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精选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那套权威的“世界古典名著丛书”,选收了特罗洛普的长篇小说二十余种,这一特殊的荣誉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小说家能够享受到。但是,尽管很多人在研究他,但人们对他的创作思想似乎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和结论,有的西方批评家索性承认特罗洛普是一个不容易解开的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特罗洛普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他那个时代的广阔的英国社会。他从来不追求离奇的手法来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但他的作品引人人胜,这使他的作品既受读者欢迎,又受批评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学者戈登·雷在六十年代曾这样评论过他:“一位伟大的、真实的、多才的艺术家,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同时代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价值。他留下来的具有永久价值的小说,比任何其他英国小说家所留下的数量都要多。”本书精选了他的中短篇小说数部。 本书是《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之一。本丛书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精选出的60种深受读者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组成。深厚隽永的内涵、优美流畅的译文和典雅精致的插图,博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书是特罗洛普的中短篇小说精选,包括《凯瑟琳·卡迈克尔 》《巴拿马之旅》《归家》《马尤郡科纳堡的奥康纳一家》《艾伦·特罗》等。 -
文字不是东西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分为“旧时香港”、“写作这回事”、“文字岂是东西”、“文化瘾”、“寂寞翻译事”五辑。文章大率以文人、文学作品或自身文学经历为引抒发评论、阐述情怀,包括对旧时香港的追忆,对今夕文坛逸事的调侃,对文人琐事趣事的叙述,对文字“颜色”的点评,对文学翻译的独特体验,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综而观之,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对文学的投入,对社会的关怀。 -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Tragic, comic, and utterly honest, this bestselling and critically acclaimed new work by "one of Israel's most gifted and prolific authors" (Helen Epstein, The Forward) is at once a family saga and a magical self-portrait of a writer who witnessed the birth of a nation and lived through its turbulent history. It is the story of a boy growing up in the war-torn Jerusalem of the forties and fifties, in a small apartment crowded with books in twelve languages and relatives speaking nearly as many. The story of an adolescent whose life has been changed forever by his mother's suicide when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The story of a man who leaves the constraints of his family and its community of dreamers, scholars, and failed businessmen to join a kibbutz, change his name, marry, have children. The story of a writer who become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his nation. -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
