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论文集

  •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作者:祝总斌

    收入北京大学教授祝总斌先生最近五年的全部新作及一部分旧作。
  • 辽金史论

    作者:刘浦江

    目录 自序 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 金代的一桩文字狱——宇文虚中案发覆 试论辽朝的民族政策 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 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 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 关于契丹、党项与女真遗裔问题 金代户口研究 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 金代户籍制度刍论 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 金代“通检推排”探微 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 金代杂税论略 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关于《契丹国志》的若干问题 再论《大金国志》的真伪——兼评《<大金国志>校证》 《契丹国志》与《大金国志》关系试探 《三朝北盟会编》研究 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 附录一 本书征引史料版本备览 附录二 本书作者学术档案
  • 身体 心性 权力

    作者:黄东兰

    作为“新社会史”系列的第二种,《身体·心性·权力》收入了11位学者在新社会史方面的新作,其中台湾学者潘光哲的《“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行》、海青的《论自杀———“五四”前后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与价值选择》、美国学者苏成捷的《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台湾学者张哲嘉的《为龙体把脉———名医力钧与光绪帝》等,角度新颖,有深度却又不乏趣味性,的确是社会史领域的佳作。其中,最能让广州读者感兴味的也许是王晓葵的《革命记忆与近代公共空间———从“黄花岗公园”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文章剖析了有关烈士陵园的“公共记忆”之形成。至少,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该烈士陵园里曾矗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
  • 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

    作者:陈苏镇,张帆编

    本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的精选,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的文章四十余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诸领域。选文标准是尽可能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在选题、资料搜集和考订、史实分析、理论概括、文字表达、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能为初学历史的读者提供借鉴。
  •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作者:何德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南北朝政治史探索、六朝南方的开发、家族与文化、史事杂考、书评杂著。
  • 地方的近代史

    作者:罗志田,徐秀丽,李德英 主编

    本书为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2014年10月联合举办的第四期“中国近代史论坛”的成果结集,以“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为主题,探讨了中国近代的时局变动与士绅感应、国家治理与地方应对、民间组织与地方秩序、小农经济与农村发展,以及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地方逻辑和农村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充分展示了地方近代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文化與歷史的追索

    作者:田浩 (Hoyt Tillman) 編

    為什麽這位學者的英文著作比較少,可是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名牌大學任教數十年,而且是頭一位獲頒克魯格獎(Kluge Prize)的亞洲歷史學家?這位學者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 研究中國歷史是余先生畢生志業之所在,他多年來在海外嚴肅的用中文發表學術著作,不但提升了中文著作在海外的學術地位,也提升了海外中國研究的水平。 余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在中國史學研究有多方面開創性的貢獻,更培養了許多出的中外研究人才。 余先生在2006年克魯格獎得獎演說的題目是〈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追索〉,本書所收的各篇論文,也正是想要從各個不同的面向呈現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以表達對余先生的敬意。
  • 新史学(上下册)

    作者:杨念群,黄兴涛,毛丹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套装上下册)》为我国现当代学术实力的一个集中反映。全国三十多位实力派精英学者,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纪念粱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论域,从各自学科及研究的学术主题出发,对当下或历史中国的现代性、地方性知识、后现代等命题进行阐发,微言大义,很好地反映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对今后史学研究的探索大有裨益。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梁启超之后尝试展现当代”新史学”全貌的文粹,一部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讨框架而策划的论文集著,一部中国史学界首次多学科交叉研讨会的全景记录,一部集萃了九大学科顶尖学者探究历史新型范式的长卷!
  • 朗润学史丛稿

    作者:邓小南

    本书收录了邓小南教授史学论文二十三篇、回忆文章一篇。文章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史料考辨、理论思考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作者三十年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轨迹与心得。因为作者歆慕学人治史的朗润气息,且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大学朗润园,故名《朗润学史丛稿》。
  • 历史地理学读本

    作者:唐晓峰,黄义军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论文,作者包括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斯波义信等中外著名学者。本书可供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 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

