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分析哲学

  • 从逻辑的观点看

    作者:W.V.O.蒯因

    《从逻辑的观点看》是W.V.O.蒯因的第一部哲学论著,由九篇论文结集而成。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如关于何物存在的本体论许诺的学说,关于共相(抽象物)问题上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的折中解决方案(概念论),关于经验论“两个教条”(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分与还原论)的批评和整体主义的知识观,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和对“意义”观念的否定,关于数理逻辑的新基础(NF)以及对内涵(模态)逻辑的批评等,都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逻辑与知识

    作者:伯特兰·罗素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所组成:(1)关系逻辑;(2)论指谓;(3)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4)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5)论亲知的性质;(6)逻辑原子主义哲学;(7)论命题:命题是什么和命题怎样产生意义;(8)逻辑原子主义;(9)论时序;(10)逻辑实证主义。这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哲学专著,对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当代分析哲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逻辑与罪

    作者:谢尔兹(Philip R. Shield

    本书研究的是维特根斯坦生活和思想中最富于魅力的一个侧面,即维特根斯坦本人最为专注,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伦理和宗教问题。通过集中研究维氏思想的这一方面,作者分析指出了其关于逻辑与宗教关系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道德上和智力上的双重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其他行为与态度一样,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推理所强加的责任既带来了回报,又带来了风险,罪由此产生。正如维特根斯坦回答罗素时所说,逻辑与罪,两者都是。本书是西方英语学界第一个正面处理维特根斯坦宗教意识的著作,分析细致,材料翔实,具有相当的原创性。
  • 命名与必然性

    作者:[美] 索尔·克里普克

    《命名与必然性》讲述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仅有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
  • 分析哲学的起源

    作者:(英)迈克尔・达米特

    《分析哲学的起源》阐述了逻辑学和现象学的互相影响,即弗雷格和胡赛而等人思想间的互相作用,从而论证了德语世界对语言转向的影响,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探讨了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本书对分析哲学的起源提出了读到的见解,认为分析哲学主要来自德语国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英美的产物。同时,该书还从逻辑的角度提出了对哲学和哲学研究的看法。
  • 真理与真诚

    作者:[英]伯纳德·威廉斯

    《真理与真诚》可以被理解为伯纳德•威廉斯的“绝唱”。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同时,它体现了威廉斯在其一生思想生涯中对人类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最终思考。面对迷茫混乱的现代世界,面对真假难辨的社会事实,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一些教益与启发。 承续尼采谱系论的传统,威廉斯将哲学与历史融会贯通,发掘了人类对真理关注的缘起。从现代社会中在珍视真理、呼吁真理的同时又怀疑真理、贬斥真理的矛盾态度出发,他讨论了真诚及其价值所在。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可能恰恰是偶然的,在为此忧虑的同时,他仍然为真理辩护,为这一理性对象、这一文化价值辩护。他定义了真理的两种基本美德:准确和诚实,前者旨在发现真理,后者旨在讲述真理。他描述了两种美德得以呈现的多种心理形式与社会形式,并由此发问:今时今日,我们怎样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美德? 本书至今已译为德、法、西、意、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出版。
  • 形而上学

    作者:彼得·范·因瓦根

    《哲学与宗教•形而上学(第2版)》阐释了形而上学这一令人好奇的观念.并论述了这一观念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在这部深思熟虑的经典著作中,因瓦根考察了三个深刻的问题:世界最普遍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有一个世界存在?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哲学与宗教·形而上学(第2版)》既可以作为大学哲学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入门书,供对形而上学思考感兴趣的读者使用。
  • 算术基础

