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植物

  • 催情植物传奇

    作者:[法] 贝尔纳·贝尔特朗

    █编辑推荐 ★ 200多年古董级植物标本 ★ 法国“农民植物学家”10年整理撰写 ★ 香薰精油 草本酒 花草茶 食疗菜谱 美容配方 几百条实用小贴士…… ◆极具珍藏价值的催情植物图谱,详解人类使用植物调和一切情爱关系的传奇历史。 ◆本书荣获SAINT FIACRE(法国园艺文学)大奖。 ※究竟哪些是爱情关系的助燃剂,哪些是强身健体的药草呢?哪些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哪些春药又是徒有虚名?关于催情植物的种种细节,尽在本书中! ※围绕着120种植物以及人的爱欲,有着说不尽的话题,远可追溯历史渊源及宗教信仰,近可温习传统习俗及约定俗成的做法,有些做法至今仍在流传,但有些已演变为神话般的传说。作者用诙谐的笔调谈古说今,并挖掘出许多古老的花草食谱及美容配方,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想要亲手制作植物标本吗?本书可以逐一教你如何选择植物、使用工具、采集、制作和贮存。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角是各种神奇的植物,书中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详述人类的生殖图腾,让读者重温情欲及催情药的历史,并详解某些催情植物名称的渊源。 书中展示了一百多种植物,它们或多或少都有滋阴壮阳的功能,植物标本大多数采集于一百多年前,最古老的标本可追溯到1790年,堪称植物标本界的老古董。正是仰仗蒙彼利埃大学药学院及植物学院的鼎力协助,读者才能看到如此珍贵的植物标本,这也正是本书的精妙之处。作者以诙谐的笔触讲述了催情植物的传奇故事,还挖掘出许多古老的美容配方、调情秘诀、食疗菜谱、香薰疗法……
  • 插花册子

    作者:[日] 有吉桂舟

    世间优美清净之物,莫过于花,面对花朵,一时之悲哀、愤怒、疲劳,尽数挥散,不觉闻已心旷神怡,栽培之有无限的趣味,赏玩之可得绝大的享受。是以一学插花之道,自然令精神高尚,与那有害无益的单纯娱乐,不可相提并论。更何况都市生活,家屋栉比,无有尺寸空地,眼不能观绿树之雅趣,手不能玩花瓣之风致,此辈都市人赏玩插花,只见满眼清新楚丽,令人追忆起郊外的四季风情,油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怀念。人类社会的精神压力时刻加重,欲解其劳,舍花何求? 《插花册子》是二十世纪初在日本较为流行的插花入门书,相当于针对非花道专业人士传授关于“盛花”和“文人花”(又叫“投入花”)插花技法和基本理念的基础入门教材。作者有吉桂舟,属于日本花道池坊流,但本书写作并没有太多具体流派色彩。内容以尽可能浅显而不失雅致的语言风格,提纲挈领,简净而纯粹。并尽可能地直接辅以图解,以求通俗易懂。书中尤其注重实用性,范例众多,涉及四季花材选配近400种,以及插花与挂画的配合、与居室环境的配合等。书中收录手绘精彩四季插花作品70余幅,各附有花材详解,不失为学习和收藏的佳作。
  •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作者:周文翰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交流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 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 中国蔬菜名称考释

    作者:张平真

    《中国蔬菜名称考释》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
  • 与莫奈赏花

    作者:吴梅东 主

  •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

    作者:谭宏姣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在名物命名的相对可论证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古汉语植物命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单个植物命名的具体考释,总结和归纳了植物命名的特点和规律。《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总结了前人植物释名中存在的错误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与源义素的对比,分析了植物命名义的意义性质、构成及特征,并归纳了几种探求植物命名义的有效方法。认为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与人们在植物命名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 The Private World of Tasha Tudor

    作者:杜朵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塔沙奶奶的美好生活2:创造你的生活乐趣(随机附送一种鲜花种子)
  • 植物的秘密生命