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与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而在本书中,《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但承载了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更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另类女性形象。 马教授以她30余年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了这部短篇小说名著及其作者,从本书里,读者可以读到《聊斋志异》在21世纪的全新内涵,感受到小说中关于“女权主义”和“环保主义”主张的前世先声。更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马教授经过研究发现:《红楼梦》对于《聊斋志异》有着多方面的承传——“聊斋、红楼都创造了乌托邦,《聊斋志异》还能梦想,还相信梦想;《红楼梦》却梦醒了,且无路可走。” -
魔鬼辞典
《魔鬼辞典(插图本)》主要内容:百年前屡遭骂名,百年后被尊为大师,这就是“苦涩的比尔斯”!当你打开《魔鬼辞典》,天哪!从前似乎已条理化的世界完全扭曲了,紊乱了,世间万物好像全都走样了,颠倒了!文明的光泽剥落了,人生的癩疤露馅了,呈现在眼前的除了丑陋就是可笑。但不用害怕,比起人类用于屠杀的大炮、原子弹来,它仁慈多了,也有意思多了。看看这位调侃大师是怎么说的吧: 美貌——女人吸引情人、吓死丈夫的力量。 道歉——为将来再次冒犯打下伏笔。 大炮——一种用来校正国家边界的仪器。 葬礼——这是一种露天表演,它通过使殡仪员发财证实我们对死者的崇敬之情,用足以加深我们的呻吟并使我们流双倍眼泪的昂贵费用强化我们的悲痛。 -
Why I Write
在线阅读本书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7.7 width:(cm)11.3 -
乌托邦彼岸
《乌托帮彼岸》三部曲由《航行》、《失事》、《获救》组成,描写了十九世纪激荡在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上空的革命风云。全剧时间绵延,从1833年直到1868年,场景辽阔,莫斯科、巴黎、德累斯顿、尼斯、伦敦、日内瓦等名城相继展现;人物众多,巴枯宁,赫尔岑、别林斯墓、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卢格、科苏特、琼斯、马克斯托帕善于让天平两边取得平衡,让我们在革命的悲剧中,看到勇敢、正直、慷慨等等人性的闪光点;在人生的悲剧中,看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暖美好。他把严肃的历史写得诙谐有趣,把沉重的思想表述得富含诗意。 斯托帕的剧作思想与娱乐并重,在荒诞闹剧和浪漫情事下掩藏着人生的悲凉况味。他也许很愿意成为典型的王尔德剧中人物:用玩世不恭来表达真诚和严肃。斯托帕丰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日的戏剧时代,用他的巧智,他的深厚,他的华彩词章,还有他的魔术般多变的戏剧手段。 -
Cantor's Dilemma
When Professor Isidore Cantor reveals his latest breakthrough in cancer research,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galvanized. Cantor's most promising research fellow, Dr. Jeremiah Stafford, has only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 that will prove the brilliant hypothesis and win cantor the Nobel Prize. But how far will the young assistant go to guarantee the results? -
給我老爺買魚竿
高行健是少數以技巧取勝的大陸作家,他的劇本《車站》、《野人》、《彼岸》等,均曾引起廣泛的討論。而在《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出版(一九八一年)之後,更使他被視為大陸作家現代派的代表。在不講究技巧,而以大時代悲劇為題材取勝的大陸作品中,高行健是一個異數。其小說內涵具多樣性,技巧繁複,場景的切片、割裂,造成豐富的戲劇與電影效果。本書是作者親自編選的小說集,為海峽兩岸高行健短篇小說首次完整樣貌之呈現。 -
穆旦诗文集(全二册)
《穆旦诗文集(共2册)》分为两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间创作的诗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编排上,凡曾独立结集出版过的,按原集重排( 重复收入不同集子的作品,只见于首次出现的集子中);未曾结集出版的诗作,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排序。第一卷的卷末,附录“穆旦自选诗集存目”和“穆旦晚期诗作遗目”。 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共16篇; 1943年至1977年致亲友书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所写下的日记;本卷内容均为首次结集出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方便读者,书后附有《穆旦(查良铮)年谱》。 -
