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古史

  • 翠微却顾集

    作者:徐俊

    1.通过对原始档案、信札的梳理,挖掘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故事,再现细节丰富的学林掌故。

    2.勾勒了陈寅恪、郑天挺、钱钟书、启功、周一良、张政烺、何兹全、田余庆、王仲闻、宋云彬、周振甫、傅璇琮等诸多学者的群像,是一段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术史、出版史。

    3.全文披露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

    4.作者回顾数十年的编辑工作生涯,分享了颇多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本书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原执行董事,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

    一个有着悠久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华书局1960年代在翠微路二号院开展“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形成了“翠微校史”的佳话以及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作者在这个传统里工作、生活,回顾生涯,益增新彩。

  •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作者:李猛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 隋代三省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刘啸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也就是学界所习称的“三省”;研究的主题是三省的职权、地位以及所谓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过对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问题、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问题、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问题以及“三省制”学说的由来等问题的探讨,认为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隋初尚书省权力过大,内史、门下二省并不能对其构成有效的制约;二是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大。

    书末附录三篇文章,包括对隋代废太子案的考察、对隋代秘书省任职条件的研究、对官品制度的成立的探讨等相关内容,对本书的主旨具有补充价值。

  •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日〕冈村秀典

    本书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作者参照中日两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综合运用样式学、图像学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具体年代、信仰内容及其源流、窟内尊像配置所体现的观念、北魏时代武周山石窟寺全景的复原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分析。

    收录200余幅珍贵图片,融贯中日云冈石窟编年说

  • 东亚的诞生

    作者:何肯

    编辑推荐

    ◎中国的汉服、韩国的韩服、日本的和服究竟有何异同?

    ◎中医、韩医、和医是一回事吗?

    ◎端午节、印刷术、樱花起源地等一系列争议为何会引发中日韩民间严重的对立?

    ◎中华文化如何在东亚传播,汉字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撕裂东亚世界的民族意识是在何时,以何种 方式产生的?

    美国汉学家何肯充分利用现存史料与最新研究成果,回到东亚世界诞生的原点,再探汉字文化圈形成过程,揭示现代东亚各国文化冲突的历史根源。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秦汉至隋唐时期东亚历史发展进程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和现代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他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证据,阐明了东亚各国如何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发展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东亚文化。

    媒体推荐

    何肯的这部著作涉猎范围很广,包括土地所有制、贸易路线、移民和军事技术等,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他对中国与周边民族及文明的比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视角。他的作品为更加深入的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 张磊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何肯的这部重要著作无疑将引发更多关于大学课程中关于区域研究重要性的争论,并将促使东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反思将现代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单元的合理性。

    —— 布雷特·沃克,蒙大拿州立大学波兹曼分校教授

  • 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

    作者:宋德熹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書,為陳寅恪先生透過典章制度承上啟下系統淵源的概念,以北魏北齊(含河西文化)、梁陳、西魏北周等三源說為理論架構,針對隋唐制度的淵源流變系統地剖闡釋,所安成的一部史學鋸著。 陳先生的史學,既稟承了「文化史觀」,也運用社會學理論和考證學,故一向材料豐碩,引證詳密。本書除重新探討隋唐制度淵源及其相關課題外,並結合學界豐富的研究成果,以補充、修正陳先生的結論,且藉由陳先生史學所產生的典範作用,來反映出目前中古史學界的研究脈動與趨勢。
  • 中古异相

    作者:余欣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 神文时代

    作者:孙英刚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

    作者:何剑平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资料丰富,翔实,视野广阔。不仅涉及佛学,而且博及中古时代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多层面的研究。全书80万字。作者何剑平,早年写诗,研习绘画艺术(《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中的图片,有一部分是他亲自绘制),研究生期间专修隋唐文学,喜读西方哲学,尤其现象学。通读过《大藏经》。
  • 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

    作者:宋德熹/主編

    五年多來,來自中台灣地區的許多學界同好以及師生,共同灌溉經營「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會中的討論遠超過最初的構想與預期,包括對於如何理解中古「社會」與「國家」議題的諸多面向。師友們時而相互請益、交流意見;時而火力全開、針鋒相對。其中最大的交集,是透過討論所建立的珍貴學術情誼,以及對追求學術真理的衷心堅持;而師友們共同的最大期待,是希望這樣的研讀會能夠有延續性,繼續深化已然浮現的諸多課題的討論,特別是每次研討過程中,所揭櫫的問題意識與省思反饋,彼此交光互影,透過「記實」(研討記錄)的呈現,頗能達成教學相長之效。此外,本研讀計畫試圖建構信息流通,資源共享的群體研究團隊,進而結合中部地區中古史跨校研究人力,深入探究中古時期社會與國家的關係。 ----------------------------------------------- 目錄> 吐魯番出土文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關係 陳國燦 禮律規範下的身份制社會:以中古婦女為例 高明士 日本近年的北朝史研究 窪添慶文 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 黃正健 唐代法律體系及《天聖令》的整理研究 黃正健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 陳弱水 薛仁貴與薛仁超—唐代河東薛氏門風的兩種典型 宋德熹 唐宋時期邕交之間陸路三道 廖幼華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胡志佳 鮮卑慕容氏君主繼承方式之研究 李明仁 李承乾與顏師古《漢書注》 李廣建 宣宗與中晚唐政局—以宦官與吏治的整頓為中心 曾賢熙 從韋伯的天職觀看葛洪的法律思想—兼論道教地獄審判思想的發展 陳登武 唐代長安的寺院的寺院園林 魏嚴堅 「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的再檢討 唐代士人的婚姻與家庭—以妻妾問題為中心 翁育宣
  • 家国、夷夏与天人