    作者:彼得.湯京

    植物的存在現象本來就充滿許多不可思議,但還沒有到這樣匪夷所思:它能夠和悉心照顧它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能夠感知旁邊即使只是一個單細胞的生命終結,以明白而強烈的方式;它會記得曾經催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難道這是在說,植物也有智慧,而且------它們會思考? 然而這部當代經典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趣味話題,雖然它是那樣神祕而有趣。在它那引人入勝、教人為之屏息的內容中,讓我們看到人與自然萬物無礙溝通的可能,也揭示了一個同時性宇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終極祕密。
  • The Botany of Desire

    作者:Michael Pollan

    In The Botany of Desire, Michael Pollan argues that the answer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intimately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nts. In telling the stories of four familiar plant species that are deeply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our lives, Pollan illustrates how they evolved to satisfy humankinds’s most basic yearnings — and by doing so made themselves indispensable. For, just as we’ve benefited from these plants, the plants, in the grand co-evolutionary scheme that Pollan evokes so brilliantly, have done well by us. The sweetness of apples, for example, induced the early Americans to spread the species, giving the tree a whole new continent in which to blossom. So who is really domesticating whom? Weaving fascinating anecdotes and accessible science into gorgeous prose, Pollan takes us on an absorbing journey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our place in nature. Amazon.com's Best of 2001 Working in his garden one day, Michael Pollan hit pay dirt in the form of an idea: do plants, he wondered, use humans as much as we use them? While the question is not entirely original, the way Pollan examines this complex coevolution by looking at the natur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ts is unique. The result is a fascinating and engaging look at the true nature of domestication. In making his point, Polla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four specific plants: apples, tulips, marijuana, and potatoes. He uses the history of John Chapman (Johnny Appleseed) to illustrate how both the apple's sweetness and its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alcoholic cider made it appealing to settlers moving west, thus greatly expanding the plant's range. He also explains how human manipulation of the plant has weakened it, so that "modern apples require more pesticide than any other food crop." The tulipomania of 17th-century Holland is a backdrop for his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the tulip's beauty played in wildly influencing human behavior to both the benefit and detriment of the plant (the markings that made the tulip so attractive to the Dutch were actually caused by a virus). His excellent discussion of the potato combines a history of the plant with a prime example of how bio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relationship to nature. As part of his research, Pollan visited the Monsanto company headquarters and planted some of their NewLeaf brand potatoes in his gardenseeds that had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o produce their own insecticide. Though they worked as advertised, he made some startling discoveries, primarily that the NewLeaf plants themselves are registered as a pesticide by the EPA and that federal law prohibits anyone from reaping more than one crop per seed packet. And in a interesting aside, he explains how a global desire for consistently perfect French fries contributes to both damaging monoculture and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necessary to support it. Pollan has read widely on the subject and elegantly combines literary,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s with engaging anecdotes, giving readers much to ponder while weeding their gardens. Shawn Carkonen
  • 植物的象征

    作者:(德)玛莉安娜.·波伊谢特

    玛丽安娜·波伊谢特试图以类似研究植物象征史的方式探究那些以植物特性为背景的象征内容,追踪植物在地球上的蔓延途经,讲述有关植物产生的童话传说,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的象征内容。她那些亲历亲为获得的植物知识使她为植物的象征内容——即使看似矛盾——具有更深切的理解。玛丽安娜·波伊谢特以她对实例的反复观察表明:如果象征内容与相关植物的本质相一致,象征则历久不衰,因为:“倘若象征不在植物本体上真正存在,那么它就不会在思想上真正存在。”
  • 植物

    作者:查尔斯.科瓦奇

    在古典浪漫的人文中,重新认识植物的优美 在孩子开始有逻辑和想象的时刻,就是觉醒的开始,而不是 结束。如果在这阶段,你仅给予孩子像是科学或地理这样单调的知识,这对孩子内在正在发生的成长与发展毫无帮助。他们需要知识,也想得到知识,但给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能满足他们的情感、想象力及孩子懂得的诗意。只提供他们单调的知识,会使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枯萎死亡。 本书用优美的语言及富有哲思的写作方式,重新诠释植物的优美,并以人类生长发展历程相呼应的方式介绍植物。不仅是对孩子,你又可以在优美的氛围中(太阳大地昆虫),重新认识植物。这是多美妙的事情啊!
  • 古绘诗经名物

