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The Pale King

    作者:David Foster Wallace

    The agents at the IRS Regional Examination Center in Peoria, Illinois, appear ordinary enough to newly arrived trainee David Foster Wallace. But as he immerses himself in a routine so tedious and repetitive that new employees receive boredom-survival training, he learns of the extraordinary variety of personalities drawn to this strange calling. And he has arrived at a moment when forces within the IRS are plotting to eliminate even what little humanity and dignity the work still has. The Pale King remained unfinished at the tim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s death, but it is a deeply compelling and satisfying novel, hilarious and fearless and as original as anything Wallace ever undertook. It grapples directly with ultimate questions--questions of life's meaning and of the value of work and society--through characters imagined with the interior force and generosity that were Wallace's unique gifts. Along the way it suggests a new idea of heroism and commands infinite respect for one of the most daring writers of our time.
  • 执子之手

    作者:刘冬颖

    《诗经》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一本教科书,她对于后来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伦理的构建,均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她文字很古雅,似乎离我们很远,像来自远古的凌澈天籁。她既是伦理道德教科书,又是自由爱情的诗篇;既是典雅礼仪的乐章,更是天籁自然的民歌;是爱恨情愁的生活画卷。所以,《诗经》离我们又很亲近,她似乎在讲述着我们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在那个时代,《诗经》里的每一句诗,都与现代周杰伦的《双节棍》、《青花瓷》一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先民们心中的动感地带。
  • 致加西亚的信

    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

    《致加西亚的信(经典盒装版)》内容简介: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并获得他的合作。但当时,加西亚身在古巴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所以没法与他取得联系。这时,有人向总统推荐一个名叫罗文的人,说他有办法找到加西亚,而且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他们找来罗文,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三周后,罗文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最终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此后,罗文的事迹被传为佳话,“送信”成为了敬业、忠诚、勤奋的象征,罗文便成了每个领导都想找到的人和每个员工都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1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与家人喝茶时受儿子的启发,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的杂志上,从此,这本小册子就开始了它的传奇历程。 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乔治·丹尼尔一次性订购10万册,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美国,以至于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美国人都在讨论此书。 俄罗斯铁道部长在美国访问时看到此书后如获至宝,立即令人将此书翻译成俄文,发给俄罗斯铁路丁人和士兵人手一册。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每个俄罗斯士兵的尸体上都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他们断定这肯定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日文版。日本天皇下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册。 美国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开始长期设立以此书讲授自立和主动性的课程。 布什任州长时,曾在这本小册子面签名,并把它赠送给所有的部属。至今,该书已几乎被世界200多个国家翻译成各种版本,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和职员主动、敬业、忠诚的必读书。 《致加西亚的信》全球销量已超地这8亿册,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6名,中文各类版本热销500万册,持续八年雄踞励志类图书畅销榜。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A Message to Garcia: And Other Classic Success Writings
  • 陈贻焮文选

    作者:陈贻焮

    陈贻焮先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著名文学史研究大家、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古典诗词创作界引领风骚的诗坛耆宿。我们从他发表的近二百万字的学术成果中精心选出关于孟浩然、王维、李贺、李商隐等作家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文献,还收入他综论初盛唐七绝体式形成和嬗变、中唐诗人群体与诗风演变等艺术史研究方面的鸿篇巨制,更从其抗鼎之作《杜甫评传》中撷取了一些说杜论诗的精彩章节,以期使学界能够领略先生研治文史的巨大成就和学术精神。
  • 不一样的生活

