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简帛

  • 简帛·经典·古史

    作者:陈致 主编

    本书为"简帛·经典·古史"研究国际论坛(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30日)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裘锡圭、李零、池田知久、夏含夷等与会学者论文35篇。论文围绕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及相关传世典籍,从文本释读、内涵解析、历史研究等诸多角度作了深入探讨。
  •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作者:顾史考 著

    本书对象为战国时代一批重要出土文献,即一九九三年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该批竹书以儒家思想为主,本书重点亦在其儒家部份,内容则分为「宏观篇」与「微观篇」两部。前者将郭店楚简放在整个先秦思想史的脉络中去研究,所论为其儒家著作之思想上及学术史上的探索,包括其中「以人治人」的思想、礼乐美学思想、「情义终始」论等哲学要点,乃至于这些思路的历史背景、其与战国诸子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后世儒学的种种影响。后者则以郭店楚简的文本为主,重点在诠释上的具体问题,如竹简的排列顺序、章节文句的句读与解释以及各别字词的可能释读,同时亦包括一篇专讲出土简帛如何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对的诠释理论。两部合为一书,图以不同角度窥见郭店楚简儒书之全体。
  •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作者:永田英正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主要内容:我国古代简帛是研究从战国至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和中外关系诸领域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其发现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景帝末年从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战国竹简。《汉书?艺文志》载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它们和西晋初年从汲郡古墓出土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至今对于研究我国古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世纪是我国简帛空前惊人大发现的时代。早在世纪之初,以尼雅、楼兰和敦煌等烽燧、古城遗址发现的汉晋简帛为嚆矢,便与殷墟甲骨、敦煌石窟文献、故宫大内档案,被中外学术界誉为研究我国古史新资料的四大发现。
  •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作者:李学勤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主要内容:简帛佚籍的发现,对考古学、古代史等学科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我以为其影响最大的乃是学术史的研究。传统的观点以为考古学发现的仅是物质的文化,而我以为最[物质]的考古学同最[精神]的学术史是相沟通的。
  • 张家山汉墓竹简

    作者: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编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匾)城外西南一点五公里处的江陵磗瓦厂内,因取土而发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由荆州博物馆配合准行发掘。它是一座土坑木榔墓,墓坑上部已遭破壤。葬具是一椁一棺,榔室内分成头箱和棺室。随葬品置于头箱中,主要有漆耳杯、漆奁、漆盒、漆盘、木俑、铜鍪、铜蒜头壹、竹筒等。各种漆器的形状和纹饰,舆江陵地匾屋年来发现的西漠早期同颊文物如出一辙;铜鍪、蒜头壸,剐舆江漠平原秦人墓中的同颊文物的凰格相似。襞掘者推断墓葬的年代是西漠早期(莆参兄《江陵眼家山三座漠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一九八五年第一期)。据墓中所出历谱可知,墓主人去世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或其后不久。从葬具和随葬品判断,墓主人身份并不高,随葬的各种古害也暗示墓主人生前是一名低级官吏,通晓法律,能计算,好医术、导引。 从残存的竹编可知,竹筒原置于竹笥中。由于受到淤泥及其它文物的挤压,竹筒已有损壤,卷束已散开,并有不同程度的移动。从竹筒的堆积状况可以判断,各种书籍是各自成卷,然后堆放在一起的。依从上至下的顺序是:历谱、《二年律令》、《奏谳害》、《脉害》、《算数书》、《盖庐》、《引书》;遣策另置它处。全部竹简计一千二百三十六枚(不含残片)。整理时参照竹简堆积情况,按竹简形制、字体和简文内容分篇、表联,也只能恢后各书的大致编联次序。除历谱和遣策的篇名是整理者拟加之外,其馀各害均原有害题。 上述各种古书涉及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拆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内容十分三富,是极其重要的屋史文献,封研究西漠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逵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二年律令》的发现使亡佚已久的汉律得以重现,不仅使秦、汉律的封比研究成为可能,而且是系统研究漠、唐律的关系及其封中国古代法律影响的最直接的资料。《奏谳书》则是秦、漠司法诉讼制度的直接记录,从中也可了解到秦、汉法律的实施状况。《脉害》可以碓证马王堆帛害《五十二病方》卷前佚书应是由《足臂十一脉灸经》和《脉害》棒成,并可补充帛害《脉法》中不少缺字。简本《脉害》中一些疾病的名稻,也可与《五十二病方》封应。《引书》是尃门讲述尊引、飬生和治病的著作,部分内容舆马王堆帛害《导引图》可相互印证。《盖庐》是年代较早的兵家著作,也是一部佚书,其中有明显的阴阳家思想。《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一部数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数学发展的水平,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巫鬼与淫祀

    作者:晏昌贵

    《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内容简介:“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最新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 初识清华简

    作者:李学勤

  •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

    作者:李均明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起源甚早,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使用过不同的载体。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文书形式即《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所谓“简牍文书”。迄今已出土的近三十万枚简牍,大致可分为简牍典籍与简牍文书两大类,而后者所占比例更大。简牍文书历经由简而繁及删繁就简的过程,秦汉时期达其巅峰,至纸张大量普及后,简牍文书的形式趋向衰落,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简牍文书服务于当时人们的社会活动,尤其对行政行为有指导作用,故有“文书行政”的说法。由于简牍文书在不同的行政行为乃至不同的行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故其形式亦有区别,因此我们便可依据其不同的形式特征将之分成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分成若干小类,以便于人们驾驭掌握,发挥其应有的史料价值。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乃以秦汉简牍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分类规律:初步将迄今所见秦汉简牍分为书檄、律令、簿籍、录课、符券、检楬六大类。每一大类下又按二至三个层次划分小类。每一文种的命名乃以其自身已见称谓为主,未见称谓者才根据其性质及特点另起名。每一类文书皆挑选尽可能多的完整或较完整的简文为例,以揭示其基本格式及规律。每一段落前或后都有必要的说明或考证,对于事关某一大类基本规律的论述则附于其后,如书檄类所附“书檄类的体式特征”、簿籍类所附“簿籍与题示、合计、钩校”、“簿籍与会计”。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作者: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