    作者:【日】渊在宽

    纵使你被生活逼迫,于无限重复中奔忙;纵使你无暇感慨,甚至不曾为眼前的现实而驻足;纵使你匆匆追求,前方依旧茫然却不敢停下脚步,有种美足以感染你,挤出片刻时光,享受沉淀千年的感动——这就是《诗经》赋予生活的意义。 《古绘诗经名物》汲取《诗经》极致之美,辅以古代日本学者渊在宽特为《诗经》所做的百余幅古画,让这些首次面世的古画为您呈现出诗文真实、完整的意境,带您穿越千年,体验图文带来不可抗拒的感动。
  • 植物大发现

    作者:[英]卡罗琳·弗里(Carolyn Fr

    《植物大发现: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是原出版社与KEW共同推出的关于植物发现史的图文书,书中的内容包罗万千,从古埃及人的收藏到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探索之旅,再到18世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发现,讲述了人类对植物的美丽以及其经济价值的痴迷的故事,告诉我们植物是如何在各个地域传播的,以及植物的大发现带给整个世界和人们的生活以巨大的影响。跟随本书在植物史的世界里徜徉,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了世界植物景观的植物学先驱们的故事。《植物大发现: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从邱园的艺术收藏品中精选了100多张珍贵的图谱,以及植物学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先驱们的珍贵手稿复制品。
  • 树之声

    作者:(日)阿南史代

    北京现存近7000株共29种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树龄最长的是一些常绿树木,如柏树和松树,落叶的银杏树、娑罗树和国槐也可以活到千年以上。这些古树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人们觉得它们具有某种精神品质。这些分布在北京城郊的参天大树,构成了一幅北京的历史地图。
  • 改變世界的植物 An Empire Of Plants

    作者:

    內容簡介 茶、煙草、甘蔗、罌粟、棉花、金雞納樹和橡膠樹這七種植物,經過貿易車輪的潤滑,至今 依然是許多國家交換財富的綠色寶石。 從美洲到中國,從印度到巴西,多少間諜與探險者紛紛粉墨登場,演繹著這些植物的不平凡歷史,其驚險的故事拓跌起伏、令人驚心動魄。 三百多年來,植物一直處於歐洲貿易和權力的核心。本書講述關於茶、煙草、甘蔗、罌粟、金雞納樹、棉花與橡膠樹,這七種植物的故事。它們的開發和栽培,改變了美國、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的命運。 本書探討了錯綜複雜的海外貿易歷史,殖民擴張的啟動和趨勢,在那個諜影閃動、逼人為奴、驚心動魄的黑暗歷史裡,蘊藏著多麼燦爛輝煌的財富與掠奪的故事。無論是在美洲搶占殖民地、控制印度資源,還是從中國走私茶葉,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追逐財富的故事,個個引人入勝、意義深長。 植物的故事本來就五彩繽紛,多采多姿,神花異草的國內外神話傳說也自是形形色色,從高瞻遠矚的種植主、受盡壓迫的奴工,到甘冒海盜、海難風險的商人,人們為利而行、為利獻身,使植物的故事添加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本書各章所講述的探險者,確有其人,珍貴的歷史圖片更生動地重現當年的場景,令讀者如身臨其境。這些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歷史上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今日人們觀看世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 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

    作者:繆啟愉,邱澤奇 (輯釋)

  • 危险花园

    作者:David Stuart

    《悠享优阅图文馆:危险花园》的主要内容:在温饱之外,植物还承担着疗救病痛的职责,背负着人类对于长生和快感的渴求。这些花园中的草木,萌生于土壤之中,却蔓延在厨房、床帏之内,走进了人类私密的文化历史。
  • 中国——园林之母

