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人海微澜
潘伯鹰在《人海微澜》初版的“著者赘言”中自述:“余以为摹画世情,抒心意,为体深博,奇而法,庄而肆,造极幽远感人尤至者,莫善于小说。惟其然,故浅人未足语也。”《人海微澜》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想法。全书二十回,25万字,以北京城为背景,以两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一悲一喜,与“五四”以来任何形式的爱情叙述都有不同。人物众多,一桩事情带出另一桩事情,细致精微,精彩纷呈,尽现那个纷乱年代的“人海微澜”。 这部《人海微澜》是他20岁出头时写的成名作,最初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后由大公报馆出版),风靡平津。两年后,民国十八年八月,由大公报馆印单行本。为此书作序题诗的九位作者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北平学人,这样的景观在文学史上难得一见。吴宓认为《人海微澜》是“当代《红楼梦》,中国萨克雷”,将其推为当世说部第一,列为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学生必读书。诗文唱和,章士钊把潘伯鹰看成“生平第一知己”。 -
慈禧的面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东北,一个叫做“狮山”的城市,活跃着一批外国人,他们或传教,或行医,或经商,或筑路……但随着一对英国情侣的到来,这里的宁静被很快打破。随着北京的朝廷对洋人态度的转变,狮山的官府与老百姓与这些外国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很快,义和团运动蔓延到了狮山,这里的外国人遭遇了屠杀,幸存者登上一列火车,踏上了逃亡的历程。逃亡途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关系着中国东北局势走向的巨大的秘密…… 本书多条线索交织,情节曲折紧张,人物性格复杂,故事兼具谍战、历史、爱情、战争等元素,被誉为“一部有股鸦片味道的中国版《飘》 ”。 -
城南旧事(经典译林)
《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的自传体小说集。小说透过童年英子的双眼,描述了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读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看北京,看大人,看周遭的幸与不幸。 -
蝴蝶飞舞时
★ 好莱坞同名电影原作,再现略萨《公羊的节日》所描绘的人间地狱 ★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当代美国最成功的西语裔作家之一 用笔讲述故事的“山鲁佐德” SAT阅读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 1994年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书苑佳作” 199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提名 2004年成为芝加哥市“一个城市,一本图书”的图书选择 2000年被好莱坞拍成同名电影 如今已经进入美国的大学课堂 1960年11月25日,多米尼加北海岸一处150英尺的悬崖下,米拉瓦尔三姐妹死于乱棒下,尸体在一辆被撞毁的吉普车旁被发现。官方宣称整个事件是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人提到四姐妹中的老二还活着,也没有人传播“蝴蝶姐妹”是反特鲁希略独裁统治灵魂人物的消息。没有这个必要——人人都知 道“蝴蝶姐妹”的故事。 半年后,特鲁希略被暗杀——三姐妹之死被视为为压垮其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联合国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以纪念遇害的“蝴蝶姐妹”。 阿尔瓦雷斯按时间顺序重塑了这段历史。故事就从作家本人拜访米拉瓦尔家唯一幸存的女儿狄狄•米拉瓦尔开始。 -
生死故乡
☆著名青年作家杨献平最新非虚构力作,杨显惠、裘山山、王宗仁、王兆胜联袂推荐 ☆新时代的《生死场》,揭开农村的残酷与真实 ☆民间立场、小说笔法、散文风格交织的一部故乡生死书 ……………………………………………………………………………………………… 本书描写了太行山南麓的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是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集体画 像,亦是一部北方乡村人群的当代世俗生存史。作者自觉摈弃了旧有的乡村抒情与浪漫、伪饰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本真的态度、白描的手法乃至小说散文杂糅的文体,写出了当代中国底层人的生活和精神变迁。 ……………………………………………………………………………………………… 断断续续读完《生死故乡》,脑海里出现了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我不能说这部书稿达到了萧红的水平,但是杨献平的眼光和境界已可以和她比肩。尤其是在中国文坛争先取媚邀宠的大背景下,这部书写出了这三十年的农村史,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是一部新的《生死场》。 ——著名作家 杨显惠 杨献平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学领地。本书以简约、自由的方式,书写了大时代下偏僻乡野的芸芸众生,以及他们严酷生存环境当中的离奇命运遭际。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裘山山 杨献平的写作一改抒情和诗意,对自身的文学性审视和周遭事物的艺术呈现,通过《生死故乡》,他进入到了真正的当代民间和苦难的底部。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王宗仁 杨献平将灵思探入乡间,感应那些原生态的人与事,从中发掘底层社会人生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那些哀伤、无奈和绝望。 ——文学博士、批评家 王兆胜 -