    作者:G.弗雷格

    弗雷格(Gottlob Friedrich Ludwig Frege,1848-1925)在《算术基础》中阐述了三条基本原理,这三条原理一方面说明他为什么要构造他的人工语言系统,另一方面说明算术何以能够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这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论证他的逻辑和数学思想的基础。 弗雷格于1897年发表《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Begriffsschrift,eine der arithmetischen nachgebildete Formelsprache des reinen Denkens)。这本薄薄的书可谓现代逻辑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数理逻辑中的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基础。然而,对于这本逻辑史上划时代的专著,在当时却少有人问津。弗雷格反思其原因,认为除人们对那陌生的符号系统望而生畏外,还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构造这一系统的理由。他在1884年发表了专著《算术基础》(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在这本书中,他没有使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而是哲学理论上论证他所构造的人工语言系统的基本原理,指出严格区分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必要性;强调决不要忘记概念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对当时所流行的逻辑学和数学中的心理主义展开批判。他认为逻辑是数学的基础,数的概念可以被定义为逻辑的类的概念,而类则被看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算术基础》一书是弗雷格在哲学的方面为他的数学基础研究中的逻辑主义的方案奠定基础。
  • 数学哲学

    作者:[美] 保罗·贝纳塞拉夫 希拉里·普特南

    《数学哲学》内容简介:只要将《数学哲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的目录随便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重大差异,又有许多重复之处。总的说来,这一选本是由两种力量促成的。(1)第一版的使用者(以及第二版的可能使用者)的评论;(2)我们自己对这门学科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进展方向的认识。 我们感谢许多朋友和同事。他们指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第一版中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内容不大有用,并指出他们觉得哪些内容可以加进书中。由于人数众多,恕不一一道谢。他们的意见非常宝贵,虽然选择内容的任务主要仍在我们身上。
  • 逻辑之旅

    作者:[美] 王浩

    王浩20年倾力之作,书中包括哥德尔一些未发表的哲学观点,接续上一本《哥德尔》的论题并将其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柏拉图主义、逻辑的本质、心灵、上帝的存在性、实证主义、现象学等等。哥德尔定理于20世纪的意义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凯恩斯的经济学,依据作者和哥德尔多年的私人交往与探讨写就的此书,扩展了过去人们认为的哥德尔在逻辑和哲学方面的贡献。
  • 符号逻辑讲义

    作者:徐明

    这份讲义是当代逻辑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大约是一阶逻辑的前部,可作为教科书或参考书,用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院系的当代逻辑课程。希望了解一点当代逻辑的各科学生,也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可用于一阶逻辑课的教材不少,导论性的教材更多;但两类教材的脱节是个老问题。国外一些教材在导论性内容后增加些一阶逻辑的内容(如完全性定理),其中有的已被国内学者介绍或模仿。但这类教材通常仍只能用于导论课。编写《符号逻辑讲义》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把脱节的教材连起来。说到西方人写的当代逻辑入门教材,不能不提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这类教材是由逻辑界之外的人撰写的。有一次,美国哲学界的几位同事谈起部分学生逻辑水平很低,其中一人开玩笑说,那是你们逻辑学家的过错——谁让你们不写几本好的初级教科书呢?西方人写的逻辑教科书,有的很好,有的也很糟。所以,选用这类教材时要慎重,决不是西方人写的就一定好。 作为学科和知识体系,当代逻辑并没有理科当代逻辑、上科当代逻辑和文科当代逻辑之分。任何人着想掌握当代逻辑的基础知识,应该学习的决不会比其他学科的人更少。编写《符号逻辑讲义》时,在基本内容的选择上对各学科读者一视同仁,但为了使没经过理论数学的严格训练的人也能学好,在写法上力求从接近直观的东西入手,循序渐进。
  • 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

    作者:[美] 纳尔逊· 古德曼

    本书是古德曼的又一部集中阐述其构造主义、多元论和相对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著。作者通过对世界、样式以及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及其正确性标准的一般阐明和探究,以及对风格、引语、艺术的象征功能和知觉问题的具体讨论,得出了“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世界是由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系统构造出的各种世界样式构成----这个非实在论结论;并且作者“在似乎不可能发生关系的不同领域中令人惊奇地发现了某种关联”,即:哲学、科学、艺术等都是服务于不同目的的构造世界的方式。 本书是古德曼的又一部集中阐述其构造主义、多元论和相对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著。
  • 心的分析

