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加缪全集(全四册)
《加缪全集》收录作品齐全,它是按照法国加里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翻译过来的,不仅重译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等著名小说,而且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而且还有加缪基本完成、但尚未定稿和出版的小说《第一个人》。全书之前有柳鸣九写的长篇总序,简明扼要地评析了加缪的生平和作品,对时代背景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见解,对于读者极有参考价值。 -
审判-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
高级银行职员K莫名其妙地被捕后,经历了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查访。小说在独特而神秘的气氛中进行,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法洞悉其构造、无法了解其意义的宇宙,终身面临生命的审判。 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W.H.奥登 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在是捷克人,大家会对这个外乡人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人家会把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病人。 ——博尔赫斯 19世纪沉睡的幻想被F.卡夫卡突然唤醒了。卡夫卡实现了梦幻和真实的融合——这一点是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极力提倡却从未真正做到的。……它的实现却需要一种特殊的……只被卡夫卡发现的炼金术。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个领域,幻想能够如同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米兰·昆德拉 -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说就是略萨。他们曾深度影响过中国当代的年轻小说家,乃至决定过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某种走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来读略萨的这本写给年轻作家的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对早已进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算是重温,而对现在的风流少年而言则是初读。我很难猜测年轻读者的感受,只是有一种直觉,这本书或许并不能激发初读者如重温者的那种感动和共鸣了。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学时代,这本书所崇尚的文学信念和专业探讨精神,可能会显得过于“古典”,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真的能够指引我们接近文学吗?它对青年作家真的会有实际的价值吗?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
伟大的书
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电影评论家。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杂文的人,而且当时在美国大学,西方经典遭到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知识分子的攻击。这让丹比非常生气。他回到母校,重修“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本书是他重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给人启发。 -
词语破碎之处
《词语的破碎之处:格奥尔格诗选》内容简介:格奥尔格作为一个极其“另类”的德语诗人,一直被重重迷雾遮罩着。海德格尔曾选取格奥尔格的作品加以阐发,旨在演绎其存在哲学。《词语的破碎之处:格奥尔格诗选》选译了格奥尔格各个时期的200余首诗作及一组散文,并辅以4篇评论和阐释,以有助于读者厂解诗人及其作品。 -
耻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本书《耻》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他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库切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为南非文学大师库切的重要作品。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与一位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学界。他躲避在25岁的女儿露西的农场里,却无法与女儿沟通,还得与从前不屑一顾的人打交道,干从前不愿干的活。不久,农场遭黑人抢劫,女儿被强奸…… 我喜欢把我的写作意图隐藏起来,而要创造一种情景,让受众自己去深思、去做道德思考或自己下结论。 ——库切 库切小说的特色,包括精致的结构、意义深长的对话,以及精彩绝伦的分析。同时他又是个追根究底的怀疑者,对西方文明罔顾人性的合理化企图以及粉饰太平的道德观,提出无情的抨击。他基于知性,力求诚实,破坏了一切抚平伤痕的可能,并杜绝任何卖弄忏悔与认罪的廉价戏剧。 ——瑞典学院 -
丧钟为谁而鸣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玄学派诗人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西方哲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而且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玄学派”独特的诗歌特色。本书还包含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他没有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 -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全三册)
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 安娜·萨基扬茨(1932—2002)是俄罗斯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资深编辑和传记作家,她不仅负责编辑了茨维塔耶娃去世后第一本抒情诗选、主持编辑了茨维塔耶娃的两卷集和七卷集,还披沥十载,数易其稿,撰写了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著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安娜·萨基扬茨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诗人年轻时期的创作,初登莫斯科文坛的神采飞扬,青春时期的展翅腾飞,漂泊国外的一度辉煌与痛苦、坎坷,一次次感情风暴的刮起与消逝,返回俄罗斯的煎熬与绝望;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创作心理及人生感悟,揭示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真实地展现诗人非凡的一生及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
永生之书