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 has become a dramatically more urban society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have moved residence in the process. Family and communal bonds have been broken in a country now known as "a society of acquaintances." There has been a resulting breakdown of civility and tru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new market economy doesn't offer any solutions. This book investigates how the Chinese have coped with the condition of modernity in which strangers are routinely thrust together, testing the moral limits of a society known for the primacy of blood relations and familiarity. Haiyan Lee dismisses the easy answers claiming that this "moral crisis" is not merely smoke and mirrors conjured up by paternalistic, overwrought leaders, policy makers, and scholars, nor should it be simply chalked up to the topsy-turvy of a market economy on steroids. Rather, Lee argue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crisis is itself symptomatic of a deeper problem that has roots in both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kinship and the modern state management of stranger sociality. This ambitious work is th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figure of the stranger—foreigner, peasant migrant, bourgeois intellectual, class enemy, dangerous woman, animal—across literature, journal articles, film, television, and popular museum exhibits. Lee's aim is to show that hope lies with a robust civil society in which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play a key role in sharpening the moral faculties and apprenticing readers in the art of living with strangers. In so doing, she mak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theoretically informed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conversation on China's "uncivil society." -
浮石绘 • 话
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总需要一种声音来针砭时弊,笑谈人生百态,恰如这本《浮石绘•话》。30年沉浮彻悟,汇成50幅水墨画作,沉淀的是一种宠辱不惊、从容豁达的人生智慧。一面是恣情写意的浮世画卷,一面是睿智犀利的经典段子,雅俗共赏在这里得到完美的阐释。画中有故事,言语中有机锋,寥寥几字便说透事理,道尽人心。 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以一言而识万人心,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岂不尽在掌握之中?生活即段子,段子即人生。乘风破浪不畏艰难险阻,秋月春风不等闲度过,用水墨段子和这个世界谈谈,笑看云卷云舒的背后不是消极和无奈,而是一种自信和洒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正是如此吗? -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修订典藏本)》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共十讲,分别是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处。这种美学论著的写法与宗白华先生一脉相承,在当下却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因此,此书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向以为美是一种直觉,一种顿悟,是无法用文字去细细描摹,就好像我们无法用双手去摩挲天边的明月,无法用语言去吟诵佛法的真谛一样。直到翻开美学大师朱良志先生的《曲院风荷》一书,我才发现美原来也是可以这样娓娓道来的,她那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的微笑,也是可以欣赏甚至把玩的。