    作者:扫舍

    懂得生活,才是真正的知性。每一天都感受着静夜和清晨的色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重现所感知的色调。这一辑的“知性女人系列”带来三本书——《小麦的穗》、《爱与伤奔涌不息》、《不一样的生活》;带来三位女性——蔡小容、王鹤、扫舍的生命观感。她们在生活的间隙写下文字,细水长流地积累着,读城市,谈艺术、书籍和电影,聊女人的故事,叙说她们的生活本相。 《小麦的穗》有一种学识凝聚的沉郁气韵。小容特有一种文字的敏感,由言语而及人事,寻找到一种理解世态人心的入口。她析解他人的文字,体谅他人内心的幽微之处,这一份私人阅读笔记,便多了一份通透与理解。 个人生活的叙事透露出一种生活的路径。对于当下的处境,她说:“剩下的是现在中年的你,世界静了下来,没人跟你说话——像年轻时那样说话,做伴的唯有多年累积的不如意,前路可期的加倍的荒寒,以及各种病痛。”然而,因为活得真实,生活自有一种底气。她对生活的描摹有一种摄影机的魔力,城市里头的剪影,记忆中的时光,都淡淡地呈现出来,笼罩着温暖昏黄的光线。她的笔下、心底里会关注着别人,在意他人的力量,然后融化为自己的力量。这样的真挚常常也诱惑着读者回味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爱与伤奔涌不息》有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犀利。因为长期的职业训练,叙述中有一种深味人事回环的敏感,一份体察苦心经营的老到。 这本书是借“她”之事,道一己之见,贯穿始终的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追寻民国才女的倩影,回味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解读一个个时代弄潮儿在历史浮沉中的苍凉和苦辛。陈衡哲、杨绛、沈祖棻、庐隐、苏青……饱历人情冷暖,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走向。捕捉那些屏幕前的光耀和暗影,她们在镜头内外演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充斥另一种对际遇的无奈和惘然。还有那些舞动在字里行间的女子,又是怎样的心思细腻,碰触着同为女人的神经,那些震颤最是动人心魄。时空变换,不变的是人心深处的根本追寻。 《不一样的生活》是华丽的,但它少了些许法国般的绚丽,而增添了上海的柔美与温婉。扫舍丰富的人生经历,支撑起她观察的高度,有一种静心思考的睿智,多了一份坚韧和绵密。扫舍挚爱那些青砖黑瓦,爱到把它们藏进背包一起行走。从成都的街道写到上海的弄堂,她说“城市能伤我们,是因为我们对城市有爱,我们因为爱它而伤怀。要迷茫很久,我们才懂得城市对于我们,其实是一个漫长婚姻中的爱人”。她早已把生活嵌入城市,记忆的碎片洒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的光影映照在街巷的斑驳灰墙上。 扫舍写她与画,与画家,与小物件的故事,却可以发现她追求艺术,更追求艺术的生活。正如她在意观展的习惯,享受在潘家园的游荡,在“789”的倾听,因为在她看来艺术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活相连接的。她写电影,从细小的生活场景,到那些突然而至的冲击和血腥,始终关注着“个体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关注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 三位知性的女子摸索着生活的肌理,品砸生活中的人、事、物,固有迥异的角度,却有相似的旨趣。写艺术,写的是生活的另一面,是个人的欲望与梦想的出口。写城市,是理解一个城市的积淀与风格,觅得一种都市生活的从容和自如。写女性的时光,在于知悉生活的处境与心境,年华易逝,逝去的却不仅是容颜。 她们并不尝试消解与弱化一些真实,王鹤说“大大小小的困窘、失意、失衡、刺激,我们就算不是每天经历,至少也会随时听到、看到,它们不是生活的枝枝蔓蔓,可以随手砍削,它们就是生活本身,硬而重,体量也大,挪不动也绕不开。”她们定格的瞬间把人生生地拉进残酷的现实。然而,她们的文字却依然把人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都曾经历或亲见那些个操心劳力。生活中从来是有幸福涌动,也有遗憾晦暗,许多的经历品来不一定都会回甘。动人心魄的是历练得来的透彻与智慧,对生活中的知人阅世。王鹤喟叹“人人都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有时候是扳不过身边的“局”,有时候,则拗不过自己的心。” 知性是对细节的体会,是对隐藏其中的幸福的追寻。那其实是女性生命的本能。小容说,“从前,现在,都是有意义的,即使不完美,即使现在比从前完美。抽掉任何一截,都残缺了一部分,因为我们认真书写的生命,并没有哪一截是浪掷过去的。”
  • 武皇的汗血宝马

    作者:向祚铁

    《武皇的汗血宝马:向祚铁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二十来年的创作成果,看似乎淡的名子中浸透了无垠的宁静,对词语的动用达到了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写下小说的最后一个旬予,向祚铁这个名字,在写作者当中一直是个传说。
  • 爱的教育

    作者:[意]德·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原名《考莱》,在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原书在一九。四年已出三百版,各国大概都有译本,书名却不一致。我所有的是日译本和英译本,英译本虽仍作《考莱》,下又标《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几字,日译本改称《爱的学校》(日译本曾见两种,一种名《真心》,忘其译者,我所有的是三浦修吾氏译,名《爱的学校》的)。如用《考莱》原名,在我国不能表出内容,《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似不及《爱的学校》来得简单。但因书中所叙述的不但是学校,连社会及家庭的情形都有,所以又以己意改名《爱的教育》。这书原是描写情育的,原想用《感情教育》作书名,后来恐与法国佛罗贝尔的小说《感情教育》混同,就弃置了。 译文虽曾对照日英二种译本,勉求忠实,但以儿童读物而论,殊愧未能流利生动,很有须加以推敲的地方。可是遗憾得很,在我现在实已无此工夫和能力。此次重排为单行本时,除草草重读一过,把初刷误植处改正外,只好静待读者批评了。
  • 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

    作者:陈平原

    《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

    作者:[美] 黄卫总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一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
  • 文學論 默識錄

    作者:刘永济

    《文学论》是刘永济先生早年所写一部关于文学的专著,有着很大的影响。所附录的《古今论文名著选》,实为一部文论选。《墨识录》三卷,是刘永济先生晚年的读书笔记。本书末附“论文拾遗”,收入作者未曾收入各种专集的散篇论文十数篇。
  • 欧阳修词集