    作者:王志刚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 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

    作者:陈明

    本书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将具体的医疗活动放到广阔的中外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医学典籍或宗教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追溯隋唐医籍中的外来理论、药物用法以及胡方的本来面貌,乃至宗教观念在医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以"从希腊到长安"的视域,通过源与流的比较,加深了对隋唐社会生活史的认识,从而揭示本土对外来文化的曲折改造进程,综合展现了隋唐医疗的复杂面貌,深化了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本书将域外典籍、出土文献与中国传世史料相互比勘,突破以往医疗史、宗教史、社会史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使之成为多层次的整体考察,体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良好意识。
  • 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一卷)

    作者:《中国中古史研究》编委会编

    本书汇集了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三地中国中古史领域的青年学术精英的重要论文,为三地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精装)

    作者:刘安志

    作者以敦煌吐鲁番文献、墓葬出土文书和墓志、日本古抄本等资料为切入点,对照传统的文献史料,对于中古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而直观的探讨,集结成此本《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论述涉及国家礼仪、官制任命、军事边防、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官修书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于中古史的一部研究力著。 作者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学数年,对于出土文献运用精准纯熟,擅长于将新出的写本、墓志等新资料与传统史料相互对应论证,是采用二重证据法的佳范。本书中《中国中古时期衣物疏的源流》一文,曾被日本学者白须净真先生评价认为是同类研究中最高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有关《修文殿御览》的一系列梳理和探讨,则得到同领域研究者们的高度评价。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

    作者:徐志学

    徐志学等编著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形式的来源、变体形式、意义等;初步探讨了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的构成方式、特点以及变体组研究方法的全面系统性;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了用典形式的意义层次,简要揭示了石刻用典形式意义的文化内涵;增补了若干用典形式,提前了相关辞书的书证时代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的相关研究,对石刻语料的释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古词汇发展事实和规律的揭示作出了一定贡献,亦有助于相关工具书的完善。
  • 中古墓志胡汉问题研究

    作者:李鸿宾

    《中古墓志胡汉问题研究》主要是辑录和研究隋唐五代时期非汉民族的墓志和碑铭,结合传世文献对其中若干墓志反映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进行探索。项目的开展对研究中古时期的民族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中古华化祆教考述

    作者:张小贵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学术专著。作者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从祆教源流、唐宋时期在华祆祠分布、祆神偶像化现象以及祆教祭祀仪式、婚俗、葬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来自中亚的祆教在中古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变异。本书不仅收集整理了丰富的资料,并且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中西交通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事邦国之神祇

    作者:朱溢

    书序缘起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唐宋礼制研究的起步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宋礼制研究的进展 三、唐宋礼制研究的几点观察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祀、中祀和小祀 第一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一、斋戒 二、祭品 三、祭祀人员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一、高宗武后时期 二、开元至贞元年间 三、北宋初年至英宗时期 四、神宗时期 五、徽宗时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郊祀礼仪 第一节 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 一、郊丘之争与郊祀礼仪的演进 二、天地合祭的出现及其制度化 三、北宋后期的天地分合之争 第二节 皇帝亲郊礼仪 一、三大礼的形成及其争议 二、大礼五使的出现及其展开 三、皇帝亲郊与国家秩序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太庙祭祀 第一节 太庙庙数的变迁 一、“天子七庙”观念及其争议 二、唐初至宋英宗朝太庙庙数的变化 三、宋神宗时期的始祖问题与北宋后期九庙制的出现 第二节 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凸显 一、太庙管理机构的变动 二、宗室参与太庙祭祀程度的加深 三、一帝一后形式的打破 四、常馔珍羞与太庙祭品 第三节 稀袷礼仪 一、稀袷礼仪中的东向问题 二、别庙皇后与稀袷礼仪 三、稀礼的终结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释奠礼仪 第一节 孔庙释奠礼仪 一、释奠礼仪功能的转变 二、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三、孔庙释奠礼仪在北宋地方社会的深入展开 四、儒学复兴与北宋后期孔庙神位的变化 第二节 武庙释奠礼仪 一、武庙释奠礼仪的建立 二、晚唐五代的武庙释奠礼仪 三、北宋的武庙释奠礼仪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

    作者:《中国中古史研究》编委会 编

    本书齐集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中国中古史领域的青年学术精英最新的学术成果,为三方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创新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