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分析哲学
-
世界的逻辑构造
《世界的逻辑构造》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蓝皮书和褐皮书
蓝皮书的内容是维特根斯坦在上世纪30年代的讲课稿,因为当时讲稿封皮的颜色是蓝色,遂后来人以“蓝皮书”命名,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批判了那种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心灵行动”的 看法,强调我们只能通过用法来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他还对语词意义的稳定性提出挑战的观点作出批判,指出那种挑战来源于哲学家追求一种“一般性”语言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人们只能得出“万物皆流”的观点。此外,他还区分了哲学的可能性和语法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现当代的语言学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
伦理学原理
照我看来,在伦理学上,正像在一切哲学学科上一样,充满其历史的困难和争论主要是由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因,即由于不首先去精确发现你所希望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就试图作答。即使哲学家们在着手回答问题以前,力图发现他们正在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我也不知道这一错误根源会消除到什么程度;因为分析和区别的工作常常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往往不能完成所必需的发现,尽管我们确实企图这样做。然而我好作这样的想法,即在许多情况下果决的尝试足以保证成功;因此,只要作了这种尝试,哲学上许多最触目的困难和争论也就消失了;无论如何,哲学家们似乎一般并不作这一尝试;而且,不管是否由于这种忽视,他们总是不断力求证明“是”或者“不”可以解答各问题;而对这类问题来说,这两种答案都不是正确的,因为事实上他们心里想的不是一个,而是几个问题,其中某些的正确答案是“不”,而另一些的是“是”。 我在本书中已力图将道德哲学家们通常自称从事解答的两类问题清楚地加以区分;但是正像我已证明的,他们几乎总是使二者不仅相互混淆,而且跟其他问题混淆起来。第一类问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哪种事物应该为它们本身而实存;第二类问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应该采取哪种行为?我已力求证明:当我们探讨一事物是否应该为它本身而实存,一事物是否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或者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时候,我们关于该事物究竟探讨什么;当我们探讨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某一行为,它是否是一正当行为或义务的时候,我们关于该行为究竟探讨什么。 -
逻辑经验主义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逻辑市政主义这个哲学流派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们逐步放弃了从孔德到。。。。。。 -
感觉与可感物
《汉译名著:感觉与可感物》写了:上世纪中叶,奥斯汀曾与赖尔并列为牛津哲学的主导人物。他逝世后一段时间里,其影响有增无减。此后,他的影响逐渐降低,不过,“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些主张和方法,仍然广有传人,并且程度不同地被其他倾向的哲学家接受。 奥斯汀的工作中,始终受到重视的是他关于记述式言语和施行式言语的研究;施太格缪勒那部广有影响的《当代哲学主流》,给了这个题目不少篇幅,此外几乎没有谈到奥斯汀的其他工作。我觉得这是件憾事,在我看,奥斯汀的哲学思想中还有很多宝藏未得到开发,他提出的很多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地运思。我打算和年轻学者合作,把他的三本书都译出来,杨玉成译《如何以言行事》,方旭东译《哲学论文集》,我来译这本《感觉与可感物》。 -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
哲学 -
道德运气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前言 致谢 一、个人、品格与道德 二、道德运气 三、功利主义与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与道德品格 五、价值的冲突 六、公正作为一种美德 七、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 八、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 九、“应当”与道德义务 十、实践必然性 十一、相对主义中的真理 十二、维特根斯坦与唯心论 十三、他时、他地、他人 附录:伯纳德·威廉斯的哲学著作 -
分析哲学导论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是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前提,对这一前提的批判是当代实践哲学最富有挑战性的主题。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是这一思潮中颇有深度和影响的人物。本书立足与实用主义转向后的基本立场,从知识论、伦理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堪称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实用主义思潮的简要总结。 -
知识论导论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第2版)》作者帮助我们考察有关问题并发现深刻理解知识论所能获得的益处。作者以一种可接近的和诱人的方式论述了诸如怀疑论、知觉、知识分析、先天知识、基础论—融贯论争论以及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争论等知识论中心论题。另外,作者还分析了阿尔温?普兰廷加最近提出的保证与适切运作功能理论,综述了德性知识论、信念的本性与伦理学,并对记忆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讨论──这个论题在其他教科书里通常是不加以讨论的。 -
《逻辑哲学论》研究
《逻辑哲学论研究》利用了基本上是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大量的二手材料,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研究了其中最为困难的几大问题,获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是《逻辑哲学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不得不读的优秀作品。 -
当代知识论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勾画当代西方认识论的逻辑概貌并为直接实在论进行辩护。西方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个信念只能通过另一个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辩护或证明。外部世界或知觉本身不能直接给一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只有当外部世界或知觉转变为认识主体的信念之后才能为某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这个看法被称为“信念假设”。凡承认这个假设的理论都被称为信念理论,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凡否认这个假设的则称为非信念理论,如外在主义理论(包括概然主义和可靠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理论。“直接实在论”否认信念假设,认为一个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辩护,而且也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印象或记忆状态直接得到辩护。由于这种理论主张从知觉印象到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过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关于知觉印象的信念为中介,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直接”实在论。作者认为只有直接实在论才能为人类的合理认知提供最好的解释,其余的理论都有着各自难以克服的困难。 -
意向性
本书是约翰·R·塞尔前两本重要著作《言语行动》(1969年)与《表达式和意义》(1979年)的哲学基础。约翰·R·塞尔发展了一种对于进行语言研究来说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隐含的假设是,语言哲学乃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要发展一种有关意向性的理论,而“意向性”正是人类内心与世界之间联结的桥梁。约翰·R·塞尔从感知、行动、因果性、意义以及指称等方面对意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心一身”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英汉对照)》从符号论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所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研究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显示出在每一种情形下,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如何由于对符号论原则的无知以及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 -
本然的观点
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书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自1953年正式出版以来,对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世界哲学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界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在语言之内,而非语言之外;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本书的中文翻译工作可以回溯到1989年,译者韩林合决定以维特根斯坦作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哲学研究》的翻译工作从那时就已经断断续续地开始。有鉴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力,本书是哲学研究者的必备经典书目。 -
事实、虚构和预测
《事实、虚构和预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困境”,讨论反事实条件句问题,这可能是对反事实条件句最早的讨论之一。第二部分“投射”,由3章构成,分别是“可能者的流逝”,“新归纳之谜”,“投射理论的前景”。这本书出版之后,它对反事实条件句、特别是新归纳之谜(绿蓝悖论)的论述,迄今为止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的哲学论战。福多(J. A. Fodor)在上世纪80年代指出,这本书“很有可能是过去二十年由一位哲学家所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它可能永久地改变了我们思考归纳问题,以及像学习和理性决策的本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方式。这是我最想写出的当代哲学著作。”普特南评论说,它是“我们时代的每一个严肃的哲学研究者不得不读的很少的几本书之一”。 -
语词和对象
《语词和对象》是蒯因继《从逻辑的观点看》之后关于语言哲学的一部系统的论著。作者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刺激-反应关系和机制对语词、语句及其意义做了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全然陌生语言的“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词的刺激意义和刺激同义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学说。书中对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多有批评,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义释”、“语义上溯”);对各种指称的语言手段的暗昧性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做了细致的讨论。本书较以前的著作更明确、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在物理对象和心理对象问题上的物理主义观点及关于抽象对象(类、数学对象)的柏拉图主义观点。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