡普希钦斯基指出了R.希罗多德的困境:他穷尽一生要保存历史真相,防止人类时间的痕迹被时光抹掉;但他研究的主要来源不是一手经验,而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看法叙述的历史。 R.卡普希钦斯基认为,我们可以努力减少或缓和分歧,但永远无法滤掉。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身处历史,而只能是别人叙述、呈现的历史,是他或她认为的样子。 卡普钦斯基认为自己师承于希罗多德,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第一位全球主义者。他对希罗多德奉若神明,还因为希罗多德不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历史学之父",而且是"谎言之父"。如果说修昔底德是科学化历史的奠基人,冷静地分析权力政治,那么希罗多德就是第一位虚构史学家,他在书中记录各种精彩的故事,不论其真实与否。新闻报道也有两种,像旗语一样清晰扼要,或者充满诗句和影
  • 兔年

    作者:阿尔托·巴西林纳

    《兔年》是芬兰当代著名幽默作家阿尔托,巴西林纳的代表作,初版于1975年。作品主人公瓦特宁是赫尔辛基一家报社记者,他在偶然的情况下开始护理,收养一只被汽车轧伤的兔子,从而开始了与各种人物接触、同大自然交流的漫游之旅。他的选择看似与社会现实步步脱节,实则渐渐走向真我。同时,他的行踪也刚好和芬兰的地理现实、社会百态及丛林乡野生活相连缀。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人同严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抗争的精神,是作品的着力点所在,而对人与自然统一的梦想,对人类社会中各式各样的虚伪、势利和欺诈行为的嘲讽,则是作者试图通过幽默笔法所要达到的目标。
  • 沉默的十月

    作者:(丹麦)J.C.龚达尔

    ●丹麦最擅长描写爱情与婚姻的重量级作家,作品已译介超过20种语言。 ●如果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 ●爱情与婚姻,是男女关系最难解的两个课题,而龚达尔正是擅长叙写此类题材的名家。他以敏锐而熟练的叙事手法、优美的文句词藻,深入刻画两性之间幽微纠结的心理层面。《沉默的十月》读来浓烈醇厚,字里行间凝聚的情绪与张力,令人心跳隐隐加速地搏动与颤抖;跟着主角悠远缜密的思绪,读者彷佛也潜入了人物内心的深层世界,一同体会百转千折的情感变换。 一个中年艺评家的妻子在某个早上离开,没说要去哪也没说去多久,他们一双子女都长大在外过自己的生活,于是整个家里只剩下艺评家独自一人。他开始反思过去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到底发生些什么,一点一点试图拼凑他和妻子之间,他与他生命中的女人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大部分时候他都想不出来,有太多无可名状的感受在他内心徘徊,他又不能克制地来回揣想许多往事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