    作者:[英] 伯特兰•罗素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其中在北京大学作了一系列关于“心的分析”的讲演。书中首次系统阐释了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体现了罗素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

    作者:(英)M.麦金

    本书清楚明白地梳理了《哲学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他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观点。这是一本很好的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入门书,深入浅出地解说《哲学研究》中深邃而奇异的思想,显示出作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娴熟而中肯的把握;同时,作者结合当代对《哲学研究》的批判性文献,不仅为我们理解原著拓宽了视野,而且也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

    作者:[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

    图根德哈特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长期致力于以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书是他的最新著作。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语言的述谓结构出发,详细而富有启发性地阐释了说“我”、合理性、责任能力、好、看重自己、承认以及自我主动化等重要的人类学特征,充分说明了自我中心性以及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看重自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必定是忍受它所带来的重负和痛苦。第二部分从自我中心性出发,重新解释了宗教和神秘主义。图根德哈特认为,神秘主义是通过面对世界放弃自我中心性,从而摆脱它所带来的痛苦。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基督教神秘主义、印度宗教、道教、佛教做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并最终认为,大乘佛教慈悲的菩萨理想是神秘主义惟一稳固的形式。 导论 第一部分 面对自我 第一章 命题语言与说“我” 第二章 “好”与“重要” 第三章 在实践中的说“我”:自我主动化和责任能力 第四章 副词的、审慎的和道德的好;理智的诚实 第五章 面对生死 第二部分 放弃自然 第六章 宗教与神秘主义 第七章 惊奇 附录 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 如何以言行事

    作者:(英) 奥斯汀,J. L. Austin

    奥斯汀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是“牛津派日常语言哲学”公认的领袖之一,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提出的“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区分学说和言语行为理论最具有建设性,是其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永久性的贡献。前者对真理理论、法哲学和伦理语言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后者一方面经过赛尔和格赖斯等人的修正和发展,成为语言哲学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另一方面经过一些语言学者的细致阐发和发扬光大,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研究、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理论等领域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作者:韩林合

    该书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心灵观等个人观点出发,解读写作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并着重解读了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以及《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命题。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研究》的写作思路,出版情况等等。
  • Mind and World

    作者:John McDowell

    Modern philosophy finds it difficult to give a satisfactory picture of the place of minds in the world. In "Mind and World", based on the 1991 John Locke Lectures, John McDowell offers his diagnosis of this difficulty and points to a cure. He illustrates a major problem of modern philosophy - the insidious persistence of dualism - in his discussion of empirical thought. Much as we would like to conceive empirical thought as rationally grounded in experience, pitfalls await anyone who tries to articulate this position, and McDowell exposes these traps by exploiting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from Wilfrid Sellars to Donald Davidson. These difficulties, he contends, reflect an understandable - but surmountable - failure to see how we might integrate what Sellars calls "the logical space of reasons" into the natural world. What underlies this impasse is a conception of nature that has certain attractions for the modern age, a conception that McDowell proposes to put aside, thus circumventing these philosophical difficulties. By returning to a pre-modern conception of nature but retaining the intellectual advance of modernity that has mistakenly been viewed as dislodging it, he makes room for a fully satisfying conception of experience as a rational openness to independent reality. This approach also overcomes other obstacles that impede a generally satisfying understanding of how we are placed in the world.
  • 心灵哲学

    作者:储昭华,高新民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 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 The Conscious Mind

    作者:David J. Chalmers

    What is consciousness? How do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brain give rise to the self-aware mind and to feelings as profoundly varied as love or hate, aesthetic pleasure or spiritual yearning? David J. Chalmers unveils a major new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one that rejects the prevailing reductionist trend of science, while offering provocative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rain. Writing in a thought-provoking style, Chalmers proposes that conscious experience must be understood as an irreducible entity similar to such physical properties as time, mass, and space that exists at a fundamental level and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the sum of its parts. Engaging and penetrating, this book adds a fresh new perspective to the subject that is sure to spark debate abo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for years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