    第一冊
  • 汉简缀述

    作者:陈梦家

    《汉简缀述:陈梦家著作集》作者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代及简片研究方面,无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作者:工藤元男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 文书行政的汉帝国

    作者:富谷至

    日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作者以简牍为资料依据,深入剖析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运行机制,认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成就了汉代的文书行政,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作者:[日] 富谷至

    这本《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2003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文同名书的中译本。译者刘恒武曾留学于日本佛教大学研究生院,同时作为班员参加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我主持的研究班,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刘君付出了诸多辛劳。   承蒙刘恒武君和人民出版社的精心安排以及宁波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付梓,我作为作者觉得十分欣喜,感谢之意无以言表。希望拙著可以让中国研究者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简牍研究,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刘恒武君在日语方面精研日久,贴切完美地译出了笔者日文原稿的笔调和文风。我已仔细阅读了译稿,并与刘君反复交换过意见,应该说,这部译稿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刘君不仅是本书的译者,亦是本书的评论者。   在本书出版之际,有不少的感慨,虽系一已的所思所想,却想在此抒表出来,作为本书的收尾。   在二十五年前的1981年,我作为进修生远赴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留学。当时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岁,同学当中有黄留珠、王维坤、张廷皓、周天游和余华清等人,现在诸位都已各成一家,在中国学术界担负着不同的重任。虽然当年我们不过是一群书生意气的学子,却彼此相约,希望携手致力于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
  •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

    作者:陈伟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内容简介:书稿的撰写,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简图像,尤其是多批红外影像为基础,吸纳海内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并融入课题组成员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的心得,在十四种简册资料的文本复原和内涵揭示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的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恪守学术规范,遵循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规律;审慎对待原整理者在简号、简序、分篇方面的处理意见,比较好地保持了新、旧整理本之间的连贯性;在简册图像处理上,首次大量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和数码图像技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开发的“楚简字形、辞例数据库”也得到充分运用。 成果提供了经过重大改进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和注释,相信会得到海内外中国古文字、古文献、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经济史和科技史学界的重视和利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 包山2号墓简册(附签牌) (一)文书 (二)卜筮祷祠记录 (三)遣策赠书 (四)签牌 二 郭店1号墓简册 (一)老子 (二)太一生水 (三)缁衣 (四)鲁穆公问子思 (五)穷达以时 (六)五行 (七)唐虞之道 (八)忠信之道 (九)成之闻之 (十)尊德义 (十一)性自命出 (十二)六德 (十三)语丛一 (十四)语丛二 (十五>语丛三 (十六)语丛四 (十七)竹简残片 三 望山1号墓简册(附签牌) (一)卜筮祷祠记录 (二)签牌 四 望山2号墓简册 五 九店56号墓简册 (一)售、梅等数量 (二)建除 (三)丛辰 (四)成曰、吉曰和不吉日宜忌 (五)五子、五卯和五亥曰禁忌 (六)告武夷 (七)相宅 (八)占出入盗疾 (九)太岁 (十)十二月宿位 (十一)往亡 (十二)移徙 (十三)裁衣 (十四)生、亡曰 (十五)竹简残片 六 九店621号墓简册 七 曹家岗5号墓简册 八 曾侯乙墓简册 (一)入车 (二)甲冑 (三)乘马 (四)币马及其它 (五)签牌 九 长台关1号墓简册 (一)竹书 (二)遣策 (三)签牌 十 葛陵1号墓简册 (一)卜筮祭祷 (二)簿书 (三)未归类简 十一 五里牌406号墓简册 十二 仰天湖25号墓简册 十三 杨家湾6号墓简册 十四 夕阳坡2号墓简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貳)

    作者: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总数量约为2500枚,多为战国时的经史类典籍,其中有与《尚书》相关的篇目,与《竹书纪年》相近的编年史书,与《礼记》相关的礼书,与《周易》相关的占书等。本卷收录讲述周初至战国初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系年》,该篇完整书写于138枚竹简上,简背并有编号,全篇共约4000字,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文献中最长的一篇。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作者:李零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作者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 郭店楚墓竹简

    作者:荆门市博物馆编

    郭店楚简于一九九三处冬出土于湖弱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虽数经盗扰,仍幸存有信百余枚,其中有一少部分无字简,有字简据整理后的数字统计,共存七三○枚,大部分完整,未拼合的小碎片数量不多,郭店一号墓是一座土坑坚穴木椁墓,其中遗存的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漆耳杯、漆奁等文物的形状及纹样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风格。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参见《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一九九七年七期)。郭店楚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   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三二?五厘米左右;另一类长二六?五——三○?六厘米;第三类长一五——一七?五厘米。竹简的形状也有两类。一类竹简的两头齐,另一类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都有用以容纳编线的契口。前两类长度的竹简每简有两个契口,上下各一个。最短的一类竹简则有三个契口,上、中、下各一个,抄写同一篇古书所用竹简的长度和形状是一致的,而且上下契口的间距也是相同的,郭店楚简的长度比荆包山楚简要短许多,前者是传抄的古书,后者是公文、文书、卜筮祭礼记录和遣策。它们的不同应是楚国简册制度的反映。
  • 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

    作者:虞万里

    《上博馆藏楚竹书 综合研究》内容简介:“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最新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作者:李零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作者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