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希腊神话故事

    作者:古斯塔夫·施瓦布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希腊神话》是从普罗米修斯开始的,普罗米修斯的本意是“深谋远虑”,他是提坦众巨神之一,是天神和地母之子。在某些神话中,他是人类的造物主和人类的保护者。他为人类偷取天火而惹恼了宙斯,因而被束缚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每天遭到老鹰撕碎其肝以示惩罚。令人感兴趣的是,普罗米修斯在众神之中是坚定地植根于奋斗、危险和痛苦的真实世界之中,而奥林匹斯山众神却成功地取代了他——他们都是理想化的幻想、美丽、有权势、快乐而又摆脱了痛苦和死亡的众神。书中除了众神的故事外,还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叙述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将史诗改写为通俗的故事,这应该是施瓦布普及希腊神话和传说的重大贡献。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希腊神话故事 海报:
  • 浮士德

    作者:歌德(德)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
  • 毛姆传

    作者:[英]塞琳娜· 黑斯廷斯

    目前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生于1874年,卒于1965年,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 他的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寻欢作乐》等多次再版且长销不衰,在今时今日仍然不断被新的读者阅读、谈论,成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比起毛姆的小说,毛姆本人的一生可能更为跌宕、精彩、富有传奇性。毛姆生于法国巴黎,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弃医从文,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出版后,历经十年磨练,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引领戏剧与小说界之风骚。传记作家特德•摩根这样评价毛姆:“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事业成功为毛姆带来名望与财富的同时,争议与毁谤也如影随形。难怪有人说,“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 此本《毛姆传》的出版了却了无数毛姆迷的夙愿。此本传记按时间先后顺序将毛姆的人生故事与创作经历一一道来,资料翔实,引据可靠,充满文学性与趣味性。本书更着眼于“私密”二字,向读者揭示毛姆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成长经历、感情纠葛、家庭矛盾、隐秘情史、创作心路,他与其他名作家间的恩怨纠缠也有颇多涉及。本书对于不了解毛姆的读者是一个全面有趣的引介,对于喜欢毛姆作品的粉丝更是不可错过的阅读盛宴。
  • 非洲的假面剧

    作者:(英)V.S.奈保尔

    ★ V.S.奈保尔最新作品 ★ 21世纪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像福楼拜和海明威一样,奈保尔善于用最简单的词汇去表达最深刻的含义,世间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探寻之路中的朦胧使得它更加鲜明。奈保尔做了最好的展示,让人对他的非洲之旅身临其境。——《时代周刊》 ★ 一个灾难的摄影师,一个历史的聆听者。——《独立报》 《非洲的假面剧》内容简介:《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作者奈保尔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奈保尔从非洲的中心乌干达出发,先后经过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的追随者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 在非洲的各个角落,都有神秘的占卜师抛下石头,倾听神谕,与死者通灵,预测未来吉凶。这些神秘的仪式,将人带回到生命源起之时。无论异质文明怎样入侵非洲,非洲戴上怎样的假面,那些古老的文化依然在丛林里固执地存在着。"
  • 莎士比亚全集

    作者:[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套装共8卷)》内容主要包括:《莎士比亚全集(第1卷)》、《莎士比亚全集(第2卷)》、《莎士比亚全集(第3卷)》、《莎士比亚全集(第4卷)》、《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莎士比亚全集(第6卷)》、《莎士比亚全集(第7卷)》和《莎士比亚全集(第8卷)》。我社自一九七八年开始陆续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十一卷平装本),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该书于一九九四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同年,我社又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全集的六卷平装本与精装本。 应广大读者要求,在上述版本的基础上,我们推出新编八卷精装本《莎士比亚全集》。该全集除新增收入绿原先生翻译的莎氏剧作《爱德华三世》和《两位贵亲戚》外,对朱生豪等先生的译文尽量保持上一版次的原貌,仅编排次序略有调整。 为使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莎士比亚创作全貌,我们特约请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和章燕女士为本版撰写了前言。
  • 巴西:未来之国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中文首译本 茨威格“明日的世界” 一部真正的杰作 ---------------------------------------------------------------------------------------------------- 《巴西:未来之国》出版于1941年,今天读来,依然是一本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前三章历史、经济和文化,从总体上介绍巴西;后几章则是巴西主要城市的介绍,有游览的心得,有历史事件的穿插,并有议论。茨威格戴上康德的红色眼镜,见到一个玫瑰色的巴西。他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中望见快乐。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由一位懂得观察、感受和生活的人写成,既有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引用,也有一位可敬学者的感性观察。 这本书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本书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 巨匠与杰作

    作者:(英)萨默塞特·毛姆

    毛姆对十大小说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可说是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此处所涉及的,既有此类体裁之所以伟大的一些标准,亦有削弱其力量的瑕疵与异端。由一位小说巨匠所著的《巨匠与杰作》,实在是一部独一无二、不可估量的文学指南。
  • 枕草子

    作者:[日] 清少纳言

    日本平安时代的散文集。与《源氏物语》一起被誉为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也是当今文学史上随笔文学的代表之作。清新明快,形式多样、行文自由的写作风格对后来的散文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 不安之书