欧洲版《百年孤独》 永生之药守护家族千年传奇,解释世界历史重大事件隐秘 将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巧妙融合,想象与现实参半,再现了一个绵延成百近千年的犹太家族历史,反映了欧洲大陆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 评论: 如丹•布朗作品般完美,充满智慧和神秘,令人难忘。 ——《科克斯书评》 如果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发生在国际化的欧洲,或者《一千零一夜》能触及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那么,这些作品就很可能和这本充满神秘的悲剧小说相似了。 ——犹太人图书委员会 一部内容丰富、令人迷醉的半虚构欧洲纪史,记录了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的一段新旧犹太人的故事。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关于离乡和流浪,有关于基本的人性及其超越时空的创造力和适应力的精神潜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勾结和冲突呈现的淋漓尽致。 ——诺曼•马内阿,《流氓的归来》作者 《永生之书》讲述了一个犹太家族——斯宾诺莎家族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前,斯宾诺莎家族的祖先巴鲁克从先知摩西那里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后来,他发现了永生之药的秘方,并把写有秘方的手稿传给自己的子孙。千年以来,散布在欧洲大陆的斯宾诺莎的子孙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参与了各种历史事件,作为秘方的守护者履行自己的家族使命。现在,斯宾诺莎家族的最后一个传人阿里,在临终之际写下了这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家族历史。 -
旅行箱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首度公开家传档案库,打开探险家、画家、魔术师、流浪者、收藏家,以及时空旅人的旅行箱,揭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秘密,邀集11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重现这些耀眼而神秘的旅程。 这些作家来头不小,他们是文学奖、读者票选大奖的常客,更有一些是一流的跨界艺术创作者。他们文风多变,故事横跨旅游文学、犯罪、科幻、间谍以及书信小说,更是触及魔术、皮件工艺和时尚思潮等领域。 知名导演维孔康蒂为电影走访世界,回到家却从不取出行李,因为他深信有旅行箱的地方,就是家;旅行箱里尘封1/4个世纪的稀世手稿,竟禁锢了海明威的创造力;一趟有去无回的越洋旅程,竟让旅行箱成了战栗的犯罪证据;当逃脱艺术家遇上“不可能撬开”的旅行箱,两大传奇将以毕生名誉为赌注…… 在他们的笔下,每个LV旅行箱里都暗藏着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有关童年的纯真梦想,有关无法完成的逃离,有关一场痴心的爱恋,有关国际阴谋、犯罪与凶杀。 那么,你最想窥视的是哪个旅行箱呢? -
小王子
安东•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是法国第一代飞行员,和战友一起开辟从非洲到拉美的国际航线,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他还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南线邮航》(1928年)、《夜航》(1931年)、《风沙星辰》(1939年)、《空中飞行员》(1942年)、《小王子》(1943年)等。其中小王子的影响力最大,被称为是仅次于《圣经》的经典读物。 -
茫茫黑夜漫游
《茫茫黑夜漫游》这部20世纪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在战场上卖过命,当过逃兵,进过精神病院,开过诊所,跑过龙套,在男女关系中扮演过悲惨的角色。小说通过他几十年阴暗的人生旅程,暴露出整个世界处处是沉沉的黑夜,被认为是“本世纪中写得最为真切、最令人心碎的作品”。塞利纳对人对己毫不留情的解剖,幻觉史诗式的笔触,既抒情又俚俗、既雄辩又鄙陋乃至刻毒的语言表达,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塞利纳风格。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乔治·爱略特(1819—1880),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她的代表作。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小镇圣奥格有一位磨坊主塔利弗,他生性善良而固执,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产业全部落人对手威根姆律师的手中,而他心爱的女儿麦琪与哥哥汤姆从小感情深厚,可是同样固执的汤姆却为此事跟妹妹有了隔阂。几年后,刻苦努力的汤姆用攒下的钱买回了父亲生前失去的产业,全家生活有了转机,这时汤姆发现表妹的情人在热烈地追求麦琪。新的变化又在等待他们。 -
神曲 地狱篇
本书由但丁所著,主要叙述了作者在梦境所遇之事,通过在地狱、天堂的所见所闻和所见人物的控述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本质,从而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书中的语言平凡而具有哲理,使人感受至深,例如:第一章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它的苦和死相差无几。但是为了述说我在那里遇到的 -
开·闭·开
耶胡达·阿米亥是以色列当代最杰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诗人,共出版过23本诗集及其他多种著作,被译成33种语言。《开·闭·开》是阿米亥最后一本诗集,本诗集大量应用希伯来《圣经》,富有浓厚的历史感,而诗人有将现代社会的意象叠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上,具有反讥色彩。 -
沉船
《沉船(插图本)》内容简介: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哲学家;而且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于一八六一年生于孟加拉一婆罗门地主家庭,一八七七年到英国学习法律,但不久弃学归国,经营其父遗产,并开始从事文学和哲学创作活动。他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二十多部剧本,十二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及其它著作(包括哲学著作和各种论文集)达四十卷。哲学著作以《生之体现》最为重要,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传统的印度哲学思想。诗集最著名的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等。泰戈尔曾于一九一三年,主要以其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戏剧较重要的有《邮局》、《红色夹竹桃》等。他的作品主要用孟加拉文写成,其中大部分由他本人译成英文。 泰戈尔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泰戈尔虽自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但在宗教、哲学、社会思想等方面仍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十分崇拜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对古印度梵文文献相当熟悉。