——青简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Jean(锦衣夜行) 这本书用唯美的文字 清晰的阐述了中国经典艺术取向 朱先生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实例和精炼的总结为读者献上了十份艺术大餐: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读者来说,朱先生用心血集毕生感悟凝结成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经典艺术的博大和美妙,它也给我指出了中国经典艺术大观园中的各条道路和景点...... ——bay (bay 需要朋友需要朋友) -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的代表作之一。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叶芝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作为叶芝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一部饱含着诗人激情整理出的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 《凯尔特的薄暮》反映了作者叶芝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内容简介:《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并回忆道:“有一回,我竞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他在《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丹麦当代戏剧选
本剧集收录了彼特·阿斯穆森的《犯罪》,斯蒂格·德拉戈尔的《美国的伊莱克特拉》,波·赫尔·汉森的《桌下的世界漂航》,莲娜·克努琮的《人首先是出生》,阿勒克萨·欧卡诺维奇的《爱情餐馆》,耀崆·若德的《尼禄》,阿丝特莉德·萨尔巴赫的《世界的终结》,格丽特·鸟尔达尔-杰森的《阿提米丝的第一枝箭·中国的鬼魂》,穆梯·韦斯基的《格雷》这九部丹麦当代戏剧作品。 -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For so many of us a Jane Austen novel is much more than the epitome of a great read. It is a delight and a solace, a challenge and a reward, and perhaps even an obsession. For two centuries Austen has enthralled readers. Few other authors can claim as many fans or as much devotion. So why are we so fascinated with her novels? What is it about her prose that has made Jane Austen so universally beloved? In essays culled from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of criticism juxtaposed with new pieces by some of today’s most popular novelists and essayists, Jane Austen’s writing is examined and discussed, from her witty dialogue to the arc and sweep of her story lines. Great authors and literary critics of the past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timelessness of her moral truths while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onfines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she composed her novels. Virginia Woolf examines Austen’s maturation as an artist and speculates on how her writing would have changed if she’d lived twenty more years, while C. S. Lewis celebrates Austen’s mirthful, ironic take on traditional values. Modern voices celebrate Austen’s amazing legacy with an equal amount of eloquence and enthusiasm. Fay Weldon reads Mansfield Park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Austen’s own struggle to be as “good” as Fanny Price. Anna Quindlen examines the enduring issues of social pressure and gender politics that make Pride and Prejudice as vital today as ever. Alain de Botton praises Mansfield Park for the way it turns Austen’s societal hierarchy on its head. Amy Bloom finds parallels between the world of Persuasion and Austen’s own life. And Amy Heckerling reveals how she transformed the characters of Emma into denizens