    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

    《不安之书》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它是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多为“仿日记”片断体,由众多研究专家搜集整理而成。本书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中文译本,也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他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 佩索阿在散文和诗歌中几乎不使用本名,而是通过“异名者”的身份进行写作。在其他的作品中,这些“异名者”甚至有自己的传记、个性、政治观点和文学追求。佩索阿穿梭在数十位“异名者”之间,不断变换随笔的立场,其中以会计身份出场的“贝尔纳多•索阿雷斯”与他本人最为接近,也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他对生活、对命运、对世界的深刻认知,以及一个濒于崩溃的灵魂的自我启示。
  • 外国文学史(上)

    作者:郑克鲁

    内容提要 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世纪文学和亚 非文学。从内容上看,近现代文学多于古代文学,亚非文学占适当的比例。参编者在编写过 程中注意吸收了近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内容和体例较新,比较符合教学需要。 本教材适合大学中文系教学使用。
  • 为什么读经典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本书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 导师、缪斯和恶魔

    作者:(美) 本尼迪克特 编

    本书编者邀请30位美国当代作家,其中包含多位普利策奖及国家图书奖得主,写下给自己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生故事。 该文集是难得的珍宝,其整体价值远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我们还能在哪里读到这些对于缪斯的冥想?就在这本书内,我们这个时代的三十位顶级大师以其深邃的眼光剖析自己的写作生涯,读来回味无穷。——《旧金山纪事报》
  •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

    作者:[澳]拉莫娜•科瓦尔

    本书采访的二十八位小说家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举世瞩目且备受尊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晚年才接受采访,如约瑟夫•海勒、朱迪斯•莱特、索尔•贝娄、诺曼•梅勒、约翰•莫蒂默、哈罗德•品特——这类访谈苦乐参半,带着强烈的行将终结感。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则恰逢壮年,正活跃于主流文学圈,如伊恩•麦克尤恩和珍妮特•温特森——这类访谈充满兴奋和新鲜感,带着一颗依旧探索的心保持对当下的关注。 这些访谈充满了乐趣、洞察力和独一无二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拣拾意外的珍宝。 ———————————————— 清点28位举世瞩目的文坛巨擘 探寻28个走出孤独斗室的灵魂 约瑟夫•海勒 朱迪斯‧莱特 索尔•贝娄 诺曼•梅勒 哈罗德•品特 伊恩•麦克尤恩 珍妮特•温特森 奥兹…… 《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热力推荐
  • 哈姆莱特

    作者:莎士比亚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读者面对品种繁多、应接不暇的图书信息,同样面临如何选择的窘境。即便是面对数百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经典名著,选择也一样无法回避。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部文学经典。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应邀从五百多部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阅读 的十部经典。另外,《泰晤士报》还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在这些经典名著榜单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赫然在列。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代表了欧美国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 为了方便我国读者选择自己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我社决定推出上海文艺版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在参照上述种种“十大文学经典”榜单的基础上,我们征求了国内众多实力派作家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意见,选择了十部真正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的世界文学精品。同时,我们坚持“名著配名译”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以致贻害读者与后人。
  • 博尔赫斯谈艺录

    作者:[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 我为什么要写作

    作者: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 纪伯伦诗集

    作者:(黎巴嫩)纪·哈·纪伯伦(Gibran,

    《纪伯伦诗集》收录了纪伯伦的代表做《先知》和《沙与沫》,而且非常独到地首次收录了纪伯伦的绘画和艾利斯.鲁法依勒撰写的绘画赏析。 智者曾前来将他们的智慧赋予你们,我来是汲取你们的智慧,看啊,我已发现了超越智慧的东西,那是在你们内里越燃越旺的燃烧的心灵,而你们无视它的扩展,只哀叹于自己时光的流逝,追求肉体生命的人才惧怕坟墓。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12 岁时随 母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 ,进入侨民学校 。两年后回国,进 贝鲁特希克玛( 睿智 )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 年发表小说《 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 ,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组织和领导了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的代表作家。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在家乡安葬。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及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奸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是阿拉伯现代文学早期重要成果。他的散文、散文诗等用双语写作。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 。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主人公为即将乘舟回归东方故园的智者,他在临别赠言中论述爱与美、生与死、罪与罚、婚姻与家庭、法律与自由、宗教与善恶、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具有东方色彩。作者并自绘寓意深刻、情调浪漫的插图。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法)

    这个集子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面目一新,独树一帜,出乎人们的意料,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倾注。某些人认为这个怪物般的诗集是伤风败俗和亵读神明的。波德莱尔因此吃了一场官司,诗集不仅被禁,而且诗人和出版商都被罚了款。可是当时正流放在英法海峡间盖尔勒赛岛上的雨果却对此书大加赞扬,说它犹如“光辉夺目的星星”,给法国诗坛带来了“新的颤栗”。雨果的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得正确和公允了。正是这部《恶之花》开创 了法国近代诗歌的新时代,在西方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部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
  • 哈姆莱特

    作者:[英]莎士比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