    作者:(宋)欧阳修

    《欧阳修词集》主要内容简介: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大重儒者”,北宋开始文教大昌。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宋代之金石学》)而欧阳修就是北宋开一代风气的人物,是主导古文运动的北宋文坛盟主,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文艺批评,乃至经史、书法、金石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 Bel Ami

    作者:De Maupassant, Guy

    Bel Ami, written at the height of Guy de Maupassant’s powers, is a classic novel of seduction, intrigue, and ruthless social climbing in belle époque Paris. Georges Duroy is a down-and-out journalist from a humble background who engineers a stunning rise to the top of Parisian society through his relationships with influential and wealthy women. Making the most of his charm and good looks (his admirers nickname him “Bel Ami”), Duroy exploits the weaknesses of others to his own advantage—in the process betraying the woman who has most selflessly supported him. Published in 1885, Bel Ami is not only a vivid portrait of a glamorously corrupt and long-vanished Paris, but also a strikingly modern exposé of the destructiveness of unconstrained ambition, sex, and power.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Ernest Boyd
  • Sayers on Holmes

    作者:Dorothy L. Sayers

  •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选集希望收录学校应该教而教得不够的观念,例如重视多元的价值、尊重个性的差异、开展国际的视野、培养关爱的能力、面对挫折的态度等等。我自己有三个孩子,深知培养孩子的艰辛和困难,我并不期许我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我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 这本自选集是我对一个少年的期许,不只是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为天下的孩子而写。 在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课本,不论小学、中学、大学,都编选了我的作品,甚至日本、美国的华文课本,也选编了我的文章,可惜都是单课的、片段的,无法看见我作品的全貌。 编出这一册给少年的自选集,完成了我多年来的愿望,仿佛也看见自己一路行来的身影!
  • 原來你非不快樂

    作者:林夕

    1)書說得是精緻版,裝禎設計也要力求精緻。白色的充皮精裝燙橙金文字,希望大家把書拿在手裡,心裡不禁湧起一份顫動。 2)書的內容補增了五十六頁。分別以文字記錄了在上海書店、北京清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台灣誠品書店舉行的講座及分享會裡,林夕的講話內容,將兩年以來,林夕跟兩岸三地的讀者分享快樂的片段,一個有關林夕與快樂的文字記錄。 3)精緻版收錄了老師親筆撰寫的書名及副題,放在內襯紙上,作為前後的對照,並附上香港版、內地版及台灣版的序。
  • 六朝文学论集

    作者:穆克宏

    本书是著名六朝文学、文献研究者穆克宏先生的学术论文自选集,收入作者数十年以来有关六朝文学、文献研究的代表作若干篇。
  • 抽思织锦

    作者:江弱水

    《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论诗衡文兼谈小说甚至翻译,颇显芜杂,但还是有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诸如讨论艾略特的“自我戏剧化”手法、卞之琳的古典主义精神,或分析闻一多诗与现实的两难、弗罗斯特出世与人世的两全,属于观念层面的研究,是谓“抽思”;至于分析姜白石的词、戴望舒等人的诗、胡兰成与董桥的散文、巴别尔的小说,则属于文体层面的研究,是谓“织锦”。它们都贯穿了一个诗学的旨趣。
  •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

    作者:[美]玛格利特•克劳登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 Burns) 在这本书里,这位不懈的探索者和作者毫无拘束地谈论着他的主要作品,比如《仲夏夜之梦》;巴黎中心的建立;他在伊朗和非洲旅行的经历;他回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执导《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他里程碑式的戏剧《摩诃婆罗多》;还有《暴风雨》(The Tempest)、《这个男人》、《哈姆雷特的悲剧》以及他的电影作品《与非凡男子的相遇》(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他的探索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他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探求有着怎样的影响?布鲁克给出了解释,并且夹杂着回忆和零零碎碎的,诸如性、政治、父亲和哲学之类的不同话题。
  • 猎人笔记

    作者:屠格涅夫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其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俄国《现代人》杂志一八四七年第一期。后面的绝大部分篇章也都是陆续发表于同一杂志。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至一八八○年,作者又加进了后来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一八七二)、《车轱辘响》(一八七四)、《枯萎了的女人》(一八七四),共计二十五篇,这便成了作者生前最后的定本。今天我们所据以译出的就是这样的定本。
  • 伍美珍作品赏读本之愿望树

    作者:伍美珍著;安武林评

    《愿望树》内容简介:伍美珍的作品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学生的情感故事,有人将其称之为青春文学,然而我觉得更像成长文学,伍美珍这个类别的作品非常唯美,饱含深情,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另外,就是以小学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文字活泼,对儿童心理把握准确。伍美珍的这类作品行文质朴、真诚、直率,与她本人的形象非常一致,充满了亲和力。 伍美珍真正地步入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标志,就是“阳光姐姐”品牌的树立,这个品牌来源于伍美珍最初在《少年博览》杂志担任编辑时,负责的《阳光姐姐信箱》栏目。在主持《阳光姐姐信箱》期间,伍美珍并没有把写作作为毕生的职业,然而长年与小读者们的接触,使她更加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