对于西方文明,他一方面赞赏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又颇恶其精神空虚。他显然完全接受性善说观点,视幼小男女天真无邪的心灵至为可爱和可贵,切望人人都保有赤子之心。他主张恬静、淡泊的生活,反对激情;主张人与人和睦相处、彼此相爱相助,树立人类为一整体的观念,反对互相歧视、欺凌和使用暴力。在这样一些思想支配下,他一方面对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等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必然反对暴力革命,甚至对印度本身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持否定态度,提出了于人民有实惠的社会改革更重于空洞的政治自由一类口号。泰戈尔本人曾长期致力于和平运动。一九○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和平之家”(一九二一年易名为“国际大学”),招收世界各国学生,学习有关社会改革、国际团结及农村建设等方面课程,所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全部用作学校经费,希望借此实现其世界和平理想。 泰戈尔于一九四一年去世。 《沉船》是泰戈尔较早的一部作品,写于一九○二年,先于一九○三年四至六月在孟加拉《班加•达逊日报》上连载发表,至一九○六年始以单行本出版。 《沉船》的整个故事写了纳里纳克夏和卡玛娜这对无比虔诚、无比善良的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从这点看,颇似我国的传奇。但《沉船》决非一个简简单单的、意在劝善儆恶的传奇故事。 《沉船》故事中的偶然际遇,在泰戈尔的笔下显然都表示一切为神的安排,或上帝的意旨。他有意以此来宣扬他的宗教思想。但更重要的,我们必须看到,泰戈尔实际通过这个故事全面地表达了上面所说他本人的那种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看到《沉船》里所描写的世界真可称之为好人世界。这里每一个人都随时全心全意在为别人着想,都不惜自我牺牲以谋求别人的幸福:安那达先生简直完全以女儿所感受的悲欢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纳里纳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关怀和体谅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地步;汉娜丽妮在和罗梅西真诚相爱之后,尽管出现了重重难以破除的因误会而产生的障碍,却始终对他一往情深、无法忘怀;罗梅西在发现自己意外得来美丽的新娘并非自己的妻子之后,既不肯苟且从事,以假作真,又决不肯不负责任地把她抛开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尽种种误解和折磨亦在所不惜!更不用说还有那位“印西一带出名的‘卡克拉巴蒂大叔’”,他和罗梅西、卡玛娜真可谓萍水相逢,仅是在一条船上偶然相遇,但他以及他的全家马上把解决他们的困难看作了他们全家的头等大事】甚至连这里仅有的一个坏人阿克谢,读者也会觉得他可怜和可厌更多于可恶和可恨。 很显然,泰戈尔在这里宣扬的是一种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依靠人的善心,世间的种种苦难就可以解除了。书中还有作者寄予深情的两个人物:幼小的乌梅希和卡玛娜。乌梅希这个从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为了生存下去不可能不染上许多“不道德的”、“自私的”恶习,但当他一旦被人收留,感受到别人给予他的温暖的时候,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显露出来,完全恢复了他的纯朴、可爱的本来面目。天真、憨厚、温柔而美丽的卡玛娜,在她认定罗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时,她是那样逆来顺受,甘愿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罗梅西的幸福。而当她获悉和她结婚的实际并非罗梅西,却另有其人时,她便决不肯再和他相处下去,而是毅然立即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寻找自己的丈夫。这无疑是泰戈尔心目中贤妻良母的形象。所有这些当然都未免掺杂过多理想成分。但泰戈尔以其善于刻画青年心灵的妙笔终给我们留下了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青年形象。 -
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文化心理视角系统描述西方文学发展历 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以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指导线 索,展现了西方世界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复杂变幻的内心世世 界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奇观。本书作者属作家兼学者型,全书行文富 于诗意和哲理,引人入胜。著名文艺心理学家吕俊华教授为本书 作了序。 本书也可供大专院校中文系作教材,供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文艺爱好者阅读。 -
堂吉诃德(上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叙述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他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做驽辛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下册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设计欺骗主人,说魔术家把美人杜尔西内娅变成了村妇;公爵夫妇如何捉弄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桑丘当了总督,如何治理海岛。 -
人类的大地
这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每章都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从航线说到同志、飞行、飞机和行星、绿洲、沙漠中心,最后归结到人。贯穿这些文章的线索是飞行员的感受、激情和思索,是一种祟高的“使命感”,是作者对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的颂扬。是对人类、文明、战争、品质的深层思考。…… -
俄罗斯的安娜
本书讲述了俄罗斯文坛最了不起的诗人之一——安娜•阿赫玛托娃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借鉴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安娜本人的回忆录、信笺和日记,以及对她的朋友和家人的采访记录,力求详细而真实地还原这位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一生。 一战前,安娜已经开始写作,那时,正如她所说,“把女人当作诗人是件很可笑的事”。但她天分出众,成绩斐然,不过成功的代价也相当沉重:她的三段婚姻都不快乐,斯大林时期,她的诗歌被禁,她唯一的儿子被关入古拉格集中营当人质以让她保持沉默。在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下,在感情需求和艺术追求的矛盾中,她的坚定和毅力让她成为了所有被极权压制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她创作的优雅而蕴含着源于她的戏剧人生的激情的作品,给人以无限希望与力量。本书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位伟大女性的人生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