of 1990s Beverly Hills for her comedy Clueless. From Harold Bloom to Martin Amis, Somerset Maugham to Jay McInerney, Eudora Welty to Margot Livesey, each writer here reflects on Austen’s place in both the literary canon and our cultural imagination. We read, and then reread, our favorite Austen novels to connect with both her world and our own. Because, a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so eloquently demonstrates, the only thing better than reading a Jane Austen novel is finding in our own lives her humor, emotion, and love. -
另一種聲音
編者的話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歐∙帕斯在他的文章〈另一種聲音〉中寫道:「在革命和宗教之間,詩歌是『另一種聲音』。它的聲音是『另一種』,因為這是激情與幻覺的聲音,是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古老又是今天的聲音,是沒有日期的古代的聲音。分裂與異端的詩歌,清白與邪惡、汙染與純淨、空中與地下的詩歌,寺廟的詩歌與街頭酒吧的詩歌,唾手可得的詩歌與可望而不可及的詩歌。所有的詩人,在這些或長或短,或被重複或孤立的時刻,只要真正是詩人,就會聽到那『另一種』聲音。」 值得慶幸的是,香港恰好為這另一種聲音提供了空間,這與香港獨特的曆史背景、政治與文化的生態有關,與其國際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多民族多語種並存的現狀有關。我相信,「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不僅僅是香港的文化事件,也是整個漢語世界的文化事件。在這個意義上,地處邊緣的香港反而有可能成為漢語文化的中心之一。 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系,詩歌與讀者之間也存在某種互相尋找、依存與激發的過程。除了這類定期的國際詩歌節外,我們還將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包括朗誦會、講座和工作坊,讓詩歌成為我們精神生活的日常形態。 我謹代表籌委會感謝應邀的國際詩人與用漢語寫作的詩人,感謝合作夥伴與志願工作者,正是由於大家的努力與合作,會有更多的人聽到這另一種聲音。 北島 2009年11月1日於香港 -
般若禅
《般若禅:读懂 的快乐智慧》内容简介:《心经》是佛经里面最短的一部经,是佛法里面智慧最高一部经,也是佛教流传最广的经典!流传至今,被翻译成为世界各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由于时代久远,到今天知道的人虽然仍然很多,可误解的也越来越多。《心经》说了什么?为何从古刭今具有那么大的力量,让人持诵不断?人们从中得翻了什么?它的智慧到底能给现代人带来什么?这就是作者要写《般若禅》的原因。曾琦云先生把他读《心经》所获得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他不仅把《心经)中丰富深奥的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清楚明白地诠释了出来,更以大量生动活泼的世典佛经中的故事,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启迪人们的般若智慧。《般若禅:读懂 的快乐智慧》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指导人生的般若智慧:第二部分 ,改变人生的禅定境界;第三部分 ,启迪人生的快乐禅悟。 -
林徽因作品新编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世称“旷世才情,风化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仰叹。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录本书中。 -
亞庫班公寓
※2002年在埃及首度出版,引起了前所未見的轟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阿拉伯語系最暢銷的小說。 ※法國《閱讀》雜誌(Lire)2006年度選書TOP10名列第六 ※美國《新聞日報》(Newsday)2006年度最重要的翻譯小說 ※ 曾改拍電影:2002年甫在埃及出版立刻大獲成功,半年內銷售十萬冊,旋即售出電影版權,由埃及導演Marwan Hamed執導,網羅埃及最強卡司陣容參與演出,並創下埃及影史最高拍片成本。 ──阿拉伯世界的米蘭.昆德拉── 5年雄霸阿拉伯的小說冠軍 以嘲諷而真情的筆觸書寫 看進光榮不再的公寓 呈現埃及長久以來的階級差異、政治腐敗、道德沉淪等問題 開創一個不同於神祕古埃及的現代形象 【精采內容】 我的父親是一位「物產管理員」,簡單地說就是──門房。 埃及作家阿斯萬尼以不帶批判的動人筆觸,刻畫出交織在公寓裡的浮世人生。有一心渴望成為警察的門房之子塔哈,在離目標一步之遙時,因為考官的一句「你父親的職業是什麼?」最後頓失資格,又因為抗爭而被指為異議份子;美麗的蒲莎娜為了保有工作只能放任雇主無禮的性騷擾;還有薩奇.狄索基,女人和性的專家,1940年末自巴黎留學歸鄉,他的首相父親在50年代的革命中遭到整肅,除了財產充公還因此病死,這位沒落貴族從此沉溺於追尋女人的樂趣中;薩奇.狄索基的伶俐僕傭阿巴哈隆,願望是幫弟弟買下閣樓加蓋間以從事買賣,為此他可以不惜手段背叛主人;傑出的報社總編輯哈提姆,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只能偷偷幫助已婚戀人的一家脫離貧苦……一道窗戶一個故事,看似無關,卻又綁在一起。 曾經風華的亞庫班公寓,在已經露老態的七十多歲外表下,收納著來自不同階層的愁淚歡笑,幽暗之中幸而透著些微人性的光輝,只是在這個充斥偽善與不義的腐敗國家中,是要投入革命激進的幻影,抑或是放任消沉情緒的佔領,哪一個是正途? 