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精神

    作者:(美)大卫・雷・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编辑推荐:后现代思想家不仅是"操心之人",更是直面现实的人。他们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难题,正是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对于人类今日的不幸,现代性难咎其责。因此,挑战、批判现代性便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务。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格里芬要说:"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
  • 生活在碎片之中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本书系"欧洲思想系列"之一,其主要思想在于: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进程中的种种缺陷,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整个思想界反思现代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
  • 生产之镜

    作者:鲍德里亚

    劳动和生产概念还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吗?这些概念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幻象?在消费社会,当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如何发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为了四答这些问题,鲍德里亚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到消费社会——出发,认为仅从生产出发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反映,他认为必须打破体现资本主义而上学的生产之镜,寻求新的批判策略。
  • 后现代转向

    作者:斯蒂芬﹒贝斯特,凯尔纳

    本书关于后现代概念领域的入门,对后现代转向的轮廓作了初步的描述,并解释了一些基本概念、争端和问题等内容。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作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

    作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王文华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不相信2000年。这样的说法已经够让人不安了。可是,他还有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说法:千禧年可能不会出现。对他千年虫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痴心于记忆、哀悼、清选其过去的不断进行自我忏悔的文化,描绘了一个甚至连历史的终结都已经消失了的世界。可是,在这个灰色的现实图景背后,鲍德里亚又向我们揭示出,我们依稀还有一丝可能性尚存,而且最后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突然转变。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一书阐述了鲍德里亚这位重要的文化分析家关于后现代时期的这种极端的无为状况的思想,剖析了诸多批评家对其思想体系进行的指责和批评。该书探讨的主题诸如自然灾难,肉体、受害者文化、身份和互联网病毒等核心概念,映现出鲍德里亚的千禧年思想自1980年代至2000年的发展过程——从拟像到消亡。
  • 列维纳斯

    作者:[英]柯林·戴维斯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 黄昏后的契机

    作者:(英国)凯文·奥顿奈尔著、王萍丽译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构想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后学”的时代。后现代思潮,不仅革新了理论家的大脑,也深刻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何谓后现代,却仍然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 本书作者回溯后现代的源起,剖析关键思想家,力图呈现后现代的精神实质。
  • 德勒兹论福柯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时至今日,德勒兹与福柯已成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则传奇。不读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便不能说了解福柯。因为在德勒兹之后,福柯已不是原来的福柯,就如弗洛伊德在拉康之后,不再是原来的弗洛伊德一样。德勒兹与福柯这两颗法国思想界的熠熠红星在本书中一起迸放光芒,使福柯成为理解德勒兹的一扇重要窗口,使德勒兹成为透视福柯的不二法门。由福柯到德勒兹,再由德勒兹到福柯,两股思想之流不断地牵引、碰撞、发光与褶皱,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般奇诡景致。
  •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作者: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 主编

    本书是后现代性是六十年代以来由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推动的思想潮流。它对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总体性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动摇了主体、理性、真理、语言、历史等概念的稳固的现代性内涵。最终,后现代性表现为一种祛伪式的哲学形式和知识形式。本书收录的是后现代理论中堪称经典的文献,正是这些理论家及其著述,刻写了后现代进程中无法抹擦的痕迹。
  • 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

    作者:[加]麦考勒姆

    本书收集了当代加拿大十二位著名批语家颇具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民族同一性、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文学的标准、历史建构、传统解构、种族和阶级差异、非殖民化、知识主体、比较文学的自我更新、女权主义话语和女权主义翻译等问题展开了对话式讨论。弗莱以后的加拿大文学和文化批评,在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下,力图挑战和超越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方法论,提示历史和形式、知识与权利、美学与政治之间的精密联系。
  • 解读后现代主义

    作者:(英)巴特勒|译者:朱刚//秦海花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作者:海登・怀特

