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国艺术史
-
铁袈裟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古画新品录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最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的风俗习惯,上至帝王、下至乡野村夫的所思所想,等等——向我们呈现出千百年前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观。
-
物·画·影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物”与“像”串联起世界贸易、新的再现媒介和现代人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史的叙事本身提出新的要求。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 媒体评论
·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An illustrated and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21st century. It should be of interest to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who wish to gain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Chinese painting. -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插图本,ISBN:9787200057843,作者:郑为著 -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本書收錄石守謙教授自1994至2007年間陸續發表的十五篇論文,共分五個單元,以元明繪畫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紀。作者以中國繪畫史的論述架構為經,以不同研究論題為緯,探索並示範中國繪畫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系譜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侷限。作者對此作了回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出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全書以「畫意」一旨貫串,於風格分析的基礎之上,一方面開展新議題,一方面對傳統的議題提供新視角,如以族群衝突、交融的觀點解析豐富多元的蒙元繪畫、或以區域競爭的角度觀察地方畫派等,其中對於「文人畫」發展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更是前所未發之真知灼見。 作者就不同研究個案的題材與性質,選擇切入視角與適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展現了藝術史微觀的深入與宏觀的淵博。本書不僅可提供中國繪畫愛好者一窺中國繪畫精髓的管徑,更為中國藝術史提供一組多元、開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著。 -
Art in China (Oxford History of Art)
China can boast a history of art lasting 5,000 years and embracing a huge diversity of images and objects - jade tablets, painted silk handscrolls and fans, ink and lacquer painting, porcelain-ware, sculptures, and calligraphy. They range in scale from the vast `terracotta army' with its 7,000 or so life-size figures, to the exquisitely delicate writing of fourth-century masters such as Wang Xizhin and his teacher, `Lady Wei'. But this rich tradition has not, until now, been fully appreciated in the West where scholars have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sculpture, downplaying art more highly prized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such as calligraphy. Art in China marks a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Drawing on recent innovative scholarship and on newly-accessible studies in China itself Craig Clunas surveys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visual arts in China. He ranges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art scene of the 1980s and 1990s, examining art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as it has been designed for tombs, commissioned by rulers, displayed in temples, created for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educated ilite, and bought and sold in the marketplace. Many of the objects illustrated in this book have previously been known only to a few specialists, and will be totally new to a general audience. -
风格与观念
《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共分为二大部分,内容包括:中国绘画史三题、中国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中国绘画的率意与天然:一种理想的兴衰等。由于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高先生和各国的学者一道,不但挑战并丰富了中国绘画史学的古老传统,而且回应并促成了西方美术史学的新方法,在拓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方面,呈现给我们一个宏大的学术景观。 -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精)》为陈葆真博士集十年之功的力作,内容结合了结构分析、图像比较,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别为存世的九巻《洛神赋图》断代,并建构它们之间的风格系谱;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洛神赋图》的研究,探讨了故事画中一些普遍性的议题,包括:叙事技法、构图方式、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以及图文转译和互动等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观察汉代以来中国故事画发展的情形。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精)》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对《洛神赋图》和中国古代故事画的各种问题,最完整、最细致和最具创见的论著。 -
翰墨荟萃
本书不是美术史(有一些是非美术史领域的学者)。 本书不是论文集(本展览的论文集还在编辑中)。 本书是对“翰墨荟萃”展的导览读物。2012年11月2日至2013年1月3日,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百年前或几十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将回到中国与观众见面。绘画历来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藏品之一,本书邀请单国霖、余辉、高居翰、方闻、谢柏轲、姜斐德等国内外美术史学者,以及张鸣、白化文、扬之水、杭侃等人文学者,介绍了画展陈列的唐宋元名画,有的从画作本身的构图、用笔、风格等方面介绍其艺术成就,有的从表现对象的时代特征上考订画作的创作年代,有的从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对比中把握其笔墨特征、意境及创作个性,有的通过款识探究其流传过程,还有的展现了广阔的宋元社会生活面貌,将这些名画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 -
美的沉思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天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美”比“历史”更真实。 -
重屏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
美学与意境
《美学与意境》讲述了:素净典雅的封面设计,正如这些图书的内容一样凝重而深邃,不看其他,单看那些作者的名字:李达、艾思奇、冯友兰、金岳霖、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吴晗、翦伯赞、薛暮桥、许涤新、于光远、吕叔湘、季羡林……这就足以令读者感到欣喜与震撼。“人民文库”系列图书是人民出版社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2010年建社60周年,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披沙拣金,历经3年时间,精选出的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深刻思想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 -
并非衰落的百年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以后,绘画在中国不断重复,已耗尽创造力。本书所提供的,是一个不同的答案。 万青力教授倾十数年之力完成大作《并非衰落的百年》,提议“从中国出发来看中国绘画史”,并由之重建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给学术界以新的启迪,同时备受艺术、收藏、博物馆各界关注。 全书十万字,四百余幅精彩图像,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的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