真實又殘酷的《亞庫班公寓》,說明凡人的命運總是受到更高權勢者的掌握與牽引,這是活生生的埃及社會寫照,或許亦是世界運作的永恆法則吧。 【名家推薦】 ◎楊 照(評論家、News98電台主持人) ◎褚士瑩(作家、旅遊達人) ◎蕭子新(TVBS知名主播) 【好評推薦】 ◎或許,如同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亞庫班公寓》小說裡的情欲色彩之所以如此挑撥人心,是由於《亞庫班公寓》透過這種對性的剝削從而體現了社會的專橫暴虐。只不過,昆德拉建構的是一個探究小說本質的具有自覺的敘事,阿斯萬尼(以牙醫為業)則是一位社會寫實派。──《紐約時報》評論家Lorraine Adams(New York Times) ◎阿斯萬尼大膽地提出社會評論,直言不諱……《亞庫班公寓》是開羅的縮影,如競技場,如監獄,如迷宮,他從這艘沉船打撈起零碎的人性片段。──高麗雅(Maria Golia),《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即使阿斯萬尼只寫了這部小說,他亦將因此立於阿拉伯語系小說家之首。──法德爾(Salah Fadl),《金字塔報》(al-Ahram) ◎《亞庫班公寓》的出版豐富了埃及小說的藝術。──基塔尼(Gamal al-Ghitani),《文學週報》(Akhbar al-Adab) ◎引人入勝的爭議題材……一窺當代埃及社會與文化的驚人內幕。──《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笼中鸟集
《笼中鸟集》:关心国家社会的读书人,对于民意总不能漠不关心,若发而为议论,或者托诸笔墨,而能表现出不阿附官方的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可宝贵的士气,它是民意的体现和升华。 钟叔河:从禁地到走向世界。 -
当代国际诗坛 3
《当代国际诗坛.3》内容简介:所谓“新的开启”当然不仅仅相对于诗歌的东欧,也相对于我们自己,后者甚至更加重要。今年三月间访华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在谈到阿拉伯诗歌和西方诗歌的主要区别时认为,诗歌在当代西方更多地被当成一个文化问题,而对阿拉伯诗人来说,它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生存包含了文化,反之却不然。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东欧诗歌混同于一般的“西方诗歌”(尽管在文化传统上,二者之间有更多的关联),而是将其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合为一脉,作为一个独立的渊源对待,并在精神血缘上更觉亲切,阅读中也每每更加会心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关键与其说是诗人的身份之辨,不如说是诗歌观念的大小之辨;与其说是语境压力的缓迫钝锐之辨,不如说是诗歌经验的宽窄深浅之辨。当赫贝特写下“我的想象/是一块木板/我全部的工具/只有一根木棍陪伴”(《锤子》)时,他所触及的不仅是诗意生存的下限,也是诗的根;而当他笔下的科吉托先生和我们一起仔细分辨“人声与天籁”,以领略“世界的演说乐此不疲”时,我们所感悟到的不仅是诗人面对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还有诗意言说无限可能的巨大空间——如此的信念,如此的胸襟,如此的能量:正是这种源于诗自身的光洞穿了集权的意识形态强控制或全球冷战背景下地缘政治影响的阴影,一再从内部照亮从而自我阐释着所谓“东欧诗歌”。显然,这个意义上的东欧诗歌没有,也不会因为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而成为过去,相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们每每更像是某种来自未来的质询,比如米沃什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宗教的世界里”的沉思,比如赫贝特有关“语义崩溃时代”的警告,比如赫鲁伯试图将诗与科学、历史和神话融于一炉的语言实验,比如扎加耶夫斯基在宿命的流亡中实践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异议者的异议者”心愿的灵魂冒险……西川在谈到萨拉蒙的诗时认为,他“写的是那种任你怎样狠狠地把它们摔在地上,它们都要跳起来咬你的诗歌”,这也是我们阅读许多东欧诗歌的感受。事实上,在我们有关理想诗歌的期待中,那些最活跃的光影,往往综合了来自东欧诗歌的投射:敏锐的问题意识、悖谬的现实感、笔直的道德勇气、深邃的历史底蕴、复杂精纯的语言织体,如此等等。如果说,由无奈的忍受所孕育的反刺、幽默和从容更能体现所谓“东欧诗歌特质”的话,那么,赫鲁伯的一句警语或许就概括了诗和诗人的真正尊严。他说:诗歌的唯一限制就是诗歌。 -
重游缅湖
E.B. 怀特(E.B.White,1899-198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二卷名曰:《重游缅湖》。其中《重游缅湖》选自最初发表在1941年8月《Harper’s》杂志上,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直白美丽、空灵和大彻大悟, 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浪漫不失睿智,婉约不乏深邃,折射出作者从生存终极意义上考察人性美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
插图本法国文学史
《插图本法国文学史》“插图本外国文学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插图本法国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法国文学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进行简明的介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插图本法国文学史》不同于其他文学史类书籍的一大特点就是插图本,图文并茂。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