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宝德

  • 细说建筑

    作者:汉宝德

  • 筑人间

    作者:汉宝德

    本书由汉宝德亲自执笔,将其一生由幼及长,从求学到做事,从建筑理想到文化志业,点滴记录。 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回到台湾,担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其后十年,他对东海大学建筑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视为台湾现代建筑教育的里程碑。 自1981年起,为普及科学教育,他历时十二年,披荆斩棘,创办了台湾第一座国际级的科学博物馆,对台湾人文与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后,又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 在其学术地位的顶峰,汉宝德却以非专业、非学院的文字,经由报刊专栏,向大众普及建筑文化,倡导市民美学,亦常针砭时弊,几十年笔耕不辍,展现出一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中国文人”的拳拳情怀。
  • 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汉宝德

    《明清建筑二论》初版于1969年,《斗的起源与发展》初版于1973年。这两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开辟了台湾建筑学术史的著作,影响深远。《明清建筑二论》对“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说理透辟,而又洋溢着人情。《斗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探究斗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 美,从茶杯开始

    作者:汉宝德

    这是一部美学著作。建筑大师汉宝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发,自日常随处可见的杯子器皿谈起,并将美感归结为“文明的基石”,“人类尊严所系”,“一种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时流露出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品更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美,为我们辨析美,帮我们认识美,引领我们敲开美的大门。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作者:汉宝德

    中国人建屋为什么要建成那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形式?屋顶上为什么有曲线?为什么那么五颜六色?为什么用木材而不用砖石这些都是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与生活,比如知识分子怎样求得心灵的安顿,统治者怎样展示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凡此种种,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空间架构上;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予以修改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内容简介:建筑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科学可以关在实验室里做出来,艺术可以挂在博物馆里,但是建筑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为众人所使用。它不是一种个人埋头苦干就能成就的事业。建筑家应有社会的胸怀,为大众服务。因此他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大众创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他应该是民众意念的抽引者,但这与一般的随波逐流是不同的,也不是哗众取宠。建筑家的个性,建立在他的专业知识与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上。
  • 汉宝德谈艺术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谈艺术》内容简介: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重要。科学只有在艺术、生活背景的衬托下,才能显出它的光辉,才能成为人类成长的支柱。我们都需要成为具有艺术素养的人,人人都有创造与审美的能力,也有欣赏的眼光。
  • 物象与心境

    作者:汉宝德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 如何欣赏建筑

    作者:汉宝德

    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作者以个人多年经验及阅历,将认为值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建筑物,用一种导览的口气,陈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们可以多认识些建筑,进而欣赏建筑的美。
  •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作者:汉宝德,黄健敏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内容简介:建筑大师汉宝德,醉于古文物、古建筑,举凡美的事物,他绝对会用优美的散文、精致的摄影图片,为历史作见证。《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为汉宝德旅游亚洲时因景生情的感怀,足迹踏遍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寻幽探胜,更寻找失落的文化源头。他谈北京,不写宫殿苑园,却写圆明园的几块残石;去了江南,不写苏州园林之直,却写少人知道的无锡寄畅园;东京访古,他不去著名的金阁寺、清水寺,却去了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吴哥窟的艺术建筑、丽江的扎染趣味、弥漫儒学气息的东京孔庙、庆州浑然朴素的景色……亚洲诸多圣地,在汉宝德笔下,让人恍如亲,临实境,经历一场知性与感性的洗礼。
  • 透视建筑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先生是专家,也是个“圈内人”,他说建筑是“艺术”,也是“用具 ”,于是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要与自己的灵感与图纸打交道,也要与业主,与商业,与政治打交道。他的许多文章的立足点,最后是落在一个建筑师,怎样用自身的艺术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做出美好的,有益的作品。——汉宝德自称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经世致用与人文关怀在他的行文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他在审美上,倾向于和谐质朴,对于形式上的“为颠覆而颠覆”有着尖锐的批评吧。 在《轻利重义的建筑师》一文中,他几乎是有些烦恼地分析:“也许建筑作为一种行业,本质上就是贪婪的,缺乏公益精神。建筑师基本上为有钱人服务,他们的报酬是按建筑造价的比例来收取,努力工作所得到的代价与设计品质高低、投入精力多寡无关,而与花掉业主多少钱有关。所以聪明的建筑师喜欢与拥有政商权力的重要人物为伍,对于社区与大众缺乏兴趣。”对于在台湾出现向社区扎根的建筑师,说明年轻一代不再全然视建筑为商业,而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出现,投以很大的期待。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一位建筑师,莫克比(SamuelMockbee),他自建筑系毕业后,从来没有打算去伺候有钱人,也没有在前卫建筑上扬名立万,却决心自我下放,把建筑上学到的东西带到地方上,贡献给社区民众,提升当地建筑的水准。得到教职后,结合同事,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成立“乡村工作室”,在贫穷的阿拉巴马州乡下,替居民解决建筑问题。汉宝德评价说:“有趣的是,这位先生并不是仅仅为乡民解决住的问题,而且还把建筑的水准带到乡间。像他使用捐来的或捡来的材料建屋而屡屡得奖,让人感觉这样的建筑师才是真正结合人文与艺术的建筑师。”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建筑师的名字。 作为刊登在《中国时报》上的专栏,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住宅建筑、校园建筑、公共空间、城市规划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精当见解。作为一个非常入世的建筑专家,他对建筑的批评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对社会,对现实的批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批评时的激越笔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士子的济世精神,在当代的回响。 当然,这本《透视建筑》,还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虽然没有一个严整的秩序,但是如同陪一位先生聊天,有时比起上课还要得益。其中许多篇目,对当代建筑潮流有着内行的描述与判断,——于是说到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配图与注解做得精当。在文章之后,能够通过配图,得到一个直观印象,通过注解,对一些名字与概念,有一个认识。它是很适合一个“建筑爱好者”读一读的书。
  • 建筑母语