    语境之地平线 当今,后现代文化几乎成为一种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躲避的以太,任何一个关心思想的人都无法不在它的普遍淹含之中。按照利奥塔、詹姆逊、哈桑等人的描述,后现代意味着宏大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经验深度的弥平导致意义的隐蚀、形而上学的追寻下降到充满悖论的反讽。 在以总体性为鹄的的单数历史被质疑之后,建构一套“元历史”是否可能?当在一个只有拼凑模仿、欣喜若狂和自我毁灭的“景观社会”中,历史也必须遭遇淡灭的命运;在事实的数据整理、事件的情节编排之后去追寻历史性――即历史话语的深层结构,岂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痛苦劳作?在形而上学自我降格,“反讽”呈现出话语自我消费与自我毁灭的悖论深渊的处境之中,怎样去诠释那个狡计百出、身位变幻的历史“真实”? 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地平线上,怀特的理论探索显示了一种伦理关怀和政治抱负:重构被怀疑论的魔眼穿成千疮百孔的“元历史”,在神话和科学之间寻觅作为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在审美(叙事形式)、认识(阐释策略)和伦理(意识形态)的多重观念构造活动之中、在文化语境和文本的互动中获取历史的“真实”。 就历史学事业而论,从19世纪第一个十年起,“历史问题”,即历史的真实与纯净受到了主观的污染,意义成为问题,这总是让思想家不胜苦恼。历史,和人文科学一样,无法摆脱19世纪自然语言的约束,以致历史的书写无一例外地被创造性阐释左右。这一时代的历史大师采用自己所偏爱的模式撰写历史,选择特定的世界观作为立场来评价自己撰写的故事。这样,历史大师们就在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局之中不可自拔: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神话,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 怀特通过对19世纪的欧洲展开历史想象,指出历史话语跌落到“反讽”,深刻地显布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危机,也终结了19世纪的历史思维。那么,什么是“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滥用语词来显示内在的裂变、荒唐和困局的修辞策略,其基本样式是在表面上用肯定的言辞含而不露地表示深层的否定意图。比如说,福柯的反讽在于,以“语言”为主角撰写一部断裂的历史――一部无人和无名的人文科学历史。渊源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的危机,其最重要的表征是历史意识跌落到反讽之中。利奥・斯特劳斯警策地断言:“历史主义的顶峰就是虚无主义”。这与怀特的暗示几乎不谋而合,其中隐含着深长的意味――必须“拒绝这种反讽的视角,按照我们的意志从另一种反反讽的视角看待历史”。 超越这种反讽的历史观,海登・怀特在后现代语境地平线上设定了一种理想的精神风景……
  • 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

    作者: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

    本书通过探讨发展研究的基本要素,以及参与发展对人类学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缩小了发展与人类学的差距。其核心是对探讨人类学与发展关系的传统发展实践的人类学批评。作者认为,人类学与发展之间的双向对话是可能的,并提出了关于全球与地方、国家与社会、颁困与权力分界的重要问题。通过详细的个案研究与个案所提出的问题,作者概括了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并指人类学视角对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实践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 后现代状况

    作者: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戴维・罗宾逊,程炼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对20世纪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这个影响看来还会继续到21世纪。尼采质疑我们在现代世界中生活的意义所在。他是一位对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限度提出了很多保留意见的反哲学家。他的激进的怀疑主义扰动了我们所秉持的最深厚的信仰和价值。出于这些理由,尼采对我们现在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和哲学现象投下了深远的阴影。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解释了这位反基督的哲学家的关键思想,继而对在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尔和罗蒂等思想家那里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论题作出了清晰的说明,并最终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是否可以合理地将尼采称为第一位伟大的后现代主义者。
  • 论解构

    作者:乔纳森.卡勒

    《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读者与阅读;一 新的机运;二 作为女人来阅读;三 阅读的故事;第二章 解构;一 文字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二 意义和可重复性;三 嫁接复嫁接;四 惯例与倒置;五 批评的结果等等。
  • 后现代主义文化

    作者:史蒂文·康纳

    《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作者首先总括性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然后讨论了在法律、建筑、音乐、舞蹈、绘画、科幻小说、影视、通俗文化等领域出现的新后现代主义;并批判性地解释了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让-博德里亚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最新思想;最后详尽讨论了后现代批评风格和文化政治学。
  • 曾经沧海

    作者:约翰巴斯

  •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

    作者:[英] 乔格蒙·鲍曼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阐述了陌生者的产生与演变;消费者时代的陌生者:从福利国家到监狱;新贵与贱民:现代性的英雄与牺牲品;论性在后现代的重新部署;后现代宗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