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艺理论

  • 西方文学理论史

    作者:董学文

    《西方文学理论史》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和揭示了从古希腊罗马至今两千五六百年的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学说。其鲜明特点是:一、以严格的历史眼光看待西方诸种理论和学说;二、着力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而不是美学、艺术学或批评理论的杂烩;三、认真清理西方文学理论的演化脉络和思想沿革,总结它们发展的内在规律。
  • 文艺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 中性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 散文诗学

    作者:(法) 托多罗夫

    Poétique的法语意思是“诗学”,单词的词源部分来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著《论诗》一书的书名,这部亚里士多德的讲义主要探讨了其对悲剧和史诗等文学形式的探究,至今的Poétique一词引申为“对广义文学的美学研究”;Prose的直译是“散文”,使用中可以有“叙事”之意。 ——编者注 《散文诗学——叙事研究论文选》是如此的一部书作——它在解析文学叙事史这张地图上的几块重要的拼版:如不朽的著作——《奥德赛》和《一千零一夜》、《圣杯》和《十日谈》,等等;与此同时,它也探讨了几位名家——诸如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当然它也少不了评说大众通俗小说的代表——侦探小说。书作之父——茨维坦•托多罗夫教授对叙事形式与功能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进而对下列学术问题提出了质疑——“内部优先于外部”、“初始优先于衍生”、“在场优先于缺席”、“存在优先于他人”……
  • 影响的焦虑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 小说美学经典三种

    作者:[英] 珀西・卢伯克,爱・摩・福斯特,埃

    包括:《小说技巧》、《小说面面观》、《小说结构》。
  • 超现实主义

    作者:(法国)乔治·塞巴格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 阅读的寓言

    作者:[美] 保尔·德·曼

    《阅读的寓言》保尔•德•曼叙写了“解构主义批评”的传统……它的前提是一切语言都是建构起来的,所以批评的使命,就是解构语言,揭示语言背后的东西。这本新著作的标题,反映了德•曼之悉心关注语言的不可靠性……无论就理论的原创性叙述,还是特定文本的细致分析或者说解构而言,这《阅读的寓言》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 《阅读的寓言》从历史的研究出发,以阅读的理论结束。批评能否采取进一步的超越这个解释学模式的措施,不应当预定地或天真地被认为理所当然。
  • 新批评

    作者:(美)约翰·克罗·兰色姆

    《新批评》是约翰·克罗·兰色姆的代表作。作为“新批评”派的领军人物,兰色姆在本书中首先肯定于T.S.艾略特、I.A.理查兹和I.温特斯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继而对传统和当时流行的批评流派进行了批判。在兰色姆看来,文学批评不能回避“评价”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评价是批评家的责任。“新批评”坚持这样的信条,即“文学批评是对于批评对象的描述和评介”,“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等。
  •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作者:(美)余英时

    本书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作者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曹雪芹所在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的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点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本书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这些考证文学都是为“两个世界论”服务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摧破“自传说”的作用。自传派的红学考证从来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是在“自传说”大前提的指导之下搜罗所谓“证据”。因此有时不免曲解证据,甚至把完全不相干的历史资料当作“证据”来运用。在“自传说”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以考证破考证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 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

    作者:彼得·威德森

    该书系英国著名文学教授彼得•威德林教授所作,Routledge 1999出版。威德森多年致力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曾与E.M.Forster合著《当代文学理论》,并与Raman Selden教授合著已5次再版、影响甚大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全书包括六章,分述是什么“文学”?某些定义与非定义;“文学”曾经是什么?一部概念史,第一部分:悖论的起源;“文学”有何变化?一部概念史,第二部分:20世纪60年代;“文学性”是什么;“文学性”的用途新的故事。 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中,威德森以深入浅出的文学阐述“文学”曾经是什么、“文学/有文学性的”其现今年指是什么,对于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文学”的历史即文学观念的演变转迹,作了相当清晰的检视与梳理,对于“文学/有文学性的”在当今时代可能具有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作了相当理性的思索,并举例阐明由“文学/有文学性的”这一术语所引发的种种理论争鸣,提出在新世纪的文化空间里“文学/有文学性的”之可能的功能或潜在的所指。不难看出,威德森的这本“文学”实际上可以作为一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而用于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之参考。
  •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作者:[英] 雷蒙德·威廉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正文仅210页左右,却在“导言”之后分别列出“基本概念”、“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三个内容宏富而阐述精练的专章。与《文化与社会》相似,威廉斯以四个关键词——文化、语言、文学和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唯物论的“基本概念”,既展示四个概念所标示的领域的学术史演迁,又揭示理论脉络背后汹涌的历史潮流。在其后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中,则又以一系列关键词为主干展开逻辑推演。
  •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作者:王向远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王向远教授的本科生基础课讲义的精炼稿,以“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对以往的本科生基础课的内容与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造与更新。“宏观比较文学”是对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课程,其基本宗旨是引领,帮助本科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途径与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全书一改普通教科书的面目,以富有个性,逻辑张力与学术浓度的、要言不烦的讲演风格写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作者:崔道怡 朱伟 王青风 王勇军