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
馬華作家似乎總有一種寫史的企圖心,詩人陳大為念茲在茲的是那「盡是魅影的城國」,小說家張貴興在臺灣生活二十年之後,著意雕鏤刻畫的也是魅影幢幢的南洋雨林。在這個南洋雨林裡曾有傳說,部落中的公主與移民到此的異族青年相戀出奔,卻在雨林中不慎飲下致睡之水,因而長眠不醒,青年於是終生守候,以至於老。「守候」也許成了馬華作家的人生課題:他們守在故鄉的外緣,守著故鄉傳來的獨特氣味,守著文字裡可以反覆搬演、重述的歷史。然而他們要守候多久呢?守候的終點又是什麼? 這本小說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在南洋,一條在台北。在南洋的是小說主角蘇其的童年與家族:父親留臺返馬,慾望和跋扈比他的天才更加恣肆,以金錢敲打出淫靡的肉體樂園;由臺灣嫁入南洋的母親終日孜孜矻矻地修整花園,燒了又種、種了又燒,讓花園成為一個比雨林還惑人的迷宮;來自臺灣、曾在美國生活的春喜與春天姊妹,又成了蘇其無法忘懷的少年愛戀,那是荒忽樂園中的美麗記憶。父親與母親的對立、仇恨,以及愛情與慾望對象的出身,都暗喻了殖民地扭結錯雜的歷史。等到蘇其赴台讀書,台北的大學宿舍、民歌西餐廳、夜市、K書中心,就成了敘述的重心,發展出台北一線。有趣的是,南洋的故事與敘述語調都帶有強烈的魔幻色彩,台北的故事卻像是一則通俗愛情劇。蘇其和春喜、春天的愛情若有似無、恍恍惚惚,然而到故事終了,蘇其的母親不斷看到舊情人的幻影,蘇其自己也看到了門外的春天。相比之下,蘇其和台北的民歌手可怡之間的戀情,無論相遇、相戀,看起來都很明朗清楚,文字敘述也不那麼繁複,可是這段愛情反而是虛幻的,在一開始時就知道會結束。 這兩條線索不但有著南轅北轍的內容與情調,連小說的敘述語言也刻意區分。姑且不論這樣的安排是否成功,作者的意圖卻很明顯了:擺盪在南洋與台北兩地之間,南洋有他深恨且深懼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有他無法忘卻的純真之愛,正是這樣的純愛拉扯著他,不斷地回頭瞭望早就想拋棄的歷史記憶。相對於南洋,台北的生活是比較沒有負擔的,蘇其不用躲躲藏藏,可以自在自得的融入城市的角落,傾聽並參與別人的故事。可是,台北沒有那些令人莫名其妙執著的東西,在台北不會痛苦、不會迷醉,可以很清醒地談談戀愛,或者很清醒地不談戀愛。南洋與台北兩地,是狂亂與冷靜、迷惑與清醒的不同,分別是作者所關注的與所居住的地方,或許也可以分別視為作者的認同與選擇。 於是我們回到「守候」的人生課題與創作主題,蘇其在台北遙遙守候長眠的南國公主,這樣的守候,是否真能解決作者自己的猶疑?蘇其回到南洋繼續他的守候,認同和選擇終於何而為一了,而作者呢?作者徬徨兩地,是不是已經找到出路? -
林徽音文集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出自林徽音女士之手,不知讓多少人低迴吟詠的詩句,一再沁出這位民初奇女子的才情。胡適稱譽她為「中國第一才女」;徐志摩視她為「唯一的靈魂伴侶」;她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不但風華迷倒眾人,學養深厚更表現在文學、藝術、建築乃至於哲學思考。無怪乎梁啟超先生對於愛子梁思成與林徽音締結良緣一事,讚譽不絕,頻頻誇耀這位欽定媳婦。 《林徽音文集》由梁從誡教授親自編選,內容收錄母親林徽音女士的文學創作、詩、散文、建築研究、尤其最特別的是未公諸於世的珍貴信札,這些信件不但顯現了五四當代重要文人(胡適、沈從文、徐志摩諸人)的交誼,也極具文史哲等文獻史料的重要參考價值。 -
The Brothers Karamazov
The award-winning translation of Dostoevsky's last and greatest novel. -
尤瑟纳尔研究
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 -
武林宝典
没有《武从外传》的晚上,幸好还有《武林宝典》。 -
云上的日子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为载体,采用全彩图、图文并茂的方式,文字和画面叙述了不同层次上的同一个故事。作者绿茶一反传统的就事论事的方式,在对名画名作进行导游式介绍的同时,牵着读者的手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姿、有血有肉、不能不让人关注和动心的3D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巧妙地把古代溶入了现代,很有意识地把个人身世与有关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交叉一处,画中的人们活了过来,他们生活到我们中间,他们试图在同今人、同现代娓娓对谈,他们从久远的日子走来,和我们喝茶、聊天,讲述那些被遗忘的密史和不可告人的私房话…… 绿茶的文风敏感而生动、时尚而不附会,游戏般的文字与名家名作相辅相成,或者性感而清新,或者纯真而新奇,充满莫扎特式的悲剧和阳光,字里行间的飘逸的浪漫和语言新风格的狂欢引人入胜,让读者流连忘返。是作者所倡导的“无边界写作”(“各种艺术形式边界模糊化写作” )的精品,也是一部时尚写作的代表作。 (文字:8万字,大量精美图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画、著名景点、标志性景点等) -
