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简帛

  •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作者:刘乐贤

    1993年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
  • 郭店楚简校释

    作者:刘钊

  •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

    作者:本社

    本书主要展示了隋州孔家坡的汉墓简牍,以供读者欣赏。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作者:马承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ISBN:9787532530144,作者:马承源主编
  • 郭店楚简校读记

    作者: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主要内容有:前言、凡例、第一组:简文、第二组:简文、第三组:简文、第四组:简文、第五组:简文、附录、后记等。
  •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作者:李零

    《上博楚简三篇样读记》主要内容包括有:自序;第一部分:上博楚简校读记;第二部分:相关论文;附录作者校订后释文等。
  •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

    作者:王子今

    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日书》甲种出土时简支虽已散乱,因为两面都有文字,容易从内容的衔接证明恢复了排列原状”,据《史记·日者列传》,汉武帝时聚会占家选日,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一家等流派。《日书》甲种开头的章题是《除》、《秦除》、《稷辰》等。乙种简的排列虽难确定,但从各种迹象看,开头几章的内容和甲种是对应的。
  •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

    作者:池田知久

    本书是以1989年3月至1992年3月,在《二松学舍大学论集》第32号至第35号发表的拙论《译注1—4》和1992年10月自费出版的拙论《译注5》为基础的。在这些《译注》中,笔者本来关注的问题是,作为战国时代晚期至西汉时代初期儒家文献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中所存在的,对先行的诸子百家的主张贪婪般地兼收并蓄的这一浓重的杂家倾向,以及作为《五行》中心思想之一的,在由“五行”之统一的“德”的最终完成阶段,拂拭或排斥人的身体性和物质性,高扬其主体性的“慎独”思想等。
  • 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作者:于豪亮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于豪亮《马王堆周易帛书释文校注》一书对帛书《周易》此三部分做了释文,并与传世几个《周易》版本(包括汉石经、《周易集解》、唐石经、敦煌写本、宋本、阮本等)进行了校勘与注释,其中有些内容胜于通行本,有些内容不如通行本,其中帛书《周易》的通假字和叶韵,有助于对汉以前古音的探讨……通过此番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易》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整理加工、删节编排、改字润色等方面的演变。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

    作者: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朱凤瀚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这批西汉竹书是继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2》内容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 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从地下出土的第四个简帛《老子》古本,也是目前传世最完整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 新莽簡輯證

    作者:饒宗頤,李均明

    本書為編年體簡牘史料集,分釋文之部與考證之部兩大部分。釋文之部收錄各地出土之新莽簡牘凡789例,考證之一至三充分反映新莽簡牘的特色,可作為斷代的依據;考證之四、五多可補充傳世古籍所缺略。
  • 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

    作者:王中江

    新出土简帛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周秦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难得的一次重建。本书系统论述了新出土简帛文献为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都带来的重要变化:第一是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新知。第二是儒家经典和由经典引导的文明诞生时代的新知。第三是"孔门后学"思想谱系和儒家"心性论"的新知。第四是对东周宗教信仰和神意论的新知。第五是黄老学公共理性和秦国儒家政治伦理新知。
  • 走近清华简

    作者:刘国忠

    刘国忠编著的《走近清华简》以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的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中国自古以来有关竹简的各种发现,探讨了有关中国古代学术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尚书》的流变与古文《尚书》真伪的千古之谜、文王受命与周公居东的真相、《逸周书》中的新知等等。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竹简的历史、竹简的研究历程、清华简的整理保护工作及其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对目前已公布的九篇简文的内容进行了释读。 《走近清华简》的写作得到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及清华大学文科振兴项目“清华简与中国古代学术”的资助,并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及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金的大力支持,谨志谢忱。
  •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

    作者:吕亚虎

    巫术研究是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研究的重要课题。限于传世文献史料的不足,过去学术界对战国秦汉时期巫术发展情况的研究不够深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以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文献资料为主,辅之以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及其他考古遗物等资料,通过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资料所见巫术内容、仪式、方法、灵物以及巫术活动中对时日方位的选择等问题的纵向历史考察和横向剖面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巫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民生习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可供历史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 汉晋遗简识小七种

    作者:陈槃

    本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槃著作集》之一。1930年居延汉简的出土,是中国简牍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作为一种古老的书写材料,简牍有其独特的书写方式与用语,由于年代久远,今人已感到陌生,对简牍上一些常用词语、符号、书体书式及文书结构的解释,成为简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陈槃先生可谓早期尺牍形制专门研究第一人,贡献颇大。本书集其这方面研究之大成,书中以居延汉简为主干,对简牍实物中常用的词语、符号、书体及文书结构条疏举例,如“书启称信“、“书疏称信“、“书启称不备“、“汉晋人书启不定作八行“等条目,直接与尺牍形制相关。对诸如“不害日“、“秋射“、“使女“、“爰书“符传、句读及天田等问题亦作了研究说明,澄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并对亭与传舍、大石小石、家弟、叩头、方相车等名词进行了释读,于读者帮助极大。此外,他还对木简上所绘木偶、符箓作了研究,考证精深,尤为后人所称道。
  • 汉简研究

    作者:大庭脩

  • 简牍检署考校注

    作者:王国维,胡平生,马月华

    《简牍检署考校注》介绍了王国维写书的经历及其本人思想演变的过程,进而述及当时学术界以至国际汉学的状况,使读者对《简牍检署考》的产生及其意义有清楚的了解。
  • 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

    作者:池田知久

    对中国思相史研究而言,简帛等新出土资料所具有的意义是决定性的,过去那种仅仅利用传世文献从事研究的方法,已经无法期待取午什么进步。这虽然是事实,然远见卓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文献及其研究就无意义、没必要了。传统文献及其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只是被附加了若干限制而已。因此,作者认为,为了促进研究的进步,把新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有效结合起来,是当今最为重要的课题。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在传统文献和用传统文献构筑的中国思想史中为新出土资料的意义做出正确定位,另一方面,是让在基于新出土资料的最新的立场和观点上,对传统文献和用传统文献构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做全面的反思。——最终结果就是,将上述相反 相承的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从面促进研究的深入,这就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工作。 不管怎么说,简帛等新出土资料对中国思想史研究而言,毫无疑问是提供着新视野新见解的极为重要的资料。由于新出土资料有着惊人的数量和极重要的内容,如果对之持无视或轻视的态度,已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了。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作者: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

  • 简帛文献与古代史

    作者:林志鹏,郭永秉 编

    《简帛文献与古代史:第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国际论坛论文集》由说“希”及相关诸字——甲骨文所见的动物之十三;上博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的内容与结构;上博九编联二题;上博简《邦人不称》编联与相关史实研究;读清华简《说命》小识;清华筒《说命》的文献特质——以天的思想为中心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