    本书收集了海明威、福克纳、艾特玛托夫、索尔仁尼琴、萨特、西蒙、乔伊斯、劳伦斯、马尔克斯、略萨、川端康成等63位世界著名作家(其中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69篇形式各异的文学理论文章,阐述了诸多关于现代小说的艺术见解。内容包括创作技巧、创作经验;作家有关创作习惯的自述,作家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哲学。新鲜、独到、深刻、生动、对小说创作者,研究者及文学爱好者均有重要价值。著名老作家叶君健最近向读者推荐了这本书。本书为崔道怡等编,工人出版社出版。
  •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

    作者:J贝尔曼-诺埃尔 著,李书红 译

    作为面向大学新生的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孤立无援。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们首先要对书中有关词汇进行解释,以说明该词汇在相关领域中的含义,并阐明它对学习文学的学生们有何意义。或许,人们会难以理解文学作品的评论为何要采纳心理学的理论。其实,心理学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人的精神机制来帮助由于隐秘的情感问题而无法正常生存的人们。 鉴于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对精神疗法持有一些不够确切的看法,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精神分析”一词最精确的含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并努力用最简短的篇幅尽可能清晰地阐明“精神分析”理论及相关的精神疗法。这将是本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考虑到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以及了解它的困难程度和寻找一种比较可靠的调查手段的必要性,相信读者不会真正惊异于第一章的篇幅。 此外,人们或许还要问: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往往指的是文学作品,那么,此处的“文本”又有什么含义呢?答案很简单:文本,就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评论不再以作者作为主要的考量对象,一个文本,即便是《红与黑》,一部作品,也应视为是司汤达及其一系列的创作。那么,评论又是什么样的评论呢?将“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当做给病人看病确有不妥之处,实际上,“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是指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在了解无意识所产生的作用的情况下,更好地阅读、领会文章。 这是我们要及时说明的一点,因为(读者在第二章会看到)自弗洛伊德开始的第一批精神分析家很自然地都将着眼点放到了作者的无意识上。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误解,令人感到迷惘,并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态度,我们将对此加以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三四十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在第三章中,我们将阐述作品的精神分析法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调整的。实际上,作品之所以丧失了其珍贵的文学性,正是由于之前,人们从近乎医学的传统角度来看待作品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此,发言权不再掌握在精神分析学者或文学史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热爱作品本身的评论家的手中,他们将根据自己对作品本身的不同理解做出评论。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以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实际当中通过对无意识的考量进一步对作品的文本本身进行解读,了解这种方法是如何赋予作品文本一个往往没有被我们抓住的含义,而不是作品“自己”的含义。因为原则上讲,一部作品的含义是无穷无尽的。在抓住这个往往同我们擦肩而过的含义之后,我们便可以隐约地了解到为什么文学及艺术的代表作品会令人感到美和愉悅,了解它们是如何触及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

    作者:[法] 托多罗夫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学概念》及其他”(蒋子华译)所含10篇文学评论早先收入《散文体诗学》和《话语类别》两书,分别发表于刊物《诗学》1971年和1978年合订本。第二部分“米哈伊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张萍译)根据《米哈伊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及巴赫金小组文论》一书译出,原书附录“巴赫金小组文论”略。
  • 瓯北诗话

    作者:赵翼

    《瓯北诗话》内容简介:少日阅唐、宋以来诸家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逐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仅十之二三也。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自成一家。惜乎老致耄及。精力已裵,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辛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因念世之有才者何限,度亦如余之轻掉过,必待晚而始知,则何如以余晚年所见,使诸才人早见及之可以省数十年之熟视无睹。是于余虽不能有所进,而于诸才人实大有所为也。爱就鄙见所及,略为标举,以公诸同好焉。
  • 印度古典诗学

    作者:黄宝生

    《印度古典诗学》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其次,印度文学史大致可以分成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而梵语诗学产生和贯穿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冠这以“印度古典诗学”能比较准确地表明它的时限。
  • 文学对抗哲学

    作者:埃德蒙森(英)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