雪莱传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
天上大風
2002年,《生涯一蠹魚》出版,由於其多樣充實的內容,為台灣掀起一股「書話」熱潮,馴至「書籍與閱讀」(books about books)這一類型閱讀的確立,同時創造了「書人」這一名詞。而其別出心裁的圖文搭配,素潔雅淨的裝幀形式,更為讀者所珍愛,且獲得第一屆金蝶獎書籍美術設計組榮譽獎。 經過三年的積累,傅月庵於2006年推出《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此書仍以「書籍與閱讀」為主題,談書、談人、談閱讀、談作家、談編輯出版、談買書經驗……。涉獵古今中外,履及海峽兩岸,在他筆下,一本舊書、一個故人、一名老去的作家,彷彿被重新注入生命力,悠然返轉,回到了滄桑人間。圖像部分,除相關書影,還搭配由楊雅棠所拍攝,世界各地愛書人之閱讀身影,用以詮釋「天上大風‧人間讀書」之意境。此書美術設計也繼續由金鼎獎、金蝶獎得主楊雅棠擔綱,其最近作品,無論《天地有大美》、《巴黎的憂鬱》、《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均深獲讀者好評。此書如何與文字搭配編輯,而能超越《生涯一蠹魚》,蓋已成為台北文化圈內人士所拭目以待者也。 《大風吹,吹所有愛書的人》 果子離 (2006-03-31 ) 傅月庵出版的3本書,主題集中,訴求清楚,定位明確,就是愛書人寫給愛書人。依網路產業術語,這叫B2B:booker to booker。 傅月庵是書蟲,不是書呆子,但始終收起浪漫多情的一面,以書人面目示眾。或許因為傅月庵所稱,寫作非其本業,編書、買書、看書之餘,才來寫書,寫書成為副產品。依食品製造產業術語,編書買書看書像豆漿豆腐,是結構主體;寫書像豆皮豆包,是附加程式。 傅月庵以書結緣。人緣書緣,往來多書人、讀者和作家,不惟物以類聚,書氣相投,更為傅月庵愛書愛到不寡占、不獨吞,為人所樂道。 依對書本的占有慾,愛書人有兩種,一種是守書奴,一種是散書童子。前者標榜錢可借也可不還,老婆老公典當也不妨,但書不可借,借了會還也不借;後者愛書及書,有成人之美,總會把書送給最需要、最適合的人。 善送者,或許個性阿莎力,說送就送,毫不猶豫;或許送書前歷經痛苦掙扎,對著愛書喃喃自語:我很愛你,很想跟你共度一生,但我想你和他在一起會比跟我幸福。於是牙一咬,送了。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高的情操。 不知道傅月庵是哪一型。在一些人心目中,像傅月庵這種勤於跑舊書攤的愛書人,尋書一技在身,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書兒送了明天還是一樣的買回來,沒有「書到用時方知被借走」恐懼症,反正千書散盡還復來;即使書一去不回,也看得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我眼。殊不知這樣想大概小看了愛書人眾裡尋書千百度的辛苦汗水,忽略了找到寶書的感動淚水。傅月庵筆下有與書相逢的快意,也有對某些好書絕跡的憂心。傅氏三(不是富士山)書常披露他個人或其他藏書家尋書的過程。透過不同管道搶救孤本,救不回來有「孤臣無力可回天」的錐心之痛,救回來後,午夜夢迴,回首這段因緣,感觸特多,時有「二十年成一夢,此書雖在堪驚」之慨吧! 熟稔於書籍版本、掌故、源流,逛起舊書店,就和凡夫俗子不太一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頂多喟嘆:「哇,書好多喲!」「書架好大!」嘻嘻嘩嘩就過去了,不太識貨。傅月庵新書《天上大風》有文<十年之後當思我>,用「一步一驚呼」形容逛戴國煇的書房的感受,他看到「許多傳說之書,一一出現在眼前。」哪些書?《媽祖》、《台灣風土記》、《台灣繪本》、《華麗島民話集》、《皕歲前的台灣》……。這些書,一般人不曾聞問,遑論驚呼。 這些卻是傅月庵的強項:識得很少人知道的書,識得很少人知道的人。 但看《天上大風》介紹的讀書人、寫作者,(是的,本書以書人為主,書講什麼,不是重心。)多的是傅月庵如數家珍,我輩全然陌生,甚且大都為上一個時代的遺老,且不說往者已矣,在世的平均年齡沒有九十也有七八十。他們那分屬於舊時代才有的風範、風采和風度,一去不返,傅月庵在字裡行間,撫今追昔,不時流露出今昔對比的喟嘆,這些牢騷也為他在網路社群招來不少麻煩。 歲月無聲流逝,對傅月庵來說,哀樂中年,如何抵抗滄海桑田?無非閱讀、閱讀、再閱讀。不做閱讀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閱讀這件事,一如品玉、賞花、觀畫,整天把玩,不知老之將至。每一本有趣的書,就像佛典聖經,有鎮痛、解熱、排憂、解悶之功,這是愛書人的特異功能,傅月庵偶或寫到自己的心情,也以這類閱讀排憂為多。 閱讀力量大,這本《天上大風》,比起《生涯一蠹魚》,更見明朗大器。固然美編楊雅棠功不可沒,傅月庵出書,成家,主持網路社群,生涯走到這個階段,突然一大步就跨了出去,走路有風,使本書予人大開大闔之感。──連簽名題贈也變得落落大方,不知道是練字有成還是反映生命情境,傅月庵字體渾圓娟秀,落落大方,不信,請參加4月17日下午3點簽書會,比對生涯一二蠹魚不同之處,當知字如其書,書如其人,人如其字,不我欺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