    作者:康乐 彭明辉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书的二十一篇论文,可呈现台湾史学界对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的关注:第一卷部分“反思与前瞻”的六篇论文,回顾与检讨了1945年以后台湾史学的诸种面貌;第二卷部分“方法与方法论”的九篇论文,略可说明台湾史学强调方法与方法论的优先性;第三卷部分《历史解释》的六篇论文,大抵呈现台湾史不对历史解释的关注。当我们省视1945年以后台湾史学有关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的相关论著,可以明显看出方法与方法论的优先性显然高于历史解释,呈现了台湾史学向窄而深的现代学术研究靠扰之取向,因而有愈来愈多的史学工作者,以深入专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加上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使台湾史学有愈来愈专来化的趋势,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到1990年代方始改变。
  • 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

    作者:陳永發,汪榮祖,黃一農,劉翠溶,范毅軍,

    何炳棣先生是中央研究院1966年的人文組院士,也是美國亞洲學會成立三十幾年後的首位華裔會長。他原本研究明清帝國的社會經濟史,因為選題為世界史所關注,而又屢屢提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界公認為史學泰斗。 一九七〇年代以來,何院士傾全力為中國文化尋根,力闢風行學界的外來說,強調本土根源。 一九九〇年代,美國亞洲學會的第一位日裔會長Evelyn Rawski(羅友枝)發表就職演說,意圖以「新清史」取代何院士關於滿族華化的「舊清史」。何院士接受挑戰,雄辯滔滔,證明「新清史」雖有新資料和新方法以為憑藉,但其「舊清史」的解釋觀點仍然屹立不搖,而其學術地位也仍然穩如泰山,難以超越。 本書只是幾位從事明清以來中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同仁,以何院士早年關懷的明清帝國和向現代中國的轉型為題,彙文成帙,聊表對何院士的感謝與敬意。
  • 从周边看中国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从周边看中国》不仅在观念上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认知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在文献上可能会激活相当多过去不曾重视的日本、韩国、越南有关中国的资料,在方法上也会刺激多种语言工具的使用和学术视野的扩展。本书内容涉及了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欧洲对中国的记录,也涉及了异文化之问的彼此想象和观感。还包含了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涉的方法论,它们既可以说是广义的文化交涉即异文化问的彼此接触史,更可以说是各个文化的自我认识史。
  •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

    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秦晖

    《清华历史讲堂续篇》内容简介: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刘柠 客座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
  • 松漠之间

    作者:刘浦江

    长期以来,辽金契丹女真史学界与民族语文学界彼此十分隔膜:一方面,辽金史研究者大都不能掌握利用契丹、女真文字资料;别一方面,民族语文学家又未能向历史学家充分展示这些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以至于有不少历史学家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民族语文资料对于辽金契丹史研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其实,就契丹大小字石刻对字史、契丹研究的潜在价值而言,如果能够对它们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其重要性将不亚于突厥语史、蒙古语文之于蒙元史。 本书收录了刘浦江先生于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17篇论文,记录了其近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体现了其着力于新材料与新问题的研究取向,为其于辽金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对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 观堂集林

    作者:王国维

    全书二十四卷。艺林八卷,为古史、古文字、古音韵、经字等方面的研究。史林十四卷,为殷周史事、秦汉地理、西北史地、汉魏碑刻、两汉简牍、敦煌文书等方面的研究。别集二卷,亦是有关古代史地器物的论文。全书内容精深,是王国维学术精华所在。
  • 文史丛考

    作者:张政烺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政烺先生文史领域的论文、随笔、信札等文章凡20余篇,主要考证历史掌故、文字器物、典籍文献等,如《汉代的铁官徒》、《讲史与咏史诗》、《<封神演义>漫谈》。这些文章无论长短,均就某一学术问题有感而发,考证谨严,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
  • 待兔轩文存

    作者:李零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本书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 社会学与人类学

    作者:(法)马塞尔・毛斯

    马塞尔・毛斯(1872.5-1950.2)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曾作出高度创造性的比较研究,他的有关人种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也对许多社会学家产生影响。毛斯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外甥,曾协助舅父编写过许多著作。本论文集编入了他的第一流的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学专题论文。他的“论礼物”是很有影响的著作,着重论述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偿报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予以探讨。该论文集的出版为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