    作者:汉宝德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 玩古•游戏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常年进行古物鉴赏与收藏,并为报纸写关于他这些年收藏古物的故事。这本书是他在《中华日报》上这类文章的结集。书共分三部分,一是“凡物皆有可观”,讲他历年收藏物品的来龙去脉,以及发生在这些古物上的有趣的故事,侧重于以造型取胜的器物;二是“真与美的游戏”,侧重于古物的鉴别真假方面;三是“沉静内敛之美”,侧重于讲述古物内在的质地,收藏进入到比较深层次之后的一些想法。 汉宝德并非为了收藏而收藏,他喜欢古物,但并非沉迷,“看的是美,想的是文化”,所以他会把收藏的东西随处摆放。对他来说,古物就是和生活相关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人美的享受,不应该束之高阁,待价而沽。“希望它们能与他生活在一起,像好朋友一样常见面,只有这样才能从熟悉中,体会其文化内涵。这才是古物收藏的真正意义”。并且,和其他收藏者不一样的是,汉宝德并不讳言自己买到的假古物,他认为,即使是假的、残缺的古物,只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具有它们的价值。
  • 如何培养美感

    作者:汉宝德

    如何培养美感?作者的回答是:从尊重自然出发,从回归原本开始,多看美的东西。但随后他也表示,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是美的东西?第二,怎么样才能常看到它们?作者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老人家去公园赏花,结果看了一场“虐待花的展览”。公园“用各种花当成颜色材料,编织成各种图案与造型,花的本质失掉了,只看到一些造型。用花做成动物与人物,甚至讲述故事,市民们兴高采烈地看着这些奇景,如同赏花灯一样,象征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真正爱花的人看到这样使用花朵,只能感到痛心。”今天的某些“艺术家”也经常制造一些“指鹿为马”的作品,将丑当做了美,这就让我们更坠五里雾中。为了尽可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汉宝德写了一系列谈美的文章,集结起来,就是这本《如何培养美感》。秩序、比例、理性、色彩、质感、构成,这些抽象的名词和专业的分析,通过拿大量的植物、器物、建筑来进行讲解说明,古董、书法、家具、建筑、陶瓷以及灯具,这些生活用品全成了上佳的例子……在比较之中,读者能直观地看到“更”美的事物,并进一步理解这件为什么较那件“更美”的原因。
  • 收藏的雅趣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建筑设计是他的本业,古物收藏则是他的兴趣。在四十余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追市场,不作投资之想,既不囿于门类,对品相也不是过分执著。在本书中,他写下自己的雅藏心得,与读者们共享。 古物的迷人之处,是它的美质,是它的时代感。经由一件古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穿越时代的迷雾,看到一丝丝古代的亮光。它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隐隐暗示着人生的戏剧。
  •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作者:汉宝德

    全书共收入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分 “建筑与梦想”、“空间能力”、“建筑与艺术”、“建筑与通识教育”、“建筑设计”、建筑的“现代与后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家的爱心关怀”、“建筑行业”等十个方面。他在书中谈建筑的空间思考、探讨什么是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探索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以及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最后综论“建筑这一行”,提供建筑新人完整的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 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他也提倡“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即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对于传统建筑,汉宝德主张“好的才保存”而非“保存就是好”,并不主张年轻建筑师太过投入传统建筑研究,恐怕青年建筑师因过于沉迷“记忆的价值”,而回不到创作的途径。 作者关于建筑、关于社会、关于建筑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不仅仅对于学习建筑的年轻人有所启迪,对于其他大众读者,也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作者: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ahi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作者:汉宝德

    共收录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涉及建筑的空间思考、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等方面。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和“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采取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
  • 建筑笔记

    作者:汉宝德

    登琨艳(著名设计师) 杨惠姗(琉璃工房创始人) 联合推荐 —————————————————— 建筑乃地上之文章,文章亦纸上之建筑 —————————————————— 编辑推荐: 从时代背景上说,汉宝德老师是胡适之的信徒,相信理性、自由、民主的价值;从在文学创作谈,他主张文字简明易懂,说理清楚明白,抒情平淡而有普遍性。他以学人的胸怀关注着以建筑为发散点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从建筑的入眼点来解读文化。虽是清浅散文,却能引发层次思考。 ———————————————————— 作者手绘插图: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290982/ —————————————————— 目录及内容简介: 第一辑:伦敦散记(穿行街头小巷,记录伦敦之景) 第二辑:欧美建筑之旅(品谈西方建筑,漫步文化之旅) 第三辑:建筑与文化(文化如何雕琢建筑之外形) 第四辑:艺术与美育(谈美说画论抽象,书香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