    作者:[英] E. H. 威尔逊

    一百年前,英国著名博物学家E.H.威尔逊深入我国西部考察,前后4次,历时12年,足迹遍及今湖北神农架林区,长江三峡地区,四川盆地、峨眉山、瓦山、瓦屋山、汶川卧龙、巴郎山、嘉绒藏区、黄龙风景区、松潘、康定、泸定磨西,以及西藏边境。考察成果曾轰动一时,采集的植物标本6.5万余份,发现了许多新种,并成功地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作者综合其考察经历和收获,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最后以游记形式写成《中国--园林之母》,成为20世纪对国际园艺学和植物学影响深远的著作。书中不仅详细记述了我国西部丰富的植物资源、各种名贵树木花卉和壮丽的景色,而且对其所经地区的地质、地貌、山脉、河流、矿产、交通、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经济贸易、重要农产品的加工方法也作了记载,内容十分丰富。译本忠实于原著、文字简洁,并根据最新资料对书中涉及的植物学名作了全面的订正,其中斜体字为异名,正体字为正名。 本书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可供从事植物学、森林学、园林、园艺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关心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广大自然爱好者和旅行者的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名著。
  • 玉米与资本主义

    作者:阿图洛·瓦尔曼

    1988年墨西哥出版了一本探讨玉米的历史重要性的专著,甫一问世,即引起关注,并很快在美国翻译出版。这本来自玉米故乡、带有墨西哥主义倾向的书,能引起傲慢的美国学界的好评,首先得归功于作者视角的独特。 作者阿图洛·瓦尔曼是卓越的墨西哥人类学家,但在写本书的时候,却更像一位社会学家,他深深地迷恋于玉米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几乎不能自拔,幸而广泛的知识储备使他有可能结合人类学、社会史和政治经济方法,记录以玉米为主角的不同故事。玉米——这个“植物学的私生子”,流浪世界的同时也征服着这个世界:在中国和美国,玉米是辽远土地的征服者;在南欧,是农业季节性耕作的改革者;在非洲,是组织和劳动强度的化身;玉米还是员工的生计,是刺穿饥饿的利剑,是穷困的表现和耻辱的符号。 无论玉米如何行走天涯,世界殖民主义的扩张是其中一个动力。玉米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作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7世纪,玉米曾经是奴隶贸易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结构紧凑、体积不大的一捆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奴隶们能忍受几乎单一的玉米食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玉米所包含的高维生素能防止越洋航行中常见的坏血病。于是通过葡萄牙人,玉米在非洲安家落户。在这个过程中,玉米和奴隶贸易如影随形,也许我们不能说没有玉米奴隶贸易就不会出现,但反过来说,也的确很难找到合适的作物来代替玉米。 17世纪以后,随着奴隶贸易在非洲衰落,欧洲殖民者需要新的贸易来填补奴隶贸易的空白。瓦尔曼解释,玉米有成本低、方便运输、容易储藏、不易腐烂等优点,对殖民地政府和白人移民而言是理想的输出商品。因此,殖民政府几乎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对白人居民种植玉米政策的扶植上。对非洲农民种植玉米,却公然推行歧视政策,迫使非洲种植者将自己的产品低价出售。但令殖民者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玉米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既是商品,又是一日三餐,种植玉米的农民可以在把玉米作为生存保障或者能赚钱的商品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收成以后,倘若殖民掠夺使农民无路可走时,玉米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瓦尔曼总结:“玉米最终成为了农民抵抗殖民统治的秘密武器。” 从被藐视的植物,如何发展成全球性经济的一个主要商品,阿图洛·瓦尔曼追踪玉米的点点滴滴,都不乏精彩之处。 人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理解为对自然进化和社会进程间的交织和相互作用的观察。《玉米与资本主义》通过玉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调查,展示了粮食在不平等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这一崭新的视角将历史从它的宝座上捧下来,使它靠近大众和风土人情,更接近